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分子突變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預後的影響正被學者研究當中;但目前為止,只有FLT3-ITD、NPM1、CEBPA和c-KIT被列入國際風險分級的評估之中,但更多的突變在未來很可能被列入[3]。 FLT3(英語:FLT3)基因的內部串聯重複序列(ITDs)已被證實會造成較差的預後,一些FLT3抑制劑(英語:FLT3 inhibitor)正在進行臨牀試驗,目前結果有好有壞。 誘導性化療2025 另外兩個突變——NPM1(英語:NPM1)和CEBPA則和較佳的預後有關,在細胞遺傳學正常的患者中尤為如此,這兩個突變已列入目前的風險分級當中[3]。
- 近年來有不少標靶藥物問世,治療選擇變得較為多樣化,亦有口服去甲基化藥物在臨牀試驗中展現其維持性治療的優勢。
- 化療的原理是殺滅一些快速分裂的細胞,由於癌細胞的分裂速度較正常細胞快,自然躲不過化療的攻擊。
- 在一些研究中,年紀大於60歲或乳酸脫氫酶(LDH)升高和較差的預後有關[90];和大多數的癌症一樣,日常體能狀態(英語:performance status)(如整體身體狀態和活動能力)也對預後有很大的影響。
- 醫生為患者的病情分期後,就會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有五成病人屬於預後良好或標準預後,正常染色體者,達完全緩解後,在接受三到四次加強治療即可,不需進行移植。 血癌發生復發又取得第二次完全緩解者,若有合適捐髓者應該考慮做移植。 誘導性化療2025 誘導性化療2025 即便白血病在治療後達到了完全緩解,仍會有少量現在的檢測方法也無法偵測出的白血病細胞殘存;若在緩解其後沒有更進一步的進行治療,幾乎所有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都會再度復發[71],因此鞏固性化學治療的目的就是要消除這些偵測不到的疾病,以預防復發、達成痊癒。 誘導性化療2025 由於治療時前骨髓細胞可能會將細胞內的顆粒物質釋放到血液中,因此治療時須注意預防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的產生。
誘導性化療: 症狀
治療的第一步驟稱之為誘導性化學治療,目的在殺死不正常的血癌細胞。 以達成完全緩解,故稱之為「緩解性治療」,等病患達成初步的完全緩解後(一般需時三十天),接著進行第二步驟的加強性治療,或稱「實質性強化治療」,其目的在於清除殘於的癌細胞。 其實現在有許多標靶藥物逐一上市,但無法一一列舉,目前也仍然有許多新舊機轉的藥物正在進行研發或臨牀研究中。 誘導性化療2025 術後輔助性化學治療為針對手術後可能殘餘的癌細胞,給予適當化療,可減少腫瘤復發的機率。
針對以化療為主要治療方式的惡性疾病,如急性白血病或惡性淋巴瘤,初期以誘導性化學治療來達到完全緩解,完全緩解後,再給予多次鞏固性化學治療,以達根治目的。 對於不適合進行幹細胞移植的患者,在鞏固期化療完成後可給予結合二鹽酸組織胺(Ceplene(英語:Ceplene))和介白素-2(Proleukin)的免疫療法,該療法已被證實能減少14%的復發率,並增加將近50%的長期緩解率[74]。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徵象和症狀來自於白血病細胞的大量增生,從而取代並幹擾骨髓中正常的血液細胞發展[55],這將造成嗜中性球低下、貧血和血小板低下(英語:thrombocytopenia),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症狀因此常和正常血液細胞低下有關。
誘導性化療: 問: 化療藥物很貴嗎?
大約好發於 40 誘導性化療 歲至 60 歲的人,目前有數種很有效的口服標靶藥物可以使用,治療的緩解率很高,長期存活率可高達九成以上,且病患能維持正常的生活。 Bennett發現有一羣人死於脾臟腫大,他們的血液都有「顏色和質地」的變化,他用「白血球過多(leucocythemia)」來描述該病理狀況[104]。 暴露於大量的遊離輻射會增加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風險。 廣島和長崎原子彈攻擊的倖存者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比率較高[15];同樣地,大量暴露於X射線的放射師在實施現代的輻射安全措施之前也有較高的罹病率[16]。 接受遊離輻射治療的前列腺癌、非霍奇金氏淋巴瘤、肺癌和乳癌患者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風險較高,但這樣的風險在接受治療12年後會降低至與一般人無異[17]。
針對中度風險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細胞遺傳學正常或沒有列入低風險和高風險之列),疾病緩解後的最佳療法目前沒有定論,須視患者年紀、整體健康狀況、患者決定、是否有合適的幹細胞捐贈者而定[73]。 最知名的誘導性化學治療是稱為「7+3(英語:7+3 (chemotherapy))」(或稱「3+7」)的處方,這是因為該處方中的ara-C須連續靜脈滴注7天,蒽環類藥物則須靜脈推注三天。 高達70%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在上述配方的治療後能達到緩解[62]。
誘導性化療: 血癌個人護理
加上現時有新型止嘔藥,只需於化療前一小時服用,相比起傳統藥物更為方便及減少服藥數量。 希愈腫瘤中心隸屬新風天域集團,秉持最新的臨牀概念專注於癌症的診斷,治療和研究。 中心坐落於高端商務中心,為當地及跨區域的患者提供先進的,以人為核心,以實證為基礎的醫學治療與護理。 對於血癌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者,必須服用抗排斥藥約莫半年,且須定期回門診追蹤。 服用抗排斥藥時免疫能力會降低,要注意避免受感染。 由於癌細胞的增殖比正常細胞快,抗癌藥物的作用原理通常是阻斷細胞分裂以抑制癌細胞生長,如一些藥物可以抑制去氧核醣核酸的複製。
誘導性化療: 血液暨腫瘤科
若誘導性化學治療失敗或之後再復發,則須考慮造血幹細胞移植,而針對特定高風險的類型,造血幹細胞移植有時也會作為第一線治療。 目前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相關的新藥研究也正開發中[60]。 骨髓或周邊血液檢體將會用光學顯微鏡和流式細胞儀檢查,以確認白血病的診斷、區分是否可能為其他種白血病(如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並鑑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亞型。 誘導性化療2025 有些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似乎也和基因遺傳有關,過去曾有案例指出家族中的成員以高於尋常的比率發生急性骨髓性白血病[18][19][20][21]。 一些先天性障礙可能會增加白血病的風險,其中最常見的是唐氏症,唐氏症患者得到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風險約為常人的10至18倍[22]。
誘導性化療: 問: 化療期間可以做運動嗎?
