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法會活動呈現興盛,官民共樂[21]。 搶孤也是相當經典的中元節習俗活動之一,在電視報導上看到各方好手們摩拳擦掌、使出渾身解術「爬孤棚」、搶供品的畫面想必很多民眾都不陌生。 其實搶孤是具有獲神鬼庇護、驅趕流連不返的鬼魂等意義,同時也能賑濟貧苦流民。 中元節2025 到了現代,搶孤已經演變成一種可以培養團隊精神的體育競賽,甚至很多外國人會來挑戰,成為國際性競賽。 “中元節”的祭祖習俗的產生,是因為民間相信自己的祖先會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孫,所以纔有了祭祖的習俗。
- 在佛陀的時代,印度的婆羅門就會為逝去的亡者舉辦供養會(巴利語:Saddha,梵語:Śrāddha(英語:Śrāddha))[18]。
- 中元節的習俗是道教、佛教和民間信仰的習合[21],有農民祭祀農神、慶祝豐收的活動,也有祭祀先人的儀式。
- 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智矣。」其中的「敬」便是尊敬之意,所以在祭拜鬼神的過程中不可嬉笑吵鬧,要謹言慎行,而這裡的「遠」並非遠離的意思,其實是指慎終追遠之意,意思是祭祀遠代的祖先,故中元節在古代又稱為孝親節。
- 在臺灣,元宵節自古代即為與新春、清明、端午、中元與中秋並列重要傳統民俗節日。
- 道教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認為「三元」就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及水官大帝「三官大帝」的別稱,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為三官大帝的誕辰。
- 相對於中國、日本的中元節較著重於祭祖及普渡,朝鮮的中元節則保留較多秋季農夫慶豐收的原意,祭祖、祀亡魂等儀式則其次。
- 相傳修行得道的目連,得悉生前種下不少罪孽的母親在地府變為餓鬼,便用法力拿飯菜給母親,但飯菜送到口邊,即化為火焰。
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蘭盆節,傳說是目蓮救母的故事,源自佛教傳說:目連(目連為佛教人物,釋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親墜入餓鬼道中,過著喫不飽的生活。 中元節 目連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嚥。 目連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
中元節: 中國大陸2024年5月的公眾假期及紀念日
祭拜祖先的供品在不同的節日也會有所異同,例如在元宵節要拜元宵、端午節要拜糉子、中秋節要拜月餅、冬至要拜湯圓。 中元節 中元節 大節日時(除夕、清明、端午、中元、重陽)通常會準備六盤至十二盤的家常菜,一鍋白飯、酒水、飲料、水果及紙錢;而平日只要早晚上一炷香向祖先請安,最後初一、十五準備簡單的水果餅乾、紙錢即可。 盂蘭勝會中的「盂蘭」由梵文「Ullambana」譯來的,意為「救倒懸」,即救度亡魂倒懸之苦,是來自民間《目蓮救母》的故事;「勝會」是指一大羣人舉行活動的意思,在香港亦稱為盂蘭節、中元節或鬼節。
過年準備 12月13日,從這天起正式開始做過年的準備,包括清掃神龕佛龕等的大掃除、採購年貨、準備製作年糕等。 七五三 11月15日為3歲和5歲男孩及3歲和7歲女孩舉行的儀式。 孩子們盛裝參拜神社,在祝賀他們成長的同時,祈願他們今後平安健康。 端午節 5月5日,在日本常被稱為兒童節,是為了祝願男孩子健康成長。 人們習慣在屋外掛起鯉魚旗,家中擺放上武士的頭盔、鎧甲、武士人偶等,還要喫柏餅(槲樹葉包的豆沙餡年糕)、糉子並在浸泡了白菖葉的水中沐浴。 黃金週 指從昭和之日(4月29日)到兒童節(5月5日)的一週時間,其中包含了憲法紀念日(5月3日)、綠之日(5月4日)等多個假日。
中元節: 中元普渡流程 1. 祭拜神明
在2023年2月4日至5日舉行的「新馬路任我行」步行區試行計劃中,因該輪活動正值元宵節,活動中增設多個藝術裝置、特色攤位及應節演出等,設有多個應節特色攤位,部分活動傳承中華文化和歡度元宵佳節[21][22]。 在佛陀的時代,印度的婆羅門就會為逝去的亡者舉辦供養會(巴利語:Saddha,梵語:Śrāddha(英語:Śrāddha))[11]。 而在中國,《盂蘭盆經》傳入後,由於強調藉由供養十方自恣僧,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與中國崇尚孝道的倫理傳統相符,因此中國歷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 南北朝梁武帝時代,始興盂蘭盆法會[12][13],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
