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潘冬平(右二)、潘冬松(左一)的綜合癌症中心開幕,食衛局長高永文(右三)和梁智鴻(左三)亦有出席。 面對私營醫療市場的競爭,他指集團定位是雲集不同專科頂尖、在行內有名的醫生,未來會繼續向更多醫生招手,目標有十多人。 坊間愈來愈多醫生自立門戶,作為該集團的幕後老闆,石致豪坦言看好私營醫療發展,才掟錢搞醫療生意。
- 2013年,潘冬平首度引入分階段分肝切除手術(ALPPS),與瑪麗醫院的醫療團隊進行了全港首個分階段分肝切除術治療肝癌,為病人切除肝癌腫瘤。
- 卡特中心發表聲明,指卡特得到家人及醫療團隊全力支持,卡特家族呼籲大家在這個時刻尊重私隱,並感謝外界關心。
- 大部分胰臟癌病人的CA 19-9都會上升;指數愈高,癌細胞已擴散的風險愈大。
- 該會又表示,雖潘冬平無意圖宣傳自己,惟行為已構成專業失當。
- 鄧桂思長女Michelle早前透露,母親患的是IGA腎炎。
- 肝癌權威專家潘冬平,被投訴在2015年於香港綜合腫瘤中心網站刊載一篇用於學術範疇的簡歷作醫生簡介,內容涉及宣傳、描述較其他醫生優越。
「影像檢測可幫助診斷早期腫瘤。不過,要近乎沒有病徵去檢查,纔有機會診斷到早期的胰臟癌。」潘冬平說。 潘冬平父親 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創辦人及主席、港大外科學系名譽教授潘冬平引述報告指,肝癌腫瘤體積倍增只需約4個月,最快29日,而第4期肝癌患者的整體存活期中位數約為3至6個月。 以傳統標靶藥治療的患者,「整體存活期中位數」為11.4個月、「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則為3.2個月。 潘形容50歲是人生一個里程碑,「人去到某個時刻,都會諗嚇係咪應該轉一轉個位置」。
潘冬平父親: 腫瘤體積小於5釐米屬早期 五年存活率達七成
卡特卸任後,一直活躍於人道主義事務,2002年獲授予諾貝爾和平獎,表揚他為和平解決國際衝突、推動民主和人權,以及促進經濟及社會發展的貢獻。 現年65歲的溫先生,為乙肝病毒攜帶者,其父亦死於肝癌,他於去年11月因腹脹入院才發現患有肝癌。 當時私家醫生發現4個腫瘤,最大一個達13釐米,認為不宜做手術,只能接受經動脈化療栓塞。 唯溫先生希望能徹底切除,之後到瑪麗醫院求診,根據新系統的指標,可接受手術治療,他笑言手術後「好似無病過」。
在中環執業、有國際肝癌權威之稱的外科專科醫生潘冬平,已申請到港怡成為掛單醫生。 【本報訊】國際肝癌權威、外科專科醫生潘冬平,被投訴於2015年刊載一篇內容涉及宣傳、描述優於其他醫生的自我簡歷,醫委會昨展開紀律聆訊,潘承認一項專業失當,被判停牌一個月,緩刑半年。 肝癌是香港癌症死亡率第三,而在香港的個案中,男性患肝癌數字是女性的四倍。
潘冬平父親: 胰臟囊腫要做手術嗎?
