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1974年,金錢村何東學校主要得何東兒子何世禮將軍捐款7萬元,及何東爵士基金會捐款4萬元後,興建禮堂一座,並命名為何爵紳夫人麥秀英堂。 而和記國際時任主席祈德尊爵士,在1954年搬往金錢別墅(即現御林皇府範圍)後,先成為金錢村村務委員會顧問,再於 1974年捐建4萬元,成立祈德尊爵士閱讀室。 何東夫人醫局 何東夫人醫局2025 當何東學校禮堂在1974年落成啟用後,其所募集得的餘款,經決議後用作興辦金錢村何東幼稚園之用,後再得祁德尊爵士及何東爵士基金會撥款,在1976年落成開學。 金錢村何東學校位於北區金錢村,是一所資助的全日制男女子小學,教學語言以中文為主。 2022/23學年,學校提供總數12班,小一及小二各1班,小三及小六各2班,小四及小五各 3班。
-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對上述委任表示歡迎,他說委員會是政府在文物保育上的重要夥伴,在過去幾年對推動香港文物保育工作作出重大貢獻。
- 發達堂樓高兩層,建有客家式人字瓦頂,以青磚及木材等建成,建築風格為20世紀初期海外歸僑採用。
- 於2009年,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及後在2015年6月,嗇色園成功獲選把醫局活化為「何東夫人醫局‧生態研習中心」。
- 據九年一份董事局會議記錄顯示,新會計師樓是陳黎彭會計師事務所,營業地址是謝斐道新時代中心二十八樓,嗇色園董事陳燦輝開設的陳燦輝會計師事務所,亦在上址營業,兩間會計師樓水牌並列在辦公室內。
- 陳茂波在網誌撰文表示,年初的施政報告提出,檢討保育私人歷史建築的政策,包括就公共資源動用的程度和方式制訂更具體的機制和準則,以及研究是否需要透過城市規劃以加強保育私人擁有的歷史建築,因此邀請了古物諮詢委員會進行檢討。
發展局第四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本身是二級歷史建築、位於上水古洞的何東夫人醫局,將會活化成本地生態研習中心,並開辦與「生物速查」有關的學習活動。 園內設有中藥園、農村生態徑及瓜菜田等,主建築就會改造成作教學用途的生態顯像館。 獲選的嗇色園期望,在保留醫局的建築設計原意之餘,亦可以推廣生態保育及生物多樣性。 嗇色園又表示,會在中心內設時光長廊,介紹醫局及何東家族的歷史。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發展局下週將公佈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第六期結果,她說萬眾期待的當然是景賢裏。 林鄭月娥傍晚出席大坑火龍文化館開幕禮,她在致辭時提到,出任發展局局長期間,很熱愛本港文物保育,因此推出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至今已有共22幢政府擁有的歷史建築被納入共六期計劃。
何東夫人醫局: 何東夫人醫局活化工程料年中完工 中式折衷主義建築在港罕見
【記者譚美芳報道】一級歷史建築山頂何東花園幾經爭取仍不敵拆卸命運,但同樣具保育價值、屬二級歷史建築的上水何東夫人醫局,則可望保留。 發展局計劃把該個有八十年歷史的建築物,納入年底推出的第四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作為食肆、康樂文娛場所、訓練中心及發展中心等其他用途,令公眾有機會欣賞到該歷史建築及享用活化後的設施。 主樓蓋有很大的斜折線形屋頂,垂脊末端上翹,屋頂上面鋪設本地中式瓦片,為雙筒雙瓦形式,建築特色鮮明;平房的屋頂則伸出牆以外。 兩幢建築物的屋頂均以木架結構支撐;牆壁以抹灰批盪底部基座塗上灰色漆油。
- 70年代,香港興建地下鐵路,最適合用來興建中環站的建築工盤是木球場所在地。
- 利用自然界線條及型態,採取郊區空間感,達至反工廠形式及增強人與建築獨立性的社會創新工程。
- 政府於二○○八年推出「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邀請非牟利機構就如何以社會企業形式活化一些政府擁有的歷史建築物提交建議書。
- 這個法案最大的創舉, 在於保護的對象不再限於既有單一建築、一級古蹟的文化財產, 更是把保存重建的對象擴及區域內的建築羣。
