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山寺遊點頗多,不過在介紹參學重點之先,最重要還是能夠進場。 由於慈山寺開寺以來一直廣受歡迎,加上寺院為求保持莊嚴氣氛,會實行網上登記的機制,以先到先得的形式發配參學名額,因而令往往令參觀者「一票難求」。 逢星期一至星期五 (公眾假期除外) 提供往來港鐵大埔墟站與慈山寺之服務。 太和一個不熟悉的地方,誰不知卻有一個森山似的祕景,距離太和站30mins步行時間,便能到達太和泰國寺及目睹百年歷史的樹屋。 除了單單賞園閑遊,參學者亦可參與各種體驗活動,透過茶禪、供水、抄經與行禪,培養在生活中安定心神的習慣。 慈山寺其中一大特色是以供水代替供香,令整個慈山寺感覺空氣清新。
位於大埔的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是本地重要的自然保育和教育中心,農場幅員廣闊,既有綠林景緻, 又有山谷清泉匯流,是輕鬆行山郊遊的好地方。 園內設有野生動物區,照顧受傷或需保育的動物,有昆蟲館、蝴蝶園、果園等不同設施。 而且農場更有大量鮮花,每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色,每次去都有新鮮感,值得多去了解保護環境和大自然,順道拍下不少靚相。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行駛,由港鐵大埔墟站開往新娘潭,請於䃟頭角站下車,沿洞梓路步行,右轉入普門路,步行約20分鐘即抵達慈山寺。 由港鐵大埔墟站開往大美督,請於䃟頭角下車,沿洞梓路步行,右轉入普門路,步行約20分鐘即抵達慈山寺。 請於金山花園下車,沿洞梓路步行,右轉入普門路,步行約13分鐘即抵達慈山寺。
大埔泰國寺: 大埔綜合大樓:老字號雲集
張太說,到來拜佛的市民,多數是一家大小求家宅平安,或是幾個坐私家車來的金融地產西裝人士,求財運亨通。 每年1月1是向四面佛許願的日子,而年底的誕期是11月9日。 慈山寺的宗旨在於弘揚佛法,所以寺內亦不時舉辦法會活動、佛學課程和禪修體驗,部分文化活動可先於網上報名,大家記得留意。 寫書法可以陶冶性情,而佛教活動中的抄經就不在乎文字的美醜,而是在臨摹經文時可以放下自我,專心一意地抄寫經文。 整個過程中既留意自己的呼吸節奏,嘩留意自己的心情如何影響呼吸,亦可以瞭解到經文的義理,平靜心情。 值得留意的是,觀音聖像前設有一條筆直的大道名為慈悲道,兩旁種了十八棵古羅漢松,吸引不少善信特意來參拜。
- 但再次提醒大家泰國寺屬佛教之地,遊覽時必須保持安靜,同時亦應保持尊重之心進行遊覽。
- 然而,博物館入口具中國傳統金字頂特色的舊火車站主建築更超過100年歷史,如今改建為「互動教育區」方便市民瞭解相關知識,露天部分則展出了不同年代的7款車卡、火車頭和路軌工程車。
- 在普門殿旁邊有一個長方形水池,參學者可在水池提一砵水,走過約100米的慈悲道,然後將淨水倒入觀音聖像前的水盂中,供奉觀音像之餘,也讓參學者從中明白專注的重要性,以及清淨身心。
- 潑水節是信仰佛教的傣-泰民族羣體所過的重要節日,和上座部佛教傳入東南亞有密切關係。
- 慈山寺的官網會於一個月前上午8時開放預約,若沒有理想的日期可於第二天早上8時正再查看新的日期或有人取消預約。
