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站於2004年12月30日動工興建[6],2010年1月30日隨京廣高速鐵路武廣段剩餘段開通而局部啓用[7][8]。 車站嘅總建築面積超過37萬平方米(333萬平方尺),整體建築包括主站房、無柱雨棚、高架車場(月臺)、停車場等,總投資130億人民幣。 車站總用鋼量達到7.9萬噸,差唔多係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比賽場館中國國家體育場(「鳥巢」)嘅鋼結構嘅1.7倍。 廣州南站亦係廣州市內一個綜合交通樞紐,旅客可以喺站內直接轉鐵路、地下鐵、巴士、的士等交通工具。
1997年2月,總投資8億元人民幣的廣深線高速電氣化工程全面開工[3]。 本工程與香港九廣東鐵採用一致電化標準(25000V交流電,50Hz;此等標準最初來自臺鐵縱貫鐵路電化工程),以便列車在廣州至香港間暢通直達。 廣州南站的總建築面積為37萬平方米,整體建築包括主站房、無柱雨棚、高架車場(站臺)、停車場等,總投資130億元人民幣。
深圳廣州南站: 廣州南站
廣州市承辦了1987年第六屆全國運動會(六運會),並建設天河體育中心作爲六運會會場。 由於從廣州站到天河體育中心的路程較長,於是開始考慮在天河體育中心附近建設一個鐵路客運站,作爲六運會的配套設施,故決定將廣深鐵路天河站作爲廣州第二大鐵路客運站,專辦廣深、廣九客車始發終到。 爲提高車站的知名度,天河站於1988年4月1日更名爲廣州東站[4]。
廣州南站站房建築面積約為168000平方米(僅計算候車大堂和售票大堂等鐵路客運設施),車站建築總高度為50多米,中部有一個64米的大跨拱形結構。 目前站房採用綫上架空候車結構,並在東西兩側設置站前架空落客平臺。 廣州南站的候車廳、屋頂及無月臺柱雨棚均為大跨度預應力索拱索殼、三向張弦拱等新型剛結構體系。 廣州南站目前在地上二層(站臺層)設置站場,分為京廣場(1-19道)和廣珠場(20-28道)兩個獨立站場,設15站臺28線(含4條正線),包括13個島式站臺和2個側式站臺。
深圳廣州南站: 站臺層
廣州南站也是番禺區乃至廣州市內其中一個綜合交通樞紐,旅客可在站內實現鐵路、地鐵、巴士、的士等交通工具的直接換乘。 廣州地鐵2號線、廣州地鐵7號線、廣州地鐵22號線及佛山地鐵2號線等地鐵路線將在廣州南站地底或附近設地鐵車站,形成一個集中的換乘中心。 1990年9月,鐵道部向國家計委報送了《關於廣深鐵路技術改造項目建議書的報告》;同年12月,國家計委批准立項。 深圳廣州南站 1991年4月,鐵道部和廣東省政府聯合成立了廣深準高速鐵路建設領導小組。 廣深準高速鐵路技術改造工程於1991年12月28日在石龍特大橋正式動工,由廣州鐵路局成立的廣深準高速鐵路建設指揮部負責建設,總投資48億元人民幣。 深圳廣州南站2025 工程主要有線路平面改造、改造既有小曲線半徑、換鋪60公斤/米的的重型無縫路軌共197公里、正線道岔換成12號可動心道岔、線路兩側設隔離封閉柵欄、所有平交道口改爲立體交叉、安裝帶超速防護功能的信號系統等,以及其他複線建設時未完成的後續工程,包括石龍段雙線、廣州東站改擴建等。
除了城市軌道交通外,廣州南站在西側設有的士站、公交車總站,東側則設有長途客運車站。 為了緩解車站周邊出租車使用道路蓄車等候、影響通行的問題,廣州南站於2019年10月18日啟用出租車蓄車區。 所有進入蓄車區的出租車需接到智能調度指令,按提示進入出租車場候客,其餘路段或未接到智能調度指令的出租車禁止上客。 另外,車站地下一層設有8個停車場,共約4,100個停車位,而P10、P11、P12、P13、P14停車場則在建設中,建成後廣州南站將會提供6,540個停車位[25]。 廣州南站設有配套的地鐵車站,於2010年9月25日投入使用。 其中,佛山2號線車站建於廣州南站西廣場下方,廣州2、7號線車站設於站房下方,廣州22號線車站設於東廣場下方。
深圳廣州南站: 廣州車牌競價要多少錢(2023年7月)
2004年10月1日,鐵道部、廣東省政府關於加快廣東鐵路建設有關問題的會談紀要簽字儀式在廣州舉行;同月,鐵道部正式批准立項建設廣深鐵路第四線[21]。 1949年10月26日,廣九鐵路廣州至深圳段恢復通車,但列車不能直接開往香港。 1949年12月7日,衡陽鐵路管理局廣州鐵路分局成立,廣深鐵路劃歸廣州鐵路分局管轄[1]。 深圳到廣州自駕主要高速公路是廣深高速,全長122.8公里,寬33.1米,雙向6車道、全封閉、全立交,限速爲120km/h,旅行時常一般爲2小時左右。 深圳廣州南站2025 現時廣州南站東側正在建設供珠三角城際鐵路使用的地下車站,命名為番禺站[27]。 目前共開行營業列車合計405對,始發營業列車327列,終到營業列車330列,跨綫營業列車76.5對[19],經停車次位列中國大陸各鐵路車站第一位[20]。
- 深圳到廣州自駕主要高速公路是廣深高速,全長122.8公里,寬33.1米,雙向6車道、全封閉、全立交,限速爲120km/h,旅行時常一般爲2小時左右。
