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宮建築是屬以彩繪為主之中國北方式,以『信仰正信化』、『環境觀光化』、『管理企業化』之立宮精神,自立宮以來即依三清道祖之指示,不燒金、銀紙錢,供品以清香、鮮花、素果為主。 主要祭典是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是為太清道德大天尊萬壽。 《道教義樞》卷七引《太真科》說:“大羅生玄元始三氣,化爲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氣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氣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氣所成。
- 道教中又有另外一種說法,即太清境爲大赤天,神寶君所居,上清境爲禹余天,靈寶君所居;玉清境清微天,天寶君所居;三清境之上是大羅天,元始天尊所居。
- 《雲笈七籤》稱太上老君“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
- 那時雖然已具形、氣和質,但猶未分離,故而稱之為「混沌」,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無天無地,清濁未判,渾如無物。
- 九炁隱於空虛之中,至三炁開光太極形成,輕清積陽而為天,凝滓積滯而成地,九炁列正、日月星辰、陰陽五行、人獸品物,則均受其生成,故三炁為天地之尊,九炁為萬物之根。
- 萬物化生之後,大道化為三界十方萬物之真宰,維持時空秩序和乾坤綱紀,故尊稱大道為:上帝。
- 其中較爲明顯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稱,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確定,並且第三位爲“金闕帝君”,太上老君卻居於第四中位。
- 故道廟晨鐘有先擊三聲,繼擊二十七響之定製者,為表示「迎三清,接九聖九真九仙」之意也。
元始天尊生於混沌之先,其時宇宙無形、無氣、無物,元始分真化無,以一無化而為三,在虛無自然的大羅天境,分化為元始、靈寶、道德三位天尊,此一無亦稱元始祖無,也有尊之為元始天主的。 元始天尊居於玉清聖境清微天,亦號無形天尊天寶君;靈寶天尊居於上清真境禹餘天,亦號無始天尊靈寶君,道德天尊居於太清仙境大赤天,亦號梵形天尊神寶君。 三位天尊統稱為「道」,而習稱「三清」,是道教最高之神。
三清道祖圖像: 道教總廟三清宮
而每位天尊相距,各歷七千餘劫飛一億年,並各說經十二部,分為洞真、洞玄、洞神合稱三十六部尊經,而傳於後世廣度羣迷。 根據道經的描述,元始天尊稟自然之氣,存在於宇宙萬物之前。 認為「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到天地初開,授以祕道,謂開劫度人。然其開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龍漢、開皇,是其年號,其間相距經四十億萬載,所度皆諸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皇真人,五方五帝及諸仙官」。 此時雖然已具形、氣和質,但猶未分離,故而稱之為「混沌」,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無天無地,清濁未判,渾如無物。
至殷商十八世天子陽甲踐祚之十七年,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於武丁九年二月十八日降生。 道教認為,在殷商以前,老君即分身下降,隨世立教,事竟則隱,故在世未有誕生之跡。 至殷商十八世天子陽甲踐祚之十七年,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於武丁九年二月十八日降生。 萬物化生之後,大道化為三界十方萬物之真宰,維持時空秩序和乾坤綱紀,故尊稱大道為:上帝。 乃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義,三清代表大道生成規律。 一氣化為三,三合為一,用則分三,本則常一。
三清道祖圖像: 道教源由
