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記錄,香港的鳥類接近四百五十多種,大約相等於在全中國記錄得的鳥類品種的三分之一,更佔全球鳥類品種總數的二十分之一。 香港的雀鳥種類如此豐富,主要因為位處河口,地勢多山,擁有多樣化的棲息地,為各種雀鳥提供生存條件。 此外,香港位於亞洲北部與東南部之間,正是東亞候鳥遷徙路線的中途站或越冬地。 這羣冬候鳥(在本地渡冬的鳥類)和遷徙鳥(在本地短暫補給的過境鳥類)中,不乏瀕危的鳥類。
Tim Boucher 是大自然保護協會高級保育地理學家。 他曾利用遙距感測及地理資訊科學,評估棲息地狀況,瞭解在該處的保護成效和麪臨的威脅,曾在全球六大洲實地考察。 TNC致力在世界各地保護和修復對鳥類及其他野生動物至為重要的棲息地,包括我們在白泥的河口生境和貝類礁修復項目。 另一方面,蒼背山雀和暗綠繡眼鳥(相思)則全年常見於香港的林地。
香港候鳥: 香港濕地公園4至5月常見雀鳥
而褐翅燕鷗、黑枕燕鷗及粉紅燕鷗是夏候鳥,於每年夏季5至9月期間到訪,在香港東北及東南面水域的偏遠岩石小島上繁殖,而這些「燕鷗島」特別集中於大鵬灣一帶。 據漁護署過去3年記錄,每年平均有約680隻褐翅燕鷗、530隻黑枕燕鷗及290隻粉紅燕鷗於夏季訪港。 香港位處東亞-澳大利亞水鳥遷飛路線上,每年秋冬兩季,成千上萬的水鳥會分批從西伯利亞向南遷徙至澳洲、新西蘭等地區,中途會短暫停留香港作補給或留港過冬,直到春天才離開。 由於香港處於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路線上,每年都有很多過境遷徙鳥途經本地。 牠們大部分會在春季或秋季在本港作短時間逗留,然後繼續向南北遷徙的旅程。 牛背鷺(Eastern cattle egret):外形跟其他白鷺相似,但牛背鷺於繁殖季節,頭、頸和背部的羽毛均會轉換成鮮明的橙色。
- 香港大部份的野鳥是冬候鳥或過境遷徙鳥,因此 9月至 5月便是香港最佳的觀鳥季節。
- 其實,山斑鳩的尾巴較短,身形較大及豐盈,相對而言,珠頸斑鳩則比較呈流線型。
- 部分冬候鳥品種本身數量不多,甚為罕見;即使是常見品種,亦擅於隱藏在植物或其他外表相近的雀鳥之中。
- 這邊廂橘紅色的招潮蟹爬出地洞,提起巨螯驅趕敵人;那邊廂一條條粗大的彈塗魚不時豎起背鰭,張開大嘴與同類爭奪地盤,有時候又會扭腰高高躍起,以吸引異性。
- 深圳灣公園以候鳥翔集、灘塗廣闊聞名,是深圳市民最為關心的海域之一。
- 只見牠步步趨前,毫不猶豫地把長嘴在水中左揮一下,右挑一下,似乎每一次都有不少收穫。
新田一帶的漁塘旁經常堆放着一包包麵包魚餌,是尋找山斑鳩的好地方。 愛鳥護鳥,是保育計劃的初衷,後來,他們花了很多心力去保護魚塘文化,例如辦教育活動和導賞團,希望更多人認識香港的養魚業,支持本地魚。 其實,山斑鳩的尾巴較短,身形較大及豐盈,相對而言,珠頸斑鳩則比較呈流線型。 香港面積雖小,但曾記錄逾570種鳥類,相當於全中國野鳥數目的三分之一。 香港鳥類物種繁多,主要是因為香港位處華南沿岸,受到亞熱帶海洋性氣候的影響而形成濕地、樹林和灌叢等不同生境。 日常看到雀鳥,小朋友一般都反應「雀」躍,我們大人不妨感染一下童樂,對大自然與動物多點好奇、多點欣賞,在這個病疫亂世,生活中或可增添多些生趣。
香港候鳥: 更多「生活」主題…
