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重建能盡用該地段的地積比率,我們會要求市建局把部分收回的土地預留作興建公營房屋,之前提及的房協安置屋邨構思,也可用於處理重建公務員合作社項目時的遷置問題。 部分的公務員建屋合作社樓宇位於市區的高密度發展地段,這些樓宇樓齡高而密度低,未有用盡有關地段的地積比率,加上個別地段鄰近現有公共屋邨及有關配套設施,若然我們能啟動這些樓宇的重建,將可增加房屋供應。 萊坊董事,大中華區研究及諮詢部主管王兆麒表示,估計今年住宅施工量會回升至15,000-17,000個單位左右,按年上升40%,而落成量保持平穩,全年共約15,000-18,000夥。 現時市場仍受加息及購買力不足等因素影響市場氣氛下,今年住宅成交量仍會保持在低位,預計介乎53,000-58,000宗。 中長期而言,政府會繼續推進多個大型項目,涉及約400,000至500,000個公私營房屋單位。 連同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提及的新開拓土地,預料可供應約165,000個至186,000個單位,2031至32年及其後10至15年的單位供應料可高達565,000至686,000個。
政府已於今年五月推出為期三年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在發展局下設立的土地共享辦事處已收到不少查詢,當中包括約十多個主要位於新界的項目。 土地共享辦事處正與相關土地擁有人商討為備妥正式申請所需涵蓋的技術事宜。 運輸基建有助釋放土地發展潛力,對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至為重要。
房屋供應: 基層醫療健康(第165至166段)
98 000個單位數字較上一季(即2022年3月底)減少1 房屋供應2025 房屋供應2025 000個單位。 隨著政府持續有序地增加房屋土地供應,我們相信未來三至四年的私人住宅預計供應量將繼續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 在保育和休閒康樂方面,一項涉及貝澳、水口、大澳及其鄰近地區的生態研究預期將於明年第一季完成,而兩項聚焦大嶼山鄉村的文化及歷史研究已分別於去年十一月及今年十月開展。 基金涵蓋多方面的保育措施,包括自然及文化保育、活化村落、研究項目、環境教育和社區參與。
然而,社會上有不少羣組如長者、多元文化背景人士、智障人士等未能掌握資訊科技的能力,不擅長使用電子科技產品及電子支付平臺,電子消費券並非一項便民的措施;不少小型商舖亦未必有相關配套接受電子付款,未能受惠於消費券。 本處建議政府沿用過往方式,透過銀行及郵局發放現金或支票予巿民,鼓勵消費。 對於政府以「百分百擔保個人特惠貸款計劃」的措施來紓緩失業人士的建議,本處未能認同。 如財政司司長所言,預期香港經濟將持續下行,疫後經濟的復原情況及失業人士的再就業狀況實難以預測;特惠貸款計劃只會增加失業人士的債務。 另外,要提升建造業效率,政府有需要檢討現行發展審批程序、措施是否過於官僚化,一些審批程序會否已不合時宜或有不必要的瑣碎及重複,這些不必要的程序又會否大大增加公務員的工作量呢?
