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中大腫瘤學系名譽臨牀副教授梁承暉教授、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盧煜明教授及教授陳君賜教授介紹中大全港大型「鼻咽癌血液測試研究計劃」,以篩查鼻咽癌早期患者。 中大醫學院化學病理學系陳君賜表示,於第二次篩查中發現癌症的患者當中,仍然有3成是第三期或以上。 他指,第三期患者除了需進行電療外亦需加上化療,副作用較多,5年存活率亦低於7成,建議EB病毒持續陽性及短暫陽性患者,需每隔一至兩年再進行檢測。 對於檢驗呈陽性的309人中只有34人確診,盧解釋,測試的陽性預測值達11%,已較一般癌症檢測的約3%高,未來將進一步研究檢驗呈陽性但未患癌的原因,及日後患癌的風險。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研究證實,「血漿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DNA」篩查能有效地提早檢測到鼻咽癌。 研究團隊在首次篩查三至五年後,為同一批對象進行第二次「血漿DNA」篩查,再次成功在患者尚未有病徵前及早診斷出鼻咽癌,藉此提高他們的存活率。 這項重要研究剛於國際頂尖醫學期刊《新英倫醫學雜誌》旗下的《NEJM Evidence》發表。 由於早期鼻咽癌病徵不顯,七成患者於確診時已屬後期階段1,需要較大的治療力度而副作用較 大,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亦較低。 儘管過去數十年治療鼻咽癌的放射治療技術已大有改善,而綜合化療亦有助提升治療的成功率,然而及早偵測及診斷仍是提高治療成 效的最關鍵因素。
中大鼻咽癌測試: 癌症基因監測計劃
中大醫學院化學病理學系教授陳君賜解釋,大部分人體內均有EB病毒潛伏,或因而造成假陽性。 鼻咽癌是本港十大癌症殺手之一,由於早期鼻咽癌無明顯病徵,逾7成患者確診時已屆晚期,令5年內存活率低於7成。 中大一項研究發現,透過血漿分析可有效將鼻咽癌發現期數推前,大幅增加患者康復機會。 鼻咽癌的診斷及治療在過去20年已經有長足的進步﹐進步的原因包括1.影像醫學檢查的進步﹐使我們在界定腫瘤侵犯的範圍變得更精確。 2.現代化的放射治療﹐使得放射治療的角度及劑量的計算更精密及準確。
其中一個可能性是EB病毒活躍,令鼻咽細胞變成癌症,另一個可能原因是病人第一次篩查的時候,出現「超級早期」的癌症,現有的檢測方式未能發現。 其中309人在首驗及覆驗呈陽性反應,需接受鼻咽內窺鏡及磁力共振掃描檢查,最終34人確診患上鼻咽癌,當中7成屬第一或第二期。 惟有首驗及覆驗呈陽性反應的參加者不願接受進一步檢查,最終32個月後發現患末期鼻咽癌,並於2個月後病逝。 本港每年有超過800宗鼻咽癌新症,鼻咽癌患者若於早期發現,5年內存活率達9成,但僅2成患者於早期確診。 中大鼻咽癌測試2025 中大醫學院研究於2013至2016年,招募20,174名40至62歲、沒鼻咽癌徵狀的男性,透過抽血進行血漿EB病毒DNA測試。
中大鼻咽癌測試: 鼻咽癌血液測試研究計劃
