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被公認為港鐵網絡中最繁忙車站出口之一的尖沙咀站A1出口,港鐵將之重建成玻璃建造的巨型「水晶屋」,這個設計透過善用自然光節省能源,其透明外觀亦更易融入周遭的環境。 工程包括一部連接大堂及地面的升降機、兩條扶手電梯及樓梯,其中升降機將直通九龍公園入口層。 工程於2014年1月15日開始,2016年5月7日竣工,而施工期間的臨時通道亦隨即封閉,以進行休憩用地還原工程。 WK廣場是香港的一個商場,位於重慶大廈地庫,佔地超過40,000平方呎,與重慶大廈的其餘兩個商場並不互通。 WK廣場前身為2009年商場開業的活方商場,開設過蘭芳園的第一間分店,2013年因為商場進行裝修工程而休業,至2014年WK廣場開業後復業。 港鐵在車站連接尖東站中間道行人隧道系統的行人通道內加建洗手間及育嬰間,該洗手間及育嬰間於2022年7月21日對外開放,而洗手間出入口亦設有資訊顯示屏實時顯示可用隔間數目及空氣質素[30]。
九鐵亦同時在上述三條行人隧道裝設行人輸送帶,乘客使用輸送帶往返兩個車站只需大約六分鐘。 尖沙咀國都大廈2025 此站大堂設有2個客務中心,分別為於2個收費區部分與非收費區的交界,服務數量龐大的乘客(尤其是遊人)。 為了節省乘客輪候時間,港鐵在客務中心的玻璃上貼上了一些遊客經常問到的問題,例如前往尖東站的出口。
尖沙咀國都大廈: 月臺
直到1980年2月12日,地鐵[8]過海段(尖沙咀-中環)啟用,當時雅麗珊郡主亦於尖沙咀站登上列車前往中環站主持通車儀式[14]。 尖沙咀站(Tsim Sha Tsui Station),是港鐵荃灣綫位於尖沙咀商業中心區(CBD)的一個鐵路車站。 於2004年完成翻新工程,包括裝設了208個閉路電視鏡頭,並且聘請了保安隊伍24小時巡邏。 以前曾被人喻為“龍蛇混雜、九反之地”的重慶大廈經“改造”後,重慶大廈的治安得到明顯改善。 同年5月28日,重慶大廈業主立案法團特別舉行拜神及舞獅儀式,以慶祝第一個改善計劃竣工。 連接大堂及月臺升降機曾於2017年6月19日暫停使用,以更換為較新型號,並於2018年3月底重投服務[24]。
尖沙咀站是港鐵[8]系統中最繁忙和人流量最高的車站之一,高峯期每小時人流可達4萬人次[9],每天人流更有大約26萬人次。 而車站位於彌敦道地底,鄰近多個著名旅遊景點、大型購物商場、酒店和商業大廈,也有地下通道連接鄰近商場,因此每天均有不少乘客進出車站。 由於尖沙咀站位於商業中心區,附近亦有不少著名旅遊景點、商場、酒店等,此站出入閘人流非常多。 尖沙咀國都大廈2025 此站是前地鐵最繁忙的車站,高峯期人流可多達4萬人次每小時。 尖沙咀國都大廈 九廣東鐵尖東站通車後,此站人流因轉車乘客而再度增加;九龍南綫通車後,雖令部份東鐵綫客量流失,但反而吸引新界屯門和沙田屯馬綫的居民轉車往返金鐘至柴灣。 中間道行人隧道伸延段2010年2月啟用後,港鐵在尖沙咀站新設更清晰的指示,車站各個出口附近均設有指示牌,顯示周邊建築物及設施列表,方便乘客查找出口地點;部份地點更附有相片顯示,方便乘客識別有關地點外貌。
尖沙咀國都大廈: 國都大廈
期間荃灣綫列車一度不停尖沙咀站,直至翌日早上才完全回復正常[31]。 尖沙咀國都大廈 尖沙咀國都大廈 1989年12月,前地鐵公司為尖沙咀站大堂南端進行擴建工程、並增設扶手電梯以及加建E出口,以改善當時車站的擠塞情況[16]。 尖沙咀的正字及舊稱實為尖沙嘴,需要注意的是「嘴」為名詞;而「咀」則為動詞,因此舊稱更能反映出周邊地形特徵[13]。
- 直到1980年2月12日,地鐵[8]過海段(尖沙咀-中環)啟用,當時雅麗珊郡主亦於尖沙咀站登上列車前往中環站主持通車儀式[14]。
- 尖沙咀站設有11個出口,主要連接區內各大購物中心、酒店及文娛康樂設施。
