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赤柱東方酒店 Staycation 房間分兩類,一種是1200呎套房,連一個露臺,房間和露臺都十分大,可以在露臺一邊享用早餐、一邊欣賞海景,十分悠閒寫意。 在這裏用餐一定要坐露臺座位,景色一流,食物質素對得起價錢,挺不錯的一間餐廳。 赤柱市集售賣本土特色產品,例如皮革、古董玩物、畫作、工藝品、衣物布料,還有具香港特色的伴手禮。 這裏不像旺角街頭般充斥叫囂,更添一份恬靜寫意,貨品琳琅滿目,任君選擇,在這裏到處閒逛,發掘本土特色。 5層高的赤柱廣場為赤柱現代化一面的代面性建築,商店林立,集喫喝玩樂買於一身。
- 必點招牌比利時列日窩夫,表面閃令令,口感扎實綿密又有韌度,與雪糕作配搭也不會輕易變軟失口感。
- 附近還有舂坎角公園及炮臺﹑古蹟美利樓﹑及同樣是重建的卜公碼頭。
- 這裡供應傳統德國菜式和德國啤酒,想試試德國豬手和德國腸以外的德國菜,就來吧!
- 這個隨意、簡單的名字實際上亦乎合昔日這些小屋的「平凡」特色。
- 位於赤柱廣場4樓平臺的Waffleman,出名招牌窩夫,設有露天座位,大家可以一邊欣賞觀景臺的景色,一邊品嚐甜點。
有說英軍初抵港島時,由陳羣帶領在赤柱一帶登陸,經香港村,薄扶林等地到港島中上環一帶。 經香港村時,英軍詢問該處地名,陳羣以水上人音回答「香港」,英人即以水上人音「HONG KONG」為記,便因而成為全島的總稱。 呢八間相連既客家特色小屋,紅磚同綠門,與門前老樹相映成趣,係不折不扣既歷史陳跡。
赤柱八間屋: 第 7 站 King Ludwig Beerhall 德國餐廳
這裡供應傳統德國菜式和德國啤酒,想試試德國豬手和德國腸以外的德國菜,就來吧! 推薦菜式農夫麵包配牛仔肝醬及香草芝士﹑澳洲雞肉咖喱包配白飯及什菜﹑特色德國珍寶黑森林蛋糕 。 小店位於赤柱廣場4樓,供應多款甜點,包括雪糕窩夫﹑雪糕三文治﹑朱古力批﹑美式班戟及各款冷飲,價格親民,逛完一輪赤柱廣場再來點小喫就最好不過。 必點招牌比利時列日窩夫,表面閃令令,口感扎實綿密又有韌度,與雪糕作配搭也不會輕易變軟失口感。 舊赤柱警署樓高2層,建築物外牆飾有柱廊,具古典建築風格。 現時,內部仍然保留原有槍房的磚砌圓拱形天花和壁爐。
美利樓 (Murray House) 擁有過百年歷史,於1844年建造,以香港極具歷史價值的古蹟之一。 美利樓最初為駐港英軍軍營;及後,日治時期作為日本皇軍憲兵總部,一部份作囚犯室;二戰後,作為駐港英軍辦公大樓。 據說,赤柱的名字是源於以往此地有很多紅色的木棉樹,遠處看過去像是一條赤紅色的巨柱,因而命名為「赤柱」。 而英文名字「Stanley」則是殖民時期佔領赤柱這的英國將領名字。
赤柱八間屋: 香港
香港於1930年代的英國殖民地時期,英軍為防範日本侵略所以在黃麻角設立赤柱軍營。 興建軍營期間因為原址及附近一帶有農民居住,香港政府於是在赤柱大街興築了八間平房來安置原住民,即現在的八間屋。 赤柱八間屋2025 位於赤柱灣東側的八間屋建於1930年代中期,由於殖民政府為了興建軍營徵收黃麻角,便於赤柱灣切八間相連房屋,安置受影響的百戶家庭。 赤柱八間屋相連,臨海而建,客家特色的小屋,擁有紅磚灰頂綠門,10分特別。 赤柱八間屋2025 八間屋被分拆評級,其中七間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物,而唯一一間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物。
