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有一位親屬因為不知道妹妹的意願而拒絕捐出器官,那知第二天他找到妹妹簽的器官捐贈咭,可惜已經錯過了捐器官的時機,我們都覺得好遺憾。 事實上,不知道死者的意願已經成為家屬拒絕捐器官最常見的理由,而不再是保留全屍的觀念。 醫管局轄下的四十間醫院共分成七個醫院聯網,每個聯網由一名器官移植聯絡主任負責器官移植配對工作。 黃嘉慧曾任職於九龍中聯網,工作相當緊逼,既要查看聯網的死亡登記系統,又要到病房檢視離世的病人當中有否合乎捐贈組織條件的病人。 零九年她退下崗位,十年的相關經驗除了令她和很多捐贈或受贈者家屬結為朋友,亦看到聯絡主任工作的限制。 周嘉歡醫生 聯絡主任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聯絡死者家屬並進行遊說,但她坦言由於各人都有例假或有事進修,所以同一時間可能只有五、六個聯絡主任當值,人手緊迫令遊說更困難。
在腎科的種種經歷,令周醫生明白洗腎只是治標不治本,只能透過移植腎臟纔可為病人帶來新希望,於是她開始積極宣揚器官捐贈,更從醫護人員着手,以為大家會更容易理解,但卻事與願違。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亦指出,捐贈數字排名,本港近乎全球最低,現時心肺移植輪候名冊有逾70名病人,平均每人要等7年纔等到合適器官移植。 周嘉歡醫生2025 他期望內地與本港建立機制相互配對合適的器官捐贈,是否捐贈器官予內地病人,或者接受來自內地的器官,由港人按個人意願決定。 藥物名冊現有3種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的藥物,第一種是專用藥物,另外兩種是自費藥物,有撒瑪利亞基金資助。
周嘉歡醫生: 內地已優化器官捐贈 已嚴謹規範及清晰透明許多
「自願捐贈」是個人選擇,出於慈悲、幫助有需要的心,被視為偉大善行。 「預設默許」雖也有幫人善念,但更多是出於應盡責任,我為人人的公民意識。 ,簡稱荃官),位於新界荃灣,是香港一所官立英文中學,由港英政府於1961年創辦,創校時為文法學校。 周醫生表示,Peter 與 Martin 在之前的測試中,心肺功能高於一般人,而肌肉能力亦甚佳。
舉例來說,預計一年藥費須20萬元,分4次使用,通過經濟審查後,病人的最高分擔額為3萬元。 這樣,先由病人自付藥費,第1次付1萬5千元,第2次再付1萬5千元,餘額則由撒瑪利亞基金繳付。 現時有提供腎臟移植的公立醫院包括瑪麗、威爾斯、瑪嘉烈和伊利沙伯醫院,每間醫院約有3、4名醫生能做移植手術。
周嘉歡醫生: 健康快車
每次相關的委員會會議,如藥物建議委員會、藥事管理委員會或藥物名冊委員會,都會先參考病人的意見。 經由專家評估和平衡醫院服務的需求,再就藥物名冊、撒瑪利亞基金和關愛基金醫療資助計劃的改善提出建議,然後呈交政府。 劉允怡則向黃浩聲提出疑問指,為何病歷顯示病人的類固醇及免疫力抑制劑劑量均有上升,黃浩聲回答指,相信用藥量上升對病人的風險不大。 劉允怡即反駁指,風險可大可小,嚴重可導致病人死亡,直斥其治療管理計劃不佳。 政府宣佈委任器官捐贈推廣委員會七名新成員,並再度委任十四名現任成員,任期至二○二四年四月十四日,為期兩年。
- 十六名須洗肚、洗血及已換腎病人,聯同家屬、醫護人員等合共卅七人,到臺北三日兩夜,暢遊西門町、士林夜市、平溪、九份等熱門景點。
