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和十二經絡的運行時間有着密切的關係,現在一晝夜是24個小時,古代是12個時辰,這12個時辰分別爲十二經絡所主,就是說每一個時辰有一條經絡主要工作,在身體裏起主要作用。 中午11點—1點是午時,是心經工作的時間,心在五行中屬火,古人有“子午覺,卯酉功”之說,所以,午時也不適合艾灸,如果午時艾灸,很容易引起上火。 冬灸2025 冬天、尤其是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此時陽氣斂藏,氣血不暢,皮膚乾燥,毛孔閉塞,在此時進行艾灸,能溫陽益氣,提高抵抗力。 上午大自然和人體的陽氣都開始升發,藉助這個時間艾灸可以事半功倍,特別是針對陽虛、氣虛質的人,如怕冷,手足不溫,免疫力低、大便不成形等。
- 根據曆法,這三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亦是陽氣最弱的時候。
- 胃爲五臟六腑之海,故云“得胃氣者生,失胃氣者死。
- 據學者推測,唐朝藥食是將草藥炙炒後碾成粉末,用油、面和在一起製成丸狀,到宋朝發展成臘藥。
- 敷貼處局部有發紅及輕微觸痛,皆屬正常現象,毋須擔心,可外塗凡士林以緩解皮膚刺激。
- 我有醫師朋友竟然想到在天灸穴位貼背後,再加上最流行的卡通人物貼紙,讓小朋友更不會產生不安的心理了,真的蠻有創意呢。
- 天灸療法因藥物的剌激,可能會使皮膚出現發泡的情況,出現灼痛的感覺,一般疼痛的程度都會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
“臘煞”即在臘月製作藥丸,據《歲時雜記》,“凡治合圓(即藥丸),必用臘月,乃經夏不損”。 冬灸 唐宋時期,臘八節沐浴習俗向臘日節嫁接。 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雲,“京師士大夫臘日多就僧寺澡浴,因飲宴或賦詩,不知其所起也”。 民間臘日固定在臘月八日後,節俗在祭祀祖先社稷百神之外,通過引入佛俗而逐漸豐富起來。
冬灸: 中醫診療
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夏養三伏、冬補三九」。 「三九」中的「初九」即是冬至,相隔九天為「二九」,再隔九天為「三九」。 根據曆法,這三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亦是陽氣最弱的時候。 我們可以透過「三九冬灸」,利用此特殊的時機,敷貼藥物於相關穴位,即可達致溫陽益氣、健脾補腎益肺、驅散病之寒邪、調整相關臟腑之功效,以治病強身,養生保健。 天灸需按曆法的既定日子,在夏天的三伏天,及冬天的三九天各進行「初/一九、中/二九、末/三九、加強」共四次的貼灸。 所有陽氣不足、肺氣虛弱及虛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類疾病在春夏治療都會比其他季節治療效果好。
- 天灸需按曆法的既定日子,在夏天的三伏天,及冬天的三九天各進行「初/一九、中/二九、末/三九、加強」共四次的貼灸。
- 然而天灸療法只需使用剌激性的藥物,在特定的穴位上敷貼,並不需要扎針。
- 雖然皮膚上可能會有剌熱的感覺,但並不會造成針灸療法的「針感」(一種類似酸、麻、腫、脹的感覺),適合懼恐針灸的人士。
- 在健康中國的政策推動下,健康服務領域的創新者——氧灸堂應運而生,將科技元素融入到傳統養生領域,引領大健康產業創新發展。
- 「天灸療法」又叫天灸,是中醫的一種特殊治療方法。
- 氧灸堂將“氧灸”作爲服務核心,是基於對全民健康狀況的深刻洞察。
- 因此,中醫將背部、上身歸之於陽,腹部、下身歸之於陰。
夏季尤其是三伏天,爲一年中陽氣最旺之時,此時人體陽氣最旺,新陳代謝旺盛。 天陽下濟,地熱上騰,天地之氣上下交匯,此時人體最應該順應天序,養好陽。 在日常保健艾灸時,按照以上方法艾灸,會起到很好的效果。 當然,中醫講究辯證施治,很多病症調理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一般是以先緩解症狀爲先,如先灸阿是穴和其他重點穴位等。
冬灸: 最佳艾灸順序、時間,從年、月到日,徹底說個清楚!
在這段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此時陽氣最弱,較易發病。 而冬灸即利用此特殊的時機敷貼藥物,振奮陽氣以治病強身,簡廉有效,具有一定養生保健的優勢。 天灸療法因藥物的剌激,可能會使皮膚出現發泡的情況,出現灼痛的感覺,一般疼痛的程度都會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 如皮膚容易過敏者,醫師會在藥膏內加入蜂蜜或凡士林等賦形劑,減少藥物對皮膚的剌激,當皮膚開始覺得輕微灼辣,局部微現發赤時即可揭去,勿令發泡,仍可取得治療效果。
在這個時候以一些溫陽益氣、補腎益肺、健脾散寒並具有刺激性的中藥敷貼在特定的穴位上,可以激發人體陽氣,改善免疫系統,預防疾病的發生,符合《黃帝內經》:「上工治未病」的養生思想。 冬灸 把握最佳的時機,陰陽並調,纔會對疾病的預防及身體的保健取得最好的效果。 尤其是對於患有呼吸系統疾病、關節疼痛等慢性疾病的人來說,三伏天是一個最不應放過的最佳治療時機。 冬季因爲氣溫、氣壓偏低,這類02病特別容易復發。 冬灸 冬季治療以治標爲主,不能夠從根本上消除病因。 在夏季,由於影響其發病的氣候因素比較少,症狀通常比較輕,有足夠的時間扶正固本,以提高肌體的免疫能力,達到痊癒的目的。
冬灸: 三九天灸|4. 三九天灸會痛嗎?
