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情況可以經由胸引流管灌入肋膜沾粘劑,可以有效降低氣胸復發率。 單孔無管胸腔鏡手術長庚2025 有的患者在肺部手術後短期數日內,突然發生胸部劇烈疼痛及引流出新鮮血液,有時伴有明顯氣泡,這類患者往往發生了肺創面的撕裂。 肺部手術的創面,是用一次性切割縫合器進行釘合的,當胸腔內壓力增高,或者釘合的組織過厚,都會引起術後的創面裂開,引起劇烈疼痛及出血,漏氣等。 單孔無管胸腔鏡手術長庚2025 例如術後發生急性肺栓塞,引起換氣功能的障礙,導致胸悶氣促,需要進一步的抗凝甚至溶栓處理。 這類患者大多數較胖,或者有靜脈曲張等基礎血栓性疾病,術後積極的下牀走動及合理的低分子肝素抗凝會減少肺栓塞的發生率。 例如患者術後有大量的積液瀦留在胸腔內,不但會引起胸悶氣促,還有可能引起發熱,需要進行胸腔積液的穿刺抽吸,緩解癥狀。
出院後的疼痛感、針刺感、皮膚麻木感,對某些患者而言可能會長期存在數月甚至數年,但會慢慢緩解。 這些不適的感覺與患者的疼痛敏感性大小、胸膜增厚粘連反應、肋間神經損傷的程度、瘢痕反應的嚴重程度有關。 不同患者對疼痛的反應大相徑庭,反應不一,這就是個體差異,所以患者之間的彼此比較,其實是多心多慮。 即使80多歲的年長病人,只要身體狀況不太差,亦可接受這手術。
單孔無管胸腔鏡手術長庚: 麻醉時間大減近半 減少不良反應及住院時間
根據統計,在臺灣,每5個癌症死亡人口便有1個死於肺癌。 胸腔鏡從1910年左右開始發展,源自於瑞典的醫師Jacobeus,將膀胱鏡運用在胸腔外科手術,當初是為了治療因肺結核引起的沾黏,從原本的膀胱鏡變成胸腔鏡,技術逐步成熟到可以做肺葉切除,1911年國外成功使用胸腔鏡完成第一例肺葉切除案例。 傳統手術的恢復常常需要3~6個月,恢復不佳時,有時還要送到加護病房插管;而現在微創手術術後平均4~5天即可出院,約兩週後就可逐漸返回原來的生活軌道,能大幅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 不光如此,有些老人、體弱者的體能差,在傳統手術下,完全恢復需要更久,須等體能恢復才能做術後的化療,如果不巧在此時又發生惡化或轉移,就可能降低存活率,所以以前只能在化療、動刀之間擇一進行。 相較之下,微創手術的恢復期短,很快就可以銜接化療或標靶,比以前更容易完成完整的治療,對於提升治癒率大有幫助。 同時與廠商合作開發ERAS APP,導入ERAS智慧互動個管系統,讓ERAS病人可以享有全療程全時關懷,延伸術前、術後居家照護,確保品質不中斷。
有賴於醫療科技的進步,胸腔鏡影像系統解析度大幅提升與精細的內視鏡器械讓執刀醫師能夠執行更細緻的手術,使得胸腔微創手術在近幾年大幅進展。 僅使用單一切口來完成手術,需要熟練的技巧以及手術病患胸腔血管結構的完整術前分析,是相當倚賴胸腔外科醫師經驗的手術方式。 目前亞東醫院胸腔外科醫師們已累積數百例單一切口胸腔鏡手術的經驗。 並非所有肺癌手術切除範圍都相同,由於低輻射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的推廣,早期診斷的肺癌的比率已大幅提高,治療效果亦同步提升。
單孔無管胸腔鏡手術長庚: 肺癌胸腔鏡切除手術實現“無管化” 患者手術過程可以“自主呼吸” _ …
直到2010年西班牙醫師Diego Gonzalez-Rivas開始使用單一孔洞技術進行肺葉切除手術並廣為推展至全世界後,目前引領了全球胸腔外科界的潮流。 單孔胸腔鏡手術極致地縮小了傷口對於組織的破壞,但相對也需要更甚以往高度熟練的手術技巧,若搭配不使用呼吸內管的麻醉方式能大幅縮短手術時間,對心肺功能不佳的肺部疾病人者是一大福音。 國泰綜合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顏銘宏指出,傳統肺癌手術為讓醫師能把手伸入胸腔清除腫瘤,須鋸胸鋸斷1-2根肋骨,傷口長達20-30公分,造成病人術後疼痛不已。 儘管近年來已發展單孔胸腔鏡微創手術,傷口大幅縮小至2公分,但為精準定位腫瘤位置以利精準切除,盡可能保留大部份肺葉功能,手術前配合電腦斷層導引定位術,以細針經皮穿刺標記出腫瘤位置,過程病人須忍受疼痛及不適約半小時至一小時。