- 如果在固定時間出現夢遊,可以在夢遊發生前十五分鐘,提早叫醒對方,國外也有催眠治療,但沒有確實的研究證明,總括來說還是要根據情況,才能決定治療方案。
- 任醫生和團隊在2015年開始一個「兒童護眼計劃」,預防兒童近視,原來近視會令兒童眼疾機會增加,計劃讓基層兒童得到全面的眼科檢查,希望及早發現問題及接受治療。
- 伊利沙伯醫院腎科部門主管周嘉歡醫生指,受換肝媽媽鄧桂思事件、政府投放資源宣傳影響,最近數個月網上登記器官捐贈名冊有大變動,由以前每年約有2萬人登記捐贈,急升至去年6月至今有約5萬人登記,但與實際捐贈數字無關。
- Queenie不希望世上有另一位女兒跟她一樣失去母親,又回想母親彌留兩天黃姑娘的陪伴和安慰,最後她同意將母親的心臟和兩個腎臟捐予三位病人,以延一位心臟病患者的性命,亦令兩名腎病患者脫離洗腎痛苦。
- 雞眼常見於足部,一旦出現,如果你不理會或是治療它,是不會自然痊癒的,更容易因為繼續受到磨擦而變得更嚴重,甚至感到痛楚。
腎衰竭病人於公立醫院洗血於6年間大增6成,洗肚亦微增8%,惟洗肚需日換3次洗肚水,不少病人嫌麻煩寧自費私家洗血,有30多歲女病人為上班棄洗肚改洗血。 以下為整合之商家資料:【只屬傳言】網友報料指:補習時, 數學老師(亦是補習社老闆)罵示威者是垃圾, 說民主派的人搞亂香港, 恨死他們。 更指罵自己的黃絲女兒「唔知頭唔知路」、「明知班人係垃圾仲支持」, 更強迫女兒刪除所有在臉書上發佈過的撐示威者言論的帖子。
周嘉歡醫生: 健康快車.石鏡泉、吳國雄你唔戴我戴
但現時本港七位器官移植聯絡主任均直接由醫管局管理,並沒有獨立機構監管。 她建議設立一個兩層的管理架構,管理聯絡主任工作的標準和準則,並保證提供持續進修,確保他們學習到足夠的醫學知識。 周嘉歡醫生認為醫管局不應因為手術室和牀位有限而在政策中忽略器官捐贈服務,因為「有需要就是有需要」。 周嘉歡醫生2025 要成為器官移植聯絡主任並不容易,必須有護士補背景並到國外修讀器官移植相關課程,學習輔導和遊說技巧,亦要了解本港有關死亡的法律和遺體處理種程序。
周嘉歡醫生: 香港中學會考及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狀元名單
當肝臟細胞異常生長,便會發展為肝癌,最為常見的肝癌是肝細胞癌。 在香港,大部分的肝癌病例均與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關,因此要保護自己的肝臟,便要提防感染肝炎。 周嘉歡醫生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承蒙李嘉誠先生GBM KBE JP捐贈面積二千平方呎九龍城會址,成立全港首間非牟利血液透析(洗血)中心。 捐贈器官偉大之處,在於家屬在決定捐贈逝去至親器官的一刻,需要莫大的勇氣,在捐贈器官後,亦需克服種種心理上的後遺症。
周嘉歡醫生: 周嘉歡醫生7大著數
在委員會的指導下,政府舉辦了不同的活動,例如宣傳攤位、講座、推廣活動和典禮,並通過各種媒體進行宣傳,推廣器官捐贈並鼓勵市民在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登記。 若病情發展至末期腎衰竭,即腎功能少於10至15%,病人不能有效排出體內的廢物及過多水份,便需進行透析治療以維持生命。 周醫生指,現時腎臟透析治療主要包括血液透析(洗血)及腹膜透析(洗肚)。 香港腎科學會前主席周嘉歡表示,洗肚對病人較好,根據臨牀觀察所得,兩名分別洗肚及洗血的病人,1年後腎功能分別餘下5%及1%,腎功能愈少、即排尿量愈少,病人每日可飲水量亦相應減少,否則體內太多積水,病人會感到很辛苦。
