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講座教授梁如鴻形容急性骨隨行白血病是惡化最快的癌症,患者突然病發、可在數日或數週急速惡化。 梁指,由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惡化得快,過往單靠化療,難以完全將骨髓及血細胞數目回復正常,以及令骨髓沒有癌細胞跡象。 但他稱,當患者接受標靶治療,病情會改善,日後可接受骨髓移植,延長存活期。 適逢下週四(21日)是世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日,他呼籲市民登記成為骨髓捐贈者。 中文大學醫學院有百分之三十在學校本部做研究,另外七成則在威爾斯親王醫院,中大醫學院的臨牀基地工作。
- 醫學院內科學繫心臟科教授謝鴻發,帶領實驗室團隊,做過不少基礎科研,包括研究利用電子儀器治療心臟病症,以及利用幹細胞做各種實驗,竭盡所能地找出不同的辦法幫助病人。
- 事件證明同事多年來的工作,默默耕耘都沒有白廢,而是做足準備為預防傳染病到來。
- 兩年後不幸復發,出現FLT3基因突變,更出現嚴重肺炎,肺部全是陰影(俗稱「肺花」),加上白血病令患者白血球數量過低,因此不適合接受化療。
- 人口急速老化是當前香港社會面臨的巨大挑戰之一,2020年香港65歲或以上的長者人口已從2005年的16.6%增加到20.1%。
-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講座教授梁如鴻鼓勵患者積極接受治療,並呼籲市民登記骨髓捐贈,給患者帶來希望。
回想二十多年前,我仍是一名醫科學生,曾獲李樹芬醫學基金會頒贈獎學金。 當年港大醫學生必定會在「李樹芬樓」上課;都認識「李樹芬」、「李樹培」這些醫學先賢。 現在我在醫學院從事教學和研究,明白到原來養和一直透過李樹芬醫學基金會和李樹培醫學基金會支持港大醫學院,致力推動香港醫療和科研發展,為社會民康帶來貢獻。 裘槎基金會於1997年設立「裘槎優秀科研者獎」,頒授給在科研工作上有卓越表現的學者,以表揚他們的成就,並鼓勵他們在其研究領域取得更理想的成績。 該獎項經多位國際權威科學家嚴格評審各候選人的科研工作後,再選出得獎者。
梁如鴻教授: 梁如鴻: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基因突變 標靶藥可改善病情
威脅人類健康的抗生素(又稱抗菌素)耐藥性與氣候變化、水資源緊張和環境破壞一樣是現今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 環境是耐藥性產生和發展的重要環節和場所,與人類和動物的健康密切相關,因此在全新的「一體化健康」理念指導下,目前普遍認為必須將環境作為重要的一環,納入抗菌素耐藥性防控的整體策略。 此外,斑馬魚養殖所需的地方小,梁教授說,「一個魚缸可以養幾十條魚,但同等面積就只飼養到4、5隻小鼠」。
(記者 Karena)一般早期癌症能用手術切除腫瘤,血癌之一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卻有別於固體腫瘤,癌細胞會隨血液運行全身,不但惡化快、難治療,更有三分之一患者出現基因突變,增加復發風險。 近年相關治療取得突破,患者不論初發或不幸復發,仍可接受針對基因突變的標靶治療,減低死亡風險。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講座教授梁如鴻鼓勵患者積極接受治療,並呼籲市民登記骨髓捐贈,給患者帶來希望。 「斑馬魚模型」是指利用斑馬魚就疾病作基因研究,取其細胞生長速度遠快於以往常用於研究的老鼠。 而其團隊發展的藥物篩選,成功為帶有特定基因突變的白血病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大大提高病人的存活率。