確診者中約70%的癌症病情屬第一期或第二期,與本港一般鼻咽癌病人僅20%能在早期確診相比,第二輪篩查成功將鼻咽癌發現期數由晚期推向極早期,與首輪篩查成效相同。 而第二輪確診的病人,在中位數33個月的跟進期間,並沒有發現癌症復發個案。 是次研究中,有3名在血漿DNA分析中檢測到EB病毒DNA的病人,在進行鼻咽內窺鏡時並未發現有腫瘤,但再經磁力共振掃描檢查時終獲確診。 此外,在9名測試結果呈陽性但不接受進一步檢查的病人中,有一人在參加研究後32個月被確診罹患晚期鼻咽癌,並在確診2個月後病逝。 以上4個病例都顯示出血漿DNA分析在篩查早期鼻咽癌上有極精確的檢測能力。 有見及此,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化學病理學系於1999年成功研發一項無創傷性的測試方法,以定量分析血液中的EB病毒基因來診斷鼻咽癌。
- 當中423人在初步檢查及複檢時均呈陽性,結果24人經鼻咽內窺鏡及磁力共振掃描檢查確診鼻咽癌。
- 中大醫學院研究於2013至2016年,招募20,174名40至62歲、沒鼻咽癌徵狀的男性,透過抽血進行血漿EB病毒DNA測試。
- 第一期、第二期及部分第三期治癒率皆可達是90%以上;但第一期的治療以單獨放射治療,第二期以上則合併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
- 因此,有上述症狀之病人,須考慮作鼻咽部之檢查,以確定是否罹患鼻咽癌。
- 若癌細胞擴散到肺、骨或肝等遠端器官,醫生或會考慮單獨使用化療或與放射治療一併使用。
- 但在香港男性常見的癌症中,前列腺癌的病發率則排名第三,死亡率排名第五。
- 病理分類依世界衛生組織之分類,可區分為第一型﹑第二型及第三型。
第四期如未發生遠處轉移治癒率可達60%以上,治療也是以合併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為主。 電腦掃描利用較強劑量的X光射線,從多角度拍攝人體內部影像,再由先進的電腦技術合併多組極薄的橫切面影像,組成清晰的三維影像,以顯示身體內器官的狀況。 III 期:腫瘤已經侵犯到頭顱骨底和鼻竇處或頸部有對側淋巴結轉移的情形(且淋巴大小小於或等於六公分),沒有鎖骨上淋巴轉移。 II期:原發性腫瘤侵犯口咽部同時合併同側頸部有單一小於或等於六公分的單側淋巴結腫大,沒有對側淋巴結及鎖骨上淋巴轉移。
中大鼻咽癌測試: 中大完成二萬人「血漿DNA」鼻咽癌篩查研究 大幅推前癌症發現期數
若病人的頸部曾接受放射治療,每年需要檢查一至兩次甲狀腺功能。 完成治療後也可考慮進行一次牙科檢查;聽力、言語和吞嚥情況等可能受治療影響的部份,情況也需密切注視,若發現治療副作用持續未有改善,甚至有新的症狀出現,病人應盡快告知醫生,並作進一步檢查。 患者的頭頸部位接受放射治療後或會出現各種短期及長遠的後遺症。 一些常見的短期副作用包括皮膚紅腫或起水泡、噁心嘔吐、疲勞、口腔潰瘍、吞嚥困難、聲音嘶啞及味覺喪失等,長遠後遺症則包括聽力或視力下降、甲狀腺受損、腦下垂體受損、頸動脈損傷等。 隨著近年放射治療的精準度大幅提升,鼻咽癌患者較以往承受較少的副作用,而各種副作用亦有相應方法舒緩,詳情可諮詢醫生意見。
- 儘管過去數十年治療鼻咽癌的放射治療技術已大有改善,而綜合化療亦有助提升治療的成功率,然而及早偵測及診斷仍是提高治療成 效的最關鍵因素。
- 免疫治療透過激活人體自身免疫系統和T細胞,令免疫系統重新辨認和攻擊癌細胞,從而縮小腫瘤或減慢其生長。
- 患者的頭頸部位接受放射治療後或會出現各種短期及長遠的後遺症。
- 臨牀上容易誤診的病人就是腫瘤往頭骨侵犯,臨牀表現只有頭痛﹑眼睛痠痛、及視力減退等症狀。
EBV血清測試是目前最常見的鼻咽癌篩查方法,但假陽性比率由2%至18%不等;鼻咽癌基因篩查靈敏度達95%以上,惟特異性有限。 就沒有任何鼻咽癌病徵的人士而言,現時沒有足夠證據顯示,上述篩查對他們有明顯效益。 中大鼻咽癌測試2025 中大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兼創新診斷科技中心(InnoHK)科學總監盧煜明教授自發表孕婦血漿內存有高濃度的胎兒DNA後,一直致力研究透過分析血漿DNA篩查早期癌症。
