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發展局表示恆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附屬的「國基發展」以508億元奪得中環海濱3號用地地皮,批租期為50年[29]。 其中標的設計方案擬建3座建築物,財團按要求必須興建一所新郵局、提供325個車位的公眾停車場及兩間公廁,而新郵政總局將於2027年底前完工後無償交回政府[30]。 早於1974年初,政府已打算拆卸總局大樓,以提供更多寫字樓用地[9]。 兩年後,總局因為興建地鐵中環站而需要搬遷,當年雖遭到保育人士反對,但最終仍被拆卸,不過政府同年也推出了《古物及古蹟條例》。
四代的郵政總局都是臨海以建,使郵件都可以直接裝卸到停靠碼頭的駁船。 九龍灣郵政局 隨着中環進行多次的填海工程,多年來郵政總局的搬遷位置亦隨海岸線而變化。 郵筒以綠色為主,柱為紫色;於香港主權移交至中國前,和英國的郵筒一樣漆上紅色,柱為黑色,並且附有英國君主及皇冠的標誌。 九龍灣郵政局2025 1928年,香港電臺的前身、由民間組織而成的「香港電臺廣播」於3樓開設了一個廣播室,由工務局的電器部管理。
九龍灣郵政局: 郵展廊
第四代香港郵政總局跟同樣位於愛丁堡廣場的香港大會堂、昔日第三代的中環天星碼頭及停車場、及已拆卸的皇后碼頭屬同一時期的建築,並形成一個大眾市民的公共空間。 不過前建築署高級建築師馮永基認為郵政總局稱不上是「精彩建築」,沒有保留價值[15]。 古物諮詢委員會表示按之前的會議議決,暫時不會為1970年或其後落成的建築物評級[16]。 地下大堂除郵政櫃位外,設有郵展廊,展示香港歷代郵品及郵政歷史。 (有好消息從遠方來,就如拿涼水給口渴的人喝。)[14]總局外亦連接中區行人天橋系統,與中環其他商業大廈互通。 私用信箱用以存收由租用人或其代理人到取的郵件,這是由地址所屬地區郵差派遞以外的另一收件方法。
第三代建築設計時值維多利亞時代[4],採用丹尼遜、雷安及傑斯建築公司(Dension, Ram & Gibbs Co.)的方案[5],屬英格蘭文藝復興(英語:English Renaissance #Architecture)風格。 九龍灣郵政局 牆身採用廣東紅磚,外牆的間條圖案是以紅磚及花崗石本身的顏色在立面上構成[6]。 地下石柱形成三條走廊,而面向幹諾道中一邊的1樓設有管道連接郵局和碼頭,方便駁船運送郵件[7],當有信件時郵局會鳴炮提示船隻[8]。
九龍灣郵政局: 流動郵政局
另外,亦可選擇以書面載述以上資料及通知,按以電子方式提交資訊的方式及規格,送交郵政署署長(地址:香港中環康樂廣場2號郵政署總部)。 九龍灣郵政局 1994年,由於面對銀行的激烈競爭,郵政署終止與13個海外郵政機關提供匯款服務,當中包括菲律賓郵政。 香港郵政早於《南京條約》簽訂前的1841年8月28日已經成立,在開始時經營權屬於英國皇家郵政,直到1860年5月1日經營權轉讓至郵政署署長。
電臺有六個工作人員,全日會播音七小時,主要轉播戲院粵劇,一直至1932年搬到告羅士打行[1]。 九龍灣郵政局 九龍灣郵政局2025 《郵政署條例》規定須向郵政署署長提交的資料及通知,現可利用電子郵件方式傳送至。
九龍灣郵政局: 郵政信箱租金一覽展開/摺疊