他覺得雀鳥只喫掉魚塘裏的一點魚,想必是自己把一排膠樽綁在魚塘上起了作用,雀鳥以為膠樽是網。 而Johnson則認為是因為魚塘就在路邊,雀鳥怕人多,所以較少雀羣前來大肆光顧。 1992年,有叔來到米埔自然保護區工作,打理園內的魚塘和基圍,看見遊人總是興致勃勃地觀鳥,他便買了一副雙筒望遠鏡,一本《香港及華南鳥類》,逐隻辨認眼前成千上萬的候鳥。 退休後,他在魚塘外搭建木棚經營士多,漸漸聚集了一批愛鳥之人,觀鳥後過來喫碗豆腐花,順道與他分享今天的觀鳥見聞。 香港候鳥 有叔也漸漸認出了魚塘最近來了兩隻小鸊鷉,隔了一條馬路的錦田河紅樹林地帶,總有琵嘴鴨、綠翅鴨遊來游去,有時會看見罕有的赤麻鴨和鳳頭鸊鷉。 會飛來香港的紅脇藍尾鴝不多,而且數目會受冬天氣溫影響,要看到牠們並不容易。
反嘴鷸多於香港後海灣出沒,如銀勾般向上的細長嘴喙是牠們的標記。 身上的羽毛黑白分明,除頭部、翼尖和翼角外,全身羽毛均為白色。 較常在泥灘生活的牠們,捕食時會在泥中左右擺動嘴喙,狀似不斷搖頭。 香港候鳥 每年冬天,有數以千計的反嘴鷸來港過冬,牠們受香港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保護。 牠們是香港的居民,但要親身看見也得靠點運氣,因為牠們相當害羞,在其選擇棲身的茂密樹林中,並不容易察覺得到。
香港候鳥: 觀鳥
因此,「環誌」工作對航道上的鳥類保育工作起了十分重要的功用。 鳥類「環誌」的方法有很多種,而最常見的是在水鳥的腳上繫上一個輕巧及刻有獨立編號的金屬腳環和塑膠製成的輕巧腳旗。 每個腳環都是獨特的,科學家和「環誌」工作者都可以從記錄中找到這腳環和腳旗的資料,更可以知道是由哪個國家為此水鳥繫上腳環和腳旗。 當這隻被繫上腳環和腳旗的水鳥被再次被發現時,觀鳥者、「環誌」工作者或科學家就可以憑腳環上的編號識別這水鳥及記錄牠的最新資訊。
- 牛背鷺(Eastern cattle egret):外形跟其他白鷺相似,但牛背鷺於繁殖季節,頭、頸和背部的羽毛均會轉換成鮮明的橙色。
- 藍翡翠(Halcyon pileata):藍翡翠有鮮紅的喙,頭頂有漆黑色的羽毛,猶如戴了一頂黑色鴨嘴帽,十分出眾。
- 香港有記錄的燕鷗共有12種,其中7種是春秋兩季的過境遷徙鳥,每年只會在港停留短暫的日子,作為中途補給站。
- 牠們在冬季造訪香港,要仔細留意,纔可在樹林中發現牠們的蹤影,因為橙頭地鶇頗為害羞,也比較靜,不易察覺。
說起香港,人們 (無論是本港居民或遊客) 第一個在腦中出現的影像大部份都應該是熙來攘往的街道以及各式各樣的高樓大廈。 不過,香港其實除了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城市化地方外,她所擁有的天然資源亦令人讚嘆和驚訝。 香港面積雖小(約1,000平方公里),但香港的野鳥已超過 500 種,佔全中國三分之一。 香港大部份的野鳥是冬候鳥或過境遷徙鳥,因此 9月至 5月便是香港最佳的觀鳥季節。 每年春秋二季,大量的雀鳥在西伯利亞和澳洲之間遷徙時途經香港,而在這個時候,世界各地的觀鳥者亦會前往米埔自然保護區來觀看涉禽遷徙過境的盛況。
香港候鳥: 香 港 鳥 類 的 組 成
月初,我從馬頭角碼頭乘船去北角,竟然在些海港設施上也尋找到觀鳥的樂趣,看到小白鷺和黑鳶。 但因為身形細小,比麻雀還要小一半,而且行動迅速,所以大眾比較少留意到。 明報一篇報導以「織葉特工隊」[1],讀後你就會明白這隻鶯為何叫「縫葉」。 在香港的東面水域中,褐翅燕鷗,粉紅燕鷗和黑枕燕鷗會在一些人跡罕至的小島上繁殖。 跨過了閘門,我們踏上浮橋,再沿著木製步道穿越數米高的紅樹林,來到這日的目的地——米埔內后海灣的濕地。 所 有 野 生 雀 鳥 均 受 香 港 法 例 第 170 章 《 野 生 動 物 保 護 條 例 》 所 保 護 。
香港候鳥: 香港的鳥類