周嘉歡醫生: 聯絡我們
有腎科專科醫生擔憂,如果獲配對的陌生人組合互相知悉對方身份,萬一手術不理想有機會引起問題,促做好保密程序,建議安排組合在不同醫院接受治療和手術。 器官移植聯絡主任黃嘉慧表示對著病人家屬時感覺好像勢孤力弱,但回想自己厚著麪皮去勸說家屬,不是為了自己,而是是代表著後面一大班人,告訴大家真的有這麼大的需要,那就會覺得自己「壯」了很多。 由於人手緊絀,鮮有兩位主任同時負責一個病人個案;但她強調雖然單人工作壓力大,反而很快學會獨立處理問題。
周嘉歡醫生: 健康解「迷」罕見癌症「間皮瘤」死亡率高!中大研究:高收入國發病率較高!出現這4個症狀要留神
本港醫院早年沒有分專科,外科醫生甚麼手術都做,「我開過腦,換過八個腎,胸肺等等手術都要做。」八六年,他到英國專做大腸手術的醫院受訓,練得好手勢。 「有兩屆立法會都想選,不過都打消了念頭。」朱建華有理念,例如一早提出醫療發展需要與私人保險合作,是選醫學會時的政綱,與政府現時推行的「醫保計劃」相似。 前一屆立法會,他差點就放棄英國護照去報名,最後還是打退堂鼓。 在疫情下,下年在美國舉辦的世界移植運動會會停辦,但周醫生並沒停下來,更自言退休後令她有更多時間參加義務工作,包括香港移植運動協會便在今年製作了13集的電臺節目,名為《移植「辛」突破》(節目已播完,現可網上重溫)。
周嘉歡醫生: 【器官捐贈】愛子幼年肝硬瀕死獲換肝續命 醫生媽媽推廣器官捐贈:救得一個得一個
,包括新藥項的規劃,及撒瑪利亞基金和關愛基金的支援項目及藥物。 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張偉麟醫生表示,醫管局每年就藥物名冊舉行兩次病友諮詢會,病友亦可以書面形式提出建議,醫管局收集意見後會轉交相關委員會考慮。 陳指,過去內地以「心臟停頓」作為死亡定義,但香港就接受「腦幹死亡」,但內地近年已多了接受「腦幹死亡」的捐贈,在醫學上的對接已有所增加。 周嘉歡醫生2025 引入後,對於仿製藥的臨牀效果是否符合預期,須前線醫生為病人診症時,瞭解病人對藥物之反應是否有異,並按醫生提交的報告作出跟進。 中風險的藥物抽檢頻率較少,至於高風險的藥物每年抽檢藥物一次。
周嘉歡醫生: 大學一及二年級申請轉讀醫均失敗
我們的目標:是希望覆蓋全香港所有政府或私家醫生及包含醫生的最新資料,這有助市民找到最合適的醫生和讓市民瞭解更多他們現在的醫生狀況。 聯合醫院日前公佈醫療失誤,「開漏藥」導致鄧桂思肝衰竭,有網民發起「集體拒捐」行動。 周嘉歡醫生 周嘉歡醫生 周嘉歡希望聯合醫院事件不會影響市民捐贈器官,因聯合醫院的失誤和鄧桂思需接受捐肝是兩件事,「最終都係病人受苦,唔捐可能病人救唔返」。 生活 Power Up 網站 收錄香港超過 30,000 名註冊西醫及執業醫生(14,000 名西醫、10,000 名中醫、2,400 名牙醫、3,600 名物理治療師)的基本資料。 食物及衞生局感謝各界別委員過去兩年對委員會的支持,並積極協助推廣器官捐贈。 香港兒童醫院上週五(16日)獲自內地腦幹死亡幼童器官,於前日(17日)凌晨順利為患「擴張性心肌病變」出現心臟衰竭的4個月大女嬰芷希完成手術,是首次有內地器官獲批運送至本港移植。
周嘉歡醫生: 運動後飲朱古力奶有助肌肉復原?小朋友早餐適合飲嗎?選擇朱古力奶要考慮這5點!
