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去年5月曾以署理臺長身份出席記者會,解釋連場暴雨成因,以及預測出現暴雨的困難。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表示,陳栢緯能幹而敬業,在氣象和科學研究的實力非凡。 天文臺臺長2025 天文臺臺長2025 天文臺臺長 他掌握深厚科學知識及專業技術,領導才能出色,定能帶領天文臺迎接未來挑戰,繼續為市民提供優質服務。
類似的情況在2001年颱風玉兔(Typhoon Yutu)襲港時再次出現。 天文臺事後解釋在決定是否更改信號時,會考慮所有相關因素,但公眾安全是首要顧及的,當時天文臺預測的移動路徑及熱帶氣旋強度,是有需要懸掛8號風球。 [13]香港所處不屬活躍地震帶,發生大地震的機會很低,但香港天文臺仍有監測地震。 天文臺臺長 香港發生的地震大部分都是低強度的無感地震,但香港天文臺平均每年仍錄得約兩次在香港本地的有感地震,同時也會量得發生在華南及東南亞等地的強震。
天文臺臺長: 事業@香港天文臺 – 科學主任
當因天氣寒冷或嚴寒而有出現結霜的可能性時,天文臺便會發出霜凍警告。 1917年,香港初次使用1至7號信號代表風暴情況。 其中2號至5號分別表示烈風將會由北、南、東或西四個方向吹襲香港。 天文臺臺長2025 陳栢緯去年11月29日出席天文臺與長者安居協會每年舉辦的入冬記者會,提醒市民氣溫受東北季候風影響會驟降。 公元前2600年,古埃及為了觀測天狼星,建立了迄今為止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臺;前2000年,巴比倫也建立了天文臺。
陳栢緯解釋,現時與暴雨相關的警告系統最快做到10多分鐘前提示,他指愈早向公眾發出相關訊號,「虛報」風險愈大。 天文臺臺長2025 他現時主要管理天氣預測,指全球暖化所造成的極端天氣增多,無疑為天文臺工作帶來挑戰。 他相信若不能夠把升溫控制在1至2度以內,整個生態系統將會經歷重大改變,引致糧食及水資源危機,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存。 2021年,天文臺擬議在總部現有露天停車場及附近位置加建一座副樓,另同時翻新1926年建成的紅屋為歷史室,屆時副樓將設有綜合預警中心、氣象數據及電腦中心、錄影室等,以解決空間不足的問題[2]。 工程計劃於2024年第一季施工,2027年完成[3]。
天文臺臺長: 天文臺換臺長|鄭楚明即將退休 助理臺長陳栢緯接任呼聲高
這個建議在1881年經港督副官亨利•龐馬少校加強和修訂,成為日後天文臺成立的藍本。 隨著第一任天文司﹝即首任天文臺臺長﹞杜伯克博士(Dr. 天文臺臺長 Doberck)於1883年夏天抵港,香港天文臺亦於同年創立。 2009年8月4日,強烈熱帶風暴天鵝於晚上在香港之西南約110公里掠過,天文臺曾發出持續6小時的八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但有網民指出,天鵝風力不強,沒有需要發出八號信號。 香港天文臺則承認,天鵝實際風力較預期弱,但考慮天鵝會非常接近本港,只要再接近多一些足以構成威脅,遂決定發出八號信號作警告 [19]。
- 天文臺臺長卡勒士頓獲選國際氣象組織(IMO)海洋氣象及風暴警告委員會會員,香港開始正式參與國際氣象組織的工作。
- 天文臺臺徽的基本構思源自太極兩儀,陰陽調和的概念,每當颱風襲港的時候,所有市民都會想起天文臺,因此以颱風形狀作為天文臺的臺徽。
- 天文臺代表世界氣象組織推出流動電話應用程式「MyWorldWeather」。
- 一股東北季候風會在明日逐漸影響廣東沿岸,隨後
- 香港天文臺臺長岑智明(前排左)、中國民用航空局副局長王志清(前排中)和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前排右)簽訂聯合建設「亞洲航空氣象中心」的協議。
- 達華南沿岸,該區氣溫顯著下降及有幾陣雨,隨後
正中的十字坐標,代表從雷達監測颱風雨帶,代表天文臺時時刻刻都觀察著天氣的變化,並以準確預測天氣為目標。 把颱風形狀左右兩邊拉闊,套在像地球般圓中帶扁的外框中,取其平穩慎重形象,同時也代表天文臺的工作範疇包含氣象及地球物理等方面。 此外臺徽中有兩個「S」,一個是白色的「S」,內有另一藍色的「S」,這兩個「S」代表了科學(Science)及服務(Service)代表天文臺「以科學為基礎,以服務為目的」(Service based on 天文臺臺長2025 Science)之宗旨。 天文臺推出為世界氣象組織開發及運行的「惡劣天氣信息中心」網站。
天文臺臺長: 天文青 AstroChing
香港的室外運動場、球場及泳池習慣上會暫停開放,以免發生意外。 雷暴警告是一年內發出次數最多的警告信號,有雨季時甚至有可能會一日內多次發出。 天文臺臺長 另外,雷暴警告亦是香港天文臺各項警告訊號中唯一一個設有有效時間的警告信號。 1987年開始,天文臺在發出八號信號之前的2小時發出預警信息,即現今在天文臺網頁的「熱帶氣旋之特別報告」。 透過在機場使用自行開發的的激光雷達風切變預警系統,監測降落跑道風切變的情況,並第一時間報告機師,無論在起飛和降落時,都可監測跑道情況,並將預測風切變的準確度,由9年前的50%,提高至90%,被公認為世界頂尖的機場風切變系統。