中大鼻咽癌測試: 中大研究: 血漿篩查能偵測早期無症狀鼻咽癌
不過,在某些罕見情況下,EB病毒的DNA會與鼻咽細胞的DNA混合,病毒基因會指令鼻咽細胞異常分裂和生長,引發癌變。 鼻咽癌的病發率有地區性,中國尤其華南、廣東地區一帶的病發率明顯較高,故鼻咽癌也有「廣東癌」之稱。 在2018年,本港有超過830宗鼻咽癌新症,其中男士個案錄得逾600宗,在男性常見癌症中排行第六位,死亡個案排行第八 。 雖然近二、三十年鼻咽癌發病率持續下降,但在 20至44 中大鼻咽癌測試 歲的年輕男性之中,鼻咽癌依然位列常見癌症首位,情況不容忽視。 陳君賜教授展示研究計劃所使用的「即時定量聚合酶鏈連鎖反應偵測系統」,可同時間處理近百個血液樣本,測試結果最快在兩小時內得出。 首輪篩查當中陰性的16,934名參與者當中,17人於第二輪患有鼻咽癌;EB病毒暫時陽性的677名參與者及237名持續陽性參與者當中,分別有3及4人於第二輪患上鼻咽癌,相對風險是陰性參與者的4.4倍及16.8倍。
中大鼻咽癌測試: 鼻咽癌可否用手術治療?醫生解説鼻咽癌分期、治療方法、電療程序及副作用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化學病理學系早於1999年便首創鼻咽癌基因血液測試,並於2008年展開鼻咽癌篩查研究,成功於無明顯病徵的人士 中篩查出早期鼻咽癌患者。 中大鼻咽癌測試2025 由於早期鼻咽癌病徵不顯,七成患者於確診時已屬後期階段,需要較大的治療力度而副作用較大,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亦較低。 儘管過去數十年治療鼻咽癌的放射治療技術已大有改善,而綜合化療亦有助提升治療的成功率,然而及早偵測及診斷仍是提高治療成效的最關鍵因素。
中大鼻咽癌測試: 鼻咽癌治療方法
患有早期鼻咽癌(第1及第2期)的病人,只需接受放射治療,其五年存活率可達85%。 相反,患有晚期(如第4期)鼻咽癌的病人,除放射治療外,還需接受包括化療的系統性治療,其五年存活率約50%。 鼻咽癌病人完成所有癌症治療後,還需要因應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和後遺症,接受各種復康支援。 此外,病人在完成治療之後仍需定期覆診,監察治療後的身體狀況。 在完成治療後的首兩年內,醫生大約每隔數個月會替病人診症,其間會為病人進行臨牀檢查,以及其他有需要的造影檢查如電腦斷層掃描或正電子電腦掃描,以瞭解鼻咽和頸部的情況,並監察癌症是否有復發跡象。 由於早期鼻咽癌並無明顯病徵,約八成沒有接受篩查的患者在確診時,病情已屆晚期,治療情況較初期患者困難得多。
中大鼻咽癌測試: 中大研究證實「血漿DNA」篩查能偵測到早期沒有病徵的鼻咽癌 並反映日後患鼻咽癌風險
乳癌於本港的病發率有明顯上升趨勢,根據醫院管理局的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所發表的報告,乳癌每年的病發率由2009年的2,962宗上升至2015年的3,920宗。 報告中更指出,於2015年,乳癌在香港的整體病發率排名第三,而整體死亡率則排名第六(637宗)。 在香港女性常見的癌症中,乳癌的病發率排名第一,死亡率排名第三。
中大鼻咽癌測試: 準確性超過95%
