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中國內地的住宅租賃市場急速擴張,現已成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大的共居空間市場,數家發展商正積極競投地皮發展收租物業,以及開設自家品牌的共居空間營運商。 Weave Studios – Kowloon West 提供435個單位、近15,000呎的共享空間,而且鄰近奧運、旺角港鐵站及高鐵站,美食購物選擇相當多元。 Weave Studios – Kowloon West 共有 共居空間2025 5 個格局不一房型,以下為大家分別介紹。 不過,阿沙認為百貨應百客,共居空間與月租酒店的租期可有更大彈性,而且不用先繳付「兩按一上」的前期開支,所以在疫情下,也吸引不少需要在家工作,但本身家居空間有限的上班族,而前者更注重住戶間的聯誼,所以目標對象亦不同。 我們翻查網上資料,離「活託邦」只有一街之隔的旺角帝盛酒店,目前月租只需約$9,000,可享免費早餐、每週免費洗衣服務一次、免費Wi-Fi服務、免費健身室,不過這裡沒有固定信箱,而且要跟旅客為鄰,而且暫時是隔離酒店之一,亦沒有住客的聯誼活動。 今次阿沙實測的房型就是最貴的一種,即是Corner Suite,面積248呎,月租$14,200,內裡配置一張雙人牀,但空間感不大,似乎只適合一人居住。
- 政府於 年度施政報告首度公佈「青年宿舍計劃」,計劃下的首個青年宿舍項目終於 2020 年 3 月落成。
- 東華三院望藉共居空間,鼓勵青年人走入社區,加深青年人對社區的瞭解和關心,所以入住者必須參加「好鄰居」計劃,每年參與至少 30 小時的探訪及社區活動,包括探訪區內長者、籌組鄰居聯誼活動及文化活動等,向各界推廣共居生活的理念。
- 此外客房融入 Hmlet 的特色室內裝潢設計,並藉時尚簡約的設計搭配中性色調的牆身,鼓勵住戶於私人空間展現個人風格。
-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臺。
- 在家工作愈來愈流行,他認為,未來住客留在房內的時間或會更多,自然更關注居住質素。
- 從棲居城市人民的生命經驗汲取養分,不受限於現有的空間、行為、制度、慣性,重新檢視現行運作體制與都市議題間的現實、疑問與歷史關聯,可以幫助城市更精準定位當下處境與接下來的挑戰。
譬如在法國就有青銀共居的項目「Le Pari Solidare」,解決獨居長者問題及年輕人的租金壓力,同時也讓不同世代團結一起。 日本亦有銀髮婦女開展共居計畫「個個Seven」,建立老後互助的生活安全網,互相守望卻不需時常依賴,在人生下半場,自主選擇自己的「家人」。 為鼓勵共享社區資本,以回應青年住屋的需要,本院透過重置及翻新位處福全街及菩提街交界的唐樓,以共居模式,推出「福全.共寓」青年共居空間, 為青年人提供可負擔的共住空間及生活平臺。 最近一新共居空間Weave on 共居空間2025 Boundary在落戶太子,項目樓高10層,提供160個牀位,房間分3類型,面積由90至130呎不等,價錢最低7千多元,最高亦達1萬多元,房間呎價達$80。 Weave on Boundary創辦人Sachin Doshi表示,該空間主打年輕專業人士,例如大學畢業10年以內的專業人士,希望在外工作甚至創業。
共居空間: 香港共居空間轉向高檔發展
