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重要的傳統,暫時不能延續,大概領展,難跟傳統文化成為自己人。 盂蘭 盂蘭節是本地重要的文化節慶,可惜負責場地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下稱康文署)卻未必瞭解老一輩主辦者的苦心。 康文署,本年7月改制後,改屬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簡稱文化局)。 署方管理很多場地,包括︰公園、球場、圖書館、表演廳,變相管理文化。
閩南與臺灣等地民間,相傳整個農曆七月是「鬼月」[16],是地府大門開放的月份,無主孤魂由冥間大神面燃大士普渡真君率領,從陰間到陽間接受供養。 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渡」佈施的祭祀儀式,希望「好兄弟」(亡魂)得到安撫,保佑家宅平安,俗稱爲「鬼節」。 越南盂蘭盆節除了祭祖、普渡之外,還有感謝母親、對母親表達孝心的意義,這是人們仿效目連救母故事中目犍連對母親盡孝的精神,因此這天也是越南傳統的母親節。
盂蘭: 日本文化|馬上就迎來日本8月長假孟蘭盆節(お盆 おぼん)
在各水域先放流燈火,迎接到來的亡魂,幫亡魂照路,邀來同享香火,號稱「水燈」。 水燈的形狀依地區和族羣不同而有變化,有簡單以紙糊成可浮在水面的形狀,也有製成蓮花形,還有以紙糊如宮殿形者,中有蠟油點火。 臺灣的水燈內有一置彩色三角形紙旗,號稱「普渡旗」,該旗以毛筆寫上「慶讚中元」、「廣施盂蘭」、「敬奉陰光」、「冥輝普照」等「中元敬語」字樣,並寫上自己的姓名,讓好兄弟(對孤魂的敬稱)知曉是哪家檀越所供奉,也有直接寫在燈上而不用旗者。 香港的盂蘭節是農曆7月15日,而日本的中元節(盂蘭節)日期則也是按地區而不同,有些地區改為西曆的7月13日至16日,也有些地區維持8月13至16日這些與舊曆較為相近的日子。 這些活動於2011年以「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名義獲列入第三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2]。 盂蘭2025 某些地區通過一定儀式,夜晚接祖先靈魂回家,稱為迎祖靈。
- 演出時,他們也沒有向臺下神壇三跪九叩,要主辦者提醒纔跟著做。
- 七月十五日亦是佛教僧團結夏安居的最後一日,也是僧人自省懺悔的自恣(英語:Pavarana)日以及得戒臘(受具足戒後之年數)的受臘日(又稱新歲日)。
- 佛教傳入後以此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道教則置為中元節,是地官赦罪日。
- 佛教依照《盂蘭盆經》的說法,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舉行「盂蘭盆法會」,以供奉佛陀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眾生,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7]。
- 節慶不單只是宗教儀式,也有社區意義;舉行神功戲,為神為人提供娛樂,派平安米,救濟弱勢社羣。
- 日本本土的盂蘭盆會上,人們會跳盆踴,迎神和送神都會點火,其中京都的送神火「五山送火」是當地有名的民俗活動。
- 每年一度的中元節,各地區的旅港潮人均舉辦盂蘭勝會,從農曆七月初一起舉行至月底止,歷時一個月,至今已有百多年歷史。
2011年,香港潮人盂蘭勝會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透過香港公共圖書館多媒體資訊系統,我們誠意推介以下有關盂蘭節的錄影資料,圖片,舊報紙…等等,讓你可以瞭解這節日在香港發生種種趣事及它對香港舊日社會有關民生的影響。 盂蘭 現時民間的盂蘭盆會或中元普渡大都是糅合佛、道、巫覡宗教、民間信仰而成,除了原來的普渡意義外,還增添了娛樂成份,變成廟會形式的祭典,有歌舞、戲劇等娛樂活動。