香港郵政財務科會於投寄後向寄件人發出退款單,以供退回全額郵費與大量投寄本地郵件優惠郵費之間的差額。 如欲使用郵資蓋印機繳付郵費,只須向香港郵政申請郵資蓋印機牌照(通常可於七個工作天內發出),並於使用蓋印機前,在進帳錶內預付郵費。 進帳錶的預付郵費最高限額為港幣50,000元;如要提高限額,請另行向香港郵政申請。 郵品炒賣風氣過後,香港郵政缺乏了郵品銷售此主要收入來源,由1998年至1999年度起,來自集郵服務收入亦顯著下跌。 九龍灣郵政局 九龍灣郵政局2025 郵政署於1995年開始轉型為以「營運基金模式」運作,財政自主,以比較商業的手法經營郵政業務,郵政署的收入來自售賣特殊郵票、傳統郵遞、特快專遞及繳費服務(如政府部門及公共事業)等。 2020年2月,政府公佈2020至2021年度的賣地計劃,其中一幅為中環新海濱3號用地。
- 本地郵件服務一直依賴其他服務的收益補貼,營運收入的增加逐漸未能夠抵銷不斷上漲的營運成本。
- 郵品炒賣風氣過後,香港郵政缺乏了郵品銷售此主要收入來源,由1998年至1999年度起,來自集郵服務收入亦顯著下跌。
- 因應港鐵沙中綫工程,國際郵件中心將於2014年拆卸,郵政局於2014年3月8日關閉,國際郵件中心的功能由位於九龍灣九展對面新建的中央郵件中心取代。
- 流動郵政局能提供一般郵政局所設的基本服務(包括本地郵政速遞及特快專遞),惟包裹重量有較大限制。
- 香港郵政總局(英語:General Post Office,縮寫:GPO)位於香港香港島中環康樂廣場2號,是第四代郵政署總部,所有署長及總監均在此辦公。
本地郵件服務一直依賴其他服務的收益補貼,營運收入的增加逐漸未能夠抵銷不斷上漲的營運成本。 郵政署營運基金的主要成本項目包括,職員薪酬及福利、航空運輸及終端費用,各項均於近年顯著上升,導致郵政署營運基金的財政狀況自2007年至2008年度起持續下滑,並且自2011年至2012年度起錄得營運虧損。 根據2011年至2012年度的香港郵政年報,其總收入為50.14億港元,支出為50.64億港元,虧損5,000萬港元。 為了控制成本,國際郵件中心和香港郵政總局揀信組將會合併遷入於2014年年底啟用的中央郵件中心,使到郵件處理更具效率。 九龍灣郵政局 香港郵政亦加強與國際夥伴合作,配合網上購物發展所帶來的服務需求,增加收入[6]。 現時香港郵政在香港設置了121間郵政局,服務範圍遍及港九新界及離島各人口較密集的地區,向顧客提供「一般郵政服務」,如一般信件投寄、出售郵票、郵繳通服務等。
九龍灣郵政局: 大量投寄本地郵件
2018年6月,立法會工務小組討論重置郵政總局,政府指中環甲級寫字樓有其獨特性,不可取代。 [24]同時表示在2007至2008年就此諮詢公眾,不過公眾批評諮詢文件的小冊子沒有直接提及清拆郵政總局。 [25][26]同年10月,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16億元撥款申請,在九龍灣興建郵政綜合大樓,重置中環郵政總局。 香港郵政總局(英語:General Post Office,縮寫:GPO)位於香港香港島中環康樂廣場2號,是第四代郵政署總部,所有署長及總監均在此辦公。 九龍灣郵政局2025 郵政總局在中區填海計劃第1期進行前位處海旁,並同時連接中區行人天橋系統。 九龍中央郵政局(英語:Kowloon Central Post Office)是香港的一間郵政局,位於九龍油尖旺區油麻地彌敦道405號九龍政府合署[1]。
九龍灣郵政局: 郵政局