梁如鴻教授: 標靶治療抗基因突變 血癌曙光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全球致命癌症之一,本屆裘槎優秀醫學科研者獎得獎者梁如鴻教授,過去一直針對該病的發病機制和治療方法作研究,以及研究在正常和有腫瘤情況下血幹細胞的變化。 其研究團隊早前更建立了斑馬魚模型研究白血病的病因,並發展藥物篩選的平臺,梁如鴻與其團隊將獲得200萬元以作一年的研究經費。 承蒙養和醫療集團和李樹培醫學基金會的資助,我將進行一項針對癌症病人心臟健康以及心臟併發症風險的研究。 我希望透過此項研究,從遺傳學角度瞭解癌症病人的心臟健康以及於治療期間出現心臟併發症的成因,從而減低相關風險。
- 梁如鴻的研究團隊從斑馬魚實驗發現,三尖杉酯鹼有效抑制此類患者的癌細胞,患者可免去化療之苦。
- 特別感謝梁憲孫教授和馬紹鈞醫生的推薦,養和醫院以及李樹培醫學基金會的支持,讓我在醫學科研歷程上得到寶貴的經驗。
- 目前「裘槎優秀科研者獎」/「裘槎優秀醫學科研者獎」,每個獎項包括港幣200萬元的科研基金;以及另聘替代講師/臨牀醫療人員一年的開支,上限「裘槎優秀科研者獎」為港幣938,400元,「裘槎優秀醫學科研者獎」港幣2,288,400元。
- 唯一的問題是,病人服用標靶藥後就不能停止,否則病情會比用藥前惡化。
- 現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5年存活率只有30%,較年輕的組別15至34歲只有52%存活率,已屬最高存活率,年級最小患者甚至只有幾歲。
此外,在國際AML研究領域上,我們已成為擁有最全面病人資料庫的團隊之一,令我們在該病病理及新型治療策略開發上,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我們深信該研究成果可應用於病人身上,改善治療成效,從而使香港成為國際頂尖的血癌研究和治療中心。 他的研究備受肯定,獲得2017至2018年度裘槎基金會「裘槎優秀醫學科研者獎」。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教授梁如鴻稱,急性髓性白血病是由患者體內有過量髓性白血病細胞增生引起,最初會有發燒、瘀傷等病徵,需驗血及骨髓等確診。
梁如鴻教授: 醫療評價
透過「臨牀醫護聯合培訓計劃」,我們攜手為醫學院同事開拓更多機遇,透過養和醫療集團及旗下的養和醫院、養和醫療及養和東區醫療中心等成員,全方位體驗私營醫療服務模式,擴闊臨牀經驗。 此外,醫學院同事可利用養和獨有的先進技術和設備,並在本港唯一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認可的私營臨牀試驗中心的支持下,進行一系列臨牀研究。 醫學院同事亦可向李樹芬醫學基金會和李樹培醫學基金會申請臨牀研究獎學金和研究項目資助。 梁教授指出,現時的治療目標是清除癌細胞,令患者骨髓和血液細胞數目均回復正常,一般建議年輕及身體狀況較好的患者接受化療、標靶治療,部分病人可按醫生建議接受骨髓移植。 梁如鴻教授2025 至於年長或較虛弱患者,則會安排接受低強度治療,或專注治療其徵狀,紓緩不適。
梁如鴻教授: 「淋巴癌知多D」(梁如鴻教授)
他們亦可在日常的臨牀診治中,與養和的醫護和病人交流及分享經驗。 養和會繼續透過李樹芬醫學基金會和李樹培醫學基金會,支持港大教授和學者遠赴海外深造及交流,冀藉此為香港帶來更多嶄新醫療技術和科研成果。 梁如鴻指,隨著標靶治療的應用,可提升患者達至完全緩解的比率,延長完全緩解期,令更多患者可接受骨髓移植,有助延長患者的存活期。 標靶治療透過藥物識別及針對性攻擊癌細胞,適用於初發或復發的患者,亦可與化療組合或單獨使用。 而標靶治療藥物適用於特定患者,例如FLT3抑制劑就針對FLT3基因突變患者,減低患者的死亡風險。
梁如鴻教授: 骨髓移植減復發
標靶治療是透過藥物識別及針對性攻擊癌細胞,適用於初發或復發的患者,按醫生指示與化療組合或單獨使用。 雖然出現FLT3基因突變的患者病情惡化極快及預後差,然而,隨著針對FLT3基因突變的抑制劑面世,可延長患者的完全緩解及整體存活期中位數,減低死亡風險。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眾多白血病中惡化較快,預後較差的一種,若患者出現FLT3基因突變,復發風險更高。
梁如鴻教授: 梁如鴻: 資訊總匯