大腸癌於本港的病發率有持續上升趨勢,根據醫院管理局的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所發表的報告,大腸癌每年的病發率由2009年的4,335宗上升至2015年的5,036宗。 報告中更指出,於2015年,大腸癌在香港的整體病發率排名是多項癌症中排名最高,而每年的死亡率約為2,000宗,排名僅次於一位的肺癌。 鼻咽癌的臨牀表現與腫瘤的侵犯位置有關,頸部淋巴結腫大最為常見,其次是帶血絲的鼻分泌物及痰﹑鼻塞﹑耳鳴﹑聽力減退及吞嚥疼痛等症狀。 如果腫瘤往頭骨侵犯,則會有偏頭痛﹑複視﹑臉麻及視力減退等症狀。
中大鼻咽癌測試: 鼻咽癌檢查費用
若有直系親屬曾經患上鼻咽癌,其他家庭成員罹患鼻咽癌的風險會較一般人高。 中大鼻咽癌測試 不過,這種風險未必源於家族遺傳,亦有可能因為環境因素,例如居住在相同地區,擁有類近的飲食習慣所致。 中大鼻咽癌測試 廣東的發病率為世界平均值的25倍,故鼻咽癌舊稱為「廣東癌」,有說這是因為區內居民嗜喫鹹魚等含致癌物質亞硝胺的醃製食物,長期食用會增加患上鼻咽癌的風險。 在科技不斷進步下,現時醫學界已經引入「次世代 DNA 測序技術」,可以針對性檢驗血液中有鼻咽癌特徵的 DNA。
中大鼻咽癌測試: 中大推全港大型「鼻咽癌血液測試研究計劃」現招募二萬名市民參與冀有效偵測早期患者
第一次血液測試會在參加者加入計劃時進行,第二次及第三次血液測試則分別在第一次檢驗後的第六個月和第十八個月進行。 對鼻咽癌血液測試呈陽性反應的參加者,會被轉介至中大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進行鼻咽內視鏡檢查,以確定是否患上鼻咽癌。 此計劃希望能為早期但沒有病徵的鼻咽癌患者及早作出診斷,從而提高痊癒的機會及減少治療相關的併發症。 鼻咽癌是香港與南中國最常見的癌症之一,病發高峯年齡為40至60歲,其致病成因與EB病毒感染有密切關係。
中大鼻咽癌測試: 鼻咽癌檢查及診斷方法
創新診斷科技中心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InnoHK計劃的支持。 部份鼻咽癌帶有高於正常水平的「表皮受體生長因子(EGFR)」,研究顯示這種因子會加速癌細胞的生長速度。 透過使用標靶藥物「表皮受體生長因子(EGFR)抑制劑」,可阻斷EGFR接收指令細胞生長和分裂的訊號,減慢或阻止腫瘤生長。 中大鼻咽癌測試 標靶藥物在鼻咽癌治療中的確切作用仍在研究中,當癌細胞擴散、復發或患者接受化療後腫瘤仍繼續生長,醫生便會考慮將標靶藥與放射治療或化療一同使用。 鼻咽癌篩查旨在於未出現任何癌症病徵前,及早偵測早期癌細胞病變的跡象,把握治療黃金期,提升治療成效及患者的存活率。
鼻咽癌常見於中國南方(包括香港)、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在加拿大西北部和格陵蘭島也比較常見。 中大鼻咽癌測試2025 不過,當本來居住在華南地區的人士搬遷到另一個鼻咽癌發病率較低的地區(如美國或日本),他們患鼻咽癌的風險會有所降低,而他們的下一代患鼻咽癌的風險也相對較低。 相對人種,鼻咽癌的風險與居住地區有更大關聯,例如在中國出生的白種人,他們患鼻咽癌的風險較在美國出生的白種人高。 鼻咽癌的確切病因未明,但相信與EB 病毒(EBV, Epstein-Barr Virus)感染有關。 EB 病毒有可能引致傳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但人體的免疫系統一般能夠識別和消滅病毒,而患者在康復後亦甚少留下長期的後遺症,也不會因此而患上鼻咽癌。