房屋供應: 土地供應的「因」與「果」
香港房屋協會(房協)是政府房屋政策上的重要合作伙伴,對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公屋單位和資助出售單位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新的居屋定價機制會影響房協資助出售房屋的定價,或會對房協造成財政影響。 房屋供應 此外,政府願意就房協重建老舊屋邨提供協助並藉此增加公營房屋單位的供應。 政府已決定將今年6月公佈改撥為公營房屋發展的其中一幅位於啟德的用地給房協用作重建真善美村,然後再在真善美村原址重建樂民新村。
- 房協亦於2015年推出位於北角的「雋悅」項目,以「終身租住」或「短期租約」的形式,為有更高期望及具經濟能力的長者提供一站式的住屋及護理服務。
- 為此,我會邀請市建局物色一至兩個適合作高密度發展的公務員合作社地段作為試點,並研究按照市建局沿用的推展項目方式,重建該些合作社地段。
- 從英特爾(Intel)到三星,全球晶片製造商都慶幸半導體供應過剩的問題逐漸緩解;但這些大廠認為,現階段除人工智慧(AI)相關產業外,客戶需求的前景仍然黯淡。
- 我們亦已於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下成立了一個聯合委員會,為精簡審批安排建議凝聚共識。
- 施政報告並提及,當局會多管齊下加快土地供應,包括進一步檢視綠化地帶的發展潛力。
- 政府預計,330,000個單位中,約三分之一在第一個五年期落成,其餘在其後的五年期落成。
本處建議政府在增加支援及督導人手時,必須要有文書、清潔及協助活動推行等職系,並增加提供直接服務的活動場地,以配合實際需要。 本處喜見政府自2019年開始改造公共遊樂空間,但在遊樂場設施方面,本港鮮見適合0-2歲嬰幼兒的戶外遊樂場。 本處期望政府能針對不同年齡(尤其6歲以下嬰幼兒)、不同能力組羣的兒童,在社區中規劃多元遊戲區域,並提供適切、安全、具焦點特色如環保、感官探索、共融等不同特色的遊樂設施。 另一方面,應同步優化屋邨內遊樂設施及康文署籃球場設備,投資於現代化的配套設施,如儲物箱及設置衛生飲水設備,以鼓勵及方便市民運動。
房屋供應: 香港房屋供應
他表示,政府有信心和決心未來十年在已覓得的土地上興建330,000個公營房屋單位,不過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變數,政府會盡最大努力全速推進房屋發展。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表示,未來十年總房屋供應目標維持430,000個單位,公私營房屋比例也維持七比三。 房屋供應 他說,政府有信心和決心未來十年興建330,000個公營房屋單位。 對於政府不設立臨時失業援助金,改以在綜援計劃下設立有時限的特別計劃,援助失業人士,本處感到失望。 綜援制度為社會最後的安全網,並非針對失業人士而設,申請人需通過嚴格的資產審查方可得到援助。 失業人士或許仍有有限的資產,嚴格的資產審查加上標籤效應只會將他們拒諸門外。
- 契約修訂補地價金額的商議過程一般需時,或不利於政府鼓勵活化老舊工廈的政策目的。
- 對於政府不設立臨時失業援助金,改以在綜援計劃下設立有時限的特別計劃,援助失業人士,本處感到失望。
- 本處欣見過渡性房屋項目協助不少居住條件欠佳、正輪候公屋的基層家庭,為其居住環境帶來正面的轉變。
- 政府將推動以市民為對象的「開心香港」(Happy Hong Kong)活動,讓市民有多元化的本地玩樂選擇,也有助刺激本地消費和經濟 。
- 於2022年6月底,在過去12個月獲編配入住房委會公屋的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約為4.1年。
- 規劃研究包括基線檢討、評估機遇和限制、界定具市區更新潛力的地區,以及政策框架及實施機制策略。