- 陳晉興提到,該院相關手術已於國際期刊發表,2011年起成立肺癌微創手術訓練課程,更吸引超過100人次的歐美等國醫師前來觀摩學習,並曾獲邀於維也納世界肺癌大會進行專題演講,於捷克進行手術示範,目前單孔無管胸腔鏡手術已執行超過100例。
- 此外,手術有時扮演救援角色,例如解除腫瘤壓迫或破裂出血來改善或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
- 內視鏡手術的優點是顯著的減少疼痛,術後恢復快且效果等同傳統開胸手術,病人可以盡早回到正常生活。
- 對於小病竈,需要術前「定位」者,會先至放射科定位,或在複合手術室定位。
- 避免了傳統胸腔鏡手術插管、使用肌肉鬆弛劑及呼吸器的後遺症,降低病人發生肺炎、心律不整、氣管及肺損傷的風險。
而傳統開胸手術傷口至少 2、30 公分,若腫瘤太大或太靠近氣管,可能還必須切斷 1、2 根肋骨來進行肺葉切除,甚至全肺切除。 屯門醫院因而在2016年6月引入「免插氣管內管之胸腔影像內視鏡輔助手術」,利用靜脈注射麻醉藥代替麻醉氣體作為全身麻醉的媒介;而維持氧氣供應的方法,就是利用「喉罩氣道」,並在今年新引入「經鼻高流量氧氣喉」。 丘健輝解釋,一般喉管是直接放到氣管,位置在聲帶以下,故易令人不適及受傷;喉罩氣道只會放在聲帶以上,而經鼻高流量氧氣喉更只會置於鼻頭前方,帶給病人的刺激會較少,部分病人更可自主呼吸。 長庚醫院與韓國延世大學醫院、上海胸科醫院將合作進行多中心的臨牀試驗,隨機將病人分為兩組,一組接受傳統胸腔鏡手術,另一組接受機器人手 術,比較兩者的短期療效與長期的生存結果,這項研究並由長庚擔任總計畫負責單位。
單孔無管胸腔鏡手術長庚: 胸腔鏡手術
癌症當中,又以肺癌(氣管、支氣管和肺癌)十大癌症死亡率之首。 然而,肺癌蟬聯多年死亡率排名第一的主要原因,是將近7成都屬於無法手術治療的晚期病人,再加上肺癌腫瘤容易轉移的特性,所以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不過,陳晉興強調,此項手術適合腫瘤較小、未轉移的初期患者;若是晚期病人,則較不適用手術切除,可能要接受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甚至視情況進行免疫療法。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最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的方法之一。
單孔無管胸腔鏡手術長庚: 肺癌病竈 1次手術同時切除
搭配目前精細的醫療器械,例如胸腔鏡、腹腔鏡和機器人手臂皆能做到 3D 立體視野,配合精準的導航技術,例如「磁導航定位系統」、「電腦斷層影像導引」等,有著對病人正常組織傷害少、傷口小、出血量少、恢復期短的優勢。 現年70歲的陳榮爝,在高階健康檢查中發現,他不但有心血管堵塞問題,須接受心導管治療,且在右上肺有個2.3公分的腫瘤,經醫師確診為肺腺癌早期。 王秉彥表示,一般腫瘤若超過1公分懷疑惡性就要進行手術,患者腫瘤2.3公分,幸及早發現,才能提早處理。 為使病患術後能快速恢復,並盡快再接受心導管手術,他採用3D影像單孔胸腔鏡手術。 3D影像不僅帶來立體空間的視覺感受,更能應用於手術,帶來更精確的醫療技術。 單孔無管胸腔鏡手術長庚2025 一名退休牧師陳榮爝因接受高階健康檢查,發現肺部右上葉有2.3公分腫瘤,經確診為早期肺腺癌,經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外科醫師王秉彥進行3D影像單孔胸腔鏡手術後,順利切除病竈。
單孔無管胸腔鏡手術長庚: 長庚醫院胸腔外科團隊致力手術精進
