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出現右上腹劇痛,痛楚或甚伸延至右背,並伴隨發燒、發冷及黃疸,就必須即時求醫,因為很可能併發急性膽管炎,如不及時醫治,可會在24至48小時內病情急轉直下,或甚因細菌入血而併發敗血癥,嚴重者可引致死亡。 急性患者需注射抗生素,以及按身體狀況及病竈位置,接受內窺鏡(即膽管鏡)治療,將受阻的肝內膽管打通,排走受感染的膽汁,此乃暫時處理急性炎症的有效方案。 若要切底預防肝結石重複形成,手術去除結石及膽腸吻合術 (又名膽腸內引流術),屬主流手術選項。
- 「膽管擴張」並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現象」,但這現象不可輕忽,可能反映出身體潛藏著某些疾病,需釐清原因。
- 根據法醫病理研究,帶有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的患者膽管癌流行率可能高達30%。
- 如不慎食用這些賽馬的馬肝及馬肉,會間接誤服很多賽馬服用的藥物,造成中毒。
- 所以,膽道並不是一條長長的高速公路而已,在肝臟內時,膽道是密密麻麻的網狀系統,再逐步匯集成左右兩條膽管,再結合成一條膽道往十二指腸流。
- 但若阻塞無法排除的話(如無法承受手術風險或腫瘤侵犯範圍過大者),病人就需要接受膽道引流或繞道手術。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何種原因造成的膽道阻塞,皆會阻礙膽紅素經由腸道隨糞便排出,所以此類病人都可能有灰白便的情況出現。 若出現上述的狀況應迅速就醫,配合抽血和影像檢查,儘早診斷阻塞性黃疸及判斷其成因。 如果伴隨有肝內結石,當然必須另加總膽管切開及引流。
總肝管: 治療
腹部超音波檢查,常用來偵測肝膽管結石的第一線診斷工具,因為它方便且非侵襲性;當肝膽管因結石出現膽汁滯留時,膽管會出現擴張,膽囊飽脹,甚至直視到結石位置及大小。 核子同位素膽道攝影:這是一種高敏感(85-90%)的功能性檢查,當結石阻塞囊狀管或肝膽道時,會出現顯影及排空延遲,甚至無法造影。 電腦斷層攝影:在西方國家,最常用來瞭解肝膽管構造和結石性質,主要著眼於西方病人體型肥胖,腹部超音波檢查於診斷上較受限制;但電腦斷層檢查的技術與設備層面複雜性高,有方便性不足和費用高的缺點,而且結石太小,往往易有診斷上誤差。 核磁共振膽胰管造影:目前已漸被接受為另一種不具侵犯性的檢查,而可以清楚顯示膽胰管之解剖構造,但無法做治療性處置是其缺憾。 經皮穿肝膽道攝影:顧名思義,它是從體表藉細針穿刺肝膽管,再打顯影劑以便查出病變阻塞原因,但檢查具侵犯性,傷口疼痛且易內出血,是其缺點。 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這是目前最常使用的診斷方法,乃藉由十二指腸鏡導引至十二指腸乳頭(膽胰管開口),再經內置導管放入膽、胰管內,並施打顯影劑來顯現結石或阻塞的位置和病因。
- 由於肝臟有再生的功能,若手術順利,捐贈者及受捐贈者在數週後肝臟都可以長到原來的大小,都可以有正常的肝臟機能。
- 比如說膽道結石可以使用逆行性膽胰鏡取石術將石頭移除,惡性腫瘤在沒有遠處轉移之前也可考慮進行手術把腫瘤切除。
- 傳統的解剖學會根據肝臟表面特徵,將肝臟分為四個部份。
- 膽管癌在西方世界相當罕見,大約每年每10萬人僅 0.5–2 例。
- 由於近年來醫學的長足進步,膽管結石採用內科式治療,已行成一種趨勢;尤其是藉由操作內視鏡,所衍生出的各式各樣治療結石方法,儼然已成為主流;而手術開刀,反而成為內科式治療失敗後及少數特殊情況下的選擇。
- 膽管癌最常見的生理變化為肝功能異常、黃疸(膽管阻塞後,膽汁導致眼睛和皮膚變黃)、腹痛(30%–50%)、全身搔癢(66%)、體重減輕(30%–50%)、發燒(小於20%)、糞便和尿液顏色改變。
