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不符合優先配屋計劃,輪候中的申請人亦可參與「特快公屋編配計劃」令上樓速度加快。 申請人可自選單位,而可供揀選的單位大部分是受歡迎程度較低的公屋單位,如凶宅、單位曾有蟲患、鉛水等問題、處於偏遠地區等。 由於一人非長者申請行計分制,要儲夠分數排隊等上公屋,一要等起碼30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上樓。 如果想更快輪候到公屋,可轉隊排家庭申請,平均輪候時間為會減至5.8年。
我們會繼續與各區議會及地區人士保持聯繫,並會與其他相關政策局和部門檢討,務求以審慎、全面而具成本效益的方式提供公營房屋,並在可行及資源許可下滿足社區對公共設施的需求。 這些工作需要一定的工作量和時間,但我們會抓緊時間進行規劃申請及相應改動計劃的設計,以盡量減低對公共房屋建設計劃的影響。 自二○一四年統計調查起,我們嚴格按照申請類別,把上述屬於一般申請者的(i)和(ii)類申請者,從非長者一人申請者的統計調查中剔除。 由於上述(i)和(ii)類申請者在所有申請者當中僅佔不足1%,涵蓋範圍的差別對採用過往統計數字作比較的影響極微。 政府誠然要數年時間處理覓地、規劃、興建工作,但在這段過程裡當局亦應按緩急輕重保有適當彈性行事。
離島公屋輪候: 申請公屋加快上樓祕技1:一人非長者申請轉家庭申請
有關資料只用作一般參考用途,不應視爲個別申請者用以估算其輪候時間的依據。 但計畫亦有缺點,成功獲特快編配公屋的住戶,3年內不可要求調遷,亦不可申請綠置居,只能用白表資格買居屋。 離島公屋輪候 房委會最新檢討「2022/23公屋申請入息和資產限額」,公屋入息限額凍結在現行水平,即一人家庭維持在12,940元。
根據最新數據,截至二○一五年九月底,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3.6年。 (三)截至二○一五年九月底,為非長者一人申請者而設的配額及計分制約有 宗申請。 由於申請公屋時不須填報教育程度,房屋署沒有備存申請者教育程度的資料。 根據二○○七至二○一五年的調查結果,非長者一人申請者的教育程度分佈詳見表四。 離島公屋輪候 (註1)(四)(i)房屋署以往曾就二○○六/○七至二○一四/一五年度透過配額及計分制獲安置的非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年齡分佈作分析,結果詳見表五。 (ii)及(iii)由於公屋申請者會否透過體恤安置或「特快公屋編配計劃」獲安置與其年齡沒有直接關係,房屋署沒有就此作分析,故此未能提供任何數據。
離島公屋輪候: 申請公屋加快上樓祕技3:申請「特快公屋編配計劃」
例如最新一期「綠置居」受疫情和經濟下行影響而銷情欠佳,大量獲邀揀樓的準買家臨時缺席,若然政府真欲遏止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增長,大可調整「綠置居」比例把部分單位回撥成為出租單位,用以緩解公屋輪候冊的壓力。 離島公屋輪候 此舉雖然不會增加房屋供應,亦會犧牲「綠置居」申請者置業需求,但總算是適切運用閒置資源先滿足最有迫切需求的羣體。 聯盟就遲遲未能上樓對受訪者的影響進行了調查,以0(沒有影響)至10分(最大影響)評分,平均評分最高的3項分別是精神壓力、經濟壓力和住屋環境,均超過7分,至於其它項目如家庭關係、身體健康、社交等的平均評分均高於6分。 離島公屋輪候 聯盟表示,調查顯示,近兩年由見主任直至獲第一次公屋編配的時間由1年以上拉至1.5年,甚至2年或以上,連同由申請起輪候至見主任的時間(調查顯示高於7年),輪候人士由申請直至上樓,輪候時間動輒超過十年以上。 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的公屋輪候津貼,為非居住於公營房屋、非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而輪候公屋超過3年,並符合資格的一般申請住戶提供現金津貼,直至其獲得首次編配公屋為止。 房委會公佈,截至2022年3月底,在過去12個月獲安置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6.1年,當中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4.1年。
- (五)房委會於過往五年曾就約80個公營房屋項目(包括公屋和資助出售項目)諮詢區議會,詳情已載於二○一五年十一月提交予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的討論文件(編號CB(1)63/15-16(05))中。
- 不過,我們認同審計署署長和政府帳目委員會的主張,會透過不同的公開渠道加強宣傳,並已在房委會∕房屋署網頁及公屋申請指引內加入相關的資訊,方便申請者參閱。
- 其實在公屋申請中,有不少計劃能加快上樓,合資格的市民若懂得申請,有望能更快上樓。
- 聯盟表示,調查顯示,近兩年由見主任直至獲第一次公屋編配的時間由1年以上拉至1.5年,甚至2年或以上,連同由申請起輪候至見主任的時間(調查顯示高於7年),輪候人士由申請直至上樓,輪候時間動輒超過十年以上。