- 1953年1月,鐵道部決定對全國鐵路運輸體制機構進行調整,衡陽鐵路管理局改組爲廣州鐵路管理局和柳州鐵路管理局,原廣州鐵路分局改組爲運輸分局,廣深鐵路歸廣州運輸分局管轄。
- 1950年,深圳墟火車站遷到較接近羅湖口岸、羅湖橋的現址,與香港的羅湖站僅一橋之隔,並在1953年更名深圳站。
- 距離廣州市嘅中心17公里,喺2004年12月30號動工興建,2010年1月30號局部啟用。
站房功能上有着特殊性,大跨度、大視角是廣州南站最主要的空間設計要求,雄偉壯觀的廣州南站建築外形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芭蕉葉」為設計意境,體現出它不僅是一個超大體量的鐵路樞紐站,而且建築結構本身很有藝術性。 深圳廣州南站 廣州南站的候車廳、屋頂及無站臺柱雨棚均為大跨度預應力索拱索殼、三向張弦拱等新型剛結構體系。 [12]而車站屋頂安裝了面積約2000平方米的太陽能電池板,將太陽能轉為電能後,直接為車站供電。
深圳廣州南站: 站臺層
目前,廣州南站主要停靠、到發經由京廣、廣深港高鐵,貴廣、南廣鐵路以及廣珠城際鐵路的G字頭/D字頭列車,以及廣珠城際鐵路區間的C字頭列車。 深圳廣州南站2025 目前共開行營業列車合計405對,始發營業列車327列,終到營業列車330列,跨線營業列車76.5對[19],經停車次位列中國大陸各鐵路車站第一位[20]。 2017年8月18日,由於佛山西站開通並投入服務,該站正式開行沿本線運行,往返肇慶的城際列車,共開行14對(初期僅開行6對)[10]。 同時,原先已開行的廣肇城際列車,所有車次全部增停佛山西站,運行時間延長3分鐘。 截至2017年8月18日,廣佛肇城際軌道交通共開行18對列車。
深圳廣州南站: 廣州南站
磁懸浮只到龍陽路也沒有延長計劃,沒法一步到位到浦西、陸家嘴甚至張江。 1980年代末,中國開始將眼光投向高速鐵路,建設京滬高速鐵路的構思也在醞釀之中。 但當時中國高速鐵路開發工作已經滯後世界水平幾十年,技術差距較大,因此鐵道部決定從國情實際出發,以時速160公里的準高速鐵路作爲突破口,爲未來發展高速鐵路進行探索和試驗。 選定試驗區段對既有線路進行技術改造,可以用較少的投資、較短的時間將既有線路改造成能夠開行時速160公里旅客列車的準高速鐵路。 而當時的廣深鐵路具有其它鐵路線所沒有的優越條件,包括不斷增長的運輸需求、地形條件較好、長度適中等,使其成爲首要的試驗目標[10]。
深圳廣州南站: 路線
複線建設對廣深鐵路的運輸能力產生顯著的提高,綜合運輸能力提高70%。 在複線開通的1987年,廣深鐵路旅客發送量達到了1467.89萬人次,是1983年的152%;年貨物發送量爲754.2萬噸,年貨物到達量1064.1萬噸,分別是複線前的176%和165%[3]。 深圳廣州南站 同時,由廣州地鐵小號廣東城際運營的廣州北站至白雲機場城際目前也同時在國鐵12306上聯網售票,所以目前廣州南站至白雲機場暫時實現了變相的空鐵接續換乘。 不過由於廣州北站只是三等站(新建的白雲機場高鐵站相信也是三等站或以下),比不過上海東站的特等站規模和前景(因爲廣州更重點扶持的新高鐵站是南沙站);所以可以在白雲機場北城際站坐城際3站20分鐘到花都站,出站進入廣州北站20分鐘高鐵飛到廣州南站,就是要出下站綜合時間和坐地鐵差不多。 廣州南站站房建築面積約爲168000平方米(僅計算候車大廳和售票大廳等鐵路客運設施),車站建築總高度為50多米,中部有一個64米的大跨拱形結構。
深圳廣州南站: 車站結構
廣州南站,又稱新廣州站或廣州新客站,廣州市民常直呼其為南站,計劃時站名為石壁站,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石壁街道,是一個大型現代化鐵路客運站,距離廣州市中心17公里,距佛山市禪城區直線距離約10公里;距番禺區8公里。 該站於2004年12月30日動工興建[6],2010年1月30日隨京廣高速鐵路武廣段剩餘段開通而局部啟用[7][8]。 廣佛肇城際軌道交通,又稱廣肇城軌或佛肇城軌,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城際軌道交通的一部分 。 深圳廣州南站2025 深圳廣州南站2025 城軌動車組採用由中車廣東公司自主研製的新型CRH6A型城際動車組,該動車組由8節車廂編組,共有557個座位,最大載客量達1488人。 線路始於佛山西站、終到肇慶站,全長86.82公里,共設11個車站,最高設計時速200km/h。
深圳廣州南站: 列車
廣州南站實施“單向免檢”後,位於中轉換乘區的C、E、G地鐵口和一層北通道的L、K、J共6個地鐵口,調整爲只下不上,供旅客到達廣州南站後換乘地鐵免安檢使用。 【導語】:廣州南站一樓中轉換乘的旅客,不需要到三樓候車,從一樓對應站臺的檢票口即可乘扶梯到站臺乘車。 2020年10月1日廣州南站運送客流43.7萬人次,而2021年10月1日運送旅客46.6萬人次,創下廣州南站開通十年以來的最高紀錄[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