位於船灣郊野公園東北岸的印洲塘景觀十分優美,四面環山,波瀾不興,水面如鏡。 印洲塘遠離人煙,生態環境不受破壞,以最原始的面貌示人。 這裏有不同的有趣地貌,加上豐富的想像力,被詮釋成「印塘六寶」:黃幌山是羅傘,白沙頭咀是筆,筆架州是筆架,印州是玉璽、石排是墨水,波平如鏡的水面是畫紙。 要進入印洲塘,先在大學港鐵站附近的馬料水碼頭乘船,沿途風光處處,是一日遊的好選擇。
大埔泰國寺: 粉嶺名café 大埔復活
節日第一天清晨,人們沐浴盛裝,到佛寺堆沙造塔,浴佛聽經,然後青年男女互相潑水祈福,繼而形成全村性的潑水高潮。 大埔泰國寺2025 潑水節的起源有不同說法,除了上述的祈雨儀式說,有一種說法認為潑水節是從印度的灑紅節和到恆河沐浴的習俗衍變而來,因在灑紅節會互相投擲彩色粉末和有顏色的水祝福對方,並以此慶祝春天的到來。 也有人認為潑水節最早起源於公元5世紀的波斯,當時命名為「潑寒胡戲」(又名「乞寒胡戲」),在此之後「潑寒胡戲」由波斯經印度傳入緬甸、泰國和雲南西雙版納等地。 另有人強調傣族有其獨特的水文化,在傣族人心目中「水」是一種聖潔之物,傣族的人類起源傳說就有「水」的角色,並把土地稱為namdin,表明了水和大地的緊密聯繫。 法身中心打坐房中左面是供奉著Wat Paknam – LP Sod 大師的金身.中央是佛陀 ,而右面就是 LP Sod 的弟子,把法身派打坐帶到香港的師父. 由於是LP Sod 弟子的緣故,所以法身中心可以算是學習最原本LP Sod 打坐法門方式的好地方.
香港藝人亦多參拜,謝霆鋒和母親狄波拉便篤信四面佛。 昔日謝霆鋒犯下頂包案,狄波拉除了到泰國參拜,也拜竹林禪院的四面佛。 2011年,有報道指狄波拉出資百萬為禪院的四面佛重敷金身。 每逢新曆一月一四面佛誕,上千名市民都會前來禪院拜四面佛,求財和家宅平安。 週末放假不一定要到商場逛街shopping、看電影、人迫人,趁機會到郊外進行戶外活動、親親大自然,心情更輕鬆愉快,讓身心都得到舒緩。 大埔區的交通很方便,Klook 為你推介大埔熱門行程,不如記低以下的推介,趁放假去唞唞,既可欣賞大自然的美,又能和可愛的動物接觸,或是行行山、踩踩單車,都是很好的選擇。
大埔泰國寺: 登記帳戶
廣福橋簡單的中式建築,綠瓦紅柱,也是一個很好的打卡點。 香港鐵路博物館的前身為舊大埔墟火車站,以往九廣鐵路的重要車站之一。 鐵路博物館有着獨特的金字頂中式建築,於1913年落成,由於電氣化火車引進,在1983年停用,並於1984年被列為法定古蹟,改建成現今的戶外博物館。
大埔泰國寺: 香港旅遊優惠
餐廳以西式料理為主,提供黑豚豬肉、牛扒等料理,想回味或重溫外遊的體驗,不妨來試試。 大埔泰國寺2025 除了導賞團,寺內其實尚有抄經、茶禪等體驗,讓人心靈得到啟迪,達至領悟世情的平和心境,只是由於疫情的緣故,此部分活動,連同寺院曾提供的咖啡服務均已暫停,有興趣參加都要留意慈山寺的公佈。 大埔泰國寺2025 不過,遊人現在依然可參與供水體驗,就是手持水砵來到觀音像前澆水供奉,以表清淨身心;此外,大廳中也有弘法的影片,深入淺出,有興趣者也可定時到大廳的電影院觀看。 大埔泰國寺 參觀者甫進寺之後,不妨率先到大堂登記報名,然後在指定時間出席導賞,導賞員便會帶大家遊走寺院中殿宇,重點介紹各造像和佈置的風格特色之餘,亦會講解背後的宗教故事,頗具啟發性。
大埔泰國寺: 大埔慈山寺