近10年每年平均有逾千宗肝癌新症,有外科專科醫生指,肝癌腫瘤體積倍增最快只需29天,腫瘤大於5釐米、癌細胞進入肝門靜脈即屬晚期,換肝也沒有用。 潘冬平父親2025 有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表示,6至7成肝癌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倖免疫組合治療可延長他們的整體存活期中位數至24個月,生活質素等亦較用傳統標靶治療時大幅改善,藥物近月更已納入醫管局安全網,合資格患者可獲資助。 潘冬平父親2025 辯方律師代表潘求情指,2015年潘由公營醫院轉私人執業,當時香港綜合腫瘤中心着他呈交自我介紹文章,潘遞交過往作為香港大學學者的簡介,未有留意到針對執業醫生的規例與學術領域不同。 簡介內容亦圍繞潘的學術成就而非臨牀技能,無任何系統性宣傳計劃,或以減價甚至免費治療作招徠。 【本報訊】現年五十六歲的肝膽胰外科名醫潘冬平,四年多前誤把學術履歷用作自己的醫生簡介,並於網上平臺發表,由於內容涉及宣傳成分或聲稱自己優於其他醫生,因而要接受醫務委員會的紀律聆訊。 潘昨承認違反《香港註冊醫生專業守則》,醫委會強調學術履歷和醫生簡介的對象讀者不同,作為註冊醫生,其簡介寫法不能與學者身份混淆,以免誤導公眾,讓普通市民對治療成效有不切實際的期許。
- 幸部分藥物在去年12月中納入醫管局安全網,合資格患者,包括未曾接受全身系統性療程、無法切除腫瘤的成年晚期肝癌患者,可獲關愛基金資助。
- 醫委會表示,醫生不當宣傳會令病人對醫生的技巧有不切實際想法,考慮潘冬平有悔意及醫學成就傑出,判停牌一個月,緩刑半年。
- 曾就讀皇仁書院,歷任港大外科學系及癌症研究中心教授、肝膽胰外科主任、講座教授。
- 上一代醫生喜歡自己開檔,但近年出走的公院名醫,則傾向「聯盟開檔」,既可擴大網絡吸客兼慳租金等開支,亦可提供一條龍服務,較獨自開檔更著數。
- 而家得返陳國峯醫生,補片釘在肌肉後面, The Galleria,殺你一個措手不及!
- 坊間愈來愈多醫生自立門戶,作為該集團的幕後老闆,石致豪坦言看好私營醫療發展,才掟錢搞醫療生意。
- 整個手術十分順利,痛楚程度也可以接受,我啲止痛藥也十分方便,每一次當我感覺痛的時候只需要按一下按鍵,便有止痛藥加入身體。
- 「現在多了人做身體檢查,在上腹超聲波檢查時,發現胰臟水瘤,就要小心。」家庭醫生鄭志文說,如果在肝臟或腎臟發現水瘤,大部分都是建議觀察,但胰臟水瘤,卻不能掉以輕心。
「整體存活期中位數」及「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分別升至24個月及5.7個月。 有研究顯示,患者的生活質素亦可保持約11.2個月,較標靶藥治療延長3倍以上。 港大醫學院近年頻流失名醫,講座教授級的包括韋霖及梁憲孫等,已加盟養和醫院。 同屬講座教授級的潘冬平表示,此級別的教職員請辭後要待4個月才離職,故他會於明年1月1日起才離開醫學院。 潘冬松則擅長結直腸癌手術,潘冬平接受《蘋果》查詢時說,不時會與弟弟一同動手術。 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創辦人及主席、港大外科學系名譽教授潘冬平解釋,肝癌為本港第5大常見癌症和第3號癌症殺手,年紀愈大愈易發病,65歲或以上人士發病率最高。
潘冬平父親: 潘冬松診所潘冬松診所 (中環) Jensen Poon Clinic 19 讚好 中心醫生醫評總數
潘事後已非常後悔,接獲通知後,即時要求中心把簡介剔除,同時承認相關指控,願意承擔責任。 潘冬平是第一位闡明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刺激肝癌腫瘤血管生長的關鍵作用的學者,促成第一種肝癌有效標靶藥「索拉非尼」(Sorafenib)的出現。 他又引入射頻消融術、微波消融及高強度聚焦超聲等技術,用以治療肝癌,改進肝癌手術,令相關的死亡率降至少於5%。 80%的大腸癌是由大腸瘜肉演變而成,幫助有需要人士盡快地找到一位好醫生。 潘冬松醫生 Dr. Poon Tung Chung,服務範圍,又不會覺得特別珍惜, Matthew Ho 何廣沛 同 Momo Ng 吳沚默 又有冇可能順利拯救生命!?
潘冬平父親: 肝癌復發率高達5成
「保險市場愈來愈大,加上好多內地病人來港求醫,想建立一個平臺,讓醫生出來私營市場。」他說。 潘冬平父親2025 上一代醫生喜歡自己開檔,但近年出走的公院名醫,則傾向「聯盟開檔」,既可擴大網絡吸客兼慳租金等開支,亦可提供一條龍服務,較獨自開檔更著數。 如果膽石引起痛就須要手術