- 至於新建的副樓,樓高一層,設有電機房和洗手間,與現有建築物兼容,不會影響遊客欣賞醫局的建築特色。
寶覺小學:1931年,何東夫人張蓮覺居士於銅鑼灣波斯富街創辦「寶覺義學」,為貧苦失學的女童提供教育。 何東夫人醫局 離開怡和後,何東全力發展自己的生意,除一般貿易外,還進軍航運及地產買賣。 何東於1928年前後收購接辦經營出現困難的《工商日報》,注入資金及改革管理後,成功令《工商日報》走出困局。 何仕文於1859年抵達香港從事“勞務輸出”,後擁有自己公司,何仕文公司(Bosman & Company)。 因在香港生意難做,於1873年離開香港,到英國倫敦發展。 ,與何仕文認識後同居,生下何東,兩人並沒有結婚,在何仕文離開香港後,何東由母親獨力撫養。
何東夫人醫局: 何東夫人醫局變身生態研習中心
現時位於大坑書館街12號的建築物建於1949年,原址曾為建於晚清時期一幢名為「孔聖義學」的戰前建築物。 該校由區內居民捐資興建,並得到著名華人社區領袖劉鑄伯先生 (1867至1922年) 慷慨捐助。 東鐵綫古洞站將便利區內居民使用鐵路運輸系統,減少出行所需時間。 目前於繁忙時間由古洞北新發展區前往上水站的路面車程需時約15分鐘,未來以鐵路行走相同的路程只需現時五分一的時間,約3分鐘。 東鐵綫古洞站有助釋放周邊地區尤其古洞北的發展潛力,為社區注入新活力。
林鄭月娥說,被納入第四期計劃的三個項目中,薄扶林牧場已開始試業,隨著大坑火龍文化館啟用,餘下的何東夫人醫局生態研習中心,亦計劃今年內投入服務。 當局也計劃將景賢裏、大坑書館街十二號及薄扶林舊牛奶公司高級職員宿舍,納入第四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 發展局早前計劃將何東夫人醫局修復並打造成生態研習中心,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表示,醫局的活化工程在2019年4月展開,預計今年年中完工並開始營運,相關項目是相當有意義的計劃,期望市民欣賞醫局鮮明的建築特色外,亦加深對自然生態的認識。
何東夫人醫局: 上水何東夫人醫局擬活化
醫局故事展館,展示醫局建築特色、活化過程,以及與醫局有關的故事。 何東是第一代香港歐亞混血兒,受中國文化薰陶,以中國人自居,自認廣東寶安人。 幼年入讀私塾,學習四書、三史、八股文,稍長接受西方教育,轉讀中央書院(今皇仁書院),1878年以優異成績畢業。 畢業後隨即加入廣東海關,建立初步人際網絡及與西洋的國際貿易操作。 1881年向海關辭職加入香港怡和洋行華人部任職初級助理員專責翻譯,因表現突出而獲迅速提升為買辦助理。 在怡和任職僅兩年的1883年接替姐夫蔡昇南成為買辦,不久更獲委任為剛成立的「香港火燭保險公司」及「廣東保險公司」的總買辦。
何東夫人醫局: 活化
【本報訊】 一級歷史建築山頂何東花園幾經爭取仍不敵拆卸命運,但同樣具保育價值、屬二級歷史建築的上水何東夫人醫局,則可望保留。 發展局計劃把該個有八十年歷史的建築物,納入年底推出的第四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作為食肆、康樂文娛場所、訓練中心及發展中心等其他用途,令公眾有機會欣賞到該歷史建築及享用活化後的設施。 據《文匯報》報道,現年80多歲的的老教師陳燦輝服務福建中學逾40年,曾因愛國學校教師的身份,一度被港英當局打壓成為「政治犯」,以其當時發表所謂「煽動性言論」以及被搜出「福建米粉」,結果被判入獄兩年。 服務福建中學逾40年的老教師陳燦輝,因為愛國學校教師的身份,一度被港英當局打壓成為「政治犯」,只因他當時發表所謂「煽動性言論」以及被搜出「福建米粉」而被判入獄。
何東夫人醫局: 教育局推地供開辦學位課程
