消委會2018年1月倡議透過發牌制度規管提供醫學美容服務的處所,以助政府有效監管,也讓消費者更容易識別符合資格的服務供應商。 醫學美容爭議 目前醫學美容在香港沒有正式定義,消費者委員會指出,海外對於醫學美容一般的共識是「以醫療方法例如手術、藥物、醫療儀器或侵入性技術達到改善外貌的效果」。 另有關注者寄望立法會正審議的《私營醫療機構條例草案》可起規管作用。 香港美容監察發起人袁海文認為,進行高風險美容服務的醫學美容院符合條例所指「日間醫療中心」定義,需要有醫生及持牌人負責,應受規管。 醫學美容爭議2025 醫學美容爭議2025 他還期望條例能規管有「醫學美容」字眼和提供有醫療程序的美容院,以防再有美容院濫用這些字眼作招徠。
- 希望政府多聽取社會各界意見,盡快提出更嚴格監管醫學美容的條例草案,提升業界服務質素,更全面有效保障消費者利益。
- 以美容業發展蓬勃的韓國為例,彩光儀器及高能量激光儀器等美容療程設備屬於醫療儀器,受醫療儀器法例規管;使用醫療儀器的美容程序均視作醫療程序,必須由醫生在持牌醫院或診所進行;美容業經營者或美容師均須獲政府發牌。
- (二)有關醫療機構內聘請醫美諮詢師建議民眾接受醫學美容服務,考量醫學美容服務係為醫療業務之一部分,應由醫師或醫事人員於醫師的指導下執行,呼籲民眾應於接受醫學美容服務前,先經與醫護人員討論後,再依個人情況選擇接受合適之醫學美容服務。
- 醫學美容科技日新月異,臺灣舉辦的醫學美容會議走向國際化路線,8月11日下午舉辦一場「Facial Rejuvenation for Natural Beauty」醫學美容國際研討會,討論臉部抗老化治療,數百位醫師與會。
- 七、規管具誤導性廣告: 制訂業務守則規管推廣「醫療美容」服務的手法,明確限制廣告中使用有關聲稱的描述。
- 臺灣衛生福利部門2014年發出公告,要求醫師不得替未滿18歲者,做眼部整形、隆鼻、植髮、抽脂、削骨、臉部削骨、顱顏重整、拉皮及隆胸等九項美容醫學手術。
- 要分析年輕人進行醫學美容的原因,離不開通識科常用的一個思考框架,從個人、朋輩、社會、傳媒等角度出發,歸納出一些可能的原因。
- 不過食衛局2017年底建議放寬「註冊申請」要求,就部分作美容用途、未符合註冊要求的醫療儀器,設過渡的「表列制度」,《條例》會訂明表列儀器未獲證明符合「醫療儀器安全及性能基本原則」。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第45屆年會,12月14日到15日在高雄展覽館舉行,邀請世界各國醫師專家到臺灣參加醫學美容學術研討會,促進臺灣醫學會議國際化,讓臺灣走出去,讓世界走進來。 協助事主索償的民主黨醫療政策發言人袁海文稱則指,已在4月21日透過議員辦事處向美容院及主理醫生發信申索,但至今未獲回覆。 某些整容方法屬入侵性外科手術,例如隆胸、隆鼻、抽脂、削骨瘦面,對發育中的青少年可能構成潛在的危險。 商場外牆設計與新世界發展旗下的商場K11 MUSEA相近,大量採用石材和綠化設計。
醫學美容爭議: 醫學美容事故頻 政府懶管種禍根
雖然肉毒桿菌針的說明書有提示用家有機會引致呼吸停頓及呼吸衰竭,但沒有說明患哮喘或心血管病的人不應用。 九、透過調停和仲裁排解糾紛和補償機制: 醫療美容服務業者可共同建立專屬的調停機構,提供切實可行、有別於現有個別排解糾紛途徑,完善解決消費糾紛。 針對用家的調查顯示,絕大部份的消費者(98.8%)在港接受服務,近9成(89.3%)光顧美容中心,約一半(52.5%)最少每月使用一次,當購買服務時,平均消費約$6,600,多以一次性預繳式付款(65.6%)。 中華民國醫用雷射光電學會理事長王正坤醫師,遠赴法國參加2017年世界美容醫學大會,來自全世界約6千位醫師齊聚一堂,進行為期3天的美容醫學學術研討會。