中大鼻咽癌測試: 鼻咽癌
如化療期間出現不適需立即通知醫生,醫生會就不同副作用制定舒緩方案,或調整用藥。 手術是不少癌症的主要治療方案之一,然而鼻咽癌與其他腫瘤有別,治療方式以放射治療(亦稱電療)及化療為主,更不時與化療一併使用,即同步放射化學治療(簡稱同步放化療)。 中大鼻咽癌測試2025 EBV 中大鼻咽癌測試2025 病毒直接引致鼻咽癌屬罕見情況,更多時是因為同時存在其他風險因素,增加患鼻咽癌的風險。
至於有家族病史的高危人士,曾有研究顯示,每年進行EBV血清檢測和鼻咽鏡檢查,可提升於第一期確診的比例,但也有説法指相關研究欠缺嚴謹標準,建議高危人士諮詢醫生意見,瞭解篩查的詳情和利弊。 中大鼻咽癌測試 如發現病人假陽性的原因是因出現超級早期癌症,對血漿基因技術有很大意義。 追蹤早期鼻咽癌細胞病變、幫助定位抽取鼻咽癌細胞組織檢查及偵測治療成效、確定鼻咽癌範圍及偵測癌症是否已經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 中大鼻咽癌測試 在鼻咽癌較常見的地區,每10萬名中年男士每年便有35人確診罹患此症。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本港每年有超過800宗鼻咽癌新症。
陳君賜教授展示研究計劃所使用的「即時定量聚合酶鏈連鎖反應偵測系統」,可同時處理近百個血液樣本,最快於兩小時內得出測試結果。 臨牀上容易誤診的病人就是腫瘤往頭骨侵犯,臨牀表現只有頭痛﹑眼睛痠痛、及視力減退等症狀。 病人常往返於眼科、神經內科之間,到頸部淋巴結腫大纔得到確實的診斷。 因此,有上述症狀之病人,須考慮作鼻咽部之檢查,以確定是否罹患鼻咽癌。
鼻咽癌可根據腫瘤大小、有否擴散到淋巴結,以及是否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而分為四期。 第一期腫瘤仍然侷限在鼻咽以內,第二、三期擴散至淋巴,第四期則再細分為4A、B和C,4C期就是指腫瘤已擴散至其他器官。 期數越後,癌症能根治的可能性越低,但隨著鼻咽癌治療不斷進步,存活率已較二、三十年前大大提升。 利用連接鏡頭的幼軟導管,從口或鼻插入鼻咽進行檢查,查看鼻咽內有否變異跡象,如發現懷疑變異,醫生一般會鉗取活組織作病理化驗,以確定病因。
中大鼻咽癌測試: 鼻咽癌復發、轉移診斷專家共識
於 二 零 二 零 年 , 鼻 咽 癌 於 本 港 最 常 見 的 男 性 和 女 性 癌 症 中 , 分 別 排 行 第 八 位 及 第 十 七 位 , 並 佔 癌 病 新 症 總 數 的 2.2 % 。 第一期、第二期及部分第三期治癒率皆可達是90%以上;但第一期的治療以單獨放射治療,第二期以上則合併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 根據研究資料,頭頸部核磁共振比電腦斷層能更清楚瞭解鼻咽癌侵犯的範圍。 研究團隊成員與部分支持是次研究的機構代表合照,包括工黨代表張超雄議員(左四)、民主黨代表蔡雨龍先生(右四)及自由黨代表潘莎莉小姐(右三)。 鼻 咽 癌 在 ICD 第 九 次 修 訂 本 中 編 碼 是 147 , 而 在 第 十 次 修 訂 本 中 編 碼 則 為 C11 。
