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和九月是香港最常受到颱風影響的季節,雖然香港從五月入夏,到秋天十一月,都有可能遭遇颱風影響。 [55]颱風會帶來大量的降雨,有時候會造成水浸或山泥傾瀉。 而在九月下旬,往往有第一道東北季後風開始影響香港,帶來稍涼的天氣。 香港境內擁有多個半島,這是由於香港的海岸線既長又彎曲。
十月到十二月是香港的秋季,天氣乾燥清爽,雖然十月還會有相當炎熱的日子,但是氣溫仍然慢慢降低。 去到十一月和十二月,天氣多數宜人[55],開始吹西北風,有時候會積累來自中國北方的空氣污染物,導致空氣污染嚴重的日子出現。 香港人一般對石頭認識不深,要推廣地質保育,成功之路實在還很遙遠。 復修工程除了包括改善在石礦場的地景外,亦同時生產可供銷售的石料。 安達臣道石礦場於2013年將可生產共5,000萬噸岩石﹝於2006年產量為26萬噸﹞、石澳石礦場將生產共2,300萬噸,而藍地石礦場將生產共650萬噸。 早於1966年前,香港有不少持有「許可證」的小型石礦場,主要從事生產建築石材,而最後一家持「許可證」的石礦場於1974年關閉,以便讓予較大型的特許石礦場。
香港岩石: 始生統平洲組 – 粉砂岩﹝約五千萬年前﹞
侵蝕是指把風化後的岩石物質移離﹝搬運﹞其風化形成的地方。 侵蝕作用主要由重力推動,並由流動媒體輔助,包括水﹝例如河流﹞和冰﹝例如冰川﹞,又或是單單由重力推動﹝例如落石﹞,風也可以移走風化物質﹝例如風蝕﹞。 地貌學是地貌性質和來源的研究,尤其是在大氣圈和水文圈中發生的風化和侵蝕作用。 這些地貌過程不斷改變地球表面的形態,並產生在岩石循環中運行的沉積物。 地貌是岩石圈、大氣圈和水文圈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結果。
- 海沙層亦會出現於沿岸受海浪作用而形成的沙灘和沙洲。
- 新界西北部蘊藏有大理岩,該處的大理岩並沒有露出地面,而是被厚厚的沉積物埋於元朗平原之下。
- 本港一些古老巖層蘊藏着海洋及陸棲生物的化石佔2%,年份界於4億年前的泥盆紀(黃竹角咀)和數千萬年前的第三紀(東平洲)之間。
- 戰爭結束後,香港政府要求報告的副本,但當時並沒有將報告保存下來。
- 新界西北部蘊藏有大理岩,該處的大理岩並沒有露出地面,而是被厚厚的沉積物埋於元朗平原之下。
- 岩石循環可從這三種岩石中的任何一種開始,無須經歷由火成岩變為沉積巖、再轉為變質巖,然後重新變回火成岩的整個過程。
- 安達臣道石礦場發展計劃把觀塘的安達臣道石礦場重新規劃[41][42],成為近年來市區較大型的發展計劃。
到了四億年前,經由河流及其三角洲運來的沉積物在香港一帶堆積。 這些沉積物成為現今香港最古老的岩石,即泥盆紀黃竹角咀組,這時期此地區的板塊活動相對穩定。 香港岩石 香港岩石2025 圖13:一億六千五百萬至一億六千萬年前的破火山口及相關的侵入岩之圖解﹝細圖為該火山活動時期形成的火成岩於本港之分佈﹞。 淺水灣火山岩羣七個巖性組中,唯有「檳榔灣組」是主要由火山熔岩組成的。 在龍蝦灣不僅可以考察「檳榔灣組」的熔岩,還可以順帶觀察一下附近出露的「清水灣組」的岩石,即細粒玻屑凝灰岩。
香港岩石: 晚侏羅世大嶼山岩牆羣 – 長石斑岩
這瀑布顯示出多項典型瀑布發展的特質,包括堅硬抗侵蝕的石牆,清晰的裂點,瀑布底部的掏槽,近圓型的瀑潭,受掏蝕的河牀岩石及壺穴。 這些岩石向北傾斜約20°至25°,形成香港唯一的大型陡崖﹝圖16﹞。 陡崖上的山脊形成顯著的山峯,由西面的黃嶺﹝639米高﹞伸延至東面的觀音峒﹝304米高﹞。 來自破火山口西北面的證據顯示,西貢破火山口的直徑最少達20公里。
風化是指岩石礦物及巖體暴露在大氣圈下的蝕變及分解作用。 風化作用發生於原地,意即同一地點,並沒有涉及主要的岩石物質遷移。 香港岩石2025 官方講法話,香港地質公園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嘅發展項目,受到國際關注及保育。 不過對一般市民來講,只要大家當呢到係自己屋企嘅後花園,好好保護,係咪地質公園並唔重要。
香港岩石: 花崗巖 – 香港人的石頭
泥盆紀的岩石主要出現於香港赤門海峽北岸及馬鞍山兩地,這些岩石包括礫巖及砂岩巖層。 香港岩石 於1980年,白沙頭洲沉積巖層中曾發現數塊魚化石﹝盾皮魚﹝圖3﹞﹞的碎片,因而確定屬泥盆紀時代。 泥盆紀礫巖呈白色,含有圓卵形石英岩和夾雜其中的石英岩粗沙粒填充物﹝圖4﹞。