- 然而,當時香港的地下鐵路公司將車站定名為「尖沙咀站」,此次命名對鄰近地方往後發展影響深遠,「尖沙咀」甚至已取代了原來「尖沙嘴」的舊稱,並廣見於商業地址、大廈名稱(如尖沙咀中心)及公共設施。
- 1956年,業主蔡天普曾通知租戶收回物業但不成功,直至1958年法庭判決業主需就收回物業賠償租戶。
重慶大廈商戶不少,有手機、電訊公司、外匯及外幣找換店、小型賓館、東南亞特色西餐廳、咖哩小食店、電話卡、士多、成衣商店等類商鋪,其顧客主要是南亞遊客。 樓內底下兩層分成380個攤位,以出售珠三角地區製造的廉價商品爲主,也售賣南亞和非洲地區的特色食品和手工藝品。 [6]重慶大廈分屬920多個大小業主,業主多爲香港人;其中的經營和打工者主要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尼日利亞、肯尼亞、坦桑尼亞、烏幹達等地[6] 。 重慶大廈前身是一個外方內圓的市場,稱為「重慶市場」,建於1941年,[7][8]多數為下鋪上居,有絲綢行、咖啡廳、瓷器行、洋服店和象牙店等商鋪。
尖沙咀國都大廈: 車站啟用
1994年,電影導演王家衛看中了此處混亂、複雜、神祕、多元的氛圍,以此爲主要拍攝地拍攝了《重慶森林》[6][15]。 2007年5月出版的美國《時代》雜誌發表一份名為亞洲之最(The Best of Asia)的評級選舉,重慶大廈被評選為「亞洲最能體現全球一體化的例子」[13],也是最能反映香港多元文化特色的地方。 尖沙咀國都大廈 現在經常會被當成香港少數族裔聚集地,以咖喱餐館、旅店、紗麗服裝店和外匯兌換處為特點。 具體有東南亞人、尼泊爾人、巴基斯坦人、孟加拉人、中東人、尼日利亞人、歐洲人、美國人、以及其他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 CNN的Peter Shadbolt將其稱為「非官方非洲駐香港辦事處」[3]。 2009年8月16日,隨著九龍南綫通車,尖沙咀站成為荃灣綫與西鐵綫(今屯馬綫)繼美孚站後的第二個轉乘站。
- 尖沙咀站設有12個出入口,由於車站在彌敦道地底,因此大部分出入口均鄰近彌敦道及尖沙咀區內的街道。
- 不過個別媒體(如《蘋果日報》)依然會以正字「尖沙嘴」、「尖沙嘴站」稱之。
- 1967年發表的《香港集體運輸研究》報告曾提及一個名為「Tsim Sha Tsui」的車站,作為觀塘綫及荃灣綫的中途站、沙田綫的總站。
- 2004年9月,連接尖沙咀站和尖東站的麼地道行人隧道啟用,當時連接該行人隧道的地鐵出入口被稱為尖沙咀站G出口;同年10月24日,九廣東鐵正式延伸至尖東站,而尖沙咀站並成為地鐵[8]與九廣東鐵繼九龍塘站後的第二個轉乘站。
- WK廣場是香港的一個商場,位於重慶大廈地庫,佔地超過40,000平方呎,與重慶大廈的其餘兩個商場並不互通。
- 重慶大廈是香港九龍尖沙咀的一座樓宇,位於彌敦道36-44號。
- 大角咀街市源自嘉善街的街檔小販,後來因為管理和衛生問題,於1988年搬遷到位於大角咀道和埃華街交界的大角咀臨時街市。
此外,尖沙咀站也有不少自助服務設施供乘客使用,包括自動櫃員機、自動售賣機、自動照相機等[4]。 車站內亦設有香港郵政郵箱方便乘客在車站內投寄郵件[5]、「iCentre」免費上網服務設施供乘客瀏覽萬維網的內容[6],以及「會員服務站」,供乘客登記為港鐵友禮會會員、查閱獎分及換領獎賞[7]。 尖沙咀站的大堂位於L1層,為了方便乘客進出,收費區位於大堂的南北兩方,四周被行人通道及商店包圍,因此商店主要是在大堂非收費區,收費區內設有多組扶手電梯及樓梯往返月臺[2]。 這個票務措施自兩鐵合併起已經開始實施,閘區合併後,其餘三個轉車站的收費區經已連接。 然而,由於兩鐵合併前九鐵與港府有協議,要將連接兩個站的行人隧道開放予公眾使用,不得劃為收費區。 因此尖沙咀站的收費區未能與尖東站的相連,只好保留上述措施於此站。
尖沙咀國都大廈: 國都大廈- 香港九龍尖沙咀北京道57號