目前「裘槎優秀科研者獎」/「裘槎優秀醫學科研者獎」,每個獎項包括港幣200萬元的科研基金;以及另聘替代講師/臨牀醫療人員一年的開支,上限「裘槎優秀科研者獎」為港幣938,400元,「裘槎優秀醫學科研者獎」港幣2,288,400元。 4月21日為世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日,梁如鴻期望提升市民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認知,喚起對疾病治療的關注。 即使是治療失敗及復發風險較高的FLT3基因突變患者,隨著標靶治療藥物FLT3抑制劑的面世,可有效延長存活。
梁如鴻教授: 放射治療的幕後精算師 醫學物理學家鄭致遠:反覆運算…
梁如鴻的研究團隊從斑馬魚實驗發現,三尖杉酯鹼有效抑制此類患者的癌細胞,患者可免去化療之苦。 梁如鴻教授 臨牀醫護聯合培訓計劃將於2023年 4月展開,進一步深化養和與港大李嘉誠醫學院之間的合作。 港大會按計劃安排醫科教授及醫護專才,在養和醫療集團旗下的養和醫院、養和東區醫療中心及養和醫健的醫療中心提供臨牀服務,藉此體驗更多臨牀狀況及醫療環境,進一步提升專業技術及研究能力。 鑑於港大醫科生人數不斷增加,計劃亦會提供更多臨牀導師,並擴闊臨牀醫學教育範疇,提供設備先進的學習環境。
梁如鴻教授: 分類文章標籤: 急性髓性白血病 , 港大醫學院 , 高三尖杉酯鹼 , 標靶藥 , FLT3抑制劑
隨後獲安排接受三種療程的FLT3抑制劑組合治療,再接受骨髓移植,至今已3年,患者健康狀況良好。 醫藥研發由基礎到藥物面世,經歷不斷的嘗試和失敗,過程中更需要進行無數的實驗和測試。 多年來研究白血病的香港大學醫學院血液科講座教授梁如鴻卻引入斑馬魚做「白老鼠」,測試不同藥物對白血病的療效,並成功孕育具特定基因變異的斑馬魚,而未來他更希望這些小小的魚兒,不但可以加快血癌治療方案的研發,更將之推廣到其他疾病及癌症,令更多病人受惠。
梁如鴻教授: 堅信新治療能創造抗癌奇蹟 腫瘤科張寬耀醫生:病人由…
簡而言之,本研究希望提供新技術和基礎建設的設計,方便加速「以大量電動車去取代汽油車」,及「以大量可再生能源取代石油和煤」的雙結合手段,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減慢氣候變化。 我們希望為香港醫療出一分力,所以我們建構這個網上平臺,聆聽及反映醫護人員、市民的聲音,依理直說醫療健康大小事,旨在引發社會討論,推動改善香港醫療質素。 在梁教授眼中,用斑馬魚做研究絶對是「快、靚、正」之選,用以作為研究各類疾病及癌症,大有可為,正有待科研界的發掘,且聽他娓娓道來。 首先斑馬魚的繁殖力強大,「一星期可以生200條魚仔,小鼠就要四星期才生五至六隻」,數量多自然可以在短時間內做更多實驗,速度快之餘成本亦較低。
梁如鴻教授: 彩虹邨天主教英文中學
成長路上總有一、兩個良師益友,行醫40年的何仲平醫生也不例外。 在瑪麗醫院半年實習時光,除了醫理外,何仲平從梁智鴻身上學到做人處世。 梁智鴻一句「yes, of course」足以令何智平畢生受用,也使他立志奠下成為腎科專科醫生的路。 醫學領域瞬息萬變,醫療需求亦與日俱增,我們的合作需要多管齊下,目標明確,以達至顯著成效。 港大與養和將繼續攜手向前,在臨牀護理、教學科研力求創新,跨越公私界別,融匯學術研究與臨牀需要,致力培育優秀人才,令醫療系統能夠與時並進,造福民康。 養和成為港大醫學院其中一所關聯教學醫院,我感到十分欣喜和感謝。
梁如鴻教授: 健康大曬
在此,我特別感謝梁憲孫教授和馬紹鈞醫生以及養和醫院一直以來的支持。 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臨牀助理教授喬夏利表示,骨髓增生病有3種,包括紅血球增生(polycythemia vera),血小板增生(Essential therombocythaemia)及骨髓纖維化(Primary myelofibrosis)。 短期影響為急性併發症如血管梗塞,心臟病發及腦中風,長遠影響為肝臟或脾臟發大,抵抗力降低,發炎機會高,肚脹或肚痛及消瘦等,病情嚴重者更可能轉化成急性白血病或貧血。 現時歐美國家指引都建議高危患者接受口服標靶藥治療,一來標靶藥的副作用比傳統化療藥低,二來用藥沒有年齡限制。 唯一的問題是,病人服用標靶藥後就不能停止,否則病情會比用藥前惡化。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副院長(科研)梁雪兒教授率先上臺講述香港大學醫學院百年的醫療研究成果,並展望未來科研計劃,梁雪兒教授稱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未來計劃將新醫療科學成果與大灣區分享,包括引入港大較為成熟的人工受孕、肝移植手術、腫瘤治療以及骨科先進儀器等技術。