兩位都是腎臟移植康復者,重獲新生之後,不斷發展潛能,不斷挑戰自己。 直至中六考完DSE那年,在聯合醫院做義工時,目睹有病人「噴曬血」,醫生護士立刻衝進來,急救一個多小時救回病人,感覺這些時刻「很震撼、很神聖」,醫生職業很偉大,更堅定他從醫的理想。 膝關節疼痛的成因很多,除了退化,膝關節移位、肌腱發炎、長期勞損、意外創傷、不良站姿或經常穿高跟鞋等,也會導致膝關節痛。 太平紳士的主要職能是巡視監獄、羈留中心及其他院所,以確保其有效管理,以及沒有任何人士被不公平對待或被剝削權利。 朱醫生一年平均要做400宗大腸手術,等於一日起碼要做一場手術。
農曆新年期間,大家都忙於大掃除,又要到處拜年,與親朋好友頻頻飯聚,一不留神就很容易墮入健康陷阱,就是「扭傷腰骨」和「飲食過量」! 本集邀請心臟科及骨科專科醫生,為大家提供關於這兩個陷阱的健康小貼士。 說到「脫髮」,好像只是男士去到中年常遇到的問題,但其實男女老幼都有可能「甩頭髮」! 本集請來皮膚科專科醫生為大家詳細講解,亦會破解坊間一些對脫髮的迷思。 朱醫生育有3名子女,大兒子承繼衣砵,現時是公立醫院風濕科醫生。 長子有音樂天賦,曾在音樂和行醫路上有掙扎,朱醫生卻很開明,一直鼓勵子女尋找志向,給予很大發展空間。
而在這期間,他更珍惜生命,珍惜與家人的相處機會,幸好於2002年獲得器官捐贈,重新獲得健康。 仿製藥必須向香港衞生署「藥劑業及毒藥管理局」註冊,並須提供優良製造規範標準及生物可用度測試報告,再經由政府化驗所檢測質量。 周嘉歡醫生 周嘉歡醫生 如此堅持讀醫從醫的志願是源於一次父親不幸細菌感染,導致雙腿需切除,使用義肢。
周嘉歡醫生: 醫生與你 #44 【醫學.人】周嘉歡
汪嘉佑-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精神科),愛爾蘭皇家內外科醫學院臨牀精神病學文憑,香港中文大學內科醫學文憑,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名譽臨牀助理教授。 醫院管理局高級行政經理(轉型計劃)陳允健醫生就腎臟配對捐贈先導計劃,接受《香港01》專訪(另見稿)時表示,得悉有病人組織提出,希望讓受贈者一方獲知對方若干資訊,例如年齡、體重等,局方還在檢視是否可行。 病人組織代表、曾兩度移植活腎的腎病病患者伍妙敏指,手術前醫療團隊會詳細檢視捐贈者的身體和心理狀況,認為受贈人應該信任醫療團隊,不應該質疑對方捐出的器官是否「夠正」,認為受贈者無需要獲取捐贈者資訊來衡量是否接受捐贈。 周嘉歡醫生 伍妙敏認為,條例修訂值得支持,說「成全兩個家庭,將本身不可能變成可能」。 立法會《2018年人體器官移植(修訂)條例草案》委員會今日(12日)將繼續審議有關草案,條例修訂獲通過後,醫院管理局將著手推行腎臟配對捐贈先導計劃。
周嘉歡醫生: 獅子山下 – 我們之間 第二季
香港移植的歷史比澳洲短,香港每一百萬人才有4.7個器官捐贈者,比你們低得多了,與西班牙每一百萬人有34個捐贈者更是望塵莫及。 目前香港有接近2000個病人正在輪候各類的器官和組織,但去年只有33位死者捐出內臟器官,救回90個末期器官衰竭病人,真是杯水車薪! 腎衰竭的病人還好,雖然平均差不多要等六年的時間,但還可以邊洗腎邊等;相比起來,等候換肝、心和肺的病人就不幸得多了,不少因為等不及合適的器官而終於逝世。 陳續稱,過去內地以心臟停頓作為死亡定義,本港接受腦幹死亡,內地近年亦多了接受腦幹死亡的捐贈,但本港的器官捐贈數字令人失望,每百萬人只有不足5名捐贈者,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相差10倍,而今年截至昨日只有16宗屍肝移植手術。 對有聲音質疑內地器官捐贈的來源,擔心背後有器官買賣,亦有國際醫學組織不接受涉及器官移植的內地論文。
周嘉歡醫生: 健康醫思一點通
他推測今次事件的器官捐贈者有兩個可能帶戊肝病毒,第一是患急性戊肝,第二是長期帶菌而不自知。 周嘉歡醫生 最近的民意調查發現,六成的香港人願意死後捐出自己的器官去救人,這個數字,原來和西班牙一樣。 我知道你一定會問,既然願意捐贈器官的比例一樣,為甚麼西班牙的捐贈率又比我們高出這麼多呢?