目前肺癌化療藥物已有多種,有針劑亦有口服劑型,副作用方面已較往年大幅改善。 許多藥物因副作用低,甚至可以長期維持性使用,三星期至門診施打一次即可。 螢光支氣管鏡檢查是指在作支氣管鏡時, 單孔無管胸腔鏡手術長庚2025 以癌症病竈及正常氣管黏膜在螢光照射下反射出的光波長度不同之原理,來檢測早期氣管內肺癌之檢查方法。 作法大致上與一般支氣管鏡相同,只是在操作時加上螢光的照射。 中大早前主辦第一屆亞洲單孔微創胸腔鏡手術研討會,有逾一百五十名各地胸外科專家參與,包括美國及西班牙的單孔微創先驅,與吳士衡等以現場直播方式示範手術,其中西班牙的胸外科專家江利華指,單孔微創可應用於各種複雜手術,深信未來幾年將成肺切除手術的主流。
單孔無管胸腔鏡手術長庚: 健康 熱門新聞
而屯門醫院外科顧問醫生湯健海就指,屯門醫院每年進行250至300宗大型或超大型手術,當中有150宗為全肺或肺葉切除。 他指,多年前胸肺手術為開胸手術,十多年前院方已轉用三孔、雙孔及單孔等微創手術,共佔胸肺手術的七至八成,而由2015年至今,院方共進行了逾450宗單孔胸腔鏡手術,佔胸肺手術的一半,病人平均留院6日。 他表示,相對開胸手術,微創手術的傷口數量較少,亦只有4釐米左右,可令病人痛楚減輕,身體復原較快,縮短留院期。 單孔無管胸腔鏡手術長庚 醫生會為病人切除未擴散到其他器官的肺癌,以往的方法是剖開胸膛直接切割。 其後發展微創手術,醫生在病人的胸腔開三個切口,將鏡頭及手術儀器分別置入將腫瘤切除。
單孔無管胸腔鏡手術長庚: 臺大創單孔無管手術 肺癌患者新福音
調貨時間:若您購買海外庫存之商品,於您完成訂購後,商品原則上約45個工作天內抵臺(若有將延遲另行告知)。 單孔無管胸腔鏡手術長庚 為了縮短等待的時間,建議您將簡體書與其它商品分開訂購,以利一般商品快速出貨。 請注意,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單孔無管胸腔鏡手術長庚: 臺大創單孔無管手術 肺癌患者新福音
長庚醫院胸腔外科去年底取得亞洲微創胸腔手術卓越中心的認證,長庚胸腔外科主任趙盈凱醫師表示,單孔胸腔鏡手術、達文西手術與影像導引式胸腔鏡手術是近年發展的重點,長庚致力於手術流程的優化,除了縮短時間,並可減少失誤的機率。 肺癌死亡率之所以居高不下,就是因為多數病例都太晚發現,若要早期發現,只有靠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而唯有早期發現,纔有機會接受傷害性較小的微創手術。 本院胸腔外科在微創手術已大幅減少術後併發症,藉由多科團隊合作,使得病患術後加速復原,早日恢復健康生活。 新手術讓切除肺癌如同做大腸鏡切除息肉一樣,陳晉興說,但僅較適用於腫瘤大小在2公分以下,不必肺葉切除的病人,目前已完成的百例病人全數預後良好,由於沒有插管,比起有插管者,住院天數都能減少一天。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吳士衡指,肺癌初期病徵不明顯,大部分個案確診時已屬晚期,約有一成半早期患者,可透過手術切除肺葉腫瘤。
單孔無管胸腔鏡手術長庚: 新聞搜尋:
而根據健保署公佈2016年國人使用醫療費用前20大疾病排行榜,其中與空汙高度相關的包括:呼吸系統其他疾病、呼吸和胸內器官惡性腫瘤及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國人每年死於肺癌及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者醫療費用總計超過292億元。 雖然肺癌是本港癌症頭號殺手,但如能於早期發現,以手術切除後的治癒率是最高的,病人有機會可以完全治癒。 為令手術成效更好和更加多病人可以接受,醫學界近年不斷研究如何改進手術技巧,務求盡可能割清腫瘤又將創傷減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