門靜脈入肝後再反覆分支最後匯入肝血竇,因此是介於兩端毛細血管間的靜脈系。 總肝管 總肝管2025 由於膽囊息肉多是沒癌化風險的膽固醇息肉,所以對於多發性的微小息肉只建議改善飲食習慣以及超音波追蹤。 總肝管2025 不過在外科病理的統計中,有惡性變化的膽囊息肉9成直徑超過1公分,所以對於超過1公分的膽囊息肉,會建議直接將整個膽囊切除,避免之後的癌化或者已經有的癌細胞擴散。
總肝管: 膽管
發生於膽管的癌症統稱為膽管癌,依照位置,又可分為肝外膽管癌、肝門部膽管癌與肝內膽管癌。 其中以肝門部膽管癌較常見,佔60~70%,其次為肝外膽管癌及肝內膽管癌。 ◎ 肝臟分泌膽汁肝細胞負責膽汁的製造,並將膽汁排入膽汁小管中,經過左、右肝管及總肝管,最後暫時儲存在膽囊,膽囊並會將膽汁濃縮。
常會聽說,膽道有問題者不能喫太油,這是因為膽汁可以協助脂肪的消化。 如果膽道阻塞,會使得膽汁無法順利到達腸道,影響消化。 總肝管 但只要患者接受治療,排除病竈後,膽管功能恢復,即可採取正常飲食。 有部分膽結石患者不願接受治療,則應限制油脂的攝取。
總肝管: 膽結石阻塞 切除膽囊主因
膽管癌的發生率會隨著年齡增加,男性發生的機率稍微較女性高(可能是因為男性有較高比例的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患者)。 根據法醫病理研究,帶有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的患者膽管癌流行率可能高達30%。 然而,近年來肝外膽管癌和肝門膽管癌的發生率卻呈現下降的趨勢。 美國可能由於有完善的醫療照護,膽管癌患者的住院人數和院內死亡率也都趨於降低。 由於癌細胞會透過淋巴結遠端轉移,無法切除腫瘤的患者五年存活率為0%;全部膽管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則為5%。
總肝管: 健康網》雨水節氣報到小心感冒! 中醫:多喫「這個」散寒氣
膽道結石之臨牀表徵為右上腹或上腹疼痛,經常伴隨噁心及嘔吐;漸增性或波動性黃疸,茶色尿及灰白便;進而發炎產生畏寒、發燒等症狀。 總肝管 由於臨牀症狀表現多元,因此膽道結石可以特化表現為膽絞痛、阻塞性黃疸、膽管炎、胰臟炎、及血膽症。 診斷方法與工具,可藉由血液檢驗,呈白血球增生、血清轉氨脢(GOT/GPT)和鹼性磷酸脢升高,甚至膽紅素或澱粉脢上升,而懷疑之。
總肝管: 檢查
門靜脈是肝的機能血管,其血量佔肝血供的70%~80%,壓力較低,其血液富含來自消化道及胰腺的營養物質,當流經竇狀隙時,即被肝細胞吸收,再經肝細胞加工,一部分排入血液供機體利用,其餘暫時貯存在肝細胞內,以備需要時利用。 這些血管分佈和變異對腹腔動脈或肝動脈造影讀片時很重要。 肝動脈供血量爲全肝血供的25%左右,供氧量約爲50%。 總肝管2025 門靜脈起源於腹腔消化器官(消化管和胰)、脾等的毛細血管,經逐級彙集最後形成門靜脈,是肝臟血液的主要來源(約佔70%)。
總肝管: 症狀和症候羣
分兩大階段將原來只溶於脂肪不利排除的毒素轉換成可溶於水的成分,經大小便排出體外,達成肝臟將體內毒素分解、轉換、排除的功能。 肝臟排毒兩大階段:第一二階段掃毒過程中產生有害的中間物質需要抗氧化劑、營養素和植物衍生物來協助消除。 例如維生素A、C、E、硒、銅、鋅、錳、輔酶Q10、硫化物、生物類黃酮素等。
總肝管: 臨牀症狀
然而膽管癌病患僅2~3%有MSI-H表現,能受惠者有限。 隨著各式機轉藥物不斷推陳出新,免疫療法於膽管癌治療的臨牀試驗正如火如荼進行中。 使用細針經由皮膚插入擴張的膽管,打入顯影劑,再用X光照像。 此方式可以把膽管系統分枝顯現出來,並找出阻塞的位置,必要時也可以同時留置引流管(PTCD)作膽汁的引流。
總肝管: 肝膽相照 肝臟與膽囊如何相互影響?