毛孟靜批評,政府帶頭使用內地用語,擔心使用內地用語成為政治統戰的工具。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表示,政府5月完成第一次全港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已草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清單有477個項目,預計明年初公佈,之後會採取相應保護措施。 而另外兩項建築,則包括原址曾為晚清時期「孔聖義學」的書館街十二號,現時這幢建於一九四九年、樓高三層的建築物最特別為二樓凸出的窗檐,屬國際現代式建築,活化後需要保留及開放。 嗇色園可觀自然教育中心的生物科老師饒戈今早在傳媒預展時提到,醫局的候診室將成為生態顯像館,有近10臺顯微鏡供市民使用,治療室則成為實驗室,而藥房則變成「生態學家的書房」陳列進行生物速查及物種辨認所需的工具。 擬建的東鐵綫古洞站設於落馬洲站及上水站之間,位處現時馬草壟路與河上鄉路之交界,即將來古洞北新發展區的市中心,鄰近將來區內公共及交通設施。 何東夫人醫局2025 在以鐵路為主的發展模式下,古洞北新發展區約八成的人口將居於擬設古洞站的500 米範圍內。
何東夫人醫局: 保育私人歷史建築諮詢文件明年初完成
營運單位香港藝術中心希望透過基地, 為本及海外的動漫藝術家提供一個別出心裁的創意平臺,推動本土動漫行業的發展。 市民可於十一月九日起到展覽涵蓋的12幢法定古蹟和歷史建築及各巡迴展覽地點免費索取巡迴展覽小冊子。 審計署今年四月發表報告炮轟醫管局浪費資源,醫管局於六月向政府交還物業。 何東夫人醫局 何東夫人醫局 醫局的活化工程於2019年4月展開,預計今年年中完工並開始營運。 政府於二○○八年推出「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邀請非牟利機構就如何以社會企業形式活化一些政府擁有的歷史建築物提交建議書。 嗇色園副主席陳燦輝指,2015年6月,嗇色園成功獲選把醫局活化為何東夫人醫局‧生態研習中心,提供一系列社區生物速查課程及體驗活動,向新一代推廣保育自然生態及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何東夫人醫局: 活化大坑書館街12號應保留外牆簡約舊觀
全港最大的分區圖書館–屏山天水圍公共圖書館將於本週四正式開放,是本地首間圖書館設有戶外庭園,分別於館內的一樓及三樓,能讓市民攜書到室外閱讀;繼中央圖書館後,天水圍圖書館亦特設青少年圖書館,服務區內約三萬名青少年。 為了在文化消失前留住光影,工作坊正準備以旺角瓊華中心、本土舊式食店及隱世自然生態等項目為題。 面對瓊華中心不再續租予小店,改迎大型連鎖店,工作坊的初步構思是以小故事串連小店回憶,又以照片統計藥房、化妝品店及大型連鎖店之數目,重現旺角的整體變遷。 何東夫人醫局2025 【明報專訊】銅鑼灣「利苑粥麵專家」上月結業,港人一窩蜂湊熱鬧過後,未必留下深刻回憶。
何東夫人醫局: 何東夫人醫局活化年中完工 黃偉綸望加深市民認知自然生態
新聞教育基金香港有限公司將會把必列士街街巿(三級歷史建築)活化為「香港新聞博覽館」,提供傳媒教育課程、體驗工作室、講座及工作坊。 政府最快明天公佈第4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包括擬將港島大坑書館街12號納入。 大坑坊眾福利會表示有意申請,活化為「火龍博物館」,加上近年增加的特色食肆,希望令大坑變成類似「蘇豪區」的新興景點。 發展局推岀第四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當中樓高三層的大坑書館街12號為三級歷史建築,古物古蹟辦事處文物主任冼穎君表示,活化時應保留面向書館街及布朗街兩面外牆的簡約舊觀、室內外的石碑, 以及平屋頂的設計。 側,建於1932年至1933年,並於1934年正式啟用,爲古洞、金錢村、河上鄉、馬草壟一帶村民提供基層醫療服務,是其中一間最早成立的新界鄉村醫局,古物古蹟辦事處將何東夫人醫局評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何東夫人醫局: 保育私人歷史建築 諮詢文件料年底出臺
四幢建築包括位於上水,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何東夫人醫局。 醫局的屋頂用瓦片鋪砌,同時又有英式的煙囪和壁爐,揉合了中式和西式的建築風格。 何東夫人醫局2025 何東夫人醫局 到1931年,何東爵士和麥秀英女士的金婚紀念,何東爵士分別增送了兩位夫人,麥秀英女士及張蓮覺女士各十萬元。
何東夫人醫局: 孰拆孰留無標準 保育不成反遭殃
