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況跟之前的路相似,都是泥石窄路,斜度幾急。 行了2小時10分鐘左右,行到上馬鞍山北面的副峯牛押山。 在公廁後面不遠,是馬鞍山家樂徑,穿過牌坊,沿家樂徑上行,這段上樓級的路正好為今次的旅程熱身。
個人覺得落山方面,大金鐘的難度不在蚺蛇尖之下。 除了主脊之外,吊手巖和牛押山北坡上還有一條俗稱雁谷迷徑的小徑[1][2]。 吊手巖2025 吊手巖 該小徑經過多條險脊、深壑和石澗,亦是容易迷路的。 吊手巖2025 吊手巖2025 此谷壑地形複雜,可探可遊之地繁多,惟大部分的谷狹險惡難行,並非一般郊遊路線,探遊者必須具備豐富行山經驗並小心計劃行程。
吊手巖: 吊手巖.馬鞍山
吊手巖地勢險峻,但各山脊、各峽谷皆形成獨有的景緻,如靈猿守谷、金毛狗峽等,渾然天成。 登山時風和日麗,草靜樹呆;於山頂風起雲湧,霧淹大地;下山時霧散雲收,景象歷歷重現,一爐晚霞燒成金黃後冷卻成紫藍,晚風輕吻頸際,沁人心脾。 吊手巖高588米,屬馬鞍山西部的支脈,黃金壁脊是吊手巖北部的山脊之一,因山脊旁有一幅巨大巖壁,稱為「黃金壁」而得名。 寫路線介紹不是純粹鼓勵大家盲目去行,而是讓大家瞭解清楚沿路情況及難度,再謹慎地衡量自己是否有能力上山,量力而為。 這條路全程落山,而且是馬鞍山郊遊徑,十分好行,約行半小時,就落到馬鞍山村的馬路。
- 之後,經新港城內的扶手電梯落到地下的巴士站,行到近鞍祿街的位置,就會見到NR84村巴的站頭。
- 這裏是家樂徑的觀景臺,可以望向中文大學一帶景色。
- 漁護署在路口豎立了危險警告牌,提醒遊人吊手巖曾經發生過致命的行山意外。
- 夏季酷熱、冬季煙霞,香港風景攝影就是如此的矛盾。
- 途中杜鵑仍盛放,特別是在熟悉的老地方,仍能尋覓得各樣杜鵑花的美態。
- 之後繼續上行,過了一個山頭,發現更高的山頭就在前方。
- 接上橫腰山徑後(警告牌右方的山徑亦可攀上吊手巖)左轉踏走雁谷迷徑。
本月21日,兩名行山人士於馬鞍山吊手巖被困,消防總隊目邱少明因救援而墮崖,不幸殉職。 自然本來開放予大眾,行山亦有益身心,但如果因為衝動就妄顧安危,意外隨時發生,更會令救援人員陷於困境。 吊手巖 爭論之餘,如要避免悲劇重演,就要認清楚行山危機,提升安全意識。 在這花開的月份,我們試嘗攀馬鞍賞杜鵑的滋味。
吊手巖: 山勢陡峭 難度達4星
有行山專家指,吊手巖是本港著名「險峯」,山勢陡峭及多碎石,不適合行山「初哥」挑戰。 吊手巖2025 途中杜鵑仍盛放,特別是在熟悉的老地方,仍能尋覓得各樣杜鵑花的美態。 但相比一星期前的景象,已遜色不少,可見花期之短暫,看來杜鵑也快要退下來,留待其他花朵來接上,為山野添色彩了。 這處遠眺馬鞍山一帶山峯,山峯間風起雲湧,雲氣、霧氣於山脊翻騰。 時而太陽光從雲隙之中透出來,「耶穌光」乍現,是辛勞登山之後的最美好回報。 2011年9月,一名51歲行山漢在吊手巖峭壁因濕滑跣腳,跌下六公尺山坡,被困14小時後獲救。
由於山徑並無政府部門維護,漁農自然護理署於入口竪立警告牌。 吊手巖2025 遊人登上吊手巖後,除了從原路退出之外,還可經牛押山和馬鞍山下走崎嶇路段返回麥理浩徑第四段。 行得山多身體機能開始變好了,也愛上這個休閒運動。
吊手巖: 馬鞍山路線資料(按圖放大):
這條路線走迷徑、賞杜鵑、探靈猿,甚有尋幽探祕之感。 惟登上吊手巖時需攀爬不少險直的路段,必須多加留意。 位於馬鞍山村的鞍山探索館原身為基督教香港信義會恩青營,後來透過活化工程保存了獨特的礦村文化。 鞍山探索館積極保育馬鞍山鐵礦場的歷史,為公眾推廣礦村的文化,成為了香港採礦業的重要歷史見證。 行山專家指,吊山岩的攀爬難度甚高,需手腳並用,而且需有豐富行山經驗方可挑戰,攀爬時最好繫上安全繩以策安全。 天清氣朗,登山者眾,與我們一同登山有數隊人馬。
