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坪360救援徑為香港唯一設有標距柱但不設兩位郊遊徑編號的郊遊徑。 由於此郊遊徑由私人機構(昂坪360)興建及維護,雖然設有以字母C為首的標距柱,但不設郊遊徑編號,標距柱序號由C01順次增至C30。 龍門郊遊徑 大帽山是香港最高山(957米高),由於山頂經常被雲霧所覆蓋,遠看像戴了一頂帽子,故名大帽山,俗稱大霧山。 大帽山是香港多條著名石澗的源頭,如大城石澗、大曹石澗、大圓石澗及梧桐石澗等,故「大帽之澗」被譽為香港四大奇景之一。 今天天氣非常好,沿路走也只遇到幾位遊人,在山上除了享受美景外,還有這份難得的寧靜,喜歡。
各郊遊徑擁有不同的首兩位數字,其中首一位數字以郊野公園地區劃分 (如香港島為4字頭),尾兩位則從01順次增加。 例如船灣淡水湖郊遊徑的首兩位數字是26,標距柱序號由C2601順次增至C2630。 香港有許多各種不同類型、長度和難度的郊遊路徑,供遊人作遠足或漫步之用。
龍門郊遊徑: 11-28 灣仔警察博物館 — 寶馬山 — 鰂魚湧地鐵站
妙高臺是大帽山伸向南部的支脈,與禾秧山平行成對,為大帽山南麓的左右臂之一。 於瞭望臺前俯瞰,視野極廣,山下的市區全景乃至大嶼山,皆入眼簾;面向西北,更遠眺八鄉、元朗及深圳一帶。 龍門郊遊徑2025 落霞時分,大地由橙黃化作一片暗藍的蒼茫,增添神祕與距離,萬籟俱寂。
川龍下車可到彩龍茶樓或端記茶樓,一嘗自助式飲茶和雞包的鄉村情懷。 食飽纔有動力行山,沿兩間茶樓方向大路而行,過三生酒廠、車場後,三叉路取中間。 經川龍管理站,取左方即「禁止單車駛入」等路牌,多行1公里於重要路口往右落斜,龍門郊遊徑起點為原始泥徑。
龍門郊遊徑: 龍門郊遊徑
從郊遊徑急升後,返方向走回上次下降的開揚小徑,在天氣與角度的轉變下,感覺又自不同。 路線中段,在一尊尖削的巨石上方,恰巧是一縷螺蜁狀的雲絲,這可遇不可求的組合,使我久久未能放下照相機。 衛奕信徑是香港唯一不連貫的長途遠足徑(第2、3段之間相隔維多利亞港),如要算港鐵太古站至藍田站部分的話,長度另加4.5公里。 標距柱是特別設於郊遊徑上以輔助郊遊人士作定位之用的柱子,其絕大部分由漁護署設立。 郊遊人士如在郊遊徑上遇到突發事故,可循路找到就近之標距柱向救援人員說明其位置,以協助定位和搜索。 標距柱之間一般相距約500米(昂坪360救援徑除外)。
上兩回走過大帽山(相思林徑‧大帽山3)遠離人煙的另類而精彩的路線後,一直希望再度探索此處的支線。 想起龍門郊遊徑途中設有指示牌的分支,可接駁回上次走過的路段,正好由此路進再作深度遊。 泥徑緩震較柏油路佳,夾雜由亂石砌成的古道,訓練到腳掌不同部位肌肉。 陽光與涼風,接水流聲和雀鳥聲,即使沒有開揚景緻,絕無沉悶之感。
龍門郊遊徑: 龍門郊遊徑︱忘憂森林恬靜之旅
及後,接上左前方的山徑依路牌往鉛礦坳方向,續往上走。 龍門郊遊徑 初段和緩,樹木茂密,往後越趨陡峭,草木漸疏,景觀開揚。 仰望大帽山南麓,藍天翠嶺,山陵起伏向西伸延至妙高臺山脊。 續沿山脊上走,部份路段陡峭,略需手足並用,隨後上行至相思林徑的路口,其路旁有一往城門引水道的路牌。 郊遊徑處於風景優美的郊區,長度較長途遠足徑短,惟部分郊遊徑的長度超過10公里,比長途遠足徑的分段更長,難度則按所在地點而異。 龍門郊遊徑 位於郊野公園內並由漁護署設立的郊遊徑[1],都設有標距柱,標距柱以字母C為首(C代表Country Trail,即郊遊徑),配以四位數字組成。
