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談及端午節,身邊都總會有人自告奮勇「我青年時劃過龍舟。」劃龍舟象徵着端午節,古人不忍良臣屈原投江自盡,許多村民便劃船拯救。 自此之後,每年的端午節,大家都用劃龍舟來紀念屈原。 希望藉着龍舟及其大鼓大鳴,可以嚇走江中魚,以免它們喫掉屈原的身體。
他指出,網上很多資料稱「糉」收錄於東漢的《說文解字》,其實是錯的,此字出現於北宋時整理的《說文解字新附》:「糉,蘆葉裹米也。從米㚇聲。」「糉」早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已有記載,有種食物叫「角黍」,又叫「糉」。 人們會將蒲草根切細曬乾並拌上少許雄黃,在白酒加以浸泡後飲用。 兒童不適合飲酒,因此長輩一般將少量雄黃酒塗抹在孩子的臉頰、耳朵、鼻子等部位以消災祛病。 用油炒香蒜蓉(用兩瓣蒜頭打蓉),盛起備用;把荷葉放入點心蒸籠,並加入 飯、菇同紅蘿蔔最後放上蝦並淋上蒜蓉,包好蓋上蓋。 端午節食糭2025 用浸過荷葉的水蒸荷葉飯 端午節食糭2025 12分鐘;剪掉多餘荷葉,可以上枱享用。
端午節食糭: 端午節糉子做法|2. 蘇木鹼水糉
食用時還有一個特色,即淋醬和灑上花生粉,可增加滑順口感。 另外,臺灣南部有糉子以土豆(閩南語:thôo-tāu,即花生)與糯米包製的糉子。 端午節食糭2025 食用時搭配花生粉、香菜和醬油膏一起食用,因為素食而亦稱作「菜糉」。 海南糉子與一般的糉子在外形上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以四椎形(類似枕頭形狀)為主。 在製作上,海南糉採用的是茄柊葉,與一般的糉葉不同。
1940年郭沫若、老舍等人提出以端午節作為「詩人節」,紀念屈原和提倡其愛國精神[49]。 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端午節也是重要的節日,但較前代更強調屈原的愛國思想和鬥爭精神,文革時端午節雖然如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被視為「四舊」受到打壓[50],但端午喫糉子的習俗仍然保留[51]。 中國大陸於2007年將端午節列為法定節假日,2009年端午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的代表入選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而香港、臺灣、澳門等地區未受文革波及,保留更多端午節習俗[49]。 中國地區糉子相關的文獻最早見於西元三世紀西晉周處的《風土記》,原與祭祀無關。
端午節食糭: 常見習俗
實際上,在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宣言以及名錶中皆找不到「端午的起源在韓國」的主張。 另外,也有報道稱「韓國在申請江陵端午祭之際,曾說明過『(端午祭)本是中國的節日。傳入韓國後已經歷經了1500多年』。」[174]。 其實在代表作宣言的5個月前,中國也出現過「湖北省的江陵端午祭與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共同登錄世界文化遺產」的呼聲,而韓國學界則以「中國的江陵端午祭與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僅僅名稱相同,而實際內容則完全不同」為理由進行反駁[175]。 河南端午節時,一些人家的母親會煮雞蛋,然後把熟雞蛋放在孩子的肚皮上滾幾下,再去殼給孩子喫下,據說可以免除孩子的災禍,日後孩子也不肚痛。 另有小孩「躲五」習俗,當日小孩要去外婆家,來自「五日子」孟嘗君端午立新規的傳說。
- 蘇州滄浪區有祭伍子胥的習俗,2006年蘇州端午節紀念伍子胥之俗以「蘇州端午習俗」之名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産[130][129]。
- 部份地區如江漢地區、遼寧馬鞍山地區、福建漳州及泉州一帶、臺灣等地則演變為石戰,又稱鬥石、擲石戲,互相擲石而戲,有着模擬陰陽相爭、祛疾避疫的深刻民俗意涵[7][88]。
- 後來由於扒龍舟變成賽龍舟,羅傘影響競賽速度,撐羅傘的習俗才逐漸消失。
- 「北海道馬糞海膽糉」是在傳統的蛋黃鹹肉糉中加入海膽,選用的是當造於4至10月,產於北海道禮文島或根室的馬糞海膽,此兩處產地的海膽被公認為全日本質素最好。
- 端午節有紀念多位歷史人物的意義,最廣為人知的是紀念屈原,此外還有伍子胥、介子推、曹娥、駱賓王、鄭成功、秋瑾等,部份學者認為這是為了體現出英雄崇拜等英雄主義以教誨眾人[21][10][8][27][20]。
- 做法:荷葉用熱水飛水15分鐘,浸過荷葉水要留起備用。