「明德教授席」乃香港大學授予傑出學者的崇高榮譽,透過成立永久基金,使該教授所帶領之學術領域,獲得長遠的支持,從而對社會作出恆久而卓越的貢獻。 港大醫學院昨發表研究指,通過大數據發現,二〇〇一年至二〇一五年全球多個地區的「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ADHD)藥物使… 於2016年確診骨髓增生病的區女士,初時身體不適曾往聖德肋撒醫院急症室求醫,醫生告知她只是耳水不平衡,後來一日工作途中暈倒,送往仁濟醫院後才發現體內血小板數量太多。 她亦因胃口不佳,一天只能食兩匙飯,而日漸消瘦,檢查骨髓後才確診骨髓纖維化,脾臟亦因患病而發大,需要動手術切除。 彩天的教育方針傾向於「全人教育」,其在較為重視「兩文三語」發展的同時,亦十分重視「心靈教育」,培育學生正面價值觀、「律己、顧他、立人」的發展,以及天主教的五大核心價值「真理、正義、仁愛、生命和家庭」,使學生成為「人生領䄂」。 爲此,學校舉辦了各種不同的活動,包括探訪仁愛之家、體藝創意展才華、陽光計劃等,並以「雙班主任制度」及班級經營進一步培育正面價值觀。
梁如鴻教授: Oscar 治療師
他於2003年回港後,由於研究經費有限,只有自資到旺角金魚街「採購」實驗用的斑馬魚,又「設置」用紅A膠箱為骨幹的實驗室。 後來研究初見成果,又獲得香港硏究資助局撥款,實驗室才慢慢發展起來。 梁續指,AML的5年存活率較其他白血病低,平均僅30%;即使15至34歲患者可用較重劑量化療,存活率亦僅52%,且約三分一患者因後天的FLT3基因突變,導致更易復發,存活率更低。
梁如鴻教授: 健康解「迷」養和引入監察血癌病情新技術 !精準度較傳統檢測高100倍!可及早偵測復發徵兆
喬夏利指出,現時政府並未有資助患者服用標靶藥,患者需自行負擔每月約3萬至5萬元的藥費,而七至八成的公院患者都未能負擔,要依賴聖雅各福羣會或其他慈善團體的短期資助。 彩天校友中的文學藝術界及其他界別人士包括作家梁望峯,藝人駱應鈞,香港前電臺總監、前助理廣播處長周國豐,電視節目主持及多媒體創作人梁梓禧,前亞洲和無綫電視藝員黃韻材,東華三院執行總監蘇祐安,歌手謝高縉。 環境中有大量和多樣的微生物羣落,微生物之間存在著複雜的相互作用(包括基因轉移),再加上化學污染物(包括抗生素)排放帶來的選擇作用,環境被認為是最大的抗菌素耐藥基因(即賦予細菌耐藥性的基因)的儲存庫和細菌之間交換耐藥基因的場所。
但他坦言大部分急性髓性白血病基因未有針對性治療,未來要繼續研究不同藥物對白血病細胞的效果,希望增加不同類型白血病患者存活率。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吳希雯) 縱使醫學界一直致力打擊各種致命疾病,惟部分癌症如血癌(白血病)至今仍未有根治方法。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副院長(人力資本)梁如鴻領導研究團隊,致力研究治療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新方法,盼破解有關謎團。 結果發現使用FLT3抑制劑及高三尖杉酯鹼治療,有助治療部分對於傳統化療及移植無效的患者,為他們帶來曙光。 本港每年約有300宗急性髓性白血病新症,其中三成病人屬FLT3-ITD基因突變,死亡率達七成。 港大醫學院內科研究人員全球首次發現,以高三尖杉酯鹼配合標靶藥治療,可助患者壽命由數周延長至4至5個月,讓他們有更多時間輪候骨髓移植。
梁如鴻教授: 治療目標