- 整個項目初步預計會橫跨約15至20年分期落成,首批約6 000個公、私營單位可望於二零三零年起陸續入夥。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岑健樂) 房屋供應2025 隨着近年全球地緣政治衝突與貿易摩擦加劇,全球供應鏈重組的步伐加快,不少企業都進行了重大改革,從而為投資者帶來不少投資機會。 「近岸外包」將對部分企業有利,故較為看好包括以美國為基地的製造商,以及受惠於供應鏈轉移國家的公司。 為盡用土地的準許地積比率及增加房屋供應,市區重建局(市建局)於二零二零年五月二十二日啟動了兩個試點項目,重建九龍城的兩組涉公務員建屋合作社樓宇的地段。 重建後,單位總數估計約為現有數目的五倍(由約600個增加至3 000個),其中約三分之一(1 000個單位)為資助房屋。
房屋供應: 房屋供應(第147至152段)
房屋局今(28日)公佈,根據截至今年6月底的最新推算,預計未來三至四年潛在一手私人住宅單位供應量高達10.5萬夥,按季減少2,000夥,反映由今年首季歷史高位10.7萬夥回落。 按此比例,公營房屋供應目標為301,000個單位,其中210,000個為公屋或綠表置居計劃單位,91,000個為其他資助出售單位。 他說,公私營房屋總供應目標比例維持七比三是平衡各方考慮的結果,包括社會對公營房屋的殷切需求,以及維持私營房屋供應和穩健發展。 陳帆今日在記者會上闡述《長遠房屋策略2021年週年進度報告》重點時說,按最新房屋需求推算,下一個十年期的總房屋需求為422,800個單位,因此政府把總供應目標定為430,000個單位。
房屋供應: 項目促進辦事處
我們亦會在擴展計劃內引入多項城市設施,包括電動車輛充電設施、智能水管網絡系統,以及用水自動讀錶系統等,並在主要道路下興建公用設施共同溝,以減少因維修公用設施而開挖主要道路所帶來的不便,相關的研究及設計工作現正進行中。 短期措施方面,我們會繼續在北大嶼山推展東湧新市鎮擴展計劃,相關的填海工程正如期進行,首幅填海所得用地已於今年三月交付香港房屋委員會用作公營房屋發展。 另外,我們將以東湧新市鎮擴展區作為試點,推行智慧、環保及對環境氣候具抗禦力的城市概念,相關的措施會與項目的基礎設施工程同步推展。 石硤尾大坑西邨是一個為低收入家庭提供低於市值租金的私營出租屋邨,由非牟利團體香港平民屋宇公司興建和管理。 平民屋宇公司籌劃在原址分階段重建大坑西邨,並正就遷置的安排諮詢受影響的住戶。 政府已明確表示,在該公司須就居民的安置作出妥善安排的前提下,會大力支持該公司盡快落實重建計劃,並提供所需協助,以改善屋邨設施和增加房屋供應。
房屋供應: 日銀鴿轉鷹? 市場解讀混亂
惟幼兒階段的「大自然與生活」、「科學與科技」等學習範疇乃小學STEM教育的基礎,故應一併推動相關課程的發展。 另外,穩定的教職員人手對教育質素甚為重要,可惜是次財政預算並未有針對幼兒教育的長遠發展,本處再次極力呼籲政府盡快預留資源落實幼師薪級表,以穩定教師團隊。 透過推行清拆計劃及妥善安置居民,近年寮屋人口和寮屋數目均逐步減少。
房屋供應: 支援市民(第37至39段及第43段第1至6點)
就有關於殘疾人士就業的支援方面,整份預算未見有篇幅回應。 事實上,在疫情影響下,一般香港市民的失業情況已愈趨嚴重,而殘疾人士的窘境實不難想像。 房屋供應 本處建議政府資助企業推出短期職位,以定額聘用不同類別之殘疾人士,並支援企業為不同類別的殘疾人士設立具通達性及友善之工作間,促進傷健共融。 另外,更可推動企業設立一些能「在家工作」之職位,輔助殘疾人士在不同的工作崗位貢獻社會。 截至2022年7月,政府已覓得足夠土地提供超過21 7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 為紓緩基層家庭因長時間輪候公屋而面對的生活困難,政府已於2021年6月底推出為期三年的現金津貼試行計劃(試行計劃)。
房屋供應: 滬新房供應恢復 市場信心仍需提振