全包式價錢已包含房租、管理費、政府各徵費、Wi-Fi及水電煤費用,同時定期為住客提供房間整理服務,保持房間與公共空間整潔,為您帶來更舒適的住宿體驗。 除了Weave Studios 這類型共居空間外,Weave Living 也另外有Weave Suites 和 Weave Residences 兩種選擇。 Weave Suites服務式住宅,提供酒店式服務,房型更為闊落,也提供更多工作空間,位於CBD地區,更適合商務人士或追求更高生活品質人士;而Weave Residences 家庭式住宅位於港島半山區,則適合想擁有更多私人空間,小家庭及養寵物人士。 Weave Living 也貼心提高了住客入住的便利度,不論長租或短期居住都只需在官網上便可直接預訂,一租即住,免卻前期繁瑣的租務手續。 房租亦極具透明度,價錢已包括了水電煤雜費、無限使用Wi-Fi 及所有共享設施。 居住期間亦有Weave 專業團隊全天候管理,利用Weave App聯繫更即時方便,讓住客有更多時間投入個人生活。
- Studio Queen 雖然只有約150平方尺,但勝在擁有酒店級加大雙人牀褥(152 x 189cm),另外房間也包括了儲物空間、衣櫥、智能電視、雪櫃及私人浴室,月租$14,940起。
- 共居空間裡,除了早已為你安置好的傢俱,讓你即時入夥,無須為大型家俬、裝修而煩惱,有些共居空間更會為住客提供娛樂設施,如乒乓球枱、桌球枱、電子遊戲、飛鏢、餐桌椅,甚至有健身房、天台花園。
- 每一位入住青年都會獲邀加入管理團隊,共同為共居空間構思新意念,設法改善生活環境,幫忙維持共用空間的衛生。
- 以「共居」模式為青年人提供收費相宜的住屋選擇,鼓勵青年人多作交流、互相照顧;同時透過「儲蓄計劃」,助青年人養成儲蓄的習慣,為未來生活作好準備;入住者必須參與「好鄰居計劃」,定期探訪社區長者及組織睦鄰共享活動,以建立他們對居住社區的歸屬感。
- 近年流行共居空間,不但租金適宜,更提供各種你想不到的設施和生活上的方便,貼近大家夢想中的私人居住生活。
- 這讓住客住的舒服之餘,閒時可以做做運動、或與朋友到天台BBQ,共聚天倫,提升生活質素。
- 而近年新興的共居 Co-living 住宿,租金相對傳統租屋便宜很多,而且租期靈活,更適合想搬出來的年輕人居住。
仲量聯行相信,香港共居空間轉向高檔發展,馬安平說,香港的共居空間已由最初的低廉居住空間,轉變為時尚生活選擇,遂吸引新一浪的投資者投資香港的共居空間市場。 過去12個月,部分新項目已推出市場,租金較私人住宅租賃市場相若,甚至更高。 香港及新加坡為亞太區其中兩個最昂貴的居住城市,雖然空間有限,有少量營運商希望能急速擴張。 由於業主希望提升租金回報,香港表現較遜色的酒店及服務式住宅正轉作共居空間。 新加坡已見共居空間投資,包括Aurum Investments及Sequoia投資 Hmlet,以及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夥拍The Ascott Limited管理 lyf@SMU。 不少共居空間的營運商均沒有持有物業,所以會以利潤分帳形式的租約或管理協議發展共居空間;部分營運商則傾向固定的租約,為業主提供較長期的固定租金收入。
共居空間: The Nate — 生活應如此簡單
「外國客需求略有減少,主因是調低租金後,吸引更多本地客入住。」有估計外資長遠會減少甚至撤離香港,問到會否擔心外籍客源持續減少,李強調,共居市場供應並未飽和,本地市場足可吸納市場現有的供應。 共居空間 有些共居空間積極與不同機構合作,為住客提供不同專享優惠,例如烹飪課、瑜珈課、健身會藉等優惠,方便生活所需。 大多優惠內容都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幫助初出茅廬的年輕人解決獨立自住的煩惱。 共居空間 ▲Weave Studios — Sai Ying Pun 的共享休閑空間在共享空間方面,住客可以使用齊全配套設施,包括廚房、開揚用餐空間、辦公區域、會議室、休閑空間、健身室、自助洗衣間,物業亦提供24小時駐場保安服務。 他解釋,未來會著重建立平臺,例如將共居項目的地舖改建成特色商鋪,同時亦會與各商戶如健身中心、洗衣舖、甚至共享工作間等機構合作,為年輕人帶來更多生活以及工作上的選擇。 此唐五樓毗鄰我們的共居生活空間,有溫馨的共用空間和齊全設施,讓宿生能建立互相照應的睦鄰關係,我們深信創新思維可以讓青年人住宅有一點不一樣。