港府近日公佈有關第四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詳情,當中包括位於古洞路38號的何東夫人醫局等歷史建築物。 港英當局在撥地上沒有伸出援手,吳宏基說,「當時我們學校頗受歡迎,收生也比較多,所以商會向海外華僑、本地閩籍巿民籌了100萬元,在1966年建起了北角渣華道的獨立校舍」,體現了中國人互助的精神。 本次比賽所應用的建築信息模擬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陳燦輝 技術是工程界不可或缺的技術,利用電腦軟件管理工程的規劃、設計、投標、建造、營運、設施管理以至室內設計等項目。 比賽目的旨在讓中學生認識 BIM 及其軟件Revit的基本知識及應用,參賽同學運用Revit、創意及對智慧校園、可持續性綠色概念及共享空間認識,設計心目中理想未來校園。 古建築於活化過程中,其中一項重要考慮就是要激活歷史,讓歷史足跡存活於新生命及用途中。 臻睦中心的展示區並非一個「區」,而是在整個地塊及建築中滲透性地發生。
醫局用何東第一任夫人麥秀英為名,而家入口處有「何東麥夫人醫局」嘅題字。 由開幕直至1973年,醫局主要係做母嬰中心之用,亦係印度士兵嘅療養院。 古蹟辦文物主任冼穎君說,大樓富歷史及社會意義;而曾被納入第三期計劃,後又被剔除的景賢裏,再被納入第四期計劃,徵求活化之道。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今日(二月六日)視察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瞭解公營醫院服務的最近情況,並感謝前線醫護人員努力不懈,為病人提供專業和高水平的診治。
何東夫人醫局: 何東夫人醫局
政府計劃撥款約一億二千萬元,資助三座歷史建築的復修,另會提供約九百萬元,資助三個項目的初期營運。 這些活化項目在工程施工期間,將創造約一百零八個全職職位;投入服務後,則可提供約五十個或以上的全職或兼職職位。 發展局今日(六月十六日)公佈,第四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已選出三個由非牟利機構提出的項目,以活化大坑書館街12號、薄扶林舊牛奶公司高級職員宿舍和上水何東夫人醫局三幢歷史建築。 平房內設有兩個展館—醫局宿舍及古洞故人‧醫局故事展館,展示醫局的建築特色、活化醫局的過程,以及與醫局有關的故事。 戶外地方將成為農業縮影區,設有生態池、中藥園圃、有機菜田等,讓參觀的學生進行生態考察。 福建中學校長吳宏基近日向香港文匯報回顧該校校史時表示,「旅港福建商會在1926年開辦義學,當時已經有不少福建籍居民來港,籌辦義學是為了協助他們適應香港的生活。」當時的福建學校,為現時福建中學的前身。
何東夫人醫局: 即刻下載 Yahoo 新聞 app
兩間學校的辦學團體均為金錢村何東學校法團校董會,校訓均為「禮義勤儉」,兩間學校的前身,均為金錢村村民在1902年創辦的宗福學校。 學校附設於金錢村侯宗福堂的神廳右間,開學時學生只有十多人,以村中子弟為主。 在1932至1933年間開始接受政府每年120元的津貼,同時成立校董會運作,設常額教師1位。
何東夫人醫局: 建築
活化後,醫局主樓將用作生態展覽區,設立生態顯像館、實驗室、生態書房。 生態顯像館設有大型屏幕,投射生態影像及介紹本地生物多樣性現況。 臻睦中心對整個園區保持最大化的開放空間亦為歷史建築提供一個獨特的欣賞角度。 開放空間保證欣賞古建築的景觀的同時,新增的中藥園,經細心挑選的樹木及花卉令園區於不同季節及時候保持生命力及提供不同用途及景觀。 這三個軟件、硬件及動態部分賦於計劃一個獨一無二的人文景觀,創造出一個存活於大眾意識的文化地標。
何東夫人醫局: 【校園開放日巡禮】金錢村何東學校 金錢村何東幼稚園
白宮早前斥責報道完全虛假和虛構,挪威外交部亦表示,指控屬無稽之談。 加拿大總理杜魯多表示,當地星期六在加拿大西北部上空發現不明飛行物,加拿大及美國出動戰機升空,美軍F-22戰機將不明飛行物擊落。 加拿大軍方將展開搜索,再分析殘骸,杜魯多又表示,與美國總統拜登討論事件。
何東夫人醫局: 發展局局長:何東夫人醫局活化 料年中完工並開始營運
在1892年清末光緒年間於彌敦道開業的和盛金行,全靠老店獨有的溫情親切,至今依然屹立不倒。 今年82歲的張泉海是金行第二代傳人,現時兩名兒子、弟弟、外甥都在店內工作,還有兩名老臣子康叔與郭先生,是正宗家庭式經營的傳統小店。 結業前夕,袁伯將不少倉庫內的「寶物」搬出,包括一部有三十年歷史,仍保存完好的手動油墨印刷機、盒裝鉛筆、毛筆字帖和雕刻刀等。 開業近半世紀的鰂魚湧「萬友書局」,昨日結束四十五年光輝歲月。