- 及後,沿原路折返至石天門頂後,再返回登山主徑。
- 這段路較為開揚,可以遙望青馬大橋、葵涌、荃灣、青衣等一帶景色。
- 續前行,樹蔭頓失,原來此處去年發生山火,燒死了不少樹木,幸好部分樹木又長出新葉,再次生機勃勃了。
- 此徑的初段蜿蜒於大帽山的山腰間,慢慢往上爬升,不時又會經過溪流石澗,川龍郊遊徑設置了三條木橋,橫跨數條較大的溪流,而其餘的細小支流,則只有一些天然的石塊。
- 經石屎樓級往城門水塘,石級往外拋而且沒完沒了地下降海拔150米,考驗四頭肌耐力,想起鳳凰山落昂坪之路。
- 其山頂與大帽山之巔串成一列,「真假」並排──由城門水塘及葵涌仰望,只見禾秧山山頂,故稱「假大帽」。
- 沿著主車道走過漁農自然護理署,續上走至分支,在分支處標示著龍門郊遊徑的木製牌樓便是起點。
依照郊遊徑的指示牌,沿著山腹徑一直行走便可抵達城門水塘的林務車道。 此後經過賞蝶園下走至塘畔,最後右轉沿著菠蘿壩自然教育徑走至城門道。 沿城門引水道林路右走,蜿蜒山腰,途中向右遠眺葵涌、石籬及金山的景色。 走至左方大圓石澗的水壩,前走幾步,依路牌往龍門郊遊徑,越過左方的石橋及上走水泥梯級後不久,進入右方的泥徑。 沿山徑緩緩而上,穿過林蔭,走至龍門郊遊徑的路口。
龍門郊遊徑: 11-14 龍門郊遊徑 (城門水塘至川龍)
古道分岔處亦間中可見由昔日鄉民所立,簡單刻上左右方目的地的石碑,稱為「問路石/指路石」。 隨後,沿瞭望臺左方的小徑下山,初段十分陡峭,需手足並用。 下降至和緩的草坪後,續沿主徑往前下行,大致向南。 龍門郊遊徑2025 接上響石墳場的水泥路後下走至涼亭旁的行車路,及後進入對面的水泥徑下降至郊野公園川龍管理站,最後,沿馬路右走至荃錦公路旁的川龍小巴總站完成行程。 繼往上走,途中遠望右方橫亙的四方山及藏於其中的王母石澗,及後,山徑穿過山崗的幾組石羣後,已看到前方禾秧山頂的巨石羣──禾秧石林。 其山頂與大帽山之巔串成一列,「真假」並排──由城門水塘及葵涌仰望,只見禾秧山山頂,故稱「假大帽」。
龍門郊遊徑: 郊遊徑
走過郊遊徑的門牌,開始進入蜿蜒的山腰小徑,由於有樹蔭,並不辛苦。 不久便需要越過多條石澗,也因此建了3道木橋,橋下大石亂布,流水淙淙,溪水清澈冰涼,洗手抹臉一樂也。 續前行,樹蔭頓失,原來此處去年發生山火,燒死了不少樹木,幸好部分樹木又長出新葉,再次生機勃勃了。
龍門郊遊徑: 龍門郊遊徑 Lung Mun Country Trail
石澗命名多取其源頭及出口處之地名,如大城石澗即大帽山至城門水塘。 龍門郊遊徑起步於川龍,終點為城門水塘,郊遊徑也是從兩地名各取一字成為名稱。 龍門郊遊徑2025 郊遊徑全程5公里,蜿蜓於約三百多米高的大帽山山腰,途中會跨過多條大小不一的溪澗,仿似漫步於溪澗走廊。 入村後,沿寬闊車路前往郊遊徑起點,約需半小時。 到達郊遊徑起點前的分岔路口,在晴朗的日子,望向大帽山頂可清晰看見圓形的雷達站。
龍門郊遊徑: 相思林徑
