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五陰是可縛。 若離五陰先有眾生者。 則應以五陰縛眾生。
- 有變易生死,仍未得解脫,故佛說這類人,未得真實滅度。
- 未來中有法相。
- 這份研究報告是絕對可靠的,因為在工作緊張時會令血壓的收縮壓上升,鬆弛時血壓會作少許下降。
- 可是,我的天啊!
- 人若墮入三惡道,必然是曾犯上非常重的罪之故。
三、行——就是行門,有信心與發願之後,就必須提起修行的行動廣修六度,自利利他,堅定一生,持名唸佛,以一心不亂為宗,若能依此而進修,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關鍵所在,是在有否發菩提心而論,因此,足以證明發菩提心之重要,是菩薩成佛與不成佛之樞紐所在。 此三惑中,見思惑為粗,塵沙惑為中等,無明惑為細,其性質各不相同。 這是天台宗將凡夫、二乘、菩薩未證成究竟果地,內心所有之迷惑,將經論統攝歸納為三惑,讓我們能正見三惑真諦,因而證悟甚深菩提。 不明白道理,無明(梵語avidya)即愚癡的別名,迷惑的別名,對廣泛人生與浩瀚宇宙不知真相,是名無明。 沒有自度焉能度人,不能自利如何利他。
口業: 綺語
若無未來現在時。 亦應無過去時。 過去時因未來現在時故。 如因過去時成未來現在時。 如是亦應因未來現在時成過去時。 今無未來現在時故。
「一時」譬喻五濁、八苦、四倒同時生出。 四倒是外道之四顛倒見:非常計常、非樂計樂、非我計我、非淨計淨(常、樂、我、淨是涅槃四德)。 「鼬、貍、鼷鼠」:「鼬」是一種身長三尺的動物,若被野狗襲擊,身便放出臭味,而得脫身,免被狗所噬。
口業: 唸佛三昧是汝心大勢力所成
所以人話多,我們遇到了要謹慎。 多言一定有說錯話的時候。 一切時一切處,特別是大庭廣眾之下,說話要小心謹慎。 決定要說誠實言,不誠實的不說,道聽塗說的不說,有懷疑的不說,守住這幾個原則。 「望西雲:凡此妄語,世人喜犯,不顧來報。」這句話說得好! 所以《無量壽經》佛講三業,身口意,把口業放在第一。
其實,佛門弟子有兩大類:一則出家弟子,不可婚姻娶嫁。 二則在家弟子,可行婚姻娶嫁。 出家要有大善根,大智慧,大福德才能因緣成熟,並非三歸之後想出家就得出家的。 物乃指著五欲(梵語panca kamah)六塵(梵語sad visayah),山河大地,乃至人事物也。
口業: 口業
阿闍世王子受了提婆達多可惡的兩舌唆擺,生怨恨心,因而譭謗佛陀、虐弒父王頻婆娑羅王、囚禁母親韋提希夫人,徹底破壞倫常道德,造五逆罪。 阿闍世王於佛陀入滅前八年自立為王,併吞鄰近諸小國,大張中印度霸權。 後因弒父之罪而遍體生瘡,幸得父親夢中示現,專心向佛陀懺悔,皈依佛教。 王與迦屍國波斯匿王數度交戰,得佛陀之開示而言和,更以善治國。
每天皆平穩地行持中道,終有一天會開悟,開悟即成佛。 口業 四宏誓願是很重要,故如經文上說「寶繩交絡」。 「夜叉餓鬼,諸惡鳥獸」:譬喻欲界中五利使和五鈍使之煩惱。
口業: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3)思
還有一種苦行,以泥土為食,認為這樣纔是天然生活。 以上都是戒禁取,所行是無益的苦行。 (四)邪見:違反正道的知見,例如修道人應孝順父母,邪見的人認為生兒育女是為人父母的本份,故不用孝順父母。 正道主張不殺生,他則鼓勵殺生。 偷盜是不合法,他則教人家偷盜。
口業: 口業是我們最容易犯的過失!