- 仰望右前方,牛押山與馬頭峯形成的馬鞍彷如空中吊橋,再往右眺望,相連的、露出褐紅的礦場脊正與馬頭峯、牛押山及吊手巖形成環狀山脈。
- 及後,續向牛押山方向前走,路徑略緩,穿過樹林後,上行至牛押山的峯頂。
- 在短距離由450米上到536米高的大金鐘,這條路相當斜,十分喫力。
- 小心走出吊手巖頂的開揚位置,馬鞍山的全景以至船灣淡水湖景色均能盡收眼底。
近路口的一段路十分大級,建議兩手扶一扶兩邊的大石上。 漁護署在路口豎立了危險警告牌,提醒遊人吊手巖曾經發生過致命的行山意外。 千叮萬囑,吊手巖的路艱辛難行,行山新手或不熟路的人士千萬別要進入。 如果約一班人去行的話,可以約在馬鞍山港鐵站B出口集合,有需要補給及食早餐的話,可以到新港城的商場,那裏有超級市場及餐廳。 之後,經新港城內的扶手電梯落到地下的巴士站,行到近鞍祿街的位置,就會見到NR84村巴的站頭。 隨後再循明顯但浮滑的碎石山徑下山,接回麥理浩徑。
吊手巖: 馬鞍山
續往前走不久進入樹林,下行一會即達至馬鞍山郊遊徑的空地。 隨後沿馬鞍山郊遊徑的水泥路右走,經過左方馬鞍山村的路口續往前走,接上馬鞍山村路,及後經過燒烤場,下行至信義新村的路口,最後沿原路返回馬鞍山港鐵站完成行程。 香港有六種原生杜鵑花,分別為紅杜鵑、香港杜鵑、華麗杜鵑、羊角杜鵑、毛葉杜和南華杜鵑。 上完這段斜坡,有塊小平地,可以讓人休息,俯瞰馬鞍山村一帶的景色。 之後繼續上斜,不久便可見到馬鞍山就在前方,整個彎彎的馬鞍就在眼前。
吊手巖: 馬鞍山村路
行到吊手巖大約花了1小時45分鐘,行到上550米高。 如果在週末假日等行山旺季,最好早一點到站頭排隊,例如你想搭9時半那班車上山,就9時15分去排隊,否則爆滿的話,你就要等下班車,或者搭的士上路線的起點馬鞍山郊野公園燒烤場。 吊手巖(英語:Tiu Shau Ngam)是香港一座山峯,位於新界沙田區東部,高588米,屬牛押山西脊,爲香港著名險峯之一,現被劃入馬鞍山郊野公園。 此路線為非正式山徑,由黃嶺坳前往黃嶺一段山路略為陡峭,浮沙碎石較多,或需手腳並用攀爬,行走時必須注意安全。
吊手巖: 吊手巖 (北脊) Tiu Shau Ngam (North Ridge)
山徑初段為林蔭路段,後漸轉開揚,其後在一塊巖壁側需依徑上攀再下降。 浴徑行走,留意左方地上一塊被塗上字跡的大石,對面即是黃金壁脊的入口。 接回吊手巖的主徑後,左走至一塊斜度甚高的泥坡,沿繩索上攀,再走一段稍崎嶇山徑抵達牛押山。 從馬鞍山燒烤場出發進入 馬鞍山家樂徑 ,家樂徑兩邊均可到達觀景臺,而且長度相若。 抵達觀景臺後往吊手巖的入口十分明顯,繞過欄杆後開始攀升。 未知是否太多人到訪,路面已被開拓至一定闊度,也多了不少踏腳位。
吊手巖: 馬鞍山行山: 吊手巖、牛押山、馬鞍頭峯、大金鐘
馬鞍兩邊最陡斜,我們一路下降至麥理浩徑,一路回頭觀望下山之路,只見石路幾乎是在絕壁上硬生生開鑿出來,遊人只能伏在石隙之間緩緩的艱苦行進。 馬鞍頭山崖下是面絕壁,石壁底部滿佈碎石,那處是為馬頷峽。 該峽谷位置落差很大,在大路上望去幾乎看不見底,即使看似無路,但這個位置卻是「彌天棧道」、「荊棘石河」等進階路線的出入口處。 馬鞍山險峯處處,五星星的攀登路線俯拾皆是,但在勇闖勇境之前,定要量力而為。 家樂徑盡頭之處,就是前往吊手巖之路,越過第二塊警告牌,沿牌後往上走就是吊手巖之路線,往後都是陡坡和巨大石階。
吊手巖: 青蛙石 吊手巖 大金鐘
