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考量開發整地對於排水的影響,以機場周邊來看,最近一年之內的機場外航空城計畫中產業專用區預定地的大規模整地,或許和這次的機場周邊大園區的道路淹水有關;但是和機場內部的淹水沒有直接關係。 較值得民眾關切的是大部分的水利工程機關是以工程建設為主要業務,無論系統完工後是自己管理或移交下級政府單位維護、管理,經費與人力都不夠。 因為建設是政績、建設費用有油水,維護、管理是苦差事,民眾看不見。 所以許多排水系統淤積、堵塞,更降低了暴雨時的排水能力。
- 因為市區排水僅是指排洩經依下水道法規劃設置排水設施內之雨水或污水;換言之都會區內淹水主要和雨水下水道的排水能力相關,非都會區則否。
- 7月15日,受泰利外圍下沉氣流影響,澳門當天非常熾熱及有煙霞出現,澳門各區普遍氣溫上升到36度以上,其中外港碼頭氣象站錄得當日最高38.6攝氏度,因此澳門的空氣質量檢測站大部分都達到普通至不良水平[13][14]。
- 從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網站上呈現的水利署的淹水潛勢圖(也是模擬的結果),可以看出在日雨量達到350mm、450mm、600mm狀況下,機場內外的可能淹水深度,很容易可以發現,桃園機場所在地,就是容易淹水的地區。
- 因為在缺乏調查證據的情況下,如果連最基本的病因,都不瞭解,就找不到解藥。
- 深究其因,除了因升格而預算大增,有助於基礎建設的推動外,有效解決長期困擾居民的水患,亦是桃園競爭力大增的關鍵。
- 當局歸咎於跑道修復和排水工程未完工,排水不良引致水浸。
- 除此之外,配合桃園航空城的建設,桃園國際機場周邊也將再興建或改善國道一甲、國道二甲等9條道路,以強化機場周邊的聯外功能[112]。
晚上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給予熱帶氣旋編號04W[注 4]。 因為依據法令,各種開發案本身的排水、滯洪、沈砂系統,政府只有在開發前審查和施工檢查。 在完工後業主是否做好維護管理,定期疏浚、清淤,保持排水和滯洪沈砂能力,沒有人知道。 桃園機場水浸2025 對開發完成後該案使用和管理的業主來說,就算滯洪沈砂池淤積滿了,反正只要水能排到區外,別人淹水算他倒楣,幹我何事?
桃園機場水浸: 營運成績
下午5時30分,氣象局正式改發三號風球,當時泰利集結於澳門東南350公里,並預計三號風球會在晚上維持,而發出八號風球的機率維持在「中等」[25]。 晚上10時30分,氣象局預料泰利會在澳門東南約200公里掠過,因此調高八號風球的機率至「較高」[26]。 桃園機場水浸2025 隨後氣象局宣佈會考慮在17日凌晨3時到早上6時發出八號東北風球[27]。 此外,無論是內政部補助或「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興建的雨水下水道治理工程,完工並驗收完成後均移交縣市政府管理。
水浸的重災區桃園機場二號客運大樓,經工作人員通宵清理,積水開始退去。 週二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的蔡英文戴著口罩到場視察並發表講話,指要建立周全應變對策,持續強化各項防護演練,提升臺灣的耐災韌性。 第三航廈的先期工程「WC滑行道遷建及雙向化工程」已經於2016年7月1日啟動[18],主體工程並於2017年5月26日陸續動工[19][20]。 BaanMaeSuvarnabhumiAirport是商務和觀光旅客前往曼谷的理想下榻之處。 住宿擁有高品質的服務以及完善的設施,滿足遊客的不同… 受颱風泰利影響,7月16日至19日,雲南南部、廣西中南部、廣東、海南、湖南南部、江西、福建西部和南部、安徽中南部、江蘇、浙江西部和西藏東南部等地有大雨或暴雨。
桃園機場水浸: 漢光演習第三日 桃園機場首次舉行反空機降操演
