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六識在很多的佛教文獻中都有提及,就如在《心經》中亦有「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之句。 除第六識外,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與它的對境聲色香味觸的關係,是比較直觀的,一般人都容易瞭解。 比如眼看物(色境:在佛教來說,色不單說顏色,亦代表物質)、耳聽聲、鼻嗅香、舌嚐味、身覺觸,得出的便是眼識、耳識等名,如此類推。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2025 第六識比較複雜,它的對境稱為法,法在佛教中的意義可簡說為現象,包括精神性的;而法相就是萬事萬物的表現,唯識家視所有現象都是由識而來,所以唯識學派說萬法唯識。 《八識規矩頌》分為四章,每章三頌十二句,分別為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 第六識就是我們日常所理解的意識,第七識叫末那識,第八式稱為阿賴耶識。
- 能薰者也要具備四個條件,即一者有生滅,有生滅變化方有作用,有作用方能薰習種子。
- 少從進賢映庵禪師薙髮;隨謁百松法師,聞講法華,恍有神會;次問楞嚴大定之旨,百松瞪目周視,師即契入;百松以金雲紫袈裟授之。
- 有欲直達家鄉,不知所趣者,指令得其正道,速達家鄉。
- 3、自性尋思觀: 世間萬有,皆是仗因託緣生起的假法,其本身沒有實在的體性。
- 3、為適應各類不同的機宜,示現種種化身,隨宜說法,令其離苦得樂。
良以去聖時遙,人根陋劣;匪仗佛力,決難解脫’者,可作‘因時制宜,法須逗機’之註腳。 六祖慧能大師雲:‘經有何過,豈障汝念? ’(六祖壇經機緣品)例此,亦可雲:‘佛有何過,豈障你念? ’趙州禪師示眾雲:‘不得閒過,唸佛念法。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黃心川:玄奘及唯識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 這是有情生命流轉的果,有情以其善惡行為所造作的業因,導致來生三界六道的苦樂之果。 其實異熟果就是眾生的第八識,第八識又名異熟識,舊譯為果報識,所以稱為生命流轉的果體。 如以眼識為例,了別 (認識) 色境的作用,是見分; 所了別的色境,是相分。 換句話說,見分是主觀做能認識的主體,相分是客觀的所認識的對像。 而所謂「客觀」,並不在心識之外,仍是在心識之內。
: 末那取境,只須四緣,即根緣 (末那識依阿賴耶識為根緣,復以阿賴耶識為根本依緣)、境緣 (末耶緣第八阿賴耶識) 、作意緣、種子依緣。 2、變異而熟: 由因至果,必有不同程度的變異,曰變異而熟。 譬如造酒,由水米和合到醞造成酒,必有變異。 有情造作各種業因,到隔世成果,也必有變異,曰變異而曰變異而熟。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寬謙金剛經: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第1集 – YouTube
生命的流程中,第七、八兩識是並存的,但是種子、因緣等的紀錄,則是隨時隨地都不停地改變。 透過《八識規矩頌》的詳盡介紹成佛的修行道路,知道了如何轉識成智、超凡入聖,而能有「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回鄉快感。 今生色身是前五意識所現出來的業報體,是從第八識種子所變現出來的果報,所以很難改變。
- 稱資糧者,譬如有人遠行,要先準備下資財糧食,以備途中所需; 修唯識行,也要先積聚下相當的智慧和福德,作為修行的資糧。
- 在見道位,已入十地中初地入心。
- 心識生起,要因緣具足,而境,就是四緣中的所緣緣。
- 至於淨宗:著有‘觀無量壽佛經疏’,又撰‘淨土十疑論’,勸人唸佛。
- 以上三位,前二位是有漏,後一位是無漏。
我們的生日是「觸」的開始,但這期生命的起始是投胎之時。 「觸」後即有「受」,有可意受、不可意受,對「受」的敏銳與遲鈍,是與生俱來的習性。 十二緣起中的「識」,就是第七、八兩識,去尋找父母投胎轉世,第七、八兩識中記錄著過去世的無明(惑),與行(業),準備成為今生的果報體(苦)。 最簡單的生命輪迴就是惑、業、苦,如環之無端。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菩薩行證 第1集
經雲‘一心不亂’,遠承前文依正功德,即是教令生信;近承上文‘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即是教令發願。 ‘等’者:除了上面所說的‘五祖戒、草堂青’之外,如龍舒淨土文七中說:詰老後身多憂苦,古老後身耽富貴,法華尼後身作官妓。 印祖文鈔雲:海印信為朱防禦女,雁蕩山僧為秦氏子檜。 ——請參閱文鈔續編致廣慧和尚書可知。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2025 龍舒淨土文七:‘宋朝有二青草堂,在前者、年九十餘,有曾家婦人,常為齋供,及佈施衣物,和尚感其恩,乃言:“老僧與夫人作兒子。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大乘妙法蓮華經 83(共83講)(印廣法師)
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 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 若論唸佛法門,唯以信、願、行、三法為其宗要。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懶人包
仙人見已,作如是言:我今為法,不惜身命,剝皮為紙,刺血為墨,析骨為筆,為眾生故,志誠不虛,餘方世界,有大慈悲能說法者,當現我前。 作是語時,東方去此三十二剎,有佛國土,名普無垢,國中有佛,號淨名王,忽住其前,放大光明,照最勝身,苦痛即除,平復如故。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佛師廣說集一切福德三昧:最勝聞法,得無礙辯。 最勝仙人得辯才已,為諸眾生度說妙法,令無量眾生住三乘道;經千歲後,爾乃命終,生淨名王佛普無垢國;由敬法故,今得成佛。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法華經》印廣法師講解 大乘妙法蓮華經全集共106講