由於能夠擴大營運規模,共居空間營運商有潛力為業主提供更高的收入,以及在清潔、傢俱及能源上提供更高效率。 共居空間營運商擔任多重角色,包括處理保養的大廈經理、負責收取租金的物業經理,以及物色租客的租賃經理,與營運商合作發展,能減省傳統住宅物業需要支付三階段費用的需要。 保良局李兆基青年綠洲預計於 2021 年第 3 季竣工,樓高 27 層,項目地面設閱讀室、休息室、多用途活動室等設施,一樓為平臺花園,樓上全屬宿舍,料將提供 1,680 共居空間 個宿位,戶型包括單人單位及雙人單位,租期最長為 5 年。 項目採用環保平實的風格,使用可再生能源技術,並設多項環保節能裝置,更加入大量綠化元素及公共空間,打造青年互相交流的空間,啟發思維。
共居空間: 經濟不停學
不過,這裡賣的是服務與共居氣氛,今次阿沙有任何疑難,致電前臺,管理員都盡量提供協助,而且這裡的管理員似乎都能記下各位住客的名字,感覺親切,值得一讚。 由大門直入,先要經過一層樓梯,才來到共居空間的電梯大堂,這裡有管理員前臺,也有一排信箱,信箱走懷舊風格,由電梯大堂直入就是全幢住戶的公共空間。 該共居空間位於大角咀晏架街,周邊都是工廠大廈,旁邊已是市建局的重建地盤,而且對面是公眾浴室,所以周邊環境並不理想。 不過,共居空間的大門沒有採用玻璃設計,而是採用隱藏式密封設計,所以感覺尚算有私隱度。
其中去年才翻新推出的木棉花共居住宅,Runhotel 讀者預訂月租只需 HK$13,000 起(已連服務費),可享共用茶水間、自助洗衣、健身室及空中花園。 而尖沙咀 The Nate 更可以帶同寵物入住,月租 HK$13,500 起(已連寵物附加費),Runhotel 讀者預訂仲會獨家送 HK$50 超市禮券,詳情可看下文。 年輕人在畢業後踏入社會,渴望能有多一些私人空間,又擔心負擔不起租金,不少人會選擇共居模式。 年輕人如想在可負擔的租金下追求舒適的居住空間,透過分攤租金及設施成本打造的共居形式成為一條出路。 共居空間 其次,在共居空間在亞洲多個地區之所以變得普遍,與多地年輕人的獨身、遲婚、不婚文化盛行有關。
共居空間: 獨立充電插座
該企現於香港提供近400個「共居單位」,新加坡則有逾500個,月租平均約1萬多元,項目入住率持續達9成以上,現時住客平均租用7個月,上半年新簽租客約680個。 現時的共居模式,普遍是指由一羣人共同租住一個單位,並共用廚房、客飯廳、洗手間等空間及資源,在同一屋簷下一同分擔家務、共享技能、彼此照顧、重新築起鄰裏關係。 Studio Double 可供二人入住,房間大小約為 平方尺,房內包括酒店級雙人牀褥(137 x 189cm)、儲物空間、衣櫥、智能電視、雪櫃及私人浴室,月租$14,490起。 Studio 共居空間2025 Single 專為單身人士而設,房間大小約為 平方尺,房內已包括酒店級單人牀褥(89 x 189cm)、儲物空間、衣櫥、智能電視、雪櫃及私人浴室,月租$13,590起。 ▲ 共居方式來源於大學生的宿舍生活,而隨著大城市市中心的居住成本愈來愈高,造就該方式大行其道。
共居空間: 服務目標
創辦人提倡連繫社羣的理念,品牌旗下管理團隊會定時舉辦不同文化藝術講座及活動,更設主題月份,為住戶提供相應的折扣,過去便曾推出「Wellness Month」,住戶如使用指定瑜伽及健身室服務,可享獨家折扣。 共居空間裡,除了早已為你安置好的傢俱,讓你即時入夥,無須為大型家俬、裝修而煩惱,有些共居空間更會為住客提供娛樂設施,如乒乓球枱、桌球枱、電子遊戲、飛鏢、餐桌椅,甚至有健身房、天台花園。 這讓住客住的舒服之餘,閒時可以做做運動、或與朋友到天台BBQ,共聚天倫,提升生活質素。 根據英國學者 Matthieu Lietaert 針對共居模式的研究指出,「共宅」(Co-housing/Co-living)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至 1970 年代出現在丹麥哥本哈根的共同住宅計畫(Sættedammen)。 在 1972 年哥本哈根開展的共居社區,當時共有二十多個家庭居住,創立人認為現代社會人際間的聯繫薄弱,而共居社區旨在讓孩子在社區中獲得更多關愛,能有更多機會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樂、成長。 其後這個概念逐步推展至荷蘭、瑞士等國家,現在於歐洲、美國、以及亞太地區中都日漸普遍。