到現在,中元節的節慶活動於大城市日漸式微,只有寺院宮觀等仍有舉行中元法會或盂蘭盆會[1],一些農村地區則仍然保持傳統的習俗,以慶尚南道密陽的密陽百中戲規模最大。 中元節 在佛山市,每年正月十五舉行「行通濟」活動,當地人俗語有云「行通濟,冇閉翳」,祈求新一年平平安安、順順利利。 活動更吸引珠三角甚至全國各地旅客參與,活動除了傳統「行通濟」步行路線和儀式外,近年更延伸至網上文旅和旅遊活動,並設置集市單位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和售賣特色文創產品等[13]。 掃墓,是指到先人墓前打掃環境、祭拜與敬禮,閩南人稱掃墓(sàu-bōng)、掛紙(kuì-tsuá)、探墓厝(thàm-bōng-tshù),如有攜帶三牲等供品,才稱作「培墓」(puē-bōng)。 客家人則呼為掛紙(koa-chṳ́)、福州民系雲為硩紙或軋紙(dák-cāi,dák為壓之意)、廣東人言為拜山(baai3-saan1)、行青(hong4-cing1)。 中元節 掃墓是維護、修整祖先墳墓及其環境的祭祖活動,用意在慎終追遠、思念祖先,同時亦能聯絡族人,有子孫團聚的意味。
中元節: 臺灣節日中英文對照表
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 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 中元節2025 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中元時,中國農民用粉團、雞、黍、瓜、菜等在田間十字路口拜祭田神,祝願豐收[22][23]。 在河北泊頭市、南皮縣的農民會持麻穀至田埂,稱為「薦新」。 山西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他們相信此俗可增加生產羊隻,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穀之形祭田神,稱為「行田」。
中元節: 供品禁忌
元宵節又稱「元宵暝」,為上元節夜裡的「迎鼓仔燈」活動。 在早期,有未婚女性在元宵節夜裡,以偷蔥來討個結婚吉兆的說法。 俗語說:「偷挽蔥,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閩南語發音)。 即使在日治時代官府改為西曆的一月十五日,但民間仍自行過農曆元宵節,因此當時日本人的臺灣總督府特許在艋舺龍山寺辦燈會,延伸至今龍山寺仍保有鑽燈腳(臺羅:nng ting-kha)的信俗。 農曆七月十五日是傳統民俗中的「中元節」,家家戶戶會在這段時間準備豐盛的供品、紙錢來祭祀「好兄弟」,除了祈求在這特別的月份能夠平安,也是對鬼神表達敬畏之心,款待那些無家可歸的「好兄弟」,隱含普濟蒼生的善意。 而中元節也是各大賣場、零售業者最大檔期,看準大眾對供品的準備取向越來越多元,業者紛紛推出普渡組合包、層次包、促銷優惠組合等。
中元節: 中元普渡流程 4.祭拜好兄弟
但惠安縣的出姓家族,完全不會歡度元宵節,因閩南語中「元宵」和「元消」近音,意味「元(朝)消(滅)」之意而拒絕慶賀。 各地閩南人掃墓禁忌不同,一般在日落前必須掃完墳墓,如果一定要拖到夜間,則必須攜帶淨符,或平安符,或者以紅紙包裹的菖蒲、艾草、香茅或榕樹樹葉等避邪植物葉片,避免煞氣。 第五-2條 第二條、第四條及第五條規定紀念日及節日以外具特殊意義,有慶祝或舉辦活動必要之日,得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訂定實施之。 本質旅行相信過去的旅行是加法,只想把行程塞滿所有的熱門景點與購物行程,本質的旅行則是減法儀式,不追求物質、而是學會讓心更廣、讓視野更廣闊,深度體驗不同文化。 一、祭拜祖先的時辰通常在中午喫飯之前(若是除夕則改至喫團圓飯之前),等祖先喫完了才能輪到後代子孫享用。 最後向水官大帝祈佑能消除未來的災害和禍難,像是生病、車禍等勞神傷財之事,祭拜水官大帝消災解厄,如此才能真的將錢財留住。
中元節: 鬼月禁忌多!2023 中元節日期、由來、禁忌、注意事項整理
傳說,在七月半這天地獄之門會打開,陰間所有的鬼魂都被放出來了。 有子孫、後人祭祀的鬼魂,可以回去接受香火供養;無主孤魂就會到處遊蕩、徘徊。 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舉行誦經祈福、普度、施食等活動。 中元節2025 中元節2025 因為人們相信,在這天誦經、禮佛,並且佈施食物給孤魂野鬼,慈悲的佛菩薩,也會幫助救度他們在地獄裡的親人,或者是遊蕩在無明世界中的有緣眾生,讓他們都能一起獲得解脫。
中元節: 節日意義
透過這篇文章,讀者可以瞭解到中元節中普度這一習俗的相關信息,並瞭解到不同祭拜對象的不同要求。 這篇文章提供了一個簡單明瞭的介紹,讓讀者對中元節的習俗有了初步的瞭解。 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人地區中,中元節除了上述的祭祖普渡等傳統習俗之外,還有一項特別的表演活動以娛樂鬼魂,當地福建人(閩南人)稱之為「七月歌臺」或簡稱「歌臺」。
中元節: 農曆七月「鬼門開」 中元普渡的由來與目的