’(景德傳燈錄七)馬祖道一禪師雲:‘我這裡,一物也無,求甚麼佛法? ’又云;‘對迷說悟;本既無迷,悟亦不立。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2025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馬祖道一禪師廣錄)趙州從詮禪師雲:‘無佛處,不得住;有佛處,急走過。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頌 寬 謙 法師
所謂「性空」就是從否定自性存在的思想建立起,進而否定自性妄執,讓我們從宿世自性妄執的牢籠掙脫出來。 「空」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也不是觀想什麼都沒有的空,更不是透過推論將物質切成一半,再切一半,又切一半,無限的一半,幾近乎鄰虛質的空。 八個心王與五十一個心所的業用,尤其是根本煩惱、隨煩惱等二十六個心所的對治。 在圖表中,很容易看清八識各個的心所分佈狀態,而能清楚認識心所,如有一面鏡子,即時照見情緒的起伏,度一切苦厄。 一九五六生於臺北,一九八六出家於新竹法源講寺,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畢業。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寬謙金剛經: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第1集 – YouTube
可是,識體的驗證是不是正確呢? 這時識體還有一種「再度證知」的作用,這再度證知的作用叫做「證自證分」 。 這樣一來,每個識體就有了四分,那就是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 : 種子起現行,雖然剎那即滅,但不是滅後始有果,而是剎那生滅之際,「正位轉變,能取與果」,也就是即因生現果,這果就是新薰的種子。 : 這是印度護法論師的折衷主張,他認為,無始以來,阿賴耶識中,有「法爾本具」的種子,同時也有從現行薰習的新薰種子。 : 這是印度護月論師等的主張,他認為,阿賴耶識中的一切有漏無漏種子,是無始以來,「法爾本具」,後來再從薰習新生。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黃心川:玄奘及唯識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前五識只能了別自己界限以內的東西,而第六識則是前五識任何一識發生作用,第六識即與之同時俱起,以發生其瞭解分別的作用。 仗因託緣生起的事物,只是暫時的現象,不是永恆的實體。 我人若在這因緣和合的事物上執著計較,這就是遍計所執性——普遍的計較執著,執我執法、執常執斷。 如果徹悟諸法緣生,常一切時,在依他起諸法上、無遍計所執的實我實法,這就是圓成實性。 上說 :「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圓成實於彼,常遠離前性。] 前性,指的是於依他起法上,遠離普遍執著計較的遍計所執性。 : 如來更為欲斷除小乘人偏有,及大乘人偏空的執著,而說非有非空的中道教。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菩薩行證 第1集
一心尚不可得,有何二門之可論哉! 是為究竟真如,究竟如來藏妙真如性,究竟心。 正所謂:五蘊皆空,度諸苦厄;‘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者也。 此風格獨特的基金會在寬謙法師精心擘劃下,先後舉辦七屆的「大專佛教藝術研習營」,至今仍是青年學子及藝術熱愛者津津樂道之盛事。 財團法人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美國覺心佛教會 寬謙法師 長年舉辦各種佛學專題講座、文化教育課程、佛教藝術研習營,並且於日本、紐西蘭、德國、美國、星加坡等地弘法。 每一間寺院的建築物使用年限少則數十年,多則屹立上百年,它甚至會是地區性文化的代表之作,影響之巨不可不慎。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頌 寬 謙 法師
而八識裡,最容易變化的是第六識,一個人在宇宙間,是多麼地渺小,雖然這麼渺小,我們卻還是可能「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這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其實就是學習佛菩薩,不斷地擴充心量、提高視野,讓所看的範圍更加寬廣。 當視野的範圍變得寬廣的時候,就等於我們的意境,正在往上提昇。 我們學習唯識,經常苦於名相多如繁星,如果只死背名相,卻不懂得整體架構系統,就會愈學愈痛苦,反而徒勞無功。 不但無法活用於對治煩惱,更會望而卻步,縱然學佛修行的寶典,就擺在眼前,也視同畏途,放棄學習的人,比比皆是,那就太可惜了。
我有一次搭飛機時,當飛機剛離開地面時,還可以看得到地面,但是漸漸愈飛愈高,飛到雲端後,所看到的都是雲。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他們所見到的,不是空空如也之相,而是從不平等而達於平等的相;但是我們同樣都站在平地上,因為執著外相,所以看起來的世界現象,都不平等。 《妙法蓮花經》是一乘大經,屬於法華宗的主要經典,表面上看不屬於淨土法門,但印祖已證唸佛三昧,圓通無礙,多次在文鈔中指出”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淨土。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2025 寬謙法師八識規矩頌 圓解之人看一切經論都是淨土法門的闡述,但根據眾生根據不同,隨機說法,最終都將歸於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