醫生或會選用高精確度的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以電腦程式計算放射線最佳照射角度及強度,將放射線集中在腫瘤位置,避開腫瘤周邊重要器官,藉此減低重要組織承受的放射劑量,提升治癒率,並減少治療引起的副作用。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RT)同樣具備強度調控及影像導航的元素,能精準以高劑量照射腫瘤,避免影響週邊的正常組織。 如果病人出現以下徵狀,例如復發性流鼻血、鼻瘜肉、慢性鼻竇炎、感覺鼻腔或喉嚨有異物、吞嚥困難和阻塞性睡眠窒息症時,建議進行鼻咽喉內鏡檢查。 進行檢查時,醫生會放入一條幼長的軟式或硬式內窺鏡,透過內窺鏡附有的燈光及鏡頭取得清晰的影像,以檢查鼻腔、鼻竇、咽喉和周邊組織的健康狀況。
醫院管理局的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於2017年發表的2015年十大癌症報告中指出,前列腺癌在香港的整體病發率排名第四,每年有1,831宗新症;而整體死亡率則排名第七,每年有404宗。 但在香港男性常見的癌症中,前列腺癌的病發率則排名第三,死亡率排名第五。 跟 西 方 國 家 比 較 , 鼻 咽 癌 較 常 見 於 華 南 地 區 。
透過磁場和無線電波創造身體部位的薄層影像,亦可按需要進行特定部位的額外磁力檢查。 由於九成的鼻咽癌都會在鼻黏膜表面增生,鼻咽喉內窺鏡就可以發現到該些病變組織。 同時,鼻咽喉內窺鏡亦可以抽取少量活組織,以化驗及診斷是否有鼻咽癌病變。 醫生會按週期進行化療,一般一個療程持續3至4星期,每個療程後會確保患者有足夠時間休息和恢復身體狀態。 但要留意,化療藥物的原理旨在攻擊迅速分裂的細胞,惟正常細胞也會同時受影響,引發身體各種副作用。
鼻咽癌是本港以至華南地區常見的癌症,亦是其中一種最具侵略性的頭頸癌,癌細胞經常轉移至淋巴結及其他器官。 在鼻咽癌較常見的地區,每10萬名中年男士中,每年便有35人確診罹患此症。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數據顯示,本港每年有700多宗鼻咽癌新症。 鼻咽癌大多與感染EB病毒有關,而檢測癌細胞於血漿內釋放的EB病毒DNA,有助診斷出鼻咽癌患者。 中大鼻咽癌測試 中大鼻咽癌測試2025 中大研究確定透過分析血漿內EB病毒DNA,可在尚未有病徵前及早診斷出鼻咽癌。 中大鼻咽癌測試2025 圖為中大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盧煜明教授(右)及醫學院化學病理學系陳君賜教授。
中大鼻咽癌測試: 鼻咽癌調強放療靶區及劑量設計指引專家共識
例如,部分研究推論高鹽醃製的鹹魚和鹹肉或會增加EBV引致鼻咽癌的能力。 中大鼻咽癌測試 研究表明,以高鹽醃製方法保存的食物,可能會產生一種有害的化學物質,破壞身體的DNA,而受損DNA會改變細胞控制其生長和複製的能力,增加癌變風險。 另外,第二輪篩查被確診患者當中,有7成屬第一及二期患者,癌症發現屬初期的比率較香港總體鼻咽癌患者多5成。 病理分類依世界衛生組織之分類,可區分為第一型﹑第二型及第三型。
中大鼻咽癌測試: 及早診斷鼻咽癌中大為千名本港市民進行免費血液測試
根據聯合國衛生組織的資料,鼻咽癌發生率全世界一年有65,000位病人、中國一年有27,000位病人、香港一年有1,500位病人、東南亞一年有17,000位病人、臺灣一年有1,200位病人。 中大鼻咽癌測試2025 Yes本人同意所提交之個人資料會交予香港綜合腫瘤中心作聯絡及跟進用途。 中大鼻咽癌測試2025 如日後有合適或同類產品/服務、活動或由醫護人員提供的最新專業健康及癌症資訊,本人同意香港綜合腫瘤中心可以電郵通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