轉移性癌症之化學治療:目的在於使腫瘤縮小或延緩其生長,以減輕病人症狀,並延長病人的存活時間。 例如轉移性乳癌、大腸癌、肺癌、胃癌、子宮頸癌、胰臟癌、鼻咽癌、頭頸部癌、膀胱癌、攝護腺癌等的化學治療。 輔助性化學治療:於外科手術或放射線治療之後,因擔心可能有肉眼無法察覺之癌細胞微小轉移,因此追加若干療程之化學治療以殺死殘餘的癌細胞。 例如乳癌、大腸直腸癌、肺癌、胃癌或骨肉瘤患者在手術後的化學治療均屬此類。 誘導性化療2025 化學治療作為主要療法者:如急性白血病(血癌)、淋巴瘤、生殖細胞瘤等,因對化學治療反應甚佳,有機會靠化學治療達到根治的目的。 誘導性化療 化學治療,會造成恐懼,往往是來自於無知,只要瞭解你將接受的藥物特性,瞭解你的醫師給予你安排的治療計劃及方式,充分與醫師溝通,相信大家可以除了友好的生活品質外,也可得到很好的癌症治療品質。
誘導性化療: 血癌發病及死亡統計
診斷 最簡單的診斷方法就是周邊血液抹片的顯微鏡檢查。 常見特點是血液中白血球過多(1-2萬至30-40萬不等)但是因為需與其它疾病做鑑別診斷,所以髖骨或胸骨柄的骨髓穿刺檢查是絕對必要的。 骨髓抹片經由多種的特殊染色或單株抗體的處理即可分別許多亞型的白血病,如淋巴球性、單核球性或骨髓性白血病等。 這些資料及最後的診斷將影響醫師決定治療的方式以及藥物的選擇。
誘導性化療: 細胞遺傳學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許多癌細胞上特有的標的逐漸被發現,而利用這些特殊標的,所研發出新一代的抗癌藥物,就是所謂的「標靶治療」。 誘導性化療 這一類的藥物不像化學治療藥物有較大的副作用,對癌細胞有較高的專一性,可以提高對癌症治療的效果。 抵抗力減弱:有些化療藥物注射後,會引起骨髓造血細胞的抑制,特別是白血球常會在化療後的十到十四天降到最低點,病人此時容易因為病菌感染而有發燒的症狀,嚴重時甚至可能引起敗血癥。 要預防感染的發生,平時均衡營養的補充、注意氣溫的變化、充足的睡眠都有幫助。 一旦已經有白血球過低的狀況發生,多洗手、戴口罩、少出入公共場所,也能夠減少感染病菌的機會。 必要時遵照醫師指示服用抗生素或注射白血球生長激素可以有效地預防感染併發症。
誘導性化療: 化學治療的種類
同時他表示,在反省後決定辭去目前所有教職,且未來將不再任教,除此之外,也願意配合一切性平相關調查。 對於長者病人而言,研究結果無疑能夠消除部份憂慮,醫學界治療長者肺癌時也打了一支強心針。 但無論如何,如果身邊有長者是吸煙人士,還是奉勤他們,定期驗身及早戒煙為上。
誘導性化療: 化療的原理
近年來有不少標靶藥物問世,治療選擇變得較為多樣化,亦有口服去甲基化藥物在臨牀試驗中展現其維持性治療的優勢。 血癌又稱為白血病,主要發病部位為骨髓,它會造成大量的不正常白血球增生。 近年陸續有多款標靶藥物問世,可有效延長存活機會。 有些癌症非常容易復發,如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在鞏固性化學治療完成後,仍須接受定期的低劑量化療,稱為維持性化學治療,其療程可長達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