香港約有50至60萬人是月型肝炎帶菌者,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由黎青龍教授開始以及現時新進教授都在月型肝炎研究做了大量工作,當中包括測試抗病毒藥物,最初以幹擾素治療但副作用很大。 經眾人努力不斷展開臨牀測試,目前已有更好副作用更少的藥物可使用,治療月肝帶菌者的效果亦更理想。 沙士事件完結後2009年又爆發豬流感,而這些年來港大團隊都對候鳥的禽流感病毒一直進行監測,發現豬流感的起源,是由各地方不同的候鳥帶來,在豬隻身上類似攪豬一樣,將不同地方不同廠毒在豬隻身上結合變成新的病毒有新的病發性。 因我們己瞭解這事實便可作出適當預防,包括在活家禽市場分隔禽類以及活豬屠宰場的分隔工作,因為香港做好這方面的分隔,豬流感的爆發影響並不大。 正因港大一直以來的工作與世界衞生組織有十分緊密合作,是世衞傳染病流行病學和控制合作中心及世衞H5參考實驗室,為世衞提供很多相關病毒資料,為世衞預測未來使用哪種疫苗作出重要作用及幫助。
一連六集的半小時紀錄片「大醫之道」剖析香港醫學的敎育與現況,透過紀錄培訓、臨牀工作及科研發展等實況,探討何為謂醫學精神。 有醫生選擇結合臨牀經驗與科學研究,運用智慧,不斷為病人尋找新希望。 梁如鴻教授 市民只需到香港紅十字會的固定捐血站登記及抽取少量血液樣本,並不需要抽骨髓;其驗血資料將被儲存於資料庫內,在需要時作出配對。
梁如鴻教授: 健康解「迷」
不過血癌之一的白血病就沒有實體腫瘤,而且走遍全身,當中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更可在數天或數周內惡化,須立刻治療。 另外,喬夏利亦有建立協助骨髓增生症病友成立病人組織,希望提供平臺讓病友互相交換有關這個病的資訊,醫生亦會定期舉辦講座,解答病友的疑難。 他希望組織能夠讓相關醫生在短時間的門診時間外,對病人的需求有更深入的瞭解,以便幫助他們爭取權益及資助。
除了鼻咽癌可用新技術及早篩查外,其他癌症理應同樣可以用驗血技術及早發現癌症。 盧煜明教授於是成立第二間公司,目標是研發新產品能幫助病人及早發現癌症。 相同理念在美國亦有一所公司正展開相同研究,2017年初盧煜明教授便與美國的公司洽商,半年後兩所公司成功合併,在香港成立逾萬尺實研室,同研發簡易快捷識別癌症新技術。 梁如鴻教授2025 由於港大團隊多年來對沙士及冠狀病毒不離不棄致力研究,造就出很多基礎,就明不同動物的冠狀病毒基因大致如何,亦發現在沙地阿拉伯的沙士爆發由一隻單峯駱駝上發現病毒,從而港大團隊成功研發出測試病毒方式,可及早得悉有否受到感染。 事件證明同事多年來的工作,默默耕耘都沒有白廢,而是做足準備為預防傳染病到來。
此項目將成立一個由相關的社會團體和工業界專家組成的影響力委員會,以推動增大研究成果的社會效益及成功的技術轉移。 同時,產業化也將是項目中的重要部份,以確保項目成果對香港社會及經濟發展發揮最大作用。 本項目的成功將能推動香港走向國際助老機械人技術的領先地位,並提供關鍵技術改善香港老齡社會服務。 同時項目將創造機會為香港培育新一代的科學家、工程師和社會老年學家,從而推動香港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梁如鴻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教授,以及李嘉誠醫學院副院長。 他於1996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並獲頒博士學位,於1999年加入香港大學任職臨牀助理教授,於2003年獲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資格,並分別於2007年及2012年升任臨牀副教授和臨牀教授。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金融科技領域經歷了蓬勃的發展。 儘管該領域以一系列創新的手段,通過為大量傳統銀行業未能覆蓋的企業和個體提供融資而促進普惠金融的進程,其中不可低估的風險也給金融穩定帶來了挑戰。 由於中小企業和消費者普遍缺乏按標準化辦法收集和處理的可驗證信息源,整個金融行業都面臨著一個重要的議題,即如何在向大量中小企業和消費者提供貸款的同時保證有效的風險評估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