古時候會選在這天以剛收成的新殼祭拜祖先,連同地府的中元地官也是在這天生日,道教就稱之為「中元節」。 「普渡拜拜對象」中元節拜拜對象除了好兄弟之外,地基主、神明跟祖先都要拜! 中元節普渡當天,因拜拜對象的不同,所準備的供品也會不同,如果普渡供品準備錯誤,是有可能會得罪神明或好兄弟的唷! 「中元節拜拜時間」日期:中元節當天,也就是農曆7月15日。
中元節: 112 恆春搶孤 中元節 農曆7月 豎孤棚 晚會直播 踩街 中元法會 恆春東門
七月十五日亦是佛教僧團結夏安居的最後一日,也是僧人自省懺悔的自恣(英語:Pavarana)日以及得戒臘(受具足戒後之年數)的受臘日(又稱新歲日)。 盂蘭盆會最早從南北朝時代目連救母的作功德法會中開始流行,據《佛祖統紀》記載,梁武帝即開始設壇舉行盂蘭盆法會[8][9]。 在臺灣,元宵節自古代即為與新春、清明、端午、中元與中秋並列重要傳統民俗節日。
中元節: 財神廟推薦|桃園 南崁五福宮
後來,民間又流傳有七月十五地府開門放鬼魂的傳説,於是中元節漸漸有了“鬼節”的意味。 然而,中元節祭祖習俗古已有之,原本就是民間的祭祖節,而非“鬼節”。 “中元節”這個名稱的來由源自於道教的“三元説”,即:“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
中元節: 財神廟推薦|臺中 廣天宮
普度原意是超度四方孤魂野鬼,以宮觀寺廟爲中心來舉行法會,日夜誦經,普度亡魂,餓鬼囚徒亦可得到解脫。 因此,道教的中元節原本是祭祀地官並超度亡靈餓鬼的節日。 但在魏晉之後,佛教信仰引進中國,其盂蘭盆節普度衆僧的習俗,結合道教中元節普度餓鬼的祭典,形成集佛、道思想於一體的中元法會[3]。 中元節爲亞洲地區的傳統節日,日期爲農曆七月十五。
中元節的普度活動延續到現在,不僅成了民間重要節日與活動,各地政府也會藉此機會設食普度好兄弟,供養佛菩薩,祝禱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社會和諧快樂。 在佛陀的時代,印度的婆羅門就會為逝去的亡者舉辦供養會(巴利語:Saddha,梵語:Śrāddha(英語:Śrāddha))[18]。 中元節 南北朝梁武帝時代,始興盂蘭盆法會[19][20],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
這一時期的交通運輸,無論鐵路、長途巴士、飛機還是高速公路,都總是一片忙亂,擁擠不堪。 中元節2025 開學典禮 日本的學校,新學年從4月開始,各類學校都會舉行迎接新生的儀式。 有些規模較大的大學,甚至還會出現1萬多人聚集在同一個會場舉行儀式的情況。 全國各地祭祀著被尊為產業之神稻荷神的稲荷神社,舉行熱鬧非凡的賽會活動,有的地方在這一天還有撒年糕的習俗。 現時在香港島、九龍、新界各區幾乎都有舉辦,團體至少有60多個,最多在觀塘、九龍城、深水埗等舊區,上環的摩羅街、大坑摩頓臺公園、西區公園海旁球場、水街、石塘咀山道、堅尼地城西寧街足球場等也有。
這些歌臺一般上是在空地上搭建臨時舞臺,加上音響設備以及燈光等裝飾,並在臺下觀眾席擺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預留給「好兄弟」(鬼魂)的。 歌臺表演通常安排於夜晚時分,臺上表演包括詼諧短劇、魔術、勁歌熱舞等,而且整個農曆七月都有表演[27]。 特殊的日子在七月初一(開鬼門)、七月十五(地官大帝誕、普度)、七月廿九或七月三十(地藏王菩薩誕、關鬼門),其他七月的神誕是獨立的,並不結合在普度的祭祀活動。 佛教依照《盂蘭盆經》的說法,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舉行「盂蘭盆法會」,以供奉佛陀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眾生,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7]。
這種做法起源於目犍連(Maudgalyayana)救母的故事。 供品祭品都是有特殊用意的,用來祭祀好兄弟及列祖列宗,偷喫落不顯鑫在祭祀前就先喫,都是相當不尊重的,容易惹怒好兄弟,招來不幸。 中元節 這個説法的來由和上面講的意思差不多,畢竟很多地區把中元節稱為鬼節,如果半夜慶生,顯得不是特別吉利。 “河燈度孤”也叫做“放荷花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最早是從上元節(元宵節)的張燈習俗而演變而來。 「三年」一般常見算法有二,一為往生後第25個月(第三年),二為實滿3年,但因為社會結構的改變,要服喪、守孝三年實在不是件容易事,所以一般會在對年後或當天,在合爐前祭祀。 千萬不要在家祭拜好兄弟,一定要在室外拜普渡,如同「請鬼入厝宅」,導致好兄弟到你家裡面後就不走了,所以普渡拜拜都要選在門口外面並朝外。
中元節: 中元節是哪天?一次弄懂中元節日期、由來、習俗、禁忌
【在佛教中】 中元節 中元普渡被稱為盂蘭盆會,寓意為盆中蓮花,象徵著亡靈從苦難中得到解脫。 佛教認為中元期間的亡靈受苦,需要被超度以獲得解脫和平靜。 盂蘭盆會通常在寺廟或僧院舉行,由僧侶主持,並進行誦經、供養、放生等儀式。
中元節: 中元節活動別錯過!中元節由來習俗、普渡禁忌要切記!