這次大雨導致緊鄰桃園機場的道路淹水,除了可能是機場整建工程疏失等特殊原因,但是也不排除在這些直接原因之外,周圍大環境的變化或排水系統的維護管理不良,也可能使淹水發生的機會和積水深度比以往更高。 「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或「流域綜合治理計畫」,河川防洪和區域排水的經費都佔了大部分,雨水下水道的建設經費只佔了極少部分;前者外加了雨水下水道經費60億,後者佔了90億。 晚上10時22分,中國氣象局表示颱風泰利於廣東省湛江市南三島沿海登陸。 桃園機場水浸2025 桃園機場水浸2025 臺北桃園機場今日(6月2日)在其官方網址公佈,因受今年警報時間最長雷雨影響,上午8時45分,臺北市大屯山鞍部雷達站遭雷擊,飛航服務總臺臺北航空氣象中心發佈雷雨當空警報。 為維護地勤作業人員安全,雷雨當空時停止地勤作業,航班、行李提領會受影響,統計至上午10時30分,受影響的航班共計29架。
第三航廈的先期工程「WC滑行道遷建及雙向化工程」於2016年7月1日啟動[60],主體工程也於2017年5月26日陸續動工,土建工程也已正式開工[61],預計於2024年底完工、2025初試營運[62]。 第三航廈落成後,桃園國際機場年服務總容量將增加至8,200萬人次[63],提供640,000平方公尺的樓地板面積[64]。 我自己這些年參與環境影響評估、水土保持計畫、非都市計畫的農地重劃等相關案件的審查經驗告訴我,無論是區域排水、都市計畫區內排水,在系統設計時都是依據該地區當時的土地利用狀況與規劃來考量的,然而發展卻超乎預期。
桃園機場水浸: 航廈電車
氣象局在下午6時半表示會在晚上8時改發三號風球[37]。 氣象局在晚上8時正式改發三號風球,當時泰利集結在澳門之西南偏西約280公里,並逐漸遠離澳門,氣象局表示三號風球會維持一段時間;民防行動中心同時宣佈終止「即時預防狀態」[38][39][40]。 7月16日午夜時分,受“泰利”外圍下沉環流的高溫而引發的雷暴與大雨天氣影響,氣象局更一度於當天凌晨12時45分至1時40分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18]。 隨後在上午11時表示,下午3時至6時將考慮改發三號風球,預測澳門風力將會增強[20],亦指泰利的烈風圈有機會覆蓋珠江口地區並持續影響一段時間,當局會視乎其發展強度,評估是否需要改發更高風球,並預計17日凌晨至早上發出八號風球的機會為「中等」[21]。 下午3時,氣象局正式發出藍色風暴潮警告,並預計內港沿岸地區在17日上午5時到下午1時會出現約0.4到0.8米的水浸情況。 並預計發出黃色風暴潮警告為「低」[22][23][24]。
天文臺於凌晨3時45分表示,八號信號最少維持至中午12時[59]。 桃園機場水浸 隨著香港風向轉為東至東南,香港天文臺於早上6時40分改發八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61],當時泰利集結在香港之西南偏南約260公里[62]。 泰利在早上8時最接近香港,在天文臺總部之西南偏南約250公里掠過。
桃園機場水浸: 桃園機場水浸
「流域綜合治理計畫( 年)」又再次納入桃園縣新街溪排水系統(大園鄉、中壢市、平鎮市、龍潭鄉)和桃園縣埔心溪排水系統(大園鄉、桃園市、中壢市、八德市、蘆竹鄉)。 然而,在這次桃園機場淹水事件中,埔心溪的水並未暴漲溢堤,因此可知埔心溪本身的排水能力是沒有問題的,然而如果埔心溪兩岸的土地或道路有嚴重積水,則表示區域排水系統沒有辦法把水有效的收集並排入埔心溪。 一般來說,如果有這樣的狀況發生,可能是因為區域排水系統的子系統排水能力不足或排水的溝渠被堵塞導致。 臺灣桃園國際機場第三航廈,與周遭設施合稱第三航站區,是臺灣桃園國際機場興建中的第三座航廈,位於臺灣桃園市大園區,計畫年服務容量4,500萬人次,樓地板面積則達640,000平方公尺。 第三航廈的先期工程「WC滑行道遷建及雙向化工程」於2016年7月1日啟動,主體工程則於2017年5月26日動工,預定分三階段完工(2024年北登機廊廳/2025年主體航廈/2026年南登機廊廳),第三跑道則預計2030年9月完工[12]。 7月17日凌晨香港多處地方受東北強風影響,離岸海域吹烈風,高地間中吹暴風。
桃園機場水浸: 桃園機場淹大水,是天災還是人禍?
