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寫這座城市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對她的認知有許多不足。 例如,我搞不懂新界的土地政策為什麼與九龍、港島的土地政策存在許多差異。 中大畢業2025 於是我覺得有必要從學術的角度,好好梳理香港的歷史,弄清這些現象背後的機理。 中大畢業 所以,2013年我入讀比較及公眾史學專業,面試我的馬木池老師問我為什麼要來讀這一科時,我就回答了以上這番話。 入讀文學碩士課程後,馬上就被中文大學的校園氣氛所感染,老師們的認真教學、同學的勤奮學習,使我很快就投入這裡的學習環境。 雖然這個課程的功課量確實不少,例如有些科目可能需要完成3至4份導修報告和1份學期論文,但現在我可以肯定告訴大家,只要肯認真做這些功課,所學到的將會非常多。
- 另一方面,又覺得教導我這般資質駑鈍的學生,實在是委屈老師了。
- 再加上我對香港這座城市的熱愛,對這座城市有著強烈的身份認同,而自己平時的閱讀興趣,一多半都花在香港歷史方面,便自然而然開始研究如何能夠成為一名“中大歷史人”。
- 可能是由於父母都是歷史學科出身,從小到大我就很喜歡歷史,而中文大學歷史系的教學、研究及師資水平都位居國際前列。
- 大家在適應新時代變遷的同時,更加不能忘本,持續追尋和堅守我們熱愛的傳統文化,朝着目標勇往直前。
- 累了的時候,便抬頭看一看認真的旁人,那斷了的士氣便又續上了。
- 拿到錄取通知的一刻,不僅沒有失落,反而有一絲竊喜,或許這也是“歷史”的安排吧。
- 在此之前,我曾跟舊同學討論應否到中大歷史系進修,是不是該留在原來的學校升學。
很慶幸,這場互聯網時代的全新的學生運動爆發時,我是一名學生。 中大畢業2025 中大畢業2025 那個時候,我開始對所謂“香港獨立”的課題產生興趣。 我當時萌發一個疑團,就是“香港獨立”難道是今天才提出的嗎?
中大畢業: 蔡若蓮: 知悉事件 學校人事安排由院校自主
很感激中大令我增長知識,拓寬眼界的同時,還燃點起我潛藏在內心的那股激情。 提起中大,自然避不開那「仰之彌高,近之彌怯」的中央圖書館。 置身其中,深深著迷於它的敦厚與淵博,同時又變成了那個手足無措的小孩兒——不知從何入手。 圖書館也是百態的小社會:有人託首撓腮冥思苦想,有人低頭不語四指翻飛,有人來去匆忙列印千紙。 累了的時候,便抬頭看一看認真的旁人,那斷了的士氣便又續上了。
最後,仍然忘不了,親身走到鄉郊訪問村民、蹲在天后廟內抄寫碑文、獨個兒探訪祠堂被狗追、迷路時獲郵差叔叔引路相助的情景;還有,在歷史檔案館中親手撫摸一百多年前的政府公文的感動。 中大畢業2025 中大畢業 這都是令我更喜歡香港的原因,也是這個課程的美麗回憶。 苦惱的作業——老師們都理解學生寫作會卡在什麼地方,而老師處理「問題學生」亦手法不一。 宏達式:有什麼問題都回答你、殷切式:按部就班給你到期的寫稿意見、完美式:這個範本大家一起分析、激勵式:你提什麼都被駁回。 中大畢業2025 接觸到的入手方法,我都想設法融匯,但惟有透過力行體驗,才能窺探各種方法的好處。
中大畢業: 學生謊報學校水塔藏屍 一查竟是真的
香港,一個彷彿可以讓時間加快的地方,身處其中也不由得匆匆,難得停歇、回望。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錄取生源品質非常優秀,生源水準穩定在全國前列。 中大畢業2025 絕大多數省市的文科/歷史類最低錄取分排位也穩居各省市考生前1%以內,理科/選考/物理類最低錄取分排位在前2%以內。