水上人漁民,源自遠古百越族,自遠古時代開始就在廣東一帶聚居,他們是香港最早的居民。 赤柱曾經有不少水上人聚集,船影處處,不過時代轉變,今日已不見漁船。 1841年5月由英國人進行的首次人口統計,在香港島的4280名原住民其中超過2000人就是在赤柱一帶,當時有相當多的水上人。 赤柱有不少特色建築,其中位於赤柱大街的八座相連中式小屋,臨海而建,屬客家建築風格,俗稱「八間屋」。 1930年代,政府為加強海岸防衛,於黃麻角收地興築黃麻角砲臺,故於赤柱灣東側興建8幢相連排屋,以安置受影響之8戶居民。
赤柱八間屋: 交通 — 如何前往赤柱
在1930年代中期,抗日戰爭爆發,當時政府計劃興建黃麻角砲臺,於是將黃麻角村的八戶村民安置至赤柱灣,並為他們興建八間小屋。 目前尚未完成評級的赤柱八間8號之瑞典籍白人業主因為計劃清拆改建所以反對赤柱八間8號的歷史評級。 按古諮會機制,一級歷史建築已被納入「備用名單」,供古物事務監督按其文物意義、遭拆卸的風險等逐一考慮是否應宣佈為法定古蹟。 若業主欲清拆建築物,有關建築將即時被列為暫定古蹟,凍結其重建權,但二級和三級歷史建築則不在此限。
赤柱八間屋: 交通
在赤柱大街觀賞海景過後,更可走進赤柱大街2號觀賞古蹟羣組赤柱八排屋。 顧名思義,該古蹟羣為八間相連的磚屋,又稱「赤柱八屋」,由七個二級歷史建築及一個三級歷史建築所組成,建於1930年,亦即抗日戰爭期間。 這棟建築物曾是為人熟悉的「藍屋」,原本為住宅,歐陸設計,有70年歷史,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赤柱八間屋: 歷史
雖然現在在赤柱已找不到木棉樹,但過去遺留下來不少歷史建築。 赤柱,英文名係Stanley,係港島南邊既一個海濱小鎮,大街具異國風情,小巷則有本土特色,更有具歷史意義既活化古蹟。 糅合中西今昔文化既赤柱,向來都係香港人浪漫拍拖地、親子悠閒好去處。 舊赤柱警署建於1859年,於1984年被列為古蹟,是本港現存最古老的警署。 1941年至1945年日佔時期曾被日軍徵用為分區總部,並加建殮房,不過現已出租為超級市場。 想感受異國情調,留港都有歐陸海岸小鎮風情,那就一定要到位於赤柱大街的赤柱市集。
赤柱八間屋: 德國
赤柱是位於香港島南邊的一個海濱小鎮,地理位置在石澳以西、淺水灣以東。 赤柱知清朝時期便有記載居住,直至殖民時期更是英政府初期政治的重心。 除了欣賞這座由中環一磚磚搬遷重建的歷史古蹟美利樓,這座具維多利亞時期色彩的建築物更活化成市集熱門地。 除了可以接觸得獎咖啡﹑精緻及創新的咖啡作品﹑認識咖啡文化﹑更設有咖啡工作坊。 例如甜酒、咖啡與雪糕的之間的融合﹑日系珈琲﹑冷萃咖啡等。
赤柱八間屋: 餐廳
這些小屋以前可算是到處都能看到,惟經過時間的洗禮後,他們已是碩果僅存的傳統客家建築。 八間屋的其中七間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餘下一間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 這些小屋樓高一層,外牆以紅磚砌成,尖頂鋪上灰瓦,木門及窗框髹上綠色,獨特的建築風貌可謂古色古香。 建議交通:赤柱村道乘搭14號巴士至赤柱炮臺下車,經赤柱軍營旁的小徑上山;終點可原路折返乘14號巴士離開。 經石級上行至三角測量站及發射站稍休,再沿三角測量站右側的斜炮臺山徑前往海岸。 這裡的路況清晰,亦有絲帶指引,很快便可看見一片醒神的藍海,以及許多的奇形大石。
赤柱八間屋: 交通 — 如何前往赤柱