下列郵政局備有私用郵政信箱可供十八歲或以上的香港市民或本地註冊商號或機構租用。 九龍灣郵政局 1996年,郵政署提供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匯款服務,原因是越來越多中國大陸集郵人士匯款郵政署購買集郵產品。 同年,郵政署認為提供與菲律賓的匯款服務亦具市場潛力,原因是大量菲律賓家務助理在香港工作,需要匯款回鄉。 九龍灣郵政局 香港第一所郵政局設立於聖約翰座堂附近之小山崗上,於1841年11月12日啟用,當時華人稱其為書信館,其後於1846年遷至皇后大道中與畢打街,再於1911年遷至位於在畢打街與德輔道中交界處(現址為環球大廈)。 九龍灣郵政局 直至1970年代因為興建港鐵中環站,郵政總局再次搬遷,於1976年8月1日搬遷至康樂廣場2號的現址。 因應港鐵沙中綫工程,國際郵件中心將於2014年拆卸,郵政局於2014年3月8日關閉,國際郵件中心的功能由位於九龍灣九展對面新建的中央郵件中心取代。
九龍灣郵政局: 市民的角色
總局拆卸後,港澳富商梁潤昌捐贈在畢打街與德輔道中交界的四支花崗巖門柱予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現為「四柱擎天」景點[10]。 九龍灣郵政局 而總局內的迴轉木樓梯原件,其木扶手欄杆交由當時剛成立的古物古蹟辦事處保存,至2000年代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故事」常設展開幕時,部分木欄杆組件獲安置在館內的郵局場景,而該郵局場景是參考舊灣仔郵政局為藍本建成[11]。 符合機械揀信系統要求的郵件為完全符合香港郵政機械揀信系統指定規格的「小型信件」。
九龍灣郵政局: 九龍區
有關必須符合的機械揀信系統規格,請參閱「大量投寄本地郵件服務投寄指南」,可按此下載。 截至2021年11月,郵政署共有120間郵政局遍佈香港、九龍、新界及離島各區,並且有3輛流動郵政局專車停泊較遠離郵政局的地區,為不同地區的香港市民提供郵政服務。 早於1967年,中環填海計劃完成的緣故,政府打算在新填地建造一座30層高的政府合署,裏麪包括新的郵政總局。
九龍灣郵政局: 郵政信箱
該區的郵件分由東區派遞局(位於東區法院大樓1樓,主要負責太古城以西地域)、柴灣派遞局(設於柴灣安業街1號新華豐中心11及22樓,負責太古城至柴灣及赤柱、大潭及石澳)及鄰區的灣仔派遞局(見#灣仔區段落)三間派遞局負責派遞。 區內郵件派遞由附設於灣仔郵政局的灣仔派遞局獨力負責,該派遞局亦同時負責行政上隸屬東區的銅鑼灣東地區(港鐵天后站一帶)部份地段。 本頁面未有提及的大量投寄普通級郵件,郵費與按主要郵費收費的普通本地郵件相同,派遞標準亦同樣適用,詳情請按此參閱。 每次投寄2,000件或以上相同郵件往本地地址,不論郵件是否享有折扣優惠,均被視為大量投寄本地郵件。 早期郵政局並無固定的收件和派件時間,寄信人只需要將信件放置在郵政局的接收桌上,至於收信則是自己去檢查由外地寄來的郵件,秩序混亂。 九龍灣郵政局2025 九龍灣郵政局 直到1843年,郵政局纔有規定,閒雜人等不得擅自檢查局內郵件[1]。
九龍灣郵政局: 香港
[27]及後,此用地於2021年6月截標,當中政府提出的批地條款更特別註明「必須將郵政總局建築物清拆,以令(地政總署)署長滿意」條款,意味郵政總局將於同年11月或以後被拆卸,而任何試圖保育的方案均會落標。 如欲使用特許郵遞,只須向香港郵政申請特許郵遞牌照,以獲發一個獨有的特許郵遞號碼。 面對巨大的財政壓力、互聯網科技及私營速遞公司對郵政需求的影響,規劃署於2014年重定規劃指引,降低郵局的密度,由過去距離人口密集地區0.8公里須設一家郵局,放寬至1.2公里,並取消郵局服務人口通常不少於30,000人的規定[7]。 新修定落實後,由2015年起,香港郵政試行於市區以流動郵政服務取代部分嚴重虧蝕或人流欠佳的郵局。 1995年8月1日起,郵政署以營運基金形式運作,於開始以此方式運作時,獲得資本投資基金注入21.01億港元的初期資本。 於1996年至1997年度及1997至1998年度,來自集郵服務的利潤異常豐厚,分別為7.295億港元及12.181億港元,使到郵政署在該兩個年度各自錄得經營利潤超逾10億港元。