由於港鐵的收費區是不能進食,因此大部份食肆均不會設在收費區內。 港鐵最終擱置建造新出入口,只修改現有A1出入口,加建自動電梯及升降機。 尖東站、紅區中間道行人隧道與綠區白蘭軒道行人隧道緊接於10月24日啟用。
尖沙咀國都大廈: 啟用日期
使用八達通或港鐵都會票的乘客於30分鐘內在此兩站轉綫,會被視作一程車程,因此如從其他車站到達該站並由尖東站返回尖沙咀站者則會按港鐵的「車票發出條件」被徵收原站出入超過20分鐘的費用(殘疾人士或長者除外)。 而從該站出發超過150分鐘則會被收取相等於當時港鐵最高車費作為附加費。 現時,尖沙咀站內提供不同類型的商店供乘客購物或進食,例如有便利店、麵包糕餅店、咖啡店、書店、花店、銀行及速遞等[4][2]。
尖沙咀國都大廈: 大堂
尖沙咀站於1979年12月16日配合修正早期系統第二段(石硤尾至尖沙咀)通車而啟用,當時為總站。 直至1980年2月12日,第三段(過海段)亦通車,此站成為修正早期系統的中途站。 尖沙咀站以黃色為主要色調,月臺及大堂的牆身及柱身紙皮石採用黃色及深墨綠色,大堂部分柱身紙皮石,以及兩旁焗漆板牆身亦採用灰色。
尖沙咀國都大廈: 車站歷史
計劃原建議將在尖沙咀站的月臺北端機房的位置,以暗挖技術開闢一條全長200米、闊6米的新通道,在通道中央開設面積約500平方米的新大堂。 尖沙咀國都大廈 新大堂將接駁三個新出入口(Q1、Q2、Q3),其中包括早前計劃連接東英大廈的出入口,以及連接美麗華酒店及美麗華商場地庫的新出入口。 尖沙咀站設有12個出入口,由於車站在彌敦道地底,因此大部分出入口均鄰近彌敦道及尖沙咀區內的街道。 地鐵公司[8]與發展商合作興建新行人隧道連接於2006年拆卸重建的香港凱悅酒店地底,大堂分別設有H、R兩個出入口,直接接駁重建後的國際廣場地底,在2009年12月17日商場開業當日啟用[18]。
尖沙咀國都大廈: 使用情況
2007年12月2日,配合兩鐵合併,由此天起八達通使用者利用尖沙咀站及尖東站轉綫出入閘後可獲車費減免。 1970年發表的《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報告亦曾提及此站,作為港九綫的中途站,另連接「馬連拿站」(Mariner Station),是東九龍綫的中途站。 本站設有18間商店/自助商店/自動售賣機(截至2020年2月),最新商店資訊可瀏覽港鐵網站「商店搜尋器」。
尖沙咀國都大廈: 尖沙咀 分店
[9]市場由彌敦道入口一直路進入,中間是一個兩層高、的圓柱形標誌性建築物。 1956年,業主蔡天普曾通知租戶收回物業但不成功,直至1958年法庭判決業主需就收回物業賠償租戶。 [10]1959年,該址動工重建為一幢商住大樓,並於1961年11月11日落成。 尖沙咀國都大廈2025 這裡是歐美日揹包族的投棧首選,許多歐美出版的旅遊指南,一直將重慶大廈列爲香港廉價食宿的首選之地[6] 。 重慶大廈中出沒著形形色色意圖不明表情曖昧的人,各式招攬生意的牌匾密密麻麻,甚至連內地許多語言培訓機構都在這裡尋找可作為外語老師的揹包客。
尖沙咀國都大廈: 車站佈置
為配合荃灣綫通車,修正早期系統在1982年4月26日縮短至油麻地,並改稱觀塘綫,原有旺角至中環的列車服務改由荃灣綫提供。 然而在反修例運動期間多個港鐵車站出入口遭到破壞,及後港鐵為車站出入口作加固工程,尖沙咀站A1出口的玻璃部分亦已改鑲鋼板(但卻於室內部分張貼印有海防道街景的牆紙,『偽裝』玻璃透視街景效果),天花板亦改為密封不透光,「水晶屋」特色已不復見。 其後連接A1、A2出口之間通道隨之封閉,並改建為警崗,但警崗隨後搬遷至中間道行人隧道附近,而A1、A2出口之間再度重開通道,以作為行人隧道之用。 尖沙咀站於1979年12月16日啟用,而車站承建商是西松建設株式會社,當時為修正早期系統的南端終點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