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由於「樂助友」都是區內街坊,所以除了可提供更即時的服務外,更可讓使用者與「樂助友」之間建立緊密的鄰舍關係。 上文提到退休長者由於沒有固定收入,所以容易被納入低收入的貧窮戶。 不過,不少低收入的長者擁有可觀的資產,例如自住物業,或是退休時領取了一筆公積金。 一、政府採取相對概念計算貧窮人口,但附加「純理論假設」括號,這種做法絕對不可接受。 如果計算出來的貧窮人口只是一種假設,那麼,政府所講的脫貧人口也不真實,因為假設的貧窮人口既不一定存在,脫貧的人口也不過是一堆數字,而政府所講的扶貧工作,成效也無從說起。 此外,65歲或以上的香港居民,均可申請長者咭,以方便他們享用政府部門、公共機構及商號為長者提供的優惠票價、折扣和優先服務。
組織基層年長照顧者及慢性病患長者,關注社區及院舍照顧政策,醫療健康政策等,透過研究調查,傳媒報導及社會行動等爭取長者權益。 「居家安老」、留在自己熟悉的社區獨立自主地生活是很多長者的心願。 然而,現時社區照顧服務嚴重不足,長者在有限的資助名額及長時間輪候的情況下,難以獲得適切的服務。 樂施會委託由黃於唱教授帶領的明愛專上學院湯鳳賢社會科學院研究團隊進行相關研究,於去年下半年面談訪問180位60歲或以上的貧窮年長人士及長者,當中逾三成有工作;65歲或以上仍在工作的一羣受訪長者,高達八成半人指工作的主要原因為「有經濟需要」。 不過,從事半職的比例亦明顯高於全港比例——受訪的60至64歲年長人士從事半職的比例高達50%,而65歲或以上的受訪長者亦有40.7%從事半職工作,分別是全港從事兼職的勞動人數比率的3.3倍及2.7倍。 長者貧窮2025 香港市民平均壽命於國際間位列前茅,可見長者健康普遍不俗,但根據統計署2010年數字[8],有12%的 65 歲或以上香港居民評估自已健康的狀況為「欠佳」,亦有逾3成65歲以上香港居民評價自已的健康比12個月前變差。
長者貧窮: 基層家庭收入偏低 分拆與否都是貧窮
社會福利署於2003年11月起實施資助長期護理服務中央輪候冊,申請人在提出申請專為長者而設的受資助長期護理服務時,會被安排接受統一評估,確定他們的服務需要,並安排切合他們所需的長期護理服務。 為支援體弱長者在照顧上的需要,以中心為本的長者日間護理中心或單位及以家居為本的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及綜閤家居照顧服務,提供一系列的照顧及支援服務。 一如在世界各地,樂施會在香港也致力為創造一個更公平的社會而努力。 我們相信像香港般富裕的城巿,應當保障所有公民都能維持合理的生活水平。 「樂助有裏」計劃所提供的服務較政府的更富彈性,會按照服務使用者的需要制定服務的內容、類型和時間,例如:陪同探親和聽粵曲等,這有助提升長者的生活質素。
- 受訪者或會動用儲蓄或依靠子女供養以應付這個差額,惟實際上這兩個選項均受制於很多不確定因素,「儲蓄」及「子女供養」並不是基層長者的安全網。
- 正如我上週指出,無論政府和民間都認同應透過適切措施紓緩長者貧窮。
- 香港老年貧窮問題惡化經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現時有三份一的長者生活於貧窮線之下。
多年來我們持續關注在職及長者貧窮、婦女及零散工保障不足、少數族裔發展受制,囿於跨代貧窮等議題;一方面透過支持夥伴團體,關顧弱勢社羣,另一方面推動政策倡議,如生活工資。 同時,樂施會大力推動企業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如進行恒生指數成份股公司企業社會責任調查,推動當局加強監管本港上市公司《環境、社會及管治》的披露等。 長者貧窮 使企業擔起應負的社會責任,給予弱勢生產者合理的待遇,以助滅貧。
長者貧窮: 香港貧窮現況
暫時,趙伯的工時符合資格領取「在職家庭津貼」,惟職津的工時要求自六月起提高至144小時,若趙伯被公司扣減工時,或因身體狀況不佳而無法工作,或未能符合申領資格,變相少了一份收入,令他的經濟狀況雪上加霜。 長者貧窮 有經濟困難的長者也可申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計劃,以應付生活上的基本需要。 凡符合申請資格的綜援受助長者,若選擇到廣東或福建省養老,則可申請綜援長者廣東及福建省養老計劃,繼續領取現金援助。 長者貧窮 其中公共福利金計劃是為年齡在65歲或以上或嚴重殘疾的香港居民,每月提供現金津貼。
- 同時,政府作為全港最大僱主,應帶頭取消對沖,保障基層外判工的退休生活。
- 總的一句,《報告》的分析,離不開宣揚政府的扶貧力度,但貧窮並不是數字符號,窮人經歷的貧困是真實和實在的。
- 以獨居長者平均綜援每月6,718元計,可滿足基本生活需要,亦足以脫貧(2018年的一人住戶貧窮線為4,000元)。
- 由此可見,通過有效的制度保障長者入息,長者的入息狀況可以不落後於社會的其他年齡羣組。
- 今天高額長者生活津貼每月3,585元的水平,源於2013年周永新教授研究團隊建議3 的每月3,000元「老年金」,亦即約是政府於2015年進行退休保障諮詢時,採用「不論貧富」和「有經濟需要」模擬方案的每月3,230元。
- 他們在受訪前三個月的平均月入僅7,144元,每人每月平均支出為4,300元,日常生活最大支出按次為食物開支及住屋租金。
進一步瞭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政府外判每數年就需要轉一次約,轉過的公司,多得她也記不清,但轉約時公司把她原有的2萬元的遣散費,對沖剩6千元,就極為深刻。
長者貧窮: 扶貧路上,有賴夥伴團體與我們同行,彼此互相補足,一起發揮所長,向貧窮人提供支援!