盂蘭: 日本
新冠疫情後,香港潮屬社團總會今年將復辦「盂蘭文化節」。 據主辦方透露,此次「盂蘭文化節」將以「劇本殺」的形式讓年輕人沉浸式體驗盂蘭文化包容、博愛等精神。 總會盂蘭勝會保育工作委員會主席馬介璋在昨日的座談會上提到,要重視培育年輕的接班人讓盂蘭勝會能夠薪火相傳。 盂蘭勝會的經費來源主要是向區內街坊募捐及依靠大會會長、副會長及各值理分擔。 盂蘭 另外,「福品」競投亦是為盂蘭勝會向各方面籌集經費,盂蘭勝會將神前祭品供善信競投,價高者得,一般相信「福品」可保家宅平安及生意興隆,以往「福品」多為香爐或福祿壽像等,現時則改為金器或名酒等,所得金額供下屆盂蘭勝會之用。
日本傳統節日—盂蘭盆節源自於中國,在隋唐時期傳入日本後,便與日本當地傳統習俗結合,成為日本特有的文化節日。 盂蘭2025 由於日本盂蘭盆節也有贈送禮物的習慣,像是餅乾禮盒、常溫蛋糕禮盒、果凍禮盒等等,都是送禮的首選。 一般而言,日本人會在13日前掃好墓,並在傍晚點上「迎火」,表示歡迎祖先的靈魂回家。
盂蘭: 盂蘭盆舞
黃博士指疫情過後,近年縮小規模的盂蘭節,由昔日的蝕錢活動,可能現在變成有盈餘,擔心將來只會採用小規模方式辦節慶。 戲棚、竹棚、潮劇的傳統,這些盂蘭所重要的元素可能難再見。 早年,官方為方便管理,建議不同族羣的盂蘭勝會,放置在同一場地舉行。 例如筲箕灣的盂蘭節,是將三個不同族羣(廣府和潮州)和行業(太古造船)的盂蘭節合一,較少考慮保存盂蘭所的多元性。 近日,則要求有神功戲,纔有機會批出場地,算是一脈相承,重娛樂,而輕習俗。
- 古代在孟秋即農曆七月時,天子以新收成的五穀,進獻於宗廟,稱之為「嘗新」、「秋嘗」、「薦新」,以報答神鬼與祖先的蔭庇[3][4]。
- 等到16日的時候,則會再度點上「送火」,將祖先的靈魂恭送回原本的地方。
- 最後是最大座的戲棚,上演各種劇目的神功戲,免費供市民欣賞。
- 盂蘭盆會最早從南北朝時代目連救母的作功德法會中開始流行,據《佛祖統紀》記載,梁武帝即開始設壇舉行盂蘭盆法會[8][9]。
- 但閩南人的祭祀活動一般在舊曆七月初一到七月底之前進行,並不限於特定的一天。
- 署方管理很多場地,包括︰公園、球場、圖書館、表演廳,變相管理文化。
琉球的盂蘭盆會有迎彌勒的儀式,當地人會跳稱為哎薩的盆踴。 在閩南式中元普渡中,祭祀講經既畢,或請道士、藝師扮演驅魔真君鍾馗,是謂「跳鍾馗」。 有人則是請藝師操控鍾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請眾家好兄弟趕緊回返陰間,勿再逗留於人世。 今日臺灣,八家將與官將首等陣頭十分盛行,也有請八家將、官將首等出陣,以替換「跳鍾馗」的儀式。
盂蘭: 佛教典故
就如在三角碼頭,紙紮的鬼王公仔就無法從大陸訂來,所以變成掛畫像,沒有化大士王的儀式。 黃博士又說,不單盂蘭所,連大坑舞火龍這項傳統盛事,今年仍未知能否順利舉行。 主辦者已從國內訂購紮火龍的草料,但至今仍未收到康文署正式批準的通知。 盂蘭 此外,主辦人還說「位位$5000,邊個俾?」四人限聚令,也令村民難以參與巡遊。 疫情,令節慶無法舉辦,但疫情後,世界不再一樣,收緊了的,又能否回復往常? 本地的無主孤魂,也需要配合政策,合乎政府和商場的邏輯。
盂蘭: 香港盂蘭勝會
日間一起拜祭祖先、迎接祖先亡魂回家團聚,體現越南傳統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精神。 這天人們會茹素,各佛寺也會舉行普渡儀式祭祀孤魂野鬼,佛教徒會到寺院聽僧人講法,父母健在者會在胸前別上紅花,父母已去世者則別上白花[30][31][32][33]。 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渡」佈施的祭祀儀式,希望“好兄弟”(亡魂)得到安撫,保佑家宅平安,俗稱爲“鬼節”。 本來中元節所在的孟秋月是天子以新收成的五穀,進獻於宗廟的時節。 佛教傳入後以此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道教則置為中元節,是地官赦罪日。
盂蘭: 日本夏日大祭典!你聽過日本8月連假「盂蘭盆節」嗎?