面對這一嚴峻現狀,氧灸堂的出現宛如一道曙光。 氧灸堂巧妙地將傳統中醫艾灸、遠紅外線光療和負離子氧療三者結合,首次打造了三位一體的養生產品——“氧灸儀”。 現代都市人普遍面臨“缺氧、缺陽光、久坐”三大問題,氧灸儀通過氧灸服務能有效改善都市人羣的亞健康狀態,成爲人們的健康守護者。 冬灸 三伏貼是貼在背後的穴位上,是依脈象、體質搭配穴位來貼,每個人貼的穴位略有差異。 一般先貼在背後最高脊椎骨凸出下緣的「大椎穴」,再往下兩旁兩指幅的胸椎一至四椎的四個穴位,包括定喘穴、大抒穴、風門穴、肺俞穴等。
一般以三年為一療程,療程結束後每年都接受天灸療法,可以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預防疾病的發生。 天灸療法是在一年中一些特定的日子,利用辛溫助陽藥外貼於人體特定的穴位或患處,利用藥物的刺激引起穴位局部皮膚的充血,透過刺激穴位達到溫經散寒,調節臟腑,扶正祛邪的效果。 在傳統曆法推算出的「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熱,陽氣最盛的日子。 天灸正是利用三天時間,以特殊調配的藥物敷貼於特定穴位,透過刺激穴位把大自然的陽氣引入身體,通經入絡,達到溫經散寒,調節臟腑,扶正祛邪的效果。 「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此時陽氣最弱,較易發病。
冬灸: 冬病夏治 中醫三伏貼治療過敏症狀最佳時機
三伏天是小暑與大暑之間,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時間,也是我們最容易激發陽氣的時機,通過艾灸、天灸帖,利用時節特點提升、強化陽氣,以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方法,叫天灸。 天灸是中醫傳統用來預防疾病和治療疾病的方法。 經過多年科學研究及臨牀實踐,其安全性和療效都獲得一致肯定。
冬灸: 作用:
按《荊楚歲時記》,百姓會在臘八節依照佛俗,“沐浴轉除罪障”,清洗身體,既防疾疫侵身,又示洗心革面、消業除障。 敷貼前,應該告知醫師過往病史及過敏狀況,勿空腹接受敷貼。 部分人士是不適宜進行天冬療法,故進行冬灸療法前宜諮詢註冊中醫師。 敷貼的位置包括頸、背部,所以接受前來接受治療時,可以穿着開胸衣服,女士們可在外衣內加穿吊帶背心,方便敷貼。
冬灸: 三九天灸|1. 三九天灸是什麼?
《時文軌範》認爲“嘉平”既是“良祠黃石之時”,又是“野折如來之日”,明確將臘日與佛祖臘八成道日視爲一天,可見兩節合二爲一的趨勢至爲明顯。 秦漢三國兩晉時期,臘日節日期並不固定,一般根據“五德終始說”譜系中,王朝所代表的金木水火土“五德”確定。 如秦朝爲水德,臘日在十二月二十五;漢朝爲火德,以十二月冬至後第三個戌日爲臘日。 南北朝時期,天下紛擾,南北對立,城頭變幻大王旗。 冬灸 冬灸2025 南朝169年間,宋齊梁陳四個朝代接踵而立,民無定主,“五德”混亂,朝廷依據“五德”確定的臘日日期逐漸失去百姓擁護,佛教趁機填補民間信仰空白。
冬灸: 生活訊息
嚴重皮膚過敏史、嚴重濕疹、嚴重皮膚破損、感冒發作期、重度糖尿病、癌症未癒、嚴重心肺疾病、孕婦、2歲內嬰兒不適合進行天灸。 天灸是簡單、安全、快捷、效果好且持久的外治療法。 透過皮膚吸收藥材辛溫之效,溫通經絡,鼓動自身抗病能力。
冬灸: 三九天:
根據佛教典籍,釋迦牟尼經數年修行,終於在臘月即十二月八日夜睹明星悟道成佛,降服六師,“九億人衆,皆來歸佛,求爲弟子”。 佛教遂以臘月八日爲佛祖成道日,舉行各種紀念活動。 隨着佛教在百姓中的影響日益擴大,民間臘日節逐漸與佛祖臘月八日成道日融合在同一天,從而轉變爲臘八節。 南朝蕭梁時期宗懍《荊楚歲時記》有載,“十二月八日爲臘日”。
冬灸: 冬灸增強免疫力・把握時機勿錯過
寒溼邪排出後,人在炎熱的環境裏是不悶熱,不煩躁的。 同時,藉助自然界之陽氣的生髮,借其勢而治之,最易祛除體內沉積的寒邪,從而達到陰平陽祕、冬病夏治的療效,具有保健治病效果的一種獨特療法。 簡單地說,天灸只是把藥物貼在背部穴位上面,完全不會使用針,所以對針有恐懼的患者完全不用擔心,真的是一點痛都沒有,就好像幼兒園,老師獎勵小孩子一樣,把貼紙貼到穴位上,就完成了。
冬灸: 冬病夏治艾灸法
臘八節在宋朝的最大突破是臘八粥的出現。 百姓受此影響,也開始在臘八節熬製臘八粥。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有言,“都人是日(即臘月初八),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 在民間依照佛祖成道日過臘八節的同時,朝廷仍然頑強地依據“五德”確定臘日日期。 如隋朝爲火德,臘日爲戌日;唐朝爲土德,臘日在辰日;宋朝又爲火德,臘日迴歸到戌日。 後人據此把臘月改成了臘日”,姑且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