歷史系的訓練,令我學會了換位思考,從香港或其他地區的角度分析問題。 例如近年內地與香港矛盾加劇,內地充斥不少“如果沒有祖國,香港早就完了”等恩主心態論調。 我認為這是“中國本位”思想作祟,這樣根本無助解決問題,只會激化矛盾。 內地人常批評港人不瞭解中國時,應該反思下內地人又是否足夠瞭解香港? 無知是一切排斥行爲、不容忍和仇恨的根源,只有換位思考,相互瞭解才能解開彼此心結。 2011年,我加盟《明報》,成為世紀版記者,比以前更深入觀察、記錄香港。
中大畢業: 中等專業學校
圍繞20+8產業集羣,整合創新要素,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打造10多個以需求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他又指出﹐在現今變幻莫測的時代中更顯力量及意義。 大家在適應新時代變遷的同時,更加不能忘本,持續追尋和堅守我們熱愛的傳統文化,朝着目標勇往直前。 而善良,段崇智認為是代表同理心、理解他人、體諒、關愛他人等元素,認為畢業生應以善良為人生原則,又指「Always 中大畢業 practice random acts of 中大畢業2025 kindness.(經常要隨機行善)」,希望學生嘗試實踐。
可以說,這一年的學習讓我在日後學習其他知識和技能都是一個啟發和借鑒。 中大畢業 中大畢業2025 非常幸運有機會能在歷史系學習,在這一年的時間裏,感受到老師們將學術如此扎實地紮根於生活,寄情於田野,深受感觸,收穫頗豐。 感受到學者應該是這樣謙遜而踏實地做人與做學問。 歷史不應該侷限於對一個年代、一個時期的刻板印象與標籤,而是要去瞭解人們生活的過去與現在,在這過程中需要一些歷史學者的務實性,人類學者的想像力以及社會學者的批判力。 歷史學與人類學應該這樣相互地扶持,去發現個各族羣在各個時期的文化訴求以及訴求背後的意義。 來中大上學之前,我和大多數的歷史愛好者一樣,只是熱衷於品評歷史人物的功過,搜尋戰爭的細節和勝負,辨析政治制度的沿革。
中大畢業: 畢業相及分享
回想兩年歷程,有許多情節浮現,畫圖難足,我只好擬上不同心情,歸納一些較深刻映像。 歷史系的老師都是很優秀的,這優秀不僅僅是在專業知識上,更是在治學態度、為人處事方面,偶有那在你思想之上猛然一敲的,便如獲至寶了。 中大畢業 另一方面,又覺得教導我這般資質駑鈍的學生,實在是委屈老師了。 最喜歡的是歷史學者冷靜客觀地看待事物的態度,著實讓我好好收了收自己那溢滿的感性。
中大畢業: 畢業生:校長致辭比較「行」
中文大學歷史系舉辦的比較及公眾史學文學碩士課程。 就讀期間,各科講師樂於傾囊相授,把所學知識傳授給我們。 深度方面,本以為這門課程只是遊山玩水,課程開始前甚至有對於“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有錯誤的認識。 帶著拋棄書本的浮躁感,我開始了我的“比較及公眾史學”之旅。 第一節課我就被大量的參考書目擊得眩暈,而後靜下心來細讀,再跟著老師的腳步去丈量田野,才發現田野考察的意義在於,將紮實的書本知識與實地考察結合起來,並提出合理的解釋或質疑。
中大畢業: 香港中文大學
因此,成功的歷史研究、酣暢的歷史閱讀,往往是“毀三觀”的。 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通常告訴我們,廣州三元里抗擊英軍的是為國而戰的農民起義軍,所以根據人們想象而作的宣傳畫,三元里人民都是拿著農具上去跟英軍拼殺。 中大畢業2025 華南的宗族在廣東一帶之強大,與北方皇權下的農民不可同日而語。 至於華南宗族奮死抵抗的,與其說是英國異族,不如說是為自己的土地而戰。 裡面究竟有多少愛國主義,非常值得商榷——要知道,19世紀中葉的中國皇民,腦中絕對沒有“民族國家”的概念。 作為寰宇人文學界的東方翹楚,這裡曾經有一眾大師為之前焉,而今,在這緊湊的課程中,必須坦誠確然感受到了一些傳承的脈動。