周嘉歡醫生: 無名英雄 器官移植聯絡主任
香港器官捐贈行動組召集人、香港移植運動協會榮譽會長周嘉歡則稱內地醫生已經常在國際解說國內器官移植優化情況,但信不信由人,料隨香港與內地關係越來越密切,聲譽無端受牽連屬無可奈何。 立法會正在審議《2018年人體器官(修訂)條件草案》,冀容許配對或匯集捐贈器官安排,捐贈人會捐出其器官給予不相識的人,以換取其屬意的受贈人獲得器官捐贈。 醫院管理局已擬訂了《2018年人體器官移植(修訂)條例草案》通過後,實施腎臟配對捐贈先導計劃。 周嘉歡醫生 現時有提供腎臟移植的公立醫院包括瑪麗、威爾斯、瑪嘉烈和伊利沙伯醫院,每間醫院約有3、4名醫生能做移植手術。
周嘉歡醫生: 健康好人生
排名是根據病人評論的分數來釐定位置,最多評論數目的排第一位,如此類推。 至於早前瑪麗醫院推出的「好心人活肝捐贈計劃」,引起輿論憂慮指定捐贈器官會演變成買賣器官,周嘉歡指,在外國的確有指定捐贈器官,她認為需經委員會作獨立的醫學和心理評估,杜絕買賣器官可能性。 伊利沙伯醫院腎科部門主管周嘉歡醫生指,受換肝媽媽鄧桂思事件、政府投放資源宣傳影響,最近數個月網上登記器官捐贈名冊有大變動,由以前每年約有2萬人登記捐贈,急升至去年6月至今有約5萬人登記,但與實際捐贈數字無關。 有關條例修訂未有限定日後配對器官捐贈在公立醫院或私家醫院進行。 食物及衞生局回覆查詢指,無論是公立或私家醫院,個案必須符合《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的各項規定,如涉及在生無關係人士間的器官移植,須獲得人體器官移植委員會的事先批准。
流鼻血的成因有很多,除了因挖鼻孔和撞擊而導致的損傷,還可能是發炎,甚至是由鼻咽癌引致! 本集請來耳鼻喉科專科醫生為大家詳細講解各種流鼻血相關的疾病和診治方法。 周嘉歡醫生 《2018年人體器官移植(修訂)條例草案》並無改變相關要求。 周嘉歡醫生2025 他亦稱國際學術組織一些聲明對內地不公道,如提過不接受論文用內地器官,但未有證據證實涉器官買賣,亦強調香港也有責任清晰講解及說服國外機構,相關機制、移植達國際水平及法律已透明許多等。
洗腎條件逐步放寬,更多病人可接受洗腎,惟女性因洗腎導致無法生育,令已婚的婦女承受極大壓力,有人更因而自殺。 種種情況令她深感洗腎治標不治本,唯有腎臟移植令病人「重生」,促使她推廣器官捐贈,惟當時社會對器官捐贈存有不少誤解,即使在醫學界,亦只有少數人站出來推廣器官捐贈。 周嘉歡提到,外國時有質疑中國曾使用死囚器官進行移植,部份國際醫學團體不接受中國的器官捐贈論文研究,的確有人會擔心香港加入內地COTRS,或影響本港醫學界地位,但認為這在一時間較難說服,只能靠時間累積聲譽。 她又指,過去曾有謠言指香港與內地將互通器官移植,導致本港登記器官移植的數字一度下跌,反映港人當時確有疑慮,但認為這個可能已有所改變。 四個月大女嬰芷希前日(17日)完成換心手術,捐贈心臟來自內地,是香港首次批准內地器官送港移植。 港大臨牀醫學學院教授及肝臟移植科主管陳智仁今日(19日)表示,今次安排屬「無可厚非、相對合理」,亦是一個契機可就兩地器官移植訂立清楚透明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