共居空間: 共享居住空間的好處
位置坐落於港島文青及潮人聚集地,距離「藝裏坊ARTLANE」僅一步之遙,結合綠化空間和傳統文化。 於亞洲地區擴展迅速的共居空間公司 Hmlet,在毗鄰旺角朗豪坊增設全港最大的共居空間——Hmlet Zion Apartments,主要目標為為專業人士。 Hmlet Zion Apartments設 共居空間2025 57 間不同房型的客房,從一房到三房不等。 共居空間2025 此外客房融入 Hmlet 的特色室內裝潢設計,並藉時尚簡約的設計搭配中性色調的牆身,鼓勵住戶於私人空間展現個人風格。 他表示,開業前已收到300個申請,一半來自外國,一半來自香港本地,預計今年10月將會住滿。
共居空間: 青年共居空間逐個捉!4間申請資格/月租/設施比較
共享居住空間的目的為提高同居者的生活質素,減輕彼此的日常生活負擔及壓力,讓家庭能夠有更多的自由時間。 亞太區主要城市的住宅樓價持續上升,共居空間較普遍住宅更能為住客提供更短及更富彈性的租約,以及可隨時搬入的便利。 根據報告的個案分析,共居空間的營運商可較傳統的出租住宅模式節省最多25%的開支。 位於西營盤、剛於8月正式開幕的共居大廈Weave Studios,是品牌旗下最新的住宅項目。
共居空間: 共享居住空間漸盛 年輕人住屋新出路
「福全。共寓」青年共居空間由東華三院推出,透過將原址的單幢舊樓重置及翻新,以「共居」(Co-Living)模式,為弱勢青年人提供安居之所,助他們追逐夢想。 從棲居城市人民的生命經驗汲取養分,不受限於現有的空間、行為、制度、慣性,重新檢視現行運作體制與都市議題間的現實、疑問與歷史關聯,可以幫助城市更精準定位當下處境與接下來的挑戰。 當陳舊場域再也無法符合當代人生活需求,臺北的URS 機制能否轉換自身的角色進化,讓實驗性空間更加開放地加入思考與對話的元素,賦予現有資 本與法令下的軀殼嶄新的價值與想像。
共居空間: 共居空間適合香港嗎?
一般共居生活都已以短期形式分租,受年輕人、學生、創業家為甚至有些年長人士喜愛,他們共通點都是沒有家庭負擔,亦不希望置業及承擔貸款按揭等壓力。 我們跟隨地產代理前往睇樓,同區而言,$13,000月租似乎也不乏選擇,而且空間感較大,亦設有廚房。 如經濟能力許可,你亦可考慮近年由初創企業為年輕人而設的共居空間,有專業的管理團隊為你打點一切,讓你有更多的空餘時間追夢。 The Nate 項目特意邀來 Charlie & Rose 的 Ben McCarthy,設計師過去為不少名餐廳操刀,作品有 Linguini Fini 和 Brickhouse等等。
共居空間: 市場最熱點
如以上項目均不合適,你亦可到社聯網瞭解「社會共享房屋計劃」下的其他青年共居空間,計劃以「共住.共生」為理念,項目由不同非牟利機構營運。 項目採用簡約設計,重視減碳和智能管理,單位採光充足,窗戶具隔音功能,並設有廢物回收及分類,減低用電及碳排放量,提供舒適環保的生活空間。 東華三院望藉共居空間,鼓勵青年人走入社區,加深青年人對社區的瞭解和關心,所以入住者必須參加「好鄰居」計劃,每年參與至少 30 小時的探訪及社區活動,包括探訪區內長者、籌組鄰居聯誼活動及文化活動等,向各界推廣共居生活的理念。 The Nate 共居 Coliving 公寓設牀位至多款私人開放式戶型,面積介乎 140 至 241 呎,租戶可共用廚房、用餐空間、休憩空間、自助洗衣房和天台區等設施。 本地服務式住宅企業Dash Living(Dash)亦看準共居空間的需求持續,早前於旺角開設新項目,現正積極準備進軍亞洲其他市場。