中大畢業: 畢業生應裝備自己 知識就是力量
大學亦於昨天(11月8日)向學生發出電郵,提醒學生應合力確保大會在安全、愉悅、相互尊重的環境下進行,並務必時刻遵守大學本年發布的《榮譽準則及學生行為守則》。 典禮結束後,有兩名中大學生在「百萬大道」舉起寫有「我希望之後嘅中大」、「如果中大無咗……就再唔係中大」的黑色紙牌,邀請畢業生及學生寫下感言。 其中一人表示,旨在讓學生反思對「中大人」的身分認同感,「大家對大學的概念比較模糊,新生對大學缺乏歸屬感,想找出有甚麼元素構成『中大人』」。 他強調會顧及現場秩序,暫未擔心面臨校方懲處,「我不覺得自己進行違反校規的事,如果追究便解釋清楚」。 中大在今屆大會開始前,宣佈校長段崇智未能出席典禮,向學生致歉及表達祝賀。
中大畢業: 進入中大校園毋須登記 學生感受新鮮
甚至在較專門的中國古代史科目方面,我也可以以自身的角度寫作,雖然這不屬於生活的體驗,但也使我能以一種地位上的同感,一窺古代人們處境的梗概。 中大畢業 惟今早仍有2名中大生舉起紙牌,鼓勵學生以紙條寫下對中大的期許,包括「我希望之後嘅中大」、「如果中大無咗……就再唔係中大」。 該名男學生表示,受疫情影響,大學近年出現很大變化,新生亦對大學概念模糊、欠缺歸屬感,因此希望藉此與同學進行交流,瞭解他們對中大的看法,包括身分認同、構成歸屬感的因素。
中大畢業: 重要日期
而是如何從面對這個過去,才能從這種經歷再出發。 刺激的考察——課程吸納來自不同地方、年齡、背景的人,我幸運地認識好幾位內地同學,也因此碰上機會,走訪了同學的家鄉和周邊地點。 時值新春,看到不少富地方色彩的慶祝禮俗與儀式,第一次加入遊神村眾當中,追蹤軌跡,試看參與者人神之間互動。
中大畢業: 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遠道而來,自然希望有所得到,而想有所得到,就需要盡情融入,儘管一開始或許並不容易。 作為一個非本地學生,我選修了極具本土氣息的新界史,一開始也遇到了一些困難。 比如最基本的地名,其他同學似乎都十分熟悉,而我根本對這些地名所指的方位一無所知,這自然會影響理解。 但課後一邊從地圖中慢慢找出這些地標,一邊溫習老師課堂內容,而後突然豁然開朗的感覺,實在令人獲得巨大的滿足感。
做學術也好,工作也好,做任何事都好,能夠明辨”是非”,至少不會犯太大錯。 這一年中,我在這個課程中學習到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看待「事實」。 無論這個事實存在於書本中、電視裏還是別人的語言中,不明白這個「事實」的原因背景,那麼對這個“事實”的認識也將大打折扣。 中大畢業2025 所以我想,參加這個課程,無論對今後的學術,還是其他工作,都將十分有益。 如果只能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在香港學習的這段日子,我會用「難能可貴」四字。 作為一個深圳長大的孩子,鄰居「香港」對我而言並不是什麼陌生的城市,幾乎毫不費力地我便很快就適應了香港的生活節奏,而真正讓我感受到衝擊的,是香港與內地截然不同的學習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