何東夫人醫局: 何東夫人醫局年中完成活化 變生態研習中心 種桑樹紀念何東夫人
展覽並輔以大型多媒體節目,讓觀眾對清宮廷服飾有更多的認識。 它們既呈現了清朝最高的織繡製作水準,也折射出滿族特有的生活習性及愛好。 「拆就易,要保留就難!」城市發展難免需要去舊迎新,但拆卸重建的背後,歷史以至集體回憶往往亦隨之消失。 3名本港積木界創作高手,在無電腦的輔助下,一雙巧手「一磚一瓦」把經已清拆的舊中環郵政總局、紅燈綠頂的傳統大牌檔,以及過百歲的古蹟舊立法會大樓,鉅細無遺地重現你我眼前,期望勾起港人集體回憶的同時,亦喚醒社會重視文化保育。 埃及亂局波及馬拉維國家博物館,館內逾九成文物(1,040)不知去向。 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亦將有關文物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單,防止它們在國際市場買賣。
何東夫人醫局: 診所及健康中心一覽表
平房內則設有2個展館,包括「醫局宿舍」及「古洞故人‧醫局故事展館」,展示醫局的建築特色、活化醫局的過程,以及與醫局有關的故事。 戶外地方將成為「農業縮影區」,設有生態池、中藥園圃、有機菜田等,讓參觀的學生進行生態考察。 至於新建的副樓,樓高一層,設有電機房和洗手間,與現有建築物兼容,不會影響遊客欣賞醫局的建築特色。 【大公報訊】有近90年歷史的二級歷史建築何東夫人醫局預計將於今年中完成活化,變身為生態研習中心,設有生態展覽區、生態池、中藥園圃、有機菜田等,並種植桑樹紀念何東夫人。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期望市民欣賞醫局鮮明的建築特色外,亦加深認識自然生態。 對從來不曾認識到古洞的市民,這個計劃提供了一個渠道為不同地區的青少年、活齡人士及市民創造了比原醫局有更廣泛滲透力的平臺去認識香港重要的歷史資產。
何東夫人醫局: 「香港本土」關注使用地內地譯名及措詞
何東伉儷照片、牛角栓及其他歷史物件會在原位保留,而新增具教育意義的解說及圖片會於相關的位置以室內裝置及展覽形式出現。 此外我們亦保留大型活動室的彈性,安排特別展覧或講座,讓參觀市民更深入了解建築物的歷史及價值。 於2009年,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及後在2015年6月,嗇色園成功獲選把醫局活化為「何東夫人醫局‧生態研習中心」。 陳燦輝說,醫局糅合了中西建築風格,將西方的「藝術與工藝」特色元素,如牆壁以抹灰批盪、底部基座塗上灰色漆油、「村舍平房」風格的門窗,以及窗楣、窗臺下、煙囪飾有紅磚鑲邊等,與中式如雙筒雙瓦設計的斜屋頂、屋脊末端上翹等本地元素結合。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表示,古物諮詢委員會早前成立兩個工作小組,檢討保育私人歷史建築的政策,相關諮詢文件和建議可於明年初提交政府。 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將於十一月十九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舉辦巡迴展覽,介紹第一至第四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活化計劃)下12個歷史建築活化項目,推廣保育歷史建築,並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5週年。 另一個納入計劃的建築物則為何東夫人醫局,局內仍保存何東及其首任妻子麥秀英的照片。 該局在一九三三年落成,設主樓、平房及車庫,採英式建築風格,糅合中式瓦片屋頂,有多個壁爐及煙囪,極具時代特色。 古物古蹟辦事處高級文物主任盧偉健稱,醫局改建彈性不高,門框、花崗石門牌及壁爐均需保存,但醫局後花園有逾千平方米用地,可供加建構築物。 陳燦輝認為何東夫人醫局糅合中西建築風格,把西方「藝術與工藝」特色元素如牆壁以抹灰批盪、底部基座塗上灰色漆油與窗楣、窗臺下、煙囪飾有紅磚鑲邊等與中式如雙筒雙瓦設計之斜屋頂、屋脊末端上翹等本地元素結合;這種中式折衷主義風格建築在香港是甚為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