漢順帝時(126—144),張道陵於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創立天師道,尊“太上老君”爲最高神。 後來寇謙之改革天師道,亦以“太上老君”爲最高尊神,但已經出現了“道德天尊”的名稱。 著名理學家 朱熹 認爲三清之說是效法佛教中釋迦牟尼佛的法身、報身、化身之說,且三清不應該居於昊天上帝(道教稱其爲玉皇上帝)之上[2]。 萬物化生之後沉淪起伏,三清道祖立三洞經教予以教化救渡,故尊稱大道為:三清三寶天尊。 無極大道化生太極陰陽五行之炁,大道一生二生三化生萬物,故尊稱大道為:三清道祖。 《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意思是道化生為混沌元氣,由混沌元氣化生為陰、陽二氣,再由陰陽二氣衍化為天、地、人三才,由此產生天下的萬事萬物,一化為三,三本於一,因此,三清尊神就是「道」的人格化。
三清化生諸天,生天、生地、生人、生萬物,以無生有,歷經龍漢、延康、上皇、赤明、開皇五劫開圖。 以今所見,“三清”的名稱最早始見於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靈位業圖》。 三清道祖圖像 該書排列神仙序位,分爲七個層次,每一層設一箇中位。
三清道祖圖像: 道教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 ”由無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氣,由元氣化生陰陽二氣,陰陽之相和,生天下萬物。 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着神態莊嚴的三位尊神,這就是道教的最高神“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鴻鈞老祖,玄玄上人,有一份是道教信仰的最高神祇,「鴻元」即「混元」,是指天地未開虛空未分的宇宙本始混沌狀態。 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化身為老子,西過函谷關,度關令尹喜、僕徐甲,授以《道德經》五千言,此後被道教奉爲開山祖師。 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化身為老子,西過函谷關,度關令尹喜、僕徐甲,授以《道德經》五千言,此後被道教奉為開山祖師。
- 清微玄祖上清靈福玉宸大道君,代表洞玄經部,太平輔之,傳靈寶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靈玄老君,代表洞神經部,太清輔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貫三洞,傳道德派和正一派,而傳於後世廣度羣迷。
- 晉代葛洪撰寫的《抱朴子》中,有老子師“元君”的說法。
- 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化身為老子,西過函谷關,度關令尹喜、僕徐甲,授以《道德經》五千言,此後被道教奉爲開山祖師。
- 世間宮觀亦以合祀三清道祖於正殿,次及玉帝、四御、三官等神為常態,入道之教徒亦均自稱「三清弟子」。
- 根據道經的描述,元始天尊稟自然之氣,存在於宇宙萬物之前。
- 至殷商十八世天子陽甲踐祚之十七年,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於武丁九年二月十八日降生。
道教天神,最早為道教上清派尊神,三清尊神之第二位。 三清道祖圖像 全稱「太上玄皇高聖元氣所成靈寶天尊上清妙有上帝玉晨大道君」,靈寶派稱「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簡稱「上清大帝」、「太上道君」、「玉晨道君」。 號為「靈寶」,名為「經寶」,專門講述道教經書。
三清道祖圖像: 靈寶天尊
從歷史角度上考察,這與道家演變成道教的歷史完全相吻合。 道經又以混洞太旡元生之玉清天寶君為「旡上道寶尊」;赤混太旡元化生之上清靈寶君為「太上經寶尊」;冥寂玄通元化生之太清神寶君為「玄上師寶尊」,合稱「道、經、師」三寶。 道寶尊以鬱羅蕭臺為佈道之所,經寶尊以紫微瓊臺為闡經之地,師寶尊以重霄臺為傳法之處,三臺均在三清聖境。 道教認為,在殷商以前,老君即分身下降,隨世立教,事竟則隱,故在世未有誕生之跡。
三清道祖圖像: 太上老君