本處期望政府在保護幼兒之事宜上不要吝惜,盡快落實把「於學前單位提供社工服務」常規化,並每年預留恆常津助及制定具體的服務模式,以確保現有良好運作的服務得以延續。 本處同時認為為日後「於學前單位提供社工服務」的相關專業團隊提供合宜和固定的辦公地方,或放寛租用辦公室的限制及增加相關租務津貼,以助維持服務的穩定性及長遠發展。 房屋供應2025 政府作為土地資源的分配者,應發揮更有效角色,維護巿民的適足居住權。
房屋供應: 土地與房屋供應問題
房委會執行部分房屋政策時,例如寬敞戶政策和經濟援助方面,亦會因應長者的需要而作適當安排。 對政府只表示繼續監督先導計劃的推行情況,而未有清晰交代長遠先導計劃是否會常規化,本處深表失望。 在提供學前單位社工服務之前線經驗當中,發現不少有家庭或虐兒危機的潛在個案需要學校社工即時介入。
房屋供應: 支援居家安老(第176至177段)
供應斷崖式的下跌不僅令香港的宜居性大打折扣,亦令市民的生活質素每況愈下。 面對難以負擔的樓價,加上不斷下跌的人均居住面積,亦會對市民結婚生子等重大人生決定造成影響,最終對家庭組織帶來負面影響。 本處喜見「第一層支援服務」恆常化,並以校本綜合模式擴展至更多學前教育機構,能達致及早辨識和介入的果效,惟現時建議的資助金額難以充分滿足近九百間學前教育機構的需要,期望政府能持續檢視資助金額,讓有關服務的質與量持續改善。
被問到私人住宅樓價高企的情況,陳帆說,樓價水平受供應、資金流動、市民負擔能力等一攬子因素影響,置業與否乃個人選擇,目前經濟不穩,市民應量力而為。 對於有發展商提出發展資助房屋,陳帆說,香港面對房屋供應緊張的問題,任何有助增加房屋供應的方法都對市民有好處,如發展商依循居屋條款出售單位,當局歡迎建議。 徜能落實,他相信對市民而言是喜訊,局方會與發展商保持溝通。 陳帆指,經過多年努力,政府已覓得350公頃土地,足以興建330,000個公營房屋單位,較去年增加14,000個,首次足夠滿足未來十年公營房屋需求。
此外,房協的「長者安居樂」住屋計劃,以「終身租住」模式,為合資格的中等入息長者提供專為其需要而設計,並附設綜合健康護理設施的房屋。 房協亦於2015年推出位於北角的「雋悅」項目,以「終身租住」或「短期租約」的形式,為有更高期望及具經濟能力的長者提供一站式的住屋及護理服務。 此外,房協於2019年10月推出「長者業主樓換樓先導計劃」,讓年滿六十歲並擁有房協的資助出售單位業權滿十年的業主,在未補價的情況下出售其原有單位,再在房委會或房協的第二市場購買一個面積較小的單位。 房屋供應 但無論如何,我認同社會期望發展棕地,既可增加房屋供應,亦可改善目前新界部分地區雜亂無章的景觀。
房屋供應: 房屋政策
我們亦已於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下成立了一個聯合委員會,為精簡審批安排建議凝聚共識。 我們已於今年9月就第一批建議諮詢聯合委員會的意見,包括如何理順建築物高度限制、綠化覆蓋率及園境要求的審批工作,並獲聯合委員會普遍支持。 未來一年,督導小組會繼續認真檢視精簡審批流程的空間,並陸續推出有關安排。
房屋供應: 供應趨緊 國際油價上漲
至今,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營運的「社會房屋共享計劃」已推出多個項目,合共提供153個單位,而位於深水埗南昌街的「組合社會房屋計劃」,已獲關愛基金撥款資助,預計提供90個單位。 此外,在重新推出的活化工廈措施,我們會容許改裝整幢工廈為過渡性房屋。 政府亦積極協助非牟利機構,研究可否於閒置的私人和政府土地興建預製組合屋,現時有數個項目正在進行。 隨着本港正式踏入復常,正是一個好時機,全面透析香港房屋供應前景,助力社會掌握疫後的供需變化。 房屋供應2025 團結香港基金最新發布的公私營房屋供應預測顯示,在新一屆政府的政策推動下,未來5年房屋供應前景在「量」和「質」方面都有所改善。 然而,要延續這個正面趨勢並達至10年供應目標,將取決於當局能否解決發展北部都會區作為長遠房屋「糧倉」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