- 據衛生局統計,30~40歲上班族為提升自信至診所隆乳,期望隆成C或D罩杯,但術後認為罩杯仍太小,與期望有差異。
- 【本報訊】本港近年多次發生美容醫療事故,單是注射Botox後中毒的個案,過去兩年半便有十九宗,惟政府立法規管仍「零進展」,拖足超過十年時間。
- 根據公契文件,場內設多個中庭,並有5000呎的表演場地,而4至5樓設6間影院。
- 二、引進牌照制度,監督服務質素: 以明確的牌照制度,取代目前「零碎」的規管方式,再配合適當的監管措施,落實風險管理、質素控制以及循規審查,加強保障消費者安全和權益之餘,也引領行業健康發展,為香港創造經濟裨益。
投訴人當晚兩邊太陽穴位置腫痛,並感到頭痛及作嘔,須服用止痛藥,到翌日更感到牙骹位置拉扯及異常痛楚,只能進食流質食物,遂求助家庭醫生,獲告知有機會是同一時間注射太多劑量所致。 醫學美容爭議2025 李太於是向B美容院反映,職員建議交由美容院醫生跟進,並提議為她注射溶解針以緩解不適。 醫學美容爭議2025 投訴人無奈按指示預約與美容院醫生會面,惟當醫生於其手臂進行溶解針試針測試後,已出現紅印及眼晴附近皮膚腫脹不適。 投訴人於A美容院購買一個3萬元水光注射療程,打針當日,由於投訴人向美容院職員表示,過往醫生以針筒注射時感覺痛楚,美容院職員於是向投訴人推介一部針機儀器,聲稱以該儀器注射的效果均勻,痛楚亦較針筒注射少。 投訴人遂同意由一位女醫生以針機注射,惟完成後面部出現紅腫,額頭、兩邊面頰及下巴亦留下一排排整齊的細小針洞。
醫學美容爭議: 醫學界:公眾利益繼續不受保障
政府部門承認,只規管儀器、不規管使用者的雙軌制,做法並不理想,但總比零規管行前一步。 一項討論多年的立法,若結果只是「有好過無」,社會大眾怎能「收貨」。 醫學美容爭議 希望政府多聽取社會各界意見,盡快提出更嚴格監管醫學美容的條例草案,提升業界服務質素,更全面有效保障消費者利益。 另外消委會根據用家所提供的資料分析,一些應由醫生或牙醫施行,已界定為高風險的「醫療美容」服務,從他們的判斷,也似由美容院的「美容師」、「治療師」或「美容顧問」提供。 其中表示由「美容師」提供的比例高達91.3%,相反表示由註冊醫生施行的只佔3.2%。
消委會強調,引入全新規管制度和發牌機制的工作刻不容緩,避免再發生涉及不良醫療美容衍生的種種事故,確實保障消費者權益。 醫學美容爭議2025 消委會期望政府、美容界、醫療界和其他相關持份者能詳細考慮相關建議,仔細研究各地區在「醫療美容」服務的規管制度,為本港引入嚴謹及專業的監管法規。 如相關建議能落實,消委會期望能全面帶領業界走上規範化的健康發展,為民生及經濟帶來裨益。 以美容業發展蓬勃的韓國為例,彩光儀器及高能量激光儀器等美容療程設備屬於醫療儀器,受醫療儀器法例規管;使用醫療儀器的美容程序均視作醫療程序,必須由醫生在持牌醫院或診所進行;美容業經營者或美容師均須獲政府發牌。
醫學美容爭議: 醫學美容爭議詳解
另外,醫生還可以以掛牌等形式與美容院合作,香港醫療美容醫生協會主席劉鈞澤上月估計,本港約有500名醫生從事醫學美容。 醫學美容爭議 針對醫美安全問題,部分醫美產業發達的城市相繼推出相關政策,以加強行業監管,提高行業的水平及服務安全性。 例如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便於2019年8月發文,指出將聯合上海市衞健委等部門促進醫療美容機構依法執業,以及加強監管互聯網第三方平臺(手機應用程式)的宣傳,全面整頓醫美行業,解決業界過度診療、虛假廣告及「黑診所」等問題。 (二)有關醫療機構內聘請醫美諮詢師建議民眾接受醫學美容服務,考量醫學美容服務係為醫療業務之一部分,應由醫師或醫事人員於醫師的指導下執行,呼籲民眾應於接受醫學美容服務前,先經與醫護人員討論後,再依個人情況選擇接受合適之醫學美容服務。 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2018年回應議員有關《草案》的提問時稱,政府為確保市民安全,故採取風險為本模式,集中規管高風險程序,而非劃一規管美容業,但無論是否為美容目的,有些程序只應由註冊醫生或註冊牙醫施行。 2017年5月海關「放蛇」查獲,有美容院聲稱為正貨的去斑儀器是冒牌貨。
醫學美容爭議: 醫學美容事故不斷 潛在風險不容忽視 進行療程宜三思
可是現實總是知易行難,筆者唯有寄望政府多加努力,加強監管,避免事故再生。 青少年心理發展並未成熟,容易受人影響,特別以名人偶像為模仿對象,而醫學美容廣告常以名人作宣傳,青少年可能因此而忽視其潛在危險性,在未充分考慮安全性下進行非必要的入侵性外科手術。 香港美容業總會創會主席葉世雄透露,美容儀器供應商對儀器註冊的立法框架大為反對,理由是當局把所有儀器都定為「醫療儀器」,要求入口商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等機構認證為「醫療儀器」。 然而,大部份美容儀器在外國出廠時均是取「美容儀器」認證,根本沒有申請「醫療儀器」認證。 五、獨立、具實證的資訊和建議,方便消費者作出知情的選擇: 為了確保資訊不偏不倚及方便使用,有必要設立一個資訊平臺,為消費者提供有關服務項目、藥物及儀器的標準建議。
醫學美容爭議: 醫學美容
職業訓練局美容、美髮及化妝品業人力調查報告顯示,2016年美容院有逾20,000名僱員,當中醫護人員數目由2012年的66人升至184人,僅佔業界總僱員不足1%。 政府計劃本立法年度向立法會提交《醫療儀器條例草案》,將美容儀器納入醫療儀器類別一併規管,並引入為期5年過渡性質的表列制度,但暫時不會規管較具爭議的使用者資格。 本港醫學美容事故屢見不鮮,嚴重損害消費者利益,對有關行業的規管已屬「遲到」,必須從速、從嚴完善立法,不僅要規管儀器、更要規管從業者,將公眾安全和利益放在第一位。
醫學美容爭議: 立法監管醫學美容須從速從嚴
青少年在成長期間特別受朋輩影響,渴求同伴的認同,部分人甚至希望透過改善外貌來提升他們的人際關係,也有因從眾心理而跟隨朋友一起去進行整形外科手術。 衞生防護中心一六年五月錄得首宗醫源性肉毒中毒疑似個案後,未計此案,截至前日共錄得十九宗疑似個案,一六、一七及一八年分別錄得十三、三及三宗,當中十三宗曾入院,無死亡個案。 疑似個案中有十四宗為外地傳入,病人在內地接受注射,餘下五宗為本地個案,當中四名病人分別在本地商舖接受注射,其中兩名病人報稱注射程序由醫生進行。 醫學美容爭議2025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指,Botox不能過量及過密注射,否則身體會累積毒素造成危險,依國際做法,最多每三個月注射一次。
醫學美容爭議: 醫學美容國際研討會 王正坤:玻尿酸隆鼻垂直血管進針可避免血管栓塞
另一派則認為,醫學院與醫學院附設醫院都屬於成功大學單位,一校之長領務校務發展何來幹預之說。 醫學美容爭議 爸爸已經年邁,我和兄弟姊妹又各自都在外地工作,但爸爸的身體又需要有人能24小時照看,和爸爸溝通後,取得爸爸的同意,決定讓爸爸住在療養院。 投訴人當日打了約一半劑量時已即時向美容院職員反映感到劇痛,惟美容院醫生稍停約十秒後便繼續為她注射透明質酸。 完成後,投訴人感到呼吸急促及作嘔,需於美容院休息約半小時後纔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