根據1989年訂定的計劃,香港目前餘下三個營業中的石礦場。 香港岩石 香港岩石 類似的復修工程亦曾於南丫島進行,並已於2002年完成,該處形成一個面積共0.49平方公里的綠色地帶。 於魔鬼山一帶熱蝕變質的細粒花崗巖中,發現含鎢錳鐵礦的石英脈,曾有報導指其中可開採出高質的綠柱石﹝圖21﹞,但這些礦物卻從未被商業開採。
香港岩石: – 砂岩及粉砂岩
新界的清水灣半島是淺水灣火山岩羣主要出露的地區之一。 「鷓鴣山組」主要為含晶屑條紋斑雜細粒玻屑凝灰岩及凝灰角礫巖。 除了命名地鷓鴣山外,香港科技大學附近的白水灣至銀線灣泳灘以東的沿海一帶,「鷓鴣山組」的岩石也有極好的出露。 這一帶的海岸寧靜優美,不僅可以考察「鷓鴣山組」的岩石特徵,而且可以領略火山岩海岸地貌的雄偉奇妙。 這裏一層層的岩石如同一本巨厚的千頁書,包藏著地質歷史的無限奧祕,它書寫了香港地質歷史最新近的篇章。 「平洲組」中發育各種不同的層理(如水平、交錯、捲曲層理等)和層面構造(如泥造、波裂、雨痕、蟲跡等)。
香港岩石: 香港地質研究史
作為一個面積僅約為1,10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加上山多平地少,如何有效利用土地對香港來說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挑戰。 香港的都市用地可向三個方向發展:沿着山坡發展、向周邊平地發展、填海。 向陡斜的山坡發展成本高昂,而香港海岸線曲折而多淺灣,因此通過填充這些海灣來拓展土地是頗為便利的做法。 根據1986年一家公司的估計,1982年香港開山費用為每平方米120港元,但填海成本只需60元,而填海後售賣地皮的收益更是成本的三倍,可見填海的吸引力[68]。 香港另一地形特徵便是分隔九龍和香港島的維多利亞港。
香港岩石: 熔岩
除了粗火山灰晶屑凝灰岩﹝例如蘊藏在大帽山﹞外﹝圖2﹞,火山岩不會形成岩石核。 香港岩石 在許多香港郊野公園中觀看到的自然景觀,基本上皆由其地質和地貌演變過程控制。 人類的活動,如填海及興建水庫,大大的改變了原有的自然景觀。
香港岩石: – 礫巖、砂岩及粉砂岩
斷斷續續見到的錫-鎢-鉬礦物,大多集中於西北向的主要地質構造 香港岩石2025 ﹝如石英脈羣 ﹞,以及蘊藏於幼粒花崗巖的地方,範圍包括針山、沙螺灣及蓮花山。 立體地形圖協助看到地貌的三維地勢,而顯現在立體地形圖的線條,則可能代表一系列不同的現象,例如水道、地質構造﹝斷層、節理等﹞、巖層或不同岩石的邊界。 於1880年,駐英國皇家海軍戰艦大黃蜂號的外科醫生 H.B. 他識別了花崗巖、「暗玄巖」和正長巖,並指出突巖分佈在花崗巖的侵蝕地形,但並無突巖出現在斑狀岩石的地貌。 從他作的觀察,他製作了第一幅香港島的地質圖,這幅圖曾經掛於大會堂,後來轉至香港大學。
香港岩石: 長石排
大嶼山的石英二長巖﹝圖26﹞呈淡粉紅灰色,並含有較大粒的長石晶體。 石英二長巖屬侵入性火成岩,內含份量相近的斜長石及鉀長石,以及少量石英。 這些石英二長巖的巖漿大概源自地球深處,沿已有的通道﹝例如斷層﹞侵入。 聚合型板塊邊緣進一步向東南方移徙,導致火山活動的焦點轉至東南方,並促使西北與東南方的拉張性構造營力增強。 一座新的破火山口形成於現時大嶼山中部的位置﹝圖18﹞。 該火山的巖漿源自地下深處的巖漿庫,巖漿沿巖牆注入。
香港岩石: 香港地形與人為影響
香港的天然排水系統已被廣泛改造,包括在市區的下水道及市區外的引水道。 近期的人類活動改變土地面貌的速度,遠比自然過程快。 香港岩石 香港原來的地形大部分已因人類活動而改變,主要為供應額外的建築用地、建築物料及可靠的水源。
香港岩石: 香港地理
岩石循環可從這三種岩石中的任何一種開始,無須經歷由火成岩變為沉積巖、再轉為變質巖,然後重新變回火成岩的整個過程。 例如火成岩可直接化身為變質巖,而途中無須到達地球表面,也不用先演變為沉積巖。 碎屑沉積巖以其岩石碎屑的顆粒大小、形狀而命名﹝表2﹞。 例如粉砂岩﹝圖17﹞是由粉砂大小的顆粒集結而成,而砂岩則由沙粒組成。
香港岩石: 上侏羅統大嶼山火山岩羣 – 火山碎屑岩 (約一億四千八百萬至一億四千六百萬年前)
八仙嶺組的粉砂岩﹝圖35﹞呈紫紅色,並且展示薄層。 於白堊紀初期,當香港的火山活動剛停止時,這些沉積物在河道中堆積而成。 T香港的第四期﹝即最後一段﹞主要火山活動時期,開展於西貢糧船灣海位置。 破火山口在該處形成,巖漿從破火山口北邊和南邊的東北向裂縫噴出﹝圖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