事實上,縱然長者貧窮的數字會有高估,不少長者在經濟上的確是生活困苦的。 正如我上週指出,無論政府和民間都認同應透過適切措施紓緩長者貧窮。 社協培訓及組織長者,加強長者的社會參與,並組織「香港老人權益聯盟」,成員逾700多人,設有由基層長者組成的幹事會及不同關注組,於九十年代起長期為長者權益發聲,爭取改善退休保障、醫療健康、院舍服務及社區照顧服務等。 組織基層長者勞工及貧窮長者,共同倡議長者友善勞工政策及檢討退休保障,爭取三方供款的全港退休保障。
另一項大工程是取消「對沖」,即強積金與遣散費/長期服務金的抵銷制度,法例草擬工作已在進行中,目標是在2020年年底提交立法會。 此外,今年《施政報告》所提改善綜援的建議,亦會令扶貧工作有所改善。 上述趨勢與人口高齡化背道而馳,很大可能是整體長者(特別是「新增」長者)的經濟環境改善、較年長人士的就業率上升,以及於2013年開始推行的長者生活津貼有關。
長者貧窮: 退休保障
以獨居長者平均綜援每月6,718元計,可滿足基本生活需要,亦足以脫貧(2018年的一人住戶貧窮線為4,000元)。 雖然高額長者生活津貼(每月3,585元)可令一名沒有其他收入的獨居長者的貧窮差距縮短近九成,但未足以完全脫貧。 香港不少民間團體及專家學者,近年來積極倡議盡快改革長者入息保障制度,究其原因,是香港出現長者貧窮化及人口高齡化的明顯趨勢,如不對現時的長者入息保障制度敢出任何改變,這將有更多長者得不到合理基本生活保障。 長者貧窮2025 不論是上一篇網誌提到的長者犯罪率下降的情況、過往政府公佈的貧窮狀況報告、反映收入不均的堅尼系數,或是討論退休保障,都會涉及長者貧窮的問題。
長者貧窮: 扶貧資訊網
在沒有工作並已退休的年長人士及長者中,退休主要原因是「因病患/傷殘而無法工作」,其次分別為「相信找不到做得來/合適的工作」及「要照顧家人」。 長者貧窮 再者,全港超過22萬綜援個案中,年老個案佔整體個案的62.8%,長者貧窮問題仍然嚴重。 長者貧窮 除政府部門外,多個非政府團體及社區服務組織也為長者提供不同服務及資訊,包括24小時緊急召援系統,讓長者在遇到緊急事故時直接與呼援服務員對話,尋求協助。
長者貧窮: 人口高齡化與貧窮化
根據醫院管理局人手推算,2016年本港醫生及護士人手不足達574位醫生及928位護士。 雖然當局近年(2012/13年起)增加培訓本地醫生人手等等措施,但由於醫生培訓需時及人口持續老化等因素,據醫院管理局的推算,未來數年醫生人手將繼續供不應求。 長者貧窮2025 不論是退休保障或是貧窮,都是我加入政府前後所寫傳媒文章最多的議題。
長者貧窮: 「基層長者健康需要」問卷調查報告
根據2014年的統計數據,香港現時有接近44萬的長者,生活於低收入家庭,佔整體長者人口的44.6%[1]。 從下圖可見,長者的貧窮率遠比其他年齡羣組高,是香港整體貧窮率(19.6%) 的2.3倍(圖一) ,這反映香港現時的長者入息保障制度,不能有效確保長者享有與其他羣組相約的入息水平。 生計以外,他們還要為周身病痛費神,政府醫療收費日益增加,輪候政府專科需一年以上,輪候資助安老院需近三年,逾6000位長者於輪候期間離世。 社協由九十年代開始,組織貧病長者,爭取自身權益改善生活,服務對象包括在職長者、年長護老者、非綜援貧困長者、獨居及雙老長者、與家人同住困難長者等。 長者貧窮2025 政府通過各項計劃為長者提供多種社會服務及福利,包括社區照顧及支援服務、安老院舍照顧服務,以及長者經濟援助。
長者貧窮: 長者權利工作