圓拱形保護罩的2號炮臺、旁邊樓梯所連接的石砌圓牆方頂的探照燈座,都讓人驚嘆香港仍有如此壯麗的歷史建築。 位於赤柱大街另一盡頭的The Boathouse,外牆以搶眼的2021 Pantone 代表色「亮麗黃」,吸引不少人前來打卡。 The Boathouse原是以航海為主題的西餐廳,可惜營運20年,終在2020年尾結業。 不定期有週末或假日市集,而在赤柱廣場對出空地會有市集檔攤,吸引不少人前往。
赤柱八間屋: 餐廳
供應餐點包括海鮮拼盤﹑墨西哥粟米片拼盤﹑墨西哥雞肉餡餅﹑和牛漢堡等,推薦西班牙風味烤八爪魚﹑慢煮油浸鴨腿鴨肝醬多士﹑紅石榴焦糖雞翼。 赤柱廣場除了有戶外表演場地,更有一座樓高5層的購物中心,購物中心設計有夏日氣息,更顯休閒。 如果想遠眺赤柱灣海景,亦可步上保憩平臺,飽覽景緻。 附近還有舂坎角公園及炮臺﹑古蹟美利樓﹑及同樣是重建的卜公碼頭。 卜公碼頭亦值得一去,鐵製上蓋是從前德輔道中必打碼頭的上蓋,因拆卸重置而來到赤柱。
赤柱八間屋: 交通
水上人漁民,源自遠古百越族,自遠古時代開始就在廣東一帶聚居,他們是香港最早的居民。 赤柱曾經有不少水上人聚集,船影處處,不過時代轉變,今日已不見漁船。 1841年5月由英國人進行的首次人口統計,在香港島的4280名原住民其中超過2000人就是在赤柱一帶,當時有相當多的水上人。 當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而維多利亞城又未落成時,赤柱曾是當時香港島的首府。 後來雖然行政中心改為設於香港島中上環區,但赤柱仍然作為西方人為主的住宅區之一。
原來在2015城市規劃曾考慮拆卸,改建酒店,但最終不了了之。 而當時老闆因風水問題,把「藍屋」改髹成「黃屋」,依然不減這地標的受歡迎度。 赤柱大街位於海濱步道旁,這裏可說是充滿歐陸風情,大多異國餐廳、Fusion菜式、露天座位,街頭廣場不是有街頭音樂表演,很熱鬧充滿渡假氣息。 大家可以在餐廳內欣賞到海景、聽live音樂表演,過上悠閒愜意的日子。 赤柱經歷了英殖時期、日佔時期,在香港的歷史上佔重要的一席。 在赤柱可說是隨便也能找到過百年歷史的建築物,如卜公碼頭、美利樓,有不少建築物經過活化後,仍保留原先外貌,如赤柱郵政局。
赤柱八間屋: 歷史
這裏很適合養寵物人士,因為商場有寵物配套設施,在香港很少可以看見。 位於赤柱廣場4樓平臺的Waffleman,出名招牌窩夫,設有露天座位,大家可以一邊欣賞觀景臺的景色,一邊品嚐甜點。 赤柱八間屋2025 赤柱大街的一處盡頭便是赤柱天后廟,廟宇建於清代乾隆32年,即公元1767年,至今已超過250年的歷史。 卜公碼頭的上蓋是香港第一座採用低碳鋼鐵結構,而桁架至今已有過百年歷史,2020年時被傳媒揭發鐵鏽剝落,十分危險,現今仍在進行維修工程。 赤柱八間屋 美利樓具濃厚的殖民時代色彩,維多利亞特色、希臘復古建築,重建後有「去殖化」意味,加入了圓拱形瓦頂等。 於港鐵香港站D出口步行至中環交易廣場巴士總站,搭乘6、6A、 6X、66或260號巴士,於赤柱廣場或赤柱村站落車。
住在古色古香的客家小屋,家門走出十多步便到達沙灘,每天可欣賞夕陽的餘輝映照,的確寫意。 在赤柱灣東岸沙灘,有八間相連的小屋,又稱「八間屋」。 這個隨意、簡單的名字實際上亦乎合昔日這些小屋的「平凡」特色。 「八間屋」位於赤柱大街2號,由磚塊疊砌而成,傳統的尖頂瓦片屋頂,樓高一層,窗框及大門統一地漆上綠色。 舂坎角公園設有三個BBQ爐,大家可以在這裏享受着海景BBQ,但要注意的是這裏沒有洗手間及補給站,比較不方便。
赤柱八間屋: 德國