- 房委會發言人表示,有關估算數字並非上限,若有任何新公共屋邨提前竣工,將會盡快將相關公屋單位編配予申請者。
以下為今日(十一月二十五日)立法會會議上張超雄議員的提問和署理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邱誠武的書面回覆:問題: 有市民向本人反映,現時輪候公營租住房屋(公屋)的時間越來越長,而他們亦無從得悉房屋署計算公屋申請者輪候時間的方法。 此外,根據審計署署長於二○一三年十月公佈的第六十一號報告書,房屋署計算公屋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的方法欠缺透明度,房屋署所指的平均輪候時間與申請者理解的實際輪候時間有所不同。 離島公屋輪候 另一方面,政府表示有部分公屋項目遭地區人士或關注團體反對,以及青年人申請公屋的數目增加,以致公屋申請者的輪候時間延長。
離島公屋輪候: 調查發現不少受訪者要等逾七年才能見房署主任
在2022年3月底,約有147,500宗一般公屋申請,以及約97,700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 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 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 但房委會規定,新登記的公屋申請者只可選3個非市區的地區,只有合資格的長者申請及「天倫樂」申請,可選的區域不受限制,可選擇市區。 此外,2013年9月30日或之前登記的申請者,現時亦可將所選地區改為市區。
離島公屋輪候: 申請公屋加快上樓祕技1:一人非長者申請轉家庭申請
例如,政府於2022年2月15日宣佈徵用粉嶺皇后山邨第一座和第七座,以及葵涌荔景邨恆景樓作社區隔離設施。 相關公屋單位的實際入夥日期需要延後數月到2022年5月至6月,以致有關單位的編配未能反映在本年的數字內。 離島公屋輪候2025 離島公屋輪候 上述資料僅顯示在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期間獲安置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者的輪候時間分佈,過往的趨勢並不代表將來的情況。
離島公屋輪候: 調查發現不少受訪者要等逾七年才能見房署主任
再者,由於拒絕接受首次或第二次編配的申請者已排在輪候冊的最前端部分,只要有合適的單位,房屋署便會盡快編配予這些申請者,並不會因為申請者拒絕首次或第二次編配而改變其輪候次序。 然而,何時再有合適的單位可供編配予他們,則取決於各區新建和回收單位的供應,以及其他同時獲編配的申請者會否拒絕編配因而騰出單位等各種因素。 離島公屋輪候 因此,個別申請者之間的情況會有很大差異,而計算首次至第二次編配及第二次至第三次編配的平均輪候時間,對個別申請者的參考價值有限。 房屋署以往已在不同的公開場合(包括房委會及立法會的會議及文件,以及向媒體)重複闡述平均輪候時間的定義及其計算基礎。
離島公屋輪候: 申請公屋加快上樓祕技3:申請「特快公屋編配計劃」
答覆:主席: 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的宗旨,是為沒有能力租住私人樓宇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公屋,並以一般申請者(即家庭和長者一人申請者)平均約三年獲首次編配單位為目標。 輪候時間是以公屋申請登記日期開始計算,直至獲首次編配為止,但不包括申請期間的任何凍結時段(例如申請者尚未符合居港年期規定;申請者正等待家庭成員來港團聚而要求暫緩申請;申請者在獄中服刑等)。 就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的計算,是指在過去十二個月獲安置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者的輪候時間平均數。 房屋署當時已向審計署署長和政府帳目委員會指出,雖然合資格申請者可獲提供三個編配,但他們於首次編配時已經獲得安置的機會。 申請者是否接受首次、第二次或第三次編配,完全取決於申請者,並不在房委會的掌握之中,因此房委會不宜發布其無法掌控的輪候時間的資訊,以避免引致誤解。
離島公屋輪候: 申請公屋加快上樓祕技1:一人非長者申請轉家庭申請
就行政長官於《2022年施政報告》宣佈推出新的「公屋綜合輪候時間」指數,請參閱房屋局網站的相關頁面。
離島公屋輪候: 申請公屋加快上樓祕技3:申請「特快公屋編配計劃」
不過,我們認同審計署署長和政府帳目委員會的主張,會透過不同的公開渠道加強宣傳,並已在房委會∕房屋署網頁及公屋申請指引內加入相關的資訊,方便申請者參閱。 此外,現時房屋署每季更新房委會∕房屋署網頁上公屋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的資料,以增加資訊透明度。 過去五個財政年度,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按上述定義)詳見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