香 港 面 積 雖 小 , 但 曾 記 錄 到 的 鳥 類 品 種 數 目 竟 超 過 570 種 之 多 , 相 當 於 全 中 國 野 鳥 數 目 的 三 分 之 一 。 因 此 , 香 港 是 一 個 理 想 的 觀 鳥 熱 點 , 在 全 年 不 同 時 間 、 不 同 地 香港候鳥2025 點 均 能 欣 賞 不 同 習 性 的 鳥 類 的 千 姿 百 態 。 這些惡劣的行為很不道德,傷害自然生命以至有犯法之嫌,守禮的我們應該不會犯下。 至於一般的觀鳥禮儀,希望大家也留意,無論觀鳥抑或享受大自然,我們均不要幹擾牠們的生活與環境,因為地球不只是人類也是其他生物的家園。 不幹擾不單只不破壞,也包括不騷擾,例如我們看到可愛的鳥類,不要過於興奮喧嘩也不要餵飼。
香港候鳥: 全球網頁
凡 故 意 幹 擾 、 取 走 或 傷 害 野 生 雀 鳥 或 牠 們 的 巢 和 蛋 乃 屬 違 法 香港候鳥 , 最 高 可 被 判 罰 港 幣 十 萬 元 及 監 禁 一 年 。 船慢慢向一座白色燈塔駛去,塔上正聚集了不少燕鷗在此休息。 當我們靠近時,燕鷗不斷鳴叫,接着更一同拍翼起飛,在天空上轉了個圈後折返,回到燈塔的圍欄上。 單憑圍欄上留下的糞便痕跡,不難推斷這是一個屬於海鳥的聚集地。 在茫茫大海中,浮臺、燈塔,甚至海上漂浮的垃圾,都成為了牠們的歇腳之處,稍事休息後再次踏上征途,準備飛更遠的路程。
香港候鳥: 黑麪天使 黑臉琵鷺
牠曾經與表親白胸翡翠一樣常見於香港,但近年數目卻大幅下降。 實際原因雖然不明,但很大機會與棲息地喪失或北方的獵殺活動有關(藍翡翠的羽毛在中國常被用作裝飾品)。 現時牠們偶爾還會在米埔自然保護區出沒,在近岸泥灘上的紅樹林中棲息,伺機尋找小魚和甲殼動物。 為 加 強 對 本 港 鳥 類 的 認 識 , 漁 護 署 亦 與 本 地 團 體 合 作 , 進 行 各 項 鳥 類 研 究 。
香港候鳥: 鳥類
現 時 , 漁 護 署 在 拉 姆 薩 爾 濕 地 推 行 管 理 計 劃 , 以 保 護 這 片 濕 地 。 這 計 劃 包 括 拉 姆 薩 爾 濕 地 生 態 監 測 計 劃 , 目 的 是 要 收 集 每 年 基 線 生 態 特 徵 資 料 , 以 作 保 育 管 理 之 用 。 香 港 的 鳥 類 中 , 差 不 多 有 40 種 均 被 列 入 世 界 自 然 保 育 聯 盟 的 紅 色 名 錄 及 中 國 脊 椎 動 物 紅 色 名 錄 ( 近 危 或 以 上 ) 中 。 另 外 兩 種 較 低 危 品 種 ─ 紫 綬 帶 及 大 草 鶯 , 分 別 為 少 見 過 境 遷 徙 鳥 及 留 鳥 。 其 中 , 米 埔 內 後 海 灣 拉 姆 薩 爾 濕 地 是 遷 飛 涉 禽 的 其 中 一 個 補 給 站 。
香港候鳥: 遷徙的威脅
在 市 區 中 , 常 見 的 留 鳥 有 樹 麻 雀 、 鵲 鴝 、 叉 尾 太 陽 鳥 、 夜 鷺 和 紅 耳 鵯 等 。 在 郊 野 , 白 胸 翡 翠 和 小 白 鷺 則 是 常 見 於 濕 地 的 留 鳥 。 另 一 方 面 , 遠 東 山 雀 和 暗 綠 繡 眼 鳥 ( 相 思 ) 則 全 年 常 見 於 香 港 的 林 地 。 此外,小白鷺[5]有黑色的喙、黃色的腳趾;而大白鷺是黃喙黑腳的[6]。 走到自己區不遠一個沿海社區散步,除了欣賞寬大的海景,也可留意沿岸生態,冬季有不同的鷺鳥都飛來了,這種比較大型、美麗深碳黑色的是巖鷺[4]。 黑鳶[3]就是我們俗稱的麻鷹,是不少香港人很有感情連繫的鳥類,因為我們經常在市區及郊野,看到牠們在空中盤旋、滑翔,仿如看守著這個城市。
香港候鳥: 香港常見雀鳥與其他鳥類