九龍灣郵政局: 九龍郵政局列表
香港郵政自1877年4月1日以英國海外領土的一部分加入成為萬國郵政聯盟成員,於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後仍然繼續參與,並且繼續以中國郵政以外的一個獨立實體營運。 香港郵政(英語:Hongkong Post)成立於1841年,現在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郵政部門。 九龍灣郵政局 原本隸屬於經濟發展及勞工局,於2007年7月1日決策局重組後,被劃入新成立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 當香港天文臺發出8號熱帶氣旋預警、8號或以上熱帶氣旋或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時,郵政局櫃位/郵政信箱大堂將實施特別安排,請參閱香港郵政網頁。 該區的郵件派遞由設於東九龍政府合署的東九龍派遞局負責,該局亦負責黃大仙區的鑽石山、新蒲崗及牛池灣一帶。
九龍灣郵政局: 建築
不過當1971年對面的地皮以2.58億港元賣給香港置地以興建康樂大廈時,政府同意發展商不阻擋海景的要求,原本的政府合署因此有了120呎的高度限制[12]。 郵政署在全香港共有27間派遞局處理香港、九龍及新界各區的派遞工作,各派遞局主要負責日常信件及掛號郵件之派遞。 流動郵政局是由一輛小型巴士改裝而成,方便行走至偏遠地區,為離郵政服務設施偏遠地區的市民提供郵政服務。
流動郵政局能提供一般郵政局所設的基本服務(包括本地郵政速遞及特快專遞),惟包裹重量有較大限制。 三所流動郵政局均配備「綜合郵務系統」[11],為市民提供繳費通及郵政服務。 第一套香港郵票於1862年12月8日發行;此前,只有駐港英軍可以使用英國郵票寄出郵件,其他香港居民則沒有任何郵票獲準使用。 九龍灣郵政局2025 直至1997年6月30日香港回歸前一日,駐港英軍在香港使用郵政服務是使用英軍郵政局的號碼以及地址BFPO 1,並且可以當作在英國本土內使用。 為了配合香港政府發展中環新海濱,香港政府自1990年代起計劃搬遷香港郵政總局,以騰出土地作為綜合發展用途。 當局最初計劃在柴灣盛泰道及永泰道交界的前永泰臨時房屋區預留一幅達2.3公頃的地皮,興建一幢樓高4層的香港郵政超級中心,惟被東區區議會強烈反對,計劃最後未有落實。
九龍灣郵政局: 香港郵政總局
因此,在該兩個年度,郵政署均可以達到財政司司長所釐定的每年10.5%的固定資產回報目標[2]。 北區共設4間郵政局,區內郵件(烏蛟騰及九擔租除外)由設於粉嶺安樂村樂業路25號安滙中心地下1-16號舖的北區派遞局負責派遞。 九龍灣郵政局2025 該區共設兩間派遞局,附設於香港仔郵政局的香港仔派遞局負責淺水灣及其以西的大部份南區地域,並一併服務離島區南丫島南部(即索罟灣、東澳、石排灣、蘆鬚城),但華富、華貴及置富則由華富郵政局所附設的華富派遞局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