其樣式五花八門,可將各種墨西哥香料放入玉米粉中,或是加入南瓜子、葡萄仁、杏仁、橄欖、辣椒、蝦仁等等。 一些人還使用新鮮的酪梨或其他果葉代替蕉葉,另添一番滋味。 端午節食糭 以玉米為餡,用玉米葉包成,味道較單純沒有複雜的口味。 做法是以玉米磨成漿再用玉米葉包成,水煮後就可食用。
端午節食糭: 【4】一粥麵「端午美糉」
神座兩側由幾對少年男女伴着宮嬪擊鼓奏樂、侍奉神靈;遊鳳船前後配有護船各一艘,護船裏有壯丁用粗大纜繩拉着鳳船緩緩順流漂過,鳳船前面還有一大幸綵船做前導,綵船上有戲臺沿途演戲[148]。 在順德容桂海尾村端午節會舉行「遊龍大匯」,各坊社都會派出精緻奢美的龍舟巡遊[149]。 在深圳有稱為「扒皇舟」的特色爬龍舟習俗,相傳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四月,宋帝昰逃至新安縣九龍土瓜灣(今屬香港),不久到端午節,宋帝昰觀看了當地扒龍舟,一時興起,就以護駕有功為名賜黃緞巨型羅傘給鄉民。 此後新安縣人每年端午賽龍舟,鄉民必奉御賜羅傘置於龍船之中,這種龍船被尊稱為「皇舟」。 後來由於扒龍舟變成賽龍舟,羅傘影響競賽速度,撐羅傘的習俗才逐漸消失。 而松崗文姓原居民為南宋名將文天祥的旁支後裔,他們在端午節會於文氏祠堂祭文天祥,然後到河中舉行盛大的龍舟賽[150]。
醎糉主要是將糯米、瘦肉、香菇、花生等配而成;甜糉則是包裹糯米、花生或金豆,喫的時候都沾上白糖。 此外,福州糉在製作時一般都會加入食用鹼水,不只能使糉子看起來晶瑩剔透,還能增加口感,達到黏而不膩。 米飯則選用口感特別綿密軟嫩,並以50年傳承口味醬過的圓糯米包糉,內餡則是用上選的五花肉,剔除不好的肥油再經過醃浸的程序,與生米包裏起來入水煮約二個半小時左右,方可起鍋。
端午節食糭: 糉子種類
古人將船當作送走災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愈快愈好,於是便衍生出端午競渡的習俗了。 古代參加競渡的龍舟已很講究:船身窄而長,還有龍頭、龍尾和鱗甲等裝飾,船上結七彩,張旗傘。 競渡時鑼鼓喧鬧、鞭炮齊鳴、萬人喝彩,場面極為壯觀。 可見龍舟競渡其實也是驅瘟避邪的一種行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濃於悼念忠忱的愛國者。 但不論是何種形式的劃龍舟,都包含祭祀的意義[75][47][46][11]。 現時大中華地區及世界各華人聚居地都有端午劃龍舟的習俗[76][60]。
端午節食糭: 貧富懸殊 香港最高、最低家庭收入相差57.7倍!最窮每月只咁多錢過活!樂施會報告:每5人有1人貧窮!邊個行業是在職貧窮重災、最多人持續失業? 4
也有在端午節採茶製茶,在廣東稱為「午時茶」[7],或以藥草製涼茶、藥茶。 端午節食糭2025 以針刺蟾兩眉之間,使蟾蜍分泌白色的乳狀毒液,再以竹片刮下保存,即成蟾酥,可治疔瘡、惡腫。 又有人在蟾蜍口中放進一塊墨錠,掛起晾乾,即成蛤蟆錠,可使膿瘡消散。 也有直接煮蟾蜍服用以消火清涼和預防瘡癤者[48][59]。
端午節食糭: 健康大曬心臟病成全港第三殺手!長期食藥有損肝腎?高血壓=一定要用藥?醫生拆解6大心血管疾病服藥謬誤!同場:世界心臟日2大活動焦點新文章
宮中則承漢制,有賜衣物如扇子之習,《宋書》就記載劉宋時宋後廢帝劉昱於元徽五年端午節因為嫌棄太后王貞風所賜之扇不夠華麗而起毒殺之心[33][34][7]。 而《蘇州府志.增補》也指端午的糉子是為了供奉伍子胥,而非屈原。 [26]除紀念屈原及伍子胥外,也有說法指端午節與其他歷史人物如越王勾踐、介子推等相關,當中屈原、伍子胥、勾踐都是南方人,聞一多以此推斷端午節俗源於南方[11][10][7][21][27][20]。
端午節食糭: 健康快車.石鏡泉、吳國雄染新冠,手尾長
香港端午節多個地區皆有龍舟賽,包括香港仔、淺水灣、長洲、蒲苔島、南丫島榕樹灣、屯門、沙田城門河、大埔吐露港等,而於每次的龍舟賽前均會舉行「放紙龍」儀式,祈求平安[152]。 端午節食糭2025 河北、北京人相信端午喫黑桑葚可以避免喫到蒼蠅,又有喫五毒餑餑之俗。 廣西人端午節會喫肉膾、糯米、苦瓜,故當地又把端午節稱為苦瓜節[110]。 浙北端午節還喫「天師印豆腐」,豆腐上印上鍾馗像。
端午節食糭: 端午節糉子做法|1. 家鄉鹹肉糉
相較於「重複蒸煮」,也有人「先炒後蒸」:直接用油將米粒炒至全熟,包裹填餡後蒸食。 臺灣北部糉多用桂竹籜包裹,外觀色澤棕黃,略帶斑點。 餡料選用有瘦肉、三層肉、香菇、鹹蛋黃(雞或鴨)、花生、栗子、蘿蔔乾以及蝦米,糉子並無定性餡料。 閩南肉糉一種,泉州的肉糉則是三角糉子,配料多樣,色澤紅黃閃亮,清末民國期間,市區有個「肉糉銀」,肉糉最為出名,還有市區浮橋頭觀音亭的許牛制的肉糉,顧客滿座。 糯米用滷汁快炒3-5分熟再入包餡料,傳統的手法是拿骨頭湯去煮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