他們看重盂蘭活動的神功戲,是因為它既是藝術文化,又能為大眾提娛樂,一舉兩得。 朝鮮半島的中元節普渡主要有道觀和佛寺舉辦,信眾會為父母奉齋,又有放生等儀式。 近年一些寺院如京畿道富川市的釋王寺每年都會舉行「百中敬老盛會」,邀請老人參加,有午餐招待和表演、免費照相等。 盂蘭 首爾江南區的奉恩寺則有「生命解放」活動,在大雄殿演出踏路、靈山齋、六法供養、合唱、舞蹈、京畿民歌以及道場雜耍等節目,祀願一年來因各種天災人禍去世的靈魂極樂往生。
盂蘭: 民間盂蘭盆會
特殊的日子在七月初一(開鬼門)、七月十五(地官大帝誕、普度)、七月廿九或七月三十(地藏王菩薩誕、關鬼門),其他七月的神誕是獨立的,並不結合在普度的祭祀活動。 佛教依照《盂蘭盆經》的說法,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舉行「盂蘭盆法會」,以供奉佛陀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眾生,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7]。 七月十五日亦是佛教僧團結夏安居的最後一日,也是僧人自省懺悔的自恣(英語:Pavarana)日以及得戒臘(受具足戒後之年數)的受臘日(又稱新歲日)。
盂蘭: 盂蘭盆會
香港潮屬社團總會自2015年起每年舉辦「盂蘭文化節」,以嘉年華的形式進行,但過去數年因為疫情而停辦。 傳統上這些米並非用作取代貯糧,而是每次溝一小撮到原有的米糧中一起烹煮,寓意長食長有,以保平安。 近年人們不瞭解這些米的真正意義,加上心態改變,部份施米者視之為一般的「慈善活動」,派高價名牌白米,與盂蘭本義有違。 受米者亦把所派之米視為福利捐獻,當作生活必須,不惜追索,甚至轉售圖利,已失去原來避免浪費的意義。 在日本認為七夕這天,通常家家戶戶會將願望寫在短冊籤紙上,之後掛在竹枝上,祈盼願望成真。 盂蘭2025 並且日本各地還會舉辦大大小小的七夕祭,因而誕生稱像是仙台七夕祭一般盛大的祭典,吸引不少觀光客前往朝聖。
盂蘭: 盂蘭節典故
盂蘭勝會的會場會搭起數座竹棚,以長竹掛起燈籠的幡,作為引路燈,讓孤魂野鬼前來享受貢品宴席。 盂蘭勝會有打齋附薦先人的習慣,故亦設置「附薦棚」,打齋儀式是盂蘭勝會中重要的一環。 還有一個用藍色和白色佈置的「孤魂臺」,用來接引孤魂脫離地獄之苦。 最後是最大座的戲棚,上演各種劇目的神功戲,免費供市民欣賞。 盂蘭 盂蘭勝會中的“盂蘭”由梵文「Ullambana」譯來的,意為“救倒懸”,即救度亡魂倒懸之苦,是來自民間《目蓮救母》的故事;“勝會”是指一大羣人舉行活動的意思,在香港亦稱為盂蘭節、中元節或鬼節。
盂蘭: 中元普渡
盂蘭盆會最早從南北朝時代目連救母的作功德法會中開始流行,據《佛祖統紀》記載,梁武帝即開始設壇舉行盂蘭盆法會[8][9]。 佛教徒在佛歡喜日供養眾僧,以功德迴向父母,稱為盂蘭盆法會,後來這天就有了盂蘭盆節的名稱。 道教出現後,加入了道教相關內容,這天在道教又是中元地官寶誕,是地官大帝赦罪的日子,除原有的祭祖習俗外加入祈求地官大帝赦免祖先亡魂之罪,並由個人的祖先擴大至一切亡魂。 道教為祖先及亡魂祈求赦罪與佛教作功德令累世父母祖先解脫的儀式目的相似,且同樣符合東亞傳統的孝道,於是佛、道的習俗結合起來[5]。 農曆七月盂蘭節是中國傳統祭祖的節日,香港人俗稱其為「鬼節」,在這個月裡,香港各區的公園、廣場或球場多會舉辦盂蘭勝會,活動包括祭祀、燒紙錢、派平安米、福物競投、神功戲演出等。
盂蘭: 各地特色
盂蘭盆節與除、清、九三節是中華傳統節日裏祭祖的四大節慶。 民間信仰中,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中國大多數地方是七月十五祭祖,少部分地方是七月十四祭祖,十五日祭其他的幽靈。 但閩南人的祭祀活動一般在舊曆七月初一到七月底之前進行,並不限於特定的一天。 黃博士梳理昔日官方討論盂蘭場地的文件,指出盂蘭節是最常佔用球場的活動。 康文署多年視球場為社區提供康樂的地方,但盂蘭節背後的理念,是祭祀無主孤魂,亦提倡孝順等教化思想。
黃博士指場地是他們最大的挑戰,而今年大部份順利舉辦的盂蘭勝會,都是因為在私人場地舉辦。 但他們未必會到場觀看,導致該排座位經常空置,很多人就誤以為是留給「好兄弟」(鬼魂)的。 神功戲是傳統戲曲,依照舉辦族羣的不同而演出不同的地方戲種,如潮汕人舉辦的盂蘭勝會演出潮劇、廣府人舉辦的演出粵劇、海陸豐人舉辦的演出白字戲,閩南泉漳人舉辦的演出歌仔戲等。 盂蘭盆會的神功戲開始時會先演一些「例戲」(扮仙戲)如跳加官、張仙送子、八仙賀壽等寓意吉祥的戲,然後才演出其他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