至於「添飲」亦有新動向,在facebook透露他們將在大埔藝術中心開設《Cafe Je T’aime 2我也愛你咖啡館》,大家拭目以待。 香港香港宋幹節慶祝活動早在2002年由一羣在香港定居的香港泰國人及一些團體舉辦的,日期會在4月宋幹節前或正日的星期日在香港九龍城打鼓嶺道遊樂場舉行。 香港很多地方都有類似性質的節目,而大學的迎新活動都有引入和仿效。 香港經常有大型的潑水節活動,例如「泰二代」舉辦的香港潑水節有潑水節七仙女古色巡遊。 2018年香港潑水節因港鐵沙中綫興建工程,所以改為在深水埗區荔枝角D2 Place舉行至今。 潑水節,又稱宋幹節,是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當日,泰國、寮國、斯里蘭卡、緬甸、柬埔寨等國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共同慶祝這個節日。
大埔泰國寺: 泰國寺樹屋 錦山
菜式貴精不貴多,簡單卻有心思,又不時轉換餐牌給客人新鮮感。 豆腐芝士蛋糕的綿密香甜,還有檸檬羅勒長通粉的清新香滑不油膩同樣叫人難忘。 大埔泰國寺2025 餐廳用到的酸種麵包,更是來自同區的一家無添加純素酸種麵包舖。
大埔泰國寺: 大埔
餐廳內有寄賣本地手作人的產品,如本地咖啡師炒的咖啡豆、手工梘、二澳農作社的天然醬料等,着實地支持同路人。 大埔墟超人氣老字號茶餐廳,24小時營業,年中無休,是大埔街坊早午晚餐及下午茶常到的食肆。 又設自家餅房,港式麵包、西餅、蛋糕、曲奇等等,全部都有,沒一遺漏。 蛋撻也左右逢源,酥皮及曲奇皮皆有供應,上下格放在門外專櫃,酥皮薄而酥化,曲奇香口鬆脆,梗有一款啱你口味。 森林咖啡顧名思義,位處在大埔林木之間,深受駕車人士歡迎。 白色木屋座落在曠闊空地上,佈置溫馨可愛,聽着黑膠唱片播放的音樂,氣氛輕鬆悠閒。
大埔泰國寺: 潑水節
他表示在同一山村更高處有一間屋,本是一位融秋大和尚靜修之地,但已荒廢多時,他願無條件送給泰僧建寺。 大埔太和泰國寺(咩咖探嘩哪寺)4月13日歡祝一年一度的泰國新年——宋幹節(潑水節)。 寺方預計以齋宴方式籌募款項,因此懇請各方善信隨緣樂助,幫忙泰國寺度過雙重難關。 沿着露天停車場旁的小路走約10分鐘,便來到第2個景點太和泰國寺。
大埔泰國寺: 打卡必到!百年深山神祕樹屋
太和泰國寺所在的地方,正是由香港佛教人士捐贈,同是釋迦牟尼弟子,同宗共濟。 香港和泰國一向商貿關係密切,港人亦對泰國食品、傢俬有種情意結,遊泰更是不少港人的指定動作。 港、泰兩地這麼遠那麼近,原來在大埔太和港鐵站附近的山頭,隱藏了一座由泰國國王認可、有十九年歷史的正宗泰國佛寺。 免費開放的慈山寺佛教藝術博物館,是香港唯一以佛教藝術為展覽主題的博物館及學術研究中心。
大埔泰國寺: 太和寺
慈山寺的官網會於一個月前上午8時開放預約,若沒有理想的日期可於第二天早上8時正再查看新的日期或有人取消預約。 部分活動例如行禪及善生坊餐飲服務等,現已暫停直至另行通知,敬請留意。 🚕 如何前往|港鐵大埔墟站 大埔泰國寺 B 出口,轉乘 20K 小巴或 74K 巴士,到「三門仔」下車,步行約2分鐘。
如果你住在城市中心,平日見盡熙來攘往的都市生活,來到三門仔將會感到別有一番風味。 大埔泰國寺2025 三門仔距離大埔市中心只需半小時車程,但這條魚村有別於大埔市中心的高樓大廈,只有一棟棟矮小的房子和棚屋,仍然保持昔日的風貌。 想進一步認識香港歷史,就不要錯過村內的漁民生活文化展覽館,瞭解昔日的漁村生活。 太和泰國寺是香港3間泰國佛教公會及泰皇認可的佛教寺之一,由海法師建於1953年,每逢泰國的重要節日如潑水節、守夏節等都是一班信徒的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