跟好友邊走邊聊,穿穿石林、拍拍照,確是十分寫意和滿足的一天。 不久,右前方有一石崖,岌岌峭壁,氣勢不凡,坐向城門,正是石天門。 龍門郊遊徑 留意右方的密徑,可走至石天門頂,沿其右方的石邊除除下攀至前方。 其正面之中有一道窄隙,就是天門入口,對身形有信心者側身可穿過,但出口更狹小。 及後,沿原路折返至石天門頂後,再返回登山主徑。 大帽山是香港最高的山峯,又作大霧山,海拔957米。
龍門郊遊徑: let’s go hiking 香港行山誌
沿小徑往前步近石林一看,羣巖巍然聳立,部份表面呈波浪,形態獨特優美,組合起來卻不失氣勢,非同凡響。 尤其左方像巨型直紋飯團的岩石,巍峨壯觀,稱為王母點將臺。 於石羣前方,有數小徑可登上石羣頂,其中登王母點將臺的小徑將繞至石後攀上。
龍門郊遊徑: 路線詳情
史籍《新安縣志》中記載此山形如大帽子,故名。 縣志中雖沒有說明石塔是人為建造還是高聳如塔的天然磐石,然而大帽山山上確有許多奇巖羣集,旅行界前輩概將其分七組,稱為七重巖 。 大帽山山高霧多,寒冬時有結霜,常吸引大批市民駕車登峯冒寒觀賞。 此高峯的山徑亦四通八達,遊人可循不同路線領略香港山之王者的雄姿。 相思林徑是繞行大帽山腹的山徑,道旁廣植相思樹,故名相思林徑。
龍門郊遊徑: 新界西部(屯門區)
這段路較為開揚,可以遙望青馬大橋、葵涌、荃灣、青衣等一帶景色。 進入了茂密的林徑後,亦表示著龍門郊遊徑快到尾聲,此段有連綿的石級往下走,有防滑的紋理,在潮濕下雨的日子亦可安心行進。 沿著主車道走過漁農自然護理署,續上走至分支,在分支處標示著龍門郊遊徑的木製牌樓便是起點。
前段為不太斜的上坡路,其後一直為下坡路,沿途山徑頗崎嶇,路程亦較長。 經舊村遺址,略升至海拔400米左右,廢村澗位發現類似小夏威夷徑小水壩。 經石屎樓級往城門水塘,石級往外拋而且沒完沒了地下降海拔150米,考驗四頭肌耐力,想起鳳凰山落昂坪之路。 龍門郊遊徑官方距離為5公里,連同步行到起點及終點經賞蝶園往菠蘿壩乘車,約7公里。 由川龍的村路經漁護署管理站至分支,右轉一小段後左接龍門郊遊徑。 攀升至十字口(相思林徑),續由北面小徑上走。
龍門郊遊徑: 自然教育徑
於相思林徑的路口,踏上前方登禾秧山的小徑,路口明確及有絲帶記號。 向左俯瞰,獅子山作背景、針山腳下的城門水塘,山光水色,歷歷入目;向南遠眺,葵涌、荃灣及青衣,遠至香港島的全景,盡收眼底。 1 於龍門郊遊徑的路口右走至城門水塘,或左走往川龍小巴站。 2 於相思林徑的路口右走,下降至路口後再右走,接上龍門郊遊徑後下行至城門林路,沿林路走至城門水塘的小巴站。 景色方面,龍門郊遊徑以林景為主,而中途可以欣賞開揚的荃灣景觀,景色中規中舉。 但由於路線輕鬆易走,又可以到川龍飲茶作樂,個人都相當推薦。
康文署網站設有《行山樂》網頁,以推廣遠足運動,促進市民投入健康生活。 網頁介紹了香港44條各具特色的遠足路線,除了文字介紹,亦製作了縮時短片,可以令大家對有關路線有個基本認識。 龍躍頭文物徑位於粉嶺,長約2.6公里,串連了多所文物建築包括松嶺鄧公祠、粉嶺龍躍頭天后宮、龍躍頭老圍及石廬等,遊人沿途可領略粉嶺龍躍頭一帶傳統的面貌和居民的生活。 香港的文化與特色逐漸被蠶食,拆的拆,爛的爛,好像無聲無息地消逝中。 自從行山後,我才嘗試瞭解和追回香港的過去,行走古道、古村、廢墟、尋找已被填平的水塘、閱讀以往的歷史及參看珍貴的照片與舊貌等等。 透過行山,見證將會消失或追溯已消失的東西,對我來說,相當有意思。