為了避免引起公眾之混淆,由1973年1月1日開始,5號至8號信號分別由八號西北、八號西南、八號東北及八號東南4個信號代替。 現任臺長鄭楚明2020年2月15日履新,由助理臺長升任臺長,接替同日從公務員行列提早退休的原臺長岑智明。 他於1989年2月加入政府任職科學主任,並於2011年10月晉升為助理臺長。 1667年法國建立了巴黎天文臺;1675年英國建立了格林尼治天文臺。 古代許多國家的天文臺常常不但是天文觀測的場所,也是運用占星學的場所,也因此天文臺一般都為統治者所控制。
天文臺臺長: 警告信號概況
從今而後,當仰望這顆馬學輝小行星高掛在天空中,讓大家看見墾丁天文臺對培育科學與天文人才的貢獻,拓寬我們的宇宙眼界。 天文臺臺長 現今為小行星命名的主要權責機構為國際天文聯合會轄下之小天體命名委員會(簡稱CSBN),該委員會成員皆是研究小行星及彗星的專家。 當小行星被觀測到時,國際小行星中心(簡稱MPC)會先分配一組臨時序號給該未知天體,如小行星能符合4次回歸中被觀測到及能精確測定出其運行軌道參數,就能得到MPC給予的永久編號。 天文臺臺長2025 香港史上首個有紀錄的颱風發生於1874年,造成2千多人死亡,史稱「甲戌風災」。
天文臺臺長: 天氣雷達站
新服務也通過YouTube和「我的天文臺」應用程式播放。 首次在香港的「志願觀測船舶」(VOS)上安裝自動氣象站以提供較頻密和及時的海洋氣象觀測,並開始將部分觀測船舶提升至「志願氣候觀測船舶」 (VOSClim)以提供高質量的海洋氣象觀測,支援全球氣候研究。 天文臺代表世界氣象組織推出流動電話應用程式「MyWorldWeather」。 天文臺臺長卡勒士頓獲選國際氣象組織(IMO)海洋氣象及風暴警告委員會會員,香港開始正式參與國際氣象組織的工作。 天文臺臺長 自1884年開始,香港已經採用一套以圓柱形、球形和圓錐形為信號的系統向港內船隻發佈關於熱帶氣旋之情況及大約位置的消息。 當熱帶氣旋迫近香港的時候,則鳴砲警告居民烈風將會吹襲香港。
天文臺臺長: 天文臺
1883年3月2日,第九任港督寶雲成立了香港天文臺[4],由杜伯克博士(Dr. Doberck)出任首任天文臺臺長。 香港天文臺最初的職責包括天文、地磁、氣象及水文觀察,並參照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的做法,每天降下時間球提供授時服務。 杜伯克博士自稱政府天文司,並出版了香港首冊恆星目錄。 1912年,英皇佐治五世對香港天文臺頒賜皇家香港天文臺(英語:Royal Observatory Hong Kong)的稱號,直至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為止。
天文臺臺長: 氣象服務
天文臺於一九七八年七月二十六日所接收的地球同步氣象衛星低分辨率衛星圖像。 圖上顯示(自左至右) 強烈熱帶風暴愛娜斯、颱風芸蒂及颱風維珍妮亞。 當香港天文臺參照土木工程拓展署的意見,認為持續大雨極有可能引起山泥傾瀉時,天文臺便會發出山泥傾瀉警告。 1931年更改為1至10號,其中2號及3號分別表示強風由西南及東南方向吹襲香港,4號為非本地信號,5號至8號分別代表來自西北、西南、東北或東南四個方向之烈風,9號則代表烈風風力增強,10號代表颶風吹襲。 此後2、3、4號信號時有時無,到1930年代後期被刪除。
天文臺臺長: 科學主任 (Scientific Officer)
香港天文臺也是世界氣象組織擔任網頁開發和操作之總負責氣象部門,以及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屬下的航空氣象委員,撰寫航空氣象文章之牽頭氣象部門。 另外也是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共同主持的颱風委員會成員。 天文臺1883年建成時是尖沙咀位置最高的建築物,在32米高的伊利近山,東南西北視野無擋,維港、香港島、九龍一帶高山、大嶼山亦可見到,是觀測氣象的良好位置。
天文臺臺長: 時間標準及地球物理服務
2007年,惡搞香港天文臺的一批香港網民更聲稱發現香港天文臺發佈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決定跟香港股市升跌有着一些不尋常的關係(除風力頗強外,在此指強風與烈風之間),但未經精密驗證[註 5]。 而事實上派比安所帶來的風力,已經比其他大部分懸掛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的颱風更強。 2007年,惡搞香港天文臺的一批香港網民更聲稱發現香港天文臺發佈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決定跟香港股市升跌有著一些不尋常的關係(除風力頗強外,在此指強風與烈風之間),但未經精密驗證[註 5]。 世界氣象組織「惡劣天氣信息中心」網站也是由香港天文臺也負責運作及發展。
天文臺臺長: 科學主任
天文臺還會監察由海底地震所引發之海嘯,一旦預測發生可能影響香港的海嘯,有需要時便會向公眾發出海嘯警告及報告。 香港天文臺負責管理的香港時間(縮寫HKT)是香港所採用的時間標準。 天文臺臺長 香港時間全年比協調世界時快8小時,與位於UTC+8時區的地區,包括中國大陸、澳門、臺灣、菲律賓、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一致。 香港天文臺現時透過時間伺服器、自動資料查詢系統及公營香港電臺報時信號廣播提供對時服務。 天文臺臺徽的基本構思源自太極兩儀,陰陽調和的概念,每當颱風襲港的時候,所有市民都會想起天文臺,因此以颱風形狀作為天文臺的臺徽。
天文臺臺長: 【颱風山竹】1906年香港打風萬人死亡 天文臺長掛錯風球自殺?