即是沒有百年歷史,仍然有不少建築數十年前興建遺留至今,充滿歷史痕跡,如赤柱八間屋、赤柱軍人墳場。 延續赤柱古道遺跡行,赤柱還有很多的古蹟建築及自然美景值得我們探索,其中之一便是鄰近赤柱大街的羅氏八連紅磚屋。 觀賞紅磚屋後,可於赤柱村道乘車前往赤柱炮臺,往赤柱東面的山嶺斜炮頂尋找與八連屋甚有淵源的羅洲,還有栩栩如生的犀牛石,半日行飽覽赤柱海岸美景。 赤柱八間屋2025 英治時期作為香港的印鑑和代表香港的香港徽章下半部份阿羣帶路圖的歷史就是發生於赤柱。 阿羣帶路圖大意講述一名叫陳羣(「阿羣」)的漁民,帶領英人從香港仔越山循此路至上環一帶為英軍開路,因而得名。 她是一名水上人漁民,因為路是阿羣帶的,所以就稱之「阿羣帶路」了。
赤柱八間屋: 香港
赤柱八屋又名八間屋,建築羣位於赤柱灣東側,是由2級歷史建築組成。 特別的是八屋相連,屋宇全為磚塊疊砌而成,窗框及大門統一地漆上綠色,加上傳統的尖頂瓦面,甚有特色。 據說早年政府為了加強海岸防衛,收地黃麻角興築軍營,故於赤柱灣畔興建八幢相連房屋以安置受影響之八戶居民。 這些建築於1930年代由香港政府興建,以安置因建設赤柱軍營及黃麻角炮臺而須搬遷的黃麻角村八個村民家庭。 追溯歷史,當年居住於黃麻角村的八戶羅氏及何氏村民,因應黃麻角砲臺的興建而遷至赤柱灣,政府為此特地興建八間相連小屋以安置村民。 而紅磚綠門的八連屋對出海岸上有一小島,亦因應羅氏一族而命名「羅洲」。
赤柱八間屋: 第 7 站 King Ludwig Beerhall 德國餐廳
只有300呎大的赤柱郵局,建於1937年,是現今保存最古老而正常運作的郵局。 根據記載,由於赤柱的地形像螃蟹,而螃蟹橫行,不利風水,當時的村民陳信澤和一些漁民合資,在「蟹眼」位置建立天后廟,鎮壓巨蟹,祈求平安。 赤柱八間屋2025 小編記得小時候經常到這裏的海事博物館,但原來早已在2012年遷移,2013年在新址中環8號碼頭重開。
赤柱八間屋: 歷史
另外,對歷史感濃厚興趣既你,一定會對「赤柱軍人墳場」所見有感! 赤柱軍人墳場座落喺聖士提反書院旁邊,係殖民初期建設,安葬同紀念二戰時為保衛香港而獻身既軍人。 赤柱八間屋 大家會唔會同小編一樣,好好奇點解赤柱既英文名「Stanley」,同中文名「赤柱」完全無關係?
市集有各式小商店及攤位,出售皮製、絲質、綿質衣物和中國工藝品等。 前往犀牛石路段開始下斜,遊人須加倍小心及慢行,必要時宜手腳並用,或攀爬石隙之間,此為路線最高難度的部分。 赤柱八間屋2025 一直下行至一大石平臺處,左方清晰可見名副其實的犀牛石,石質及外形均神似犀牛,栩栩如生。 即席在此處平穩的大石旁邊寫生,把眼前漂亮的羅洲、犀牛石及赤柱海岸描繪而出,為此行記錄一番。 赤柱八間屋 離開時沿路折返即可,回到馬路旁巴士站乘搭14號巴士往返赤柱市集或西灣河。
然而最特別之處,赤柱糅合了古今中外的特色,非但有不少古蹟文物,還發揮了海邊小鎮異國風情的特色,配合陽光與海灘的度假勝地,很適合想到這裏放鬆身心的人。 第一個帶有維多利亞色彩既赤柱景點,就係大家都耳熟能詳既「美利樓」。 美利樓有超過160年歷史,係殖民時期既特色產物;中式瓦頂配上西式圓柱,中西建築風格既交替融合,一啲都唔會格格不入。 餐廳位於赤柱大街海邊位置,樓高2層,累了的時候不妨到這邊望著海景鬆一鬆,無論是享用正餐或是來點下酒小食都可以。
赤柱八間屋: 餐廳
時至今日,八連屋雖被列為古蹟,但仍有人在內居住,因此遊人到訪請保持安靜,切勿胡亂按鈴或拍攝,以免打擾居民生活。 八間屋(簡稱八間)是香港赤柱七個二級歷史建築及一個三級歷史建築連成一組的歷史建築羣,位於香港島赤柱大街二號,因八間相連的排屋而得名。 小屋羣處於赤柱灣東岸,黃麻角道後方,行人須經赤柱大街南端的小路進入。 赤柱自古便是香港島主要聚居地之一,在明代重要地方誌《粵大記》已標有赤柱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