唐代時配上太上玉晨道君,與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並列,稱爲“三清”,後來太上玉晨道君又改稱靈寶天尊,太上老君又稱道德天尊。 道教中又有另外一種說法,即太清境爲大赤天,神寶君所居,上清境爲禹余天,靈寶君所居;玉清境清微天,天寶君所居;三清境之上是大羅天,元始天尊所居。 南朝梁陶弘景編撰《真靈位業圖》、排列神仙等次,將“元始天尊”尊爲最高神,放在老子之上。 三清道祖圖像 三清道祖圖像2025 唐代時配上太上玉晨道君,與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並列,稱爲“三清”,後來太上玉晨道君又改稱靈寶天尊,太上老君又稱道德天尊。 那時雖然已具形、氣和質,但猶未分離,故而稱之為「混沌」,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無天無地,清濁未判,渾如無物。
三清道祖圖像: 神仙分類
在三清之中居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 元始天尊的地位雖然高,但出現卻比太上老君要晚。 道教形成初期並無「元始天尊」的說法,《太平經》《想爾注》等均無記載。 直到南朝時,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纔始有「元始天尊」之稱號。
三清道祖圖像: 神仙分類
太易變而為一,是謂太初,以一無化三,狀如雞卵,上無稱為始,中無稱為元,下無稱為玄,是謂玄、元、始三無,而太始復以三無化九,是為太素。 九無隱於空虛之中,至三無開光太極形成,輕清積陽而為天,凝滓積滯而成地,九無列正,日月星辰、陰陽五行、人獸品物,則均受其生成,故三無為天地之尊,九傑為萬物之根。 太真科雲:混沌之前,有無形象天尊,經一劫後乃有無名天尊,再經一劫,乃生元始天尊,為道之宗元,消則為氣,息則為人,非色非空,居於上境為萬天之元,居中境為萬化之根,居下境為萬帝之尊,無名可宗,強名曰道。 所以道祖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此可以知道三清道祖就是宇宙生成的本體。 太上老君,簡稱老君,全稱「一炁化三清太清居火赤天仙登太清境玄氣所成日神寶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帝」,又稱「太上混元老君、梵形神寶玄真降生道德天尊」,又稱道德天尊、混元老君等。 道德天尊乃道教主神,傳說中的道教教主及最高尊神,為「三清」之第三位(取自老子《道德經》不敢為天下先之意),三清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相傳他化身為周朝的思想家老子。
三清道祖圖像: 太上老君
以後“三清”神名逐漸流變發展,至唐代才成爲定說。 《魏書.釋老志》稱太上老君“上處玉京,爲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爲飛仙之主”。 《雲笈七籤》稱太上老君“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 其化身衆多,有老子八十一化之說,據《太平廣記.神仙一》記載,金闕帝君、廣成子、赤精子、務成子等皆爲老君降生的化身。 三清道祖圖像2025 道教總廟三清宮供奉的三位天尊係道教無極界最高神祇。
三清道祖圖像: 道教源由
道教中又有另外一種說法,即太清境為大赤天,神寶君所居,上清境為禹余天,靈寶君所居;玉清境清微天,天寶君所居;三清境之上是大羅天,元始天尊所居。 三清道祖圖像2025 三清道祖圖像 晉代葛洪撰寫的《抱朴子》中,有老子師“元君”的說法。 南朝梁陶弘景編撰《真靈位業圖》、排列神仙等次,將“元始天尊”尊爲最高神,放在老子之上。
三清道祖圖像: 道教
據記載,太上老君的形象是身長九尺,黃色,鳥喙,隆鼻,秀眉長五寸,耳長七寸,額有三理,足有八卦。 居金樓玉堂,穿五彩雲衣,有十二條青龍、二十六隻白虎、二十四隻朱雀、七十二隻玄武、十二隻窮奇、三十六隻辟邪護衛在身旁[6]。 縱觀元始天尊的演變過程,可以發現「元始」一詞原是道家舒述世界本源的哲學用語,後來被道教加以神化,逐漸演變成道教的最高尊神,居於三清之首。
三清道祖圖像: 道教總廟三清宮