經青蛙石,過三條龍門郊遊徑木橋,三條都為大圓石澗支流,非雨季也有充足水流。 中峽頭段經沿車路前行,途經不少豪宅,到車路盡轉入郊野公園範圍,前行一段到岔口轉左入布力徑,往前不遠便見觀景臺,可遠眺海洋公園一帶景色。 觀景臺旁石級路下行接林路下行接回引水道──金夫人徑,沿路右走到涼亭大休。 古道為昔日連接鄉村間或墟市間的要道,由附近鄉民人手開發而成,古道多以石塊鋪設穿梭於林中接通兩地。 經過多年城市發展和變遷,昔日的古道部分已融合為各熱門郊遊路徑或道路的一部份,部分人跡罕至的古道則已漸漸湮沒於山林中。
龍門郊遊徑: 新界東部及北部(沙田區、大埔區、北區)
大部分的路徑均位於郊野公園之內,由漁農自然護理署管轄。 不過郊野公園內外亦有一些路徑,由該區的區議會所籌建或翻新。 由荃錦公路川龍小巴站出發,到達彩龍茶樓後經車路往川龍管理站,沿龍門郊遊徑出城門林道 (水塘段),右轉往菠蘿壩,可順訪賞蝶園,終點為城門道。
沿徑經過矮竹林及小河溪後在支徑直走(左方可下降至響石墳場),由此再往北接回大帽山道。 遊畢相思林徑,感覺它就是一道隱藏於大帽山的郊遊徑。 可能部分路徑較狹窄,而且不時需橫越澗道 (行走的時候是乾涸的,夏季流量可能不少),具危險性,所以沒有被開闢作官方路線。 這也好,其實香港的郊遊徑已然不少,留下一些較原始的路徑給一眾喜愛探索的朋友吧。
龍門郊遊徑: 11-28 灣仔警察博物館 — 寶馬山 — 鰂魚湧地鐵站
禾秧石林位於禾秧山的山頂,山上大致分七組石羣,故稱七重巖,其中禾秧石林及妙高臺石林較著名及壯觀。 大帽山:在龍門郊遊徑沿途可欣賞到大帽山的景色,看看那植被的變化,較高及暴露的山頂山脊都以草坡地為主,而較為茂密的樹林集中於山谷溪澗裡。 路線初段的大帽山景色尚算不俗;後段的景觀及路況變化不大,略為沉悶,山友可自行選擇循支線退出。 中峽頭段經沿車路前行,途經不少豪宅,到車路盡轉入郊野公園範圍,前行一段到岔口轉左入布力徑,往前不遠便見觀景臺,可遠眺海洋公園……詳情請看。 龍門郊遊徑 在灣仔港鐵站A3出口起步,穿過太原街到舊郵局旁斜路上行,灣仔峽道亦是灣仔自然徑,全是斜路橫過寶雲道……詳情請看。 古道之名稱多為近代遠足人士以其連接之兩地或途經地點取名而成,故同一古道可能有多於一個稱呼。
征服了漫長的下山石級,便到達郊遊徑終點門牌,然後過對面入賞蝶園休息,續下行接自然教育徑出城門水塘菠蘿壩,這裡有專線小巴往荃灣兆和街。 龍門郊遊徑位於新界中部,貫穿大帽山及城門兩個郊野公園。 起點位於川龍,沿著山腰,然後急降到城門水塘。 川龍村至龍門郊遊徑的起點約有兩公里的路程,沿車路經過村屋耕地,約二十分鐘便可以看到漁護署川龍管理站,離開了油柏石屎路,可漫步於山間小徑上。 此徑的初段蜿蜒於大帽山的山腰間,慢慢往上爬升,不時又會經過溪流石澗,川龍郊遊徑設置了三條木橋,橫跨數條較大的溪流,而其餘的細小支流,則只有一些天然的石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