現時,長者生活津貼已是長者最主要的社會保障計劃,已有56萬人領取,當中超過九成是領取高額長者生活津貼。 有意見認為因為長者缺乏工作的收入來源,有較多長者收入低於貧窮線是正常現象。 但數據顯示,其他發達國家的長者貧窮率與整體貧窮率相對接近(表一)。 2012年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長者的貧窮率是12.6%,而整體人口的貧窮率是11.4%[2] ,兩者差距不大,而部份國家,如法國、荷蘭,長者的貧窮率更是低於社會整體的水平。 由此可見,通過有效的制度保障長者入息,長者的入息狀況可以不落後於社會的其他年齡羣組。 二、政府有責任照顧有需要的市民,但不是政府所做的一切都可發揮扶貧的作用。
長者貧窮: 貧窮並不是虛構的生活狀況
以香港現有最低工資的水平,基層家庭收入偏低的情況難有改善空間,所以無論是合住或分拆,都難逃避貧窮的宿命。 而當收入不均的情況持續惡化,用相對貧窮概念的官方貧窮線劃分,生活在貧窮線以下人口的比例便會增加,在人口有增加的情況下,貧窮人口便會進一步增加;再加上人口高齡化下長者人數上升,貧窮長者的數目亦會增加得更快。 今天高額長者生活津貼每月3,585元的水平,源於2013年周永新教授研究團隊建議3 的每月3,000元「老年金」,亦即約是政府於2015年進行退休保障諮詢時,採用「不論貧富」和「有經濟需要」模擬方案的每月3,230元。 面對人口老化及長者貧窮化的挑戰,短期來說,可以考慮改革現時的社會保障制度,包括容許長者獨立領取綜援,放寬長者生活津貼的資產限額,長遠而言應設立全民養老金制度,建立一可持續的體系,讓所有長者都可以得到基本的收入保障。
長者貧窮: 「一養一」兩老家庭最容易「入不敷支」 八成半長者無法退休 樂施會促新一屆政府檢視安老扶貧政策
換言之,3,500元是不能滿足長者在香港基本的生活需要。 而以現時綜援制度來說,長者領取綜援後便不能領取其他社會保障的現金福利,即是就算香港成立全民養老金,領取綜援的長者都不會獲益。 而全民養老金的倡議者,亦都不是要求給予領取綜援長者額外的養老金。 當中所指人口老化、住戶小型化,和宏觀經濟的變化,其實對貧窮人口的多寡,並不一定有直接關係。 不少經濟發達國家都要面對人口老化的問題,但只要設有完整的退休保障制度,老人不一定貧窮。 例如,日本的退休人士領有老年金,生活多高於貧窮線,老人並非窮人的多數。
樂施會是國際扶貧機構,致力透過政策倡議、社區扶貧及人道救援服務,與大眾共建「無窮世界」。 長者地區中心及長者鄰舍中心分別在地區及鄰舍層面為長者提供多種服務,包括教育、發展、護老者支援服務、外展網絡、輔導、膳食、轉介及偶到服務。 由清潔、保安到速遞員,愈來愈多的長者擔任我們身邊這些崗位。 長者貧窮 退休保障被不斷沖走,令68歲的她不敢言休,仍賺著最低工資,每月開工三十天,每天十小時,換取每月不足一萬的收入,盤算如何在當中騰一點準備未敢想望的晚年。
隨著香港戰後出生的嬰兒開始步入老年期,同時生育率下降,香港將面對越趨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 香港2014年的長者人口 (65歲或以上) 為107萬 (佔總人口的15%)。 根據政府統計署的推算,到2064年香港的長者人口將上升到258萬 (佔總人口的36%)[5],50年間的長者人口升幅為140%,同期的成年人口 (18-64歲) 則由504萬下降至392萬,約跌了22% (圖二) 。
非政府機構亦設有各種支援服務,確保長者能各取所需,安享晚年。 除此之外,部份受訪長者如陳女士)68歲_表示,希望像年輕人一樣能夠自給自足、財政獨立。 可見受訪者希望能夠提早計劃與接續就業,也希望政府可以給老年人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筆者留意到市面上雖然多了歡迎中高齡人士應徵的工作,但實際上獲聘請的人數有多少,工作環境又是否長者友善,抑或只有高勞動、低收入、欠保障的工種才容得下長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