有漏無漏等應分別。 是義俱不離斷常過。 是故亦不應受。 [0021c17] 口業 口業者四種口業。 是七種業有二種差別。 作已常隨逐生名無作業。
口業: ■21種 口業 與形成的災禍對應因果(轉自網路文)
然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應知痛改前非。 孔子曰:「過則勿憚改。」言有過應勇於改過,不怕改過。 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 我有如是七寶大車。 應當等心各各與之。
口業: 如何戒邪淫、防止婚外情 佛教文章分享 學習傳統文化
而實離五陰無別眾生。 口業 若離五陰別有煩惱者則應以煩惱縛五陰。 而實離五陰無別煩惱。
口業: 妄語
在事情沒有確定時,也不可說確定的話,以免造成不好的影響,讓人覺得輕浮或刻薄。 不要不知輕重,胡侃亂說。 胡侃亂說,往往後悔。 清代山陰金先生言:「為人行事勿猖狂,禍福淵潛各自當。」猖狂還是謙下,這是直接關係著個人的禍福的。 人展現在他人面前的無非言與行,言語又最直接,所以說話切忌狂言。
口業: 唸佛常犯惡口,不能往生|淨空老法師開示
未來中有法相。 是法來至現在。 又說因中先有果。 是無必先有今無。
口業: 妄語是迫不得已的事,
「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以「鹿車」譬喻辟支佛乘。 有佛出世時,名緣覺。 無佛出世時,名獨覺。
口業: ★「口業」在《漢語大詞典》第3417頁 第3卷 11
心裡更應該如此而思惟,一家人從無始劫來,已經於六道輪迴曠劫了,一世一世而過,相聚又離散,何止投生在這個家一世而已呢? 口業2025 一家人常吵架,是理所當然之事,不然怎叫做家呢? 定就是不自在義、痛苦義、煩惱義、黑暗義、恩怨義、因果義,家是積聚善惡之果報處,家不吵架,不像家,越吵越像家,吵大或吵小而已! 口業2025 極樂世界就是非感覺器官所能接觸的境界,非物質界所能衡量的,要證成果位者才能親證親歷的,佛是大覺悟者,佛陀慈悲將物質界之外的世界告訴我們。 二、以為歸依三寶後就是要出家,這也是構成一般無知者不敢歸依三寶之因素。
口業: 口業詞語解釋 / 口業是什麼意思
縱出離地獄,從畜生道而轉生為人,則聾、盲、瘖、啞。 或家境貧困,因往昔家境富裕,不肯供養三寶,故今生生而貧困。 或常遇逆境,有如姜太公賣麵的公案:姜太公是周文王的丞相,周武王的師父。 姜太公即姜子牙,運氣不好,殷朝時為官,後辭官職,退居民間賣麵和鹽。 在家門前叫門時,無人應門,以手打門,卻被蜜蜂所螫,手一動又碰到釘子上。
譬喻佛有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慈」是予眾生樂,「悲」是拔眾生苦,「捨」是捨與一切貧窮之眾生,「喜」是歡喜教化一切眾生。 佛最大之德行,乃是慈悲無量,喜捨無量,在一切德行中,以慈悲為最高,故能普覆一切眾生。 故經載:若慈悲能具足四無所畏,名為如來慈。 佛修四無量心,成就清淨梵行,故曰「張設幰蓋」。
口業: 什麼樣的菩薩有資格稱作「樂行惠施」
第四願佛道無上誓願成,不可猶豫不決,應誓修行以成佛道,否則,達不到佛的果位。 佛謂舍利弗,這「長者」,即佛於三七日中作如是想:我用何法始為對機,才能喚醒眾生,使其覺悟呢? 「身」譬喻神通,「手」譬喻智慧提拔。 口業2025 佛依三昧斷德,分別一切諸法實相,有智德則能說法。 有斷、智二德而成法身,從勸誡兩門入之。 勸即為人悉檀是為慈悲門,誡即對治悉檀是為制服門。
口業: 唸佛行人首先要把人做好
眾生未得度時,佛站在門外,為眾生在火宅中而擔憂。 因佛具大悲心,不願捨離眾生,唯恐眾生在三界中墜落。 現見眾生已免於災難,故無所顧慮,佛遂坐「師子座」上。 口業 此時佛深感快樂。 以前佛未遇具有大乘根性的眾生,現在教化小乘眾生已圓滿,將要度大乘眾生,故昇「師子座」。 已應得度的眾生,此等眾皆已得度,大乘眾生已成佛,故「而自慶言,我今快樂」。
口業: 不要去找善知識的毛病
此時此刻,來往佛寺的歷程即告一段落。 口業 塵沙惑是菩薩的迷惑,菩薩化度眾生,如果不通達如塵如沙的無量法門,則不能完成教化眾生的事業,故名塵沙惑。 兩者都重要,只是輕重有別。 修行是本份之事,度眾生是隨緣,釋迦牟尼佛(梵語Sakya-muni
口業: 佛教淨口業真言是什麼?它有什麼作用?
持狗戒者,以狗為人看守門戶是有功勞,故效法狗的行動及住在狗屋中。 以上是持牛、狗戒的外道,因修這無益苦行,其中亦可生天,即法華經中所說的「離地一尺、二尺」。 離地一尺即生欲界天,離地二尺即生色界天。 這外道修戒,但有所執著,非佛家之無漏淨戒。
口業: 口業的力量如此可怕嗎?
則有如是等過。 復次若業從煩惱起。 是煩惱無有決定。
顏淵問孔子何以得「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孔子說剋制自己恢復天理是為仁。 顏淵又問如何克己復禮呢? 孔子答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意謂不合乎道理的事情不往觀之。 不但不看亦不聽,如有人說是非,則不聽。
我們只看到被責備的表相的情形,也跟著罵,但是我們並沒有那樣的一個前因後果的護念因緣,所以就變成造成了一個非常不好的口業。 所以菩薩行者要能夠善觀因緣,要能夠不聽是非、不說是非、不傳是非。 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同時告訴當時一切眾生,也包括我們現在一切眾生,及一切弘揚佛法的法師:我以此尊貴的實相法印,證明一切眾生都可成佛道。 為利益所有眾生,利益世間(有情世間、器世間、正覺世間),故說法華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