天文臺位於長洲的最後一個信號站於1月1日關閉,標誌著利用懸掛風球以目視方式傳遞風暴信息的時代的終結。 天文臺臺長2025 天文臺臺長2025 香港─東京﹝1969﹞ 香港─曼谷﹝1970﹞ 香港─北京﹝1975﹞開始發展首個天氣預報數值模式。 尤德爵士紀念基金Facebook專頁介紹,陳栢緯是1992/93年研究生獎學金得獎者。 據介紹,在他就讀中七時父親不幸離世,雖然家庭失去經濟支柱,但他在中學畢業後仍然選修一直很感興趣的香港大學物理和數學學士課程,並在此後修讀天體物理學哲學碩士,進行與中子星相關的研究。
天文臺臺長: 科學主任職系
雖為一個獨立氣象警告,但建基於香港在整理河道的技術已使香港的水浸個案減少,一般只可能出現在暴雨警告信號或較高的熱帶氣旋警告生效時,才會因應情況而發出。 他在機場氣象科工作超過20餘年,最深刻的莫過於把氣象浮標丶激光雷達等科技引入至新機場的天氣預報中。 香港國際機場因地理因素而經常受風切變影響,天文臺是當時首個使用激光雷達監察風切變的氣象局,並成為了其他氣象所的參考對象。 他亦曾經擔任天氣先生,在電視上為廣大市民報告天氣。 1999年颱風利奧(Typhoon 天文臺臺長 Leo)吹襲香港,香港普遍風勢不大,只有部分離岸及高地風力達強風程度。 當日天文臺卻懸掛了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而風勢在信號懸掛期間持續減弱,令市民質疑香港天文臺的做法是否正確。
8時正,氣壓計讀數驟降,天文臺掛出黑色信號,顯示颱風自香港以東30海里陸續迫近。 風勢突然轉強,颱風直接衝擊本港,僅逗留3小時卻造成近3千艘漁船和7百艘輪船沉沒,超過一萬人死亡。 天文臺臺長2025 颱風過後數天,仍有屍體沖上岸,九龍倉位於尖沙咀的數個碼頭全「消失」。 天文臺於1990年代開始租用於美麗華大廈內的一個達1.1萬平方呎的單位,供70多名職員使用、另外京士柏氣象站和機場氣象所亦有同事駐守。 香港天文臺總部(英語:Hong Kong Observatory Headquarters,又稱尖沙咀天文臺),是香港天文臺的主要建築物,位於九龍尖沙咀彌敦道134A號,坐落在天文臺山上(舊稱伊利近山)。 天文臺總部建於1883年(140年樓齡),其中主要建築物為樓高兩層的1883大樓(於1984年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香港法定古蹟),其他包括於1983年落成的香港天文臺百週年紀念大樓。
相傳中國在大約2500年前,也開始有天文臺,當時稱為清檯、靈臺、觀象臺。 一股東北季候風會在明日逐漸影響廣東沿岸,隨後 兩三日該區雲量較多。 預料一道冷鋒會在星期六抵
天文臺臺長: 香港天文臺的歷史
除此以外,天文臺亦會定期利用一輛由貨車改裝而成裝有輻射測量儀器的氣象車在偏遠地區進行陸上巡測。 而空中巡測方面,天文臺亦會利用直升機在香港及鄰近海域進行巡測,然後分析巡測所得之樣本及數據,定期公佈監測結果。 天文臺臺長 香港天文臺總部設於九龍尖沙咀彌敦道134A號,建於1883年,建築物本身已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香港法定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