之後繼續上行,過了一個山頭,發現更高的山頭就在前方。 有些路段大石滿佈,十分大級,亦有些位置多碎石,要小心行;有前人在陡峭的斜路旁設置簡陋的繩索,這類繩索安全成疑,請勿依賴,寧願彎低腰扶大石更穩陣。 這條小路以泥路為主,晴天時行沒大問題,但潮濕下雨天的話,相信這條路會很滑。 吊手巖 一開始已經上得幾急,大概行了10分鐘,行到一個路口,這個位置也有危險警告牌,選右邊上山的路行。
吊手巖: 吊手巖 馬鞍山 大金鐘
行山前需集資料,做好資蒐集,瞭解路線,詳細規劃。 預計自己的體力與能力,從而估算所需時間,尤其留意何時入黑。 吊手巖2025 預備適合的行山裝備,如行山鞋、合適衣著及行山杖等。 如需求救,請瞭解意外所在位置,並說明傷勢等資料;如等候救援中的位置有變或已脫離危險,不需救援,必須立即致電報案中心通知。
吊手巖: 路徑
在短距離由450米上到536米高的大金鐘,這條路相當斜,十分喫力。 從大金鐘頂上,可以俯瞰整個昂平高原,望到有人玩滑翔傘。 由大金鐘頂落昂平的一段路亦非常難行,部分路要蹲下來、用雙手扶住兩邊的石慢慢行。
自問雖比一般旅人走得慢,但終究觀察能力有限,遠遠不及前輩旅人。 吊手巖位於馬鞍山以西,標高588米,為牛押山之西脈。 吊手巖峯以北,伏藏數道谷峽,昔日旅人見此谷壑甚具浙江省雁蕩山之姿,遂以「小雁蕩谷」名之,簡稱「雁谷」,而在吊手巖北坡約340米處的一道昔日探礦而闢的橫腰山徑也因而喚作「雁谷迷徑」。
上到牛押山後,轉右落去馬鞍山的山脊,這條山脊路幾險要,兩旁是懸崖,雖然風景漂亮,可俯瞰十四鄉及企嶺下海,但記得步步為營。 落完山脊,落到大約600米高的位置,之後急上,攀升到702米高的馬鞍山,大約用了45分鐘行完這條山脊,從副峯行到主峯,而全程計則花了3小時。 朝馬鞍山頭的方向繼續行,離開吊手巖,落一小段,行到林中的山坳,之後又開始上斜。
吊手巖: 高山低谷 053。吊手巖, 馬鞍山
由吊手巖上爬至牛押山及馬鞍頭,算是最出名、最廣為人知的登山路徑。 支路:如不走礦場脊,由馬頭峯下降至路口後,可向左下山接上麥理浩徑,再左走往水浪窩或右走經馬鞍山郊遊徑往西貢。 在馬鞍坳,轉左是逆走麥徑落水浪窩,我們就繼續直行,順走麥徑,經過彎曲山,欣賞西貢海島嶼星羅棋佈的景色。 之後落到一處約450米高的山坳位,出現分岔路,直行是急上大金鐘,轉右則是行麥徑繞大金鐘山腰,往昂平去。
此處山邊有石砌建築,不知是否昔日礦場的遺物呢。 由此往左走一會,便可見樹杆上的清晰指引,引領上山走吊手巖北脊。 緩緩上走,很快便來到較陡直及崎嶇山坡,需手足並用地向上攀爬,幸好在較困難的位置,都有前人留下的繩索,雖未可盡信其穩固程度,但作為扶助,也是個絕大幫忙。 走至較開揚位置,可眺望對面山脊上氣勢非凡的羊首巖,亦可俯瞰山下有公路作腰帶的新市鎮樓景,及吐露港及遠方八仙嶺羣峯。 續往上走,再攀登幾處陡坡,終於走至吊手巖山頂,接上山脊主徑。
吊手巖: 吊手巖
翠綠的山巒,人為的峽谷,成為穿梭時空、穿越銀幕的天然佈景。 落馬鞍山也不容易,路面有時是大石,有時是碎石,有時是泥土,時而大級,時而斜路,有需要就側身慢慢落,或者扶一扶兩邊;在崎嶇的位置,不妨坐下來,才伸腳到下一級。 大概行了40分鐘,才由馬鞍山頂,落到約550米高的馬鞍坳,接上麥理浩徑第4段。 由恆安邨恆康街起步,轉入街旁的休憩公園,朝馬鞍山郊野公園方向行走,在迴旋處直走,從隧道越過馬鞍山路,在行人道轉角處的分支右轉。 行走數步後,從左側馬鞍山繞道下的小路走至山坡旁,左行不久再在右面護土牆的梯級上走,及後接山徑上行至一道水泥小徑。 左走不久即循右方廢棄建築物旁的山徑上接馬鞍山村路,再右轉續上走至馬鞍山燒烤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