我們可在香港東面的小島看到褐翅燕鷗,粉紅燕鷗和黑枕燕鷗;在林地裡可看到海南藍仙鶲和紅翅鳳頭鵑。 只有少數的水鳥會於夏季遷徙至香港繁殖,例如黃葦鳽會於每年五月至八月於本港繁殖。 此外,香港位於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路線上,每年都有很多過境遷徙鳥途經本地。 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是遷飛涉禽的其中一個補給站,就是供這些候鳥短暫停留補充能量的覓食場地。 香港候鳥 過境遷徙鳥當中包括猛禽、涉禽和鳴禽,如赤腹鷹、勺嘴鷸和紅尾伯勞。
然而,在大生圍出生、長大、養魚超過40年的蘭姨,卻坦言不太喜歡雀鳥,這是因為候鳥每年9月到翌年4月都成羣結隊飛來,早在漁戶收魚前,已大舉喫掉塘裏的魚。 養魚戶一年收魚一次,漁穫與生計緊緊相連,眼見這些北方飛來的大賊在魚塘裏大肆偷魚,蘭姨心裏氣結。 於是她敲鐵棍、綁魚絲、播放鳥的慘叫聲、在魚塘置放鷹眼氣球等,千方百計,就為趕走這羣偷魚賊。 只是種種方法都失敗,她拿割草剪刀在鐵柱上敲出刺耳的聲響,雀鳥沒錯是飛走了,但她一放下剪刀,才走上幾步,雀鳥又立即回來,潛入水中。 香港候鳥2025 不同鳥類展現各種形態特徵和生活習性,根據牠們的遷徙習性,香港的鳥類大致可分為留鳥、候鳥、遷徙鳥、偶見鳥和迷鳥。
香港候鳥: 香港觀鳥點
全球共有九條遷徙鳥飛行航道,而香港正位處東亞—澳大利西亞飛行路線上。 米埔一帶的魚塘、基圍、泥灘、蘆葦叢,淡水池塘和紅樹林的濕地生境,都是這些鳥類的重要補給站及休息點之一。 香港面積雖小,但曾記錄到的鳥類品種數目竟超過550種之多,相當於全中國野鳥數目的三分之一。 香港鳥類品種繁多,主要是因為香港受到亞熱帶海洋性氣候的影響,形成濕地、樹林、灌叢和海岸等不同生境,讓對生境需求各異的鳥類均有適合棲息的環境。 而且,不少遷徙性鳥類每年都會途經香港再往南飛,或以香港為其度冬地。 香港有兩種常見季節性遷徙鳥,分別是夏候鳥和過境遷徙鳥。
香港候鳥: 生活 POWER-UP
我們在領會萬物如何與自然環境緊密相連時,會更積極參與及支持環保工作。 燕鷗是體型小至中等的海鳥,大多數生活在海洋及海岸地帶,但亦有少數品種在內陸水域生活,以捕捉小魚或空中的昆蟲為生。 由於牠們的尾羽修長而開叉,能像燕子般高速飛行,故有「海上燕子」之稱。 立秋日,空氣中沒有一絲秋意,亦沒有熾熱的陽光,幸好這是個出海的日子,可以乘着海風,把這團熱氣吹散。 我們於馬料水碼頭登船,一直駛向大鵬灣,沿途經過赤門海峽、赤洲、弓洲、石門洲及塔門。 與我們同行的是香港觀鳥會成員陳慶麟(Alan),每年7至8月,他都會出海到這一帶水域,目的是要探訪一期一會的老朋友。
香港候鳥: 候鳥
雀 鳥 的 季 節 性 遷 徙 是 為 適 應 環 境 和 氣 候 轉 變 的 表 現 。 這 樣 , 牠 們 就 可 以 全 年 都 享 用 充 足 的 食 物 和 溫 暖 的 陽 光 。 每 種 候 鳥 的 遷 飛 路 線 都 有 所 不 同 , 通 常 同 一 種 香港候鳥2025 都 可 憑 其 本 能 , 聯 羣 結 隊 遷 飛 。 其 中 以 水 鳥 的 飛 行 路 線 為 最 長 。 夏末秋初,候鳥每年周而復始地往南遷徙來到渡冬地,現在踏入春季,候鳥又再次漂洋過海,途經香港補充能量後,再回到北方繁殖下一代。
香港候鳥: 重要通告
冬天觀鳥季節期間,許多候鳥都會從世界各地飛到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及其他各個棲息地,吸引觀鳥者前往參觀。 針尾鴨又被稱為「拖槍鴨」,因雄性的尾巴長有細尖羽毛而得名,體形上雄性較雌性修長。 牠們喜歡在低窪濕地及湖泊生活,米埔以外,也是香港濕地公園的常見鳥類。 針尾鴨在飲食上喜歡「多菜少肉」,主要進食苔蘚、水草和種子為生。 在覓食時,牠們會把頭倒栽水中,而尾部向天,看起來很詼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