鄭文燦說,智慧城市其實有許多的手段,像是AI、5G大數據等,重點是要達成「永續城市」這個願景。 桃園機場水浸2025 對這套系統,鄭文燦強調,除了桃園好用,更重要的是模式「可複製」。 「可複製就是代表可輸出,像是馬祖要做市民卡要怎麼做?可以跟我們合作啊,」鄭文燦表示,只要用的城市愈多,系統還會不斷進化。 因為這套智慧化的水情繫統,並無前例可循,經過逐年架構、升級系統,到現在,雖不敢說100分,但李金靖有自信,認為是臺灣城市當中相當領先的。 其中,與防範淹水最相關的,是結合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的即時淹水警訊系統,透過河川、排水溝等地的感測器,可以即時知道該地的流域變化,河川是否已高漲到即將淹水的危險範圍。
桃園機場水浸: 熱帶氣旋警告使用記錄
雖然當時的設計考量已經有一定的未來性(考慮土地利用與人口成長),但是計畫趕不上變化。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民間的開發計畫可不必然會考慮「外部」的排水能量。 許多開發計畫伴隨的土地變更,根本不在過去的規劃之內,土地過度利用的結果就是雨水入滲面積減少、地表逕流增加,原規劃設計的系統不足以收集和排出原本設計的降雨條件下的地表逕流。
桃園機場水浸: 「機場小教室」-桃園機場停機坪(上)
雨水下水道的建設和管理由《下水道法》規範,其主管機關在中央為內政部(營建署),在地方為直轄市和縣市政府。 更進一步,這套系統不只政府自己使用,民眾如果想知道自己家附近有沒有淹水,可以下載App「水情看桃園」,或是到網頁直接查詢,資訊透明清楚,達到讓民眾「避災、減災」的效果。 水務局副局長李金靖解釋,有學者認為埤塘有防洪的作用,其實沒有,「很多埤塘就像一個碗,許多荒廢的前後沒有閘門,無法調節排水,一旦下起豪雨反而容易造成當地淹水。」加以近幾年,桃園人口大增、快速都市化,都需要另外規劃很多區域整合的排水計畫,才能防範淹水。 上午9時30分,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評級提升為「中」[注 2]。 而這突然的決定,一直到了陳水扁政府執政後期纔有了改變[27]。 2006年8月12日,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在一場對凱達格蘭學校學員的授課中,提及中正國際機場改名的構想,認為「不知道是誰的主意,變成中正國際機場。 桃園機場水浸2025 」[28]而桃園縣縣長朱立倫則認為「桃園中正機場」更為合宜[29]。
桃園機場水浸: ➤ 桃園市區公車
此外,若原本的排水管路受到影響,必須暫時截斷,則必須設法設置適當的臨時排水管溝,讓工程中原有的系統排水功能不受影響。 如果動脈阻塞,可能導致肢體壞死的嚴重後果;排水系統一定要維持暢通。 而臨時滯洪沈砂池如果沒有設置,則泥砂和樹枝、工地的雜物都會一併經過臨時排水溝或地表漫流進入區域排水系統,造成系統過大的負荷甚至於堵塞、失效。
桃園機場水浸: 航空科學館
要防洪,不是把排水溝的淤泥挖乾淨就可以,而是得先找出可能淹水的熱區。 桃園機場水浸 為此,桃園市府便耗費近七年時間、累計投入將近一億元,架設一套可監測即時天氣、水情,並整合市府水利整治相關工程資訊的平臺—全流域智慧治理整合決策系統。 臺灣天氣驟變,前日才飽受高溫之苦,昨早卻下起暴雨,北部多個縣市水浸,陸空交通大亂,桃園機場慘變「水上機場」並一度停電,超過200個航班延誤或取消;航廈內外均被雨水淹沒,通往航廈的地下道水深更達8米,來往機場的交通一度中斷,大批旅客滯留機場。 桃園機場二號客運大樓二樓的商店街水浸,地下停車場亦漏水,機場表示機捷站屋頂的排水管堵塞,導致嚴重漏水,同時受暴雨及強陣風影響,過百班航機要延誤。
桃園機場水浸: 設計概念
然而桃園市的基礎建設卻沒有在事先就做好規劃並完成,桃園市這些年來除了配合高鐵站週邊土地重劃開發的道路橋梁等「看得見工程」以外,在看不見的下水道建設績效上卻是全國倒數。 桃園機場昨早11時許傳出「災情」,多名網民指,前往桃園機場的國道2號嚴重水浸,第二航廈地庫及停車場水深及膝,旅客被迫涉水而過;第二航廈D區更曾停電及有櫃臺天花漏水。 據悉,出入桃園機場航廈的地下道積水情況最嚴重,8米高的地下道幾乎滅頂,車輛無法通行,來往機場道路嚴重塞車。 經緊急清理後,機場聯絡道航站北路出機場方向終在昨傍晚6時恢復通車。 有網民表示,其航班昨午降落近45分鐘仍未能落機,機上廣播指登機橋不能運作,要待地勤人員把飛機往後推,再以人工方式離開機艙。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在以臺北近郊為考量的狀況下,於1969年正式選定中華民國空軍桃園基地[a]西側埤塘區域空地,以興建新的大型國際機場,並成為十大建設之一,此即桃園機場興建之起源[10][11]。
隨著泰利進一步增強,香港晚上普遍受強風影響,離岸及高地吹烈風,並有狂風驟雨。 天文臺在晚上8時45分表示,香港風勢會在早上進一步增強,會考慮在午夜12時至翌日凌晨2時之間發出八號信號[55];隨後在晚上10時40分發出「熱帶氣旋之特別報告」,宣佈在翌日凌晨12時40分或之前發出八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56]。 7月17日凌晨2時半,氣象局宣佈將在5時半發出八號東北風球,澳門風力會逐漸增強[28]。 氣象局在凌晨5時半正式發出八號東北風球,當時泰利位於澳門以南約250公里,氣象局預計八號風球將在上午維持[29],並預計澳門風向轉為偏東風後,風力將會繼續增強[30]。 民防行動中心宣佈由發出八號風球起宣佈澳門進入「即時預防狀態」[注 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