故道廟晨鐘有先擊三聲,繼擊二十七響之定製者,為表示「迎三清,接九聖九真九仙」之意也。 三清聖紀所涉極廣,絕非數語可致,難以詳述。 三清道祖圖像2025 唯今人多有稱上清靈寶天尊為通天教主者,實為受小說所誤也,近復有滿口「無極」自立神號者,則係不明典籍,未研教義,立異啟端別具用心者也,誠均不足取法免受天譴。 又據太清玉冊雲:昔在象帝之先,空洞自然妙無上帝,為萬無之祖,所謂道生一也。 昔在延康遐劫之先,大梵溟滓之始,有百千萬重真無結而化生妙空聖君,歷尊號曰玉宸大道君妙空上帝,肇開道範,所謂一生二也。 昔在赤明混沌之中,有百千萬重道無結而化生妙有聖君,歷尊號曰五靈元老君混元太上道君妙有上帝,使萬象具備,所謂二生三,三生萬物也。
三清道祖圖像: 靈寶天尊
上述諸天各有管理者,玉清之主多數道經皆以爲是元始天尊,其他二清之主則諸經所言有異,今日道教則以靈寶天尊爲上清之主,道德天尊爲太清之主。 三清,又作道祖,即玉清、上清、太清,原本指“三清境”:太清境大赤天,上清境禹餘天,玉清境清微天,位於道教天界“種民天”之上。 後來指稱三清尊神,即玉清之主元始天尊、上清之主靈寶天尊、太清之主道德天尊。 三清道祖圖像2025 三清道祖圖像2025 這三清尊神乃是道教中,世界創造之初的大神,故號稱三清道祖。
三清道祖圖像: 道教
晉代葛洪撰寫的《抱朴子》中,有老子師「元君」的說法。 南朝梁陶弘景編撰《真靈位業圖》、排列神仙等次,將「元始天尊」尊為最高神,放在老子之上。 三清道祖圖像2025 唐代時配上太上玉晨道君,與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並列,稱為「三清」,後來太上玉晨道君又改稱靈寶天尊,太上老君又稱道德天尊。
三清道祖圖像: 道教源由
又據太清玉冊雲:昔在象帝之先,空洞自然妙旡上帝,為萬炁之祖,所謂道生一也。 昔在延康遐劫之先,大梵溟滓之始,有百千萬重真炁結而化生妙空聖君,歷尊號曰:玉宸大道君妙空上帝,肇開道範,所謂一生二也。 三清道祖圖像 昔在赤明混沌之中,有百千萬重道炁結而化生妙有聖君,歷尊號曰:五靈元老君混元太上道君妙有上帝,使萬象具備,正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 臺灣是個擁有許多人文歷史的多元社會,人人都有各自的信仰,但論其是佛教或是道教,往往都是不確定的答案。
著名理學家 朱熹 認為三清之說是效法佛教中釋迦牟尼佛的法身、報身、化身之說,且三清不應該居於昊天上帝(道教稱其為玉皇上帝)之上[2]。 ”意思是道化生爲混沌元氣,由混沌元氣化生爲陰、陽二氣,再由陰陽二氣衍化爲天、地、人三才,由此產生天下的萬事萬物,一化爲三,三本於一,因此,三清尊神就是“道”的人格化。 三清,又作道祖,即玉清、上清、太清,原本指「三清境」:太清境大赤天,上清境禹餘天,玉清境清微天,位於道教天界「種民天」之上。 後來指稱三清尊神,即玉清之主元始天尊、上清之主靈寶天尊、太清之主道德天尊。 這三清尊神乃是道教中,世界創造之初的大神,故號稱三清道祖。
並且,元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天的最上層「大羅天」中,所居仙府稱為「玄都玉京」。 三清道祖圖像2025 玉京之中,黃金鋪地,玉石為階,宮中有七寶、珍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等居於中央和兩旁的仙殿中。 據記載,太上老君的形象是身長九尺,黃色,鳥喙,隆鼻,秀眉長五寸,耳長七寸,額有三理,足有八卦。 居金樓玉堂,穿五彩雲衣,有十二條青龍、二十六隻白虎、二十四隻朱雀、七十二隻玄武、十二隻窮奇、三十六隻辟邪護衛在身旁[6]。
三清道祖圖像: 太上老君
民國五十九年八月二十五日由中華民國道教會陳仙洲理事長親自主持正殿工程動土典禮。
道教認為靈寶天尊是道的化身,是元始天尊的弟子,在道觀之「三清殿」中,其塑像居右位,大多手捧如意。 天尊的神誕之日是夏至,官府與道觀於是日祭祀,但民間大多認為是八月初一,俗稱「官祭夏、民祭秋」。 元始天尊是道教崇拜的最高神靈,三清尊神之一,最早記載於東晉末年的靈寶經,及另一道教創世之神元始天王。 三清道祖圖像 相傳元始天尊與道同體,是宇宙的最高神,在天地開闢之際,向諸神現身說法演說經文,再輾轉下傳凡人。 在唐代初期,元始天尊成為道教公認的最高神,其神像廣泛製作,繼後與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合稱「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