由於肝臟有再生的功能,若手術順利,捐贈者及受捐贈者在數週後肝臟都可以長到原來的大小,都可以有正常的肝臟機能。 不過活體肝臟移植的手術比較有爭議,捐贈者需要動比受捐贈者要大的手術,而且至少有二個捐贈者死亡的案例。 近年研究顯示約10~16%肝內膽管癌有FGFR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2)基因融合(fusion)或重排(rearrangement)變異。 透過腫瘤組織基因篩檢,如果具有FGFR2融合或重排變異,可以使用FGFR2抑制劑做標靶治療。 美國FDA已於2020年4月核準FGFR2抑制劑pemigatinib(Pemazyre)上市,是第一個用於晚期膽管癌的標靶藥物。 臨牀試驗顯示針對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膽管癌,有35.5%病患可藉由pemigatinib延緩病程進展,有2.8%病患達到完全緩解,給患者帶來新希望。
總肝管: 膽管擴張的原因
膽道阻塞時,膽汁鬱積於體內導致全身黃疸,會經由經皮穿肝膽道引流方式,以治療阻塞性黃疸及其合併症,改善臨牀症狀。 此時會將引流管置入後連接引流袋,來引流膽汁。 至於「總膽管囊腫」的患者,為了降低日後罹癌機率,會建議患者採取手術切除及重建,除手術剝離總膽管囊腫與附近組織,並切除膽囊、總膽管,再加以小腸與膽道重建,屬於複雜度較高的手術。 除了傳統開腹術式,目前也有腹腔鏡手術,傷口小恢復較快。
總肝管: 膽道癌分類
沒有特別有效的篩檢方式是面對膽管癌相當大的困境,僅能建議若屬於高危險族羣或有膽管癌家族史者,要更注意健康狀況,不妨定期到醫院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提高早期發現的機率。 肝臟和膽囊就像「工廠」與「倉庫」的關係,肝臟受損會影響膽汁分泌,導致無法出貨到倉庫儲存,減少的膽汁分泌可能增加膽汁的濃稠度以及增加膽結石的機率。 膽囊的病變有時也會阻礙了膽汁的運送,而發炎、膿瘍、癌變等也會影響肝臟的實質。 最常見需要切除膽囊的情形,就是膽結石掉出來卡住膽管,造成膽囊愈脹愈大、發炎。 產生膽結石的原因很多,有的是體質,比如東方人本來就比較容易產生色素結石,這種結石比較暗沉、偏黑色;另一個因素是跟飲食習慣及年齡、性別等相關,這種膽固醇結石比較偏黃色。
在肝十二指腸韌帶遊離緣,一般沒有門靜脈的屬支。 在十二指腸第一部後方,有來自胃、胰十二指腸的靜脈直接注入門靜脈。 在第一肝門的位置,門靜脈分爲粗短的右乾和細長的左幹,門靜脈左乾和右幹分別發出1-3條小靜脈至尾狀葉至左右段,有部分病人的右前葉門靜脈也直接從門靜脈主幹發出,或來自門靜脈左乾的橫部。 總肝管2025 A如果已經把膽囊切除了,自然就不用擔心產生膽囊癌,不過膽管仍在,膽管癌是否發生,與膽囊切除沒有關係。
總肝管: 健康網》每月「清槍」超過這個次數 美研究:可降低攝護腺癌風險
從外觀看起來,肝臟的中間呈現空洞狀,但不會影響患者預後及肝功能,唯切面較大,手術困難度較高。 想像膽管是「河道」,當河道通暢時,水流平順,不會有淤積。 一旦因為某些原因堵塞,水流不順,就會淤積在某處,形同膽汁淤積難以流通,從影像檢查來看,膽道就會形成擴張的情況。 膽管癌的預後與腫瘤本身能不能切除有絕對的關係。
若無法切除的腫瘤藉由肝內膽管或肝門靜脈侵犯肝臟,即使患者其餘生理機能正常,其餘命的中位數也小於6個月。 總肝管2025 由於有高達85%的膽管癌患者在手術後三年內復發,患者術後常會使用輔助性化療或放療以期增加治癒機會。 若術後腫瘤組織邊緣呈陰性反應(例如腫瘤已完全清除),輔助療法不一定能帶來好處,報告指出輔助性放療可能產生正面或負面的結果;對於腫瘤已成功清除的病人而言,輔助性化療似乎也沒有意義。
總肝管: 健康教育
以臺大醫院的經驗,膽管擴張者中,約有2/3是結石所致,癌症等其他因素約佔1/3。 因此,當切除肝右葉時,必須連同膽囊一起拿掉,否則無法完整切除肝右葉;而針對有肝硬化合併門靜脈高壓的病人,常常會因為脾臟腫大而消耗過多血小板,造成血小板數量低下,導致凝血功能異常,或因此無法接受抗病毒的幹擾素治療。 總肝管 在考慮預防手術後出血及後續治療的必要性後,可能會一併進行脾臟摘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