每月初一、十五具有特殊的意義,是在佛教傳入中國後,受其在新月、滿月舉行布薩儀式而產生的影響[11]。 今年即將接近尾聲,許多人在過去一年,陸續度過了上元節、中元節,但應該很少人知道,「下元節」也是個很重要的節日。 中元節 今天是農曆10月15日「下元節」,也是水官大帝生日,相傳祂會在今天下凡解厄,所以又稱為「消災日」。 運勢命理老師艾菲爾分享,下元節這天是水官解除災厄的日子,想要祈福、轉運的人,這天最好禁食牛肉,也可在今天選擇一餐茹素,年底前可能會破財的生肖,包括屬狗、虎、兔者,可把握今天喝發財水,補旺財氣解厄運。 這篇文章報導了中元節時期,許多家庭和企業購買大量泡麵供品的現象,並介紹了臺灣人最喜歡的泡麵口味。 根據家樂福的統計數據,統一肉燥麵在7、8月份的銷售表現最好,賣出了1000萬袋,成為最受歡迎的泡麵品牌。
中元節: 節日由來
相傳七月俗稱鬼月,只要是在七月一日鬼門開後,地府內無人祭拜的孤魂野鬼(好兄弟)都會回到陽間探望親人或受人祭拜,直到如今才轉變成「中元普渡」,直到七月最後一天鬼門關,才會結束農曆七月。 在馬來西亞,當地華裔族羣也有賞花燈、猜燈謎的風俗。 中元節 未婚男女在元宵節聚集到河邊拋柑,並在柑上面寫下姓名和聯絡方式,希望就此結識可以攜手共行的伴侶。
中元節: 中元節(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對年前,凡逢年節,須提前一日為亡人過節,節日當天再祭拜祖先。 祭拜之時間比照祖先祭拜,祖先拜中午則新亡即於前一日中午拜之,如清明、端午等,祖先拜黃昏,則新亡即於前一日黃昏拜之,如除夕、元宵等。 「對年」指的是亡者往生後一週年,為亡者做對年通常都是農曆忌日的隔年同一天,但若遇到農曆閏月,則提早到前一個月的同天即可。 中元節2025 當天需準備酒水飯菜和水果點心祭拜,並請法師、道士為亡者誦經超渡。 以上即為目前較常看到的家中親人過世禁忌,不過冬瓜行旅需要再次提醒大家,這些習俗忌諱沒有絕對也沒有統一的一套標準答案,有可能因地區和宗教信仰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上述資訊僅提供參考。 家樂福表示,7、8月泡麵銷售數字差不多,單月最熱銷排行區間1000萬~600萬,統一肉燥麵大約1000萬、來一客鮮蝦魚板8~900萬、辛拉麵46~700萬(以上數字均為單月),主要是因為中元節普渡拜拜的緣故。
村莊會選出工作表現最好的長工,請他喝酒作為慰勞。 又因為這天不會用到鋤頭,人們就趁這把鋤頭洗乾淨,因此也叫「洗鋤日」[22]。 普渡拜好兄弟的供品選擇,要避免生食和普渡供品禁忌,普渡水果像是李子、香蕉、芭樂、梨子(招你來)、釋迦(有籽水果)、龍眼(成串水果)、番茄、荔枝、鳳梨和葡萄不能祭拜之外,其他都能以自己愛喫的食物就好。 普渡供品組合可以選擇泡麵、餅乾或米食是好兄弟的最愛,有人會問能不能拿旺旺來拜? 2023年中元節普渡時間是在2023年8月30日(國曆),也是農曆七月十五日多數人公認的中元普渡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