The Nate 服務式公寓位於尖沙咀彌敦道及山林道交界,距離港鐵佐敦站僅 2 分鐘路程,附近仲有 Donki、超市及各大商場,買生活用品好方便,而且仲歡迎寵物入住。 房價包曬水、電、無線上網、每週 3 次房間清潔及 1 次更換牀單,住客亦可免費使用共享廚房、天台花園、自助洗衣及乾衣機,其中廚房仲有焗爐、微波爐、多士爐等等,一應俱全。 住宿期間,公寓亦會定時舉辦各種文化藝術講座及活動,為住客提供更多娛樂及優惠。
共居空間: 貧富懸殊 香港最高、最低家庭收入相差57.7倍!最窮每月只咁多錢過活!樂施會報告:每5人有1人貧窮!邊個行業是在職貧窮重災、最多人持續失業? 4
Weave還會舉辦多元化活動,活動範疇包括休閒娛樂、個人技能提升、身心靈健康、培養社會責任及文化藝術。 旨在聯繫所有住客,增加歸屬感;讓他們共居的同時,能為個人及社區帶來正面影響。 活動包羅萬有,由節日派對、就業講座、義工活動、藝術展覽至各地文化交流等,應有盡有。 每一位入住青年都會獲邀加入管理團隊,共同為共居空間構思新意念,設法改善生活環境,幫忙維持共用空間的衛生。 項目社工亦會為住客安排各種社區活動,如新生活預備班、共住空間規劃等,協助他們適應新環境,以便規劃未來新生活。
共居空間: 香港的共居實際上只是豪華劏房?
相信不少人都曾經有過「搬出來」的想法,有些人希望脫離與父母一起的生活,體驗與朋友或伴侶一起住的生活;有些人則想獨自居住,嘗試學習獨立的生活模式,自己打理生活一切。 共享居住平衡共居和私人空間,提供一人房之外,亦有二人房、三人房等選擇,適合想體驗獨居或與兩三個好友一同居住的人。 共享居住空間不但提供相對便宜的租金,更容許靈活的租期,由一個月至幾年不等都適用,適合喜歡多變和希望短暫體驗生活的年輕一代。 彈性租約和相宜的租金亦吸引來自不同國家、家庭和學歷背景的人入住,尤其工作假期一族和短期留學一族。 因此,入住同時,我們可擴闊社交圈子,分享不同知識,瞭解不同人的抱負和思想,為生活帶來啟發。 在家工作愈來愈流行,他認為,未來住客留在房內的時間或會更多,自然更關注居住質素。
共居空間: 項目已於 2019年 1月出售
共居空間裡定期會舉行社區活動,例如音樂會、電影會、各式party、Beer Pong比賽,連繫鄰舍,締造愉快的居住環境。 離開家人獨自居住,難免會感到沉悶乏味,偶然與共居空間裡的夥伴大夥兒玩樂,為獨居生活添添生氣。 仲量聯行指,盡管港府已致力解決學生宿位短缺的問題,但中長期內還是看不到針對學生住宿的大型項目。
共居空間: 【居屋2023: 申請攻略】14/8截止申請! 入息、資產、購買資格懶人包 (持續更新)
他解釋,類似泳池、健身室等設施,在疫情爆發時要長期關閉,變相加大營運壓力。 「這些設施只為大廈內的住客服務,很浪費室內空間與資源,就算經營者可負擔成本,亦不是很明智的方向。」他強調,Dash透過與外界夥伴合作,讓住客可使用附近的健身室,有效減輕成本。 為年輕人提供共享居住空間的Weave Co-Living首個共居項目—Boundary於2018年8月在太子投入服務,深受一眾學生與年輕專業人士歡迎,今年秋季再下一城於紅磡市中心推出共居大廈Weave on Baker。 其各類型房間租期為六個月起,全包式月租由港幣8,100元起,當中包含房租、管理費、政府各徵費、Wi-Fi及水電煤費用,同時定期為住客提供房間整理服務。 共居空間位處優越的市區地段,每個房間都採用獨特新穎的裝潢傢俱,會所設施一應俱全,更有管理團隊負責籌組多元文化社交活動,配套服務媲美酒店。 共居空間2025 租戶可以較傳統租屋經濟、彈性的全包月租模式,靈活起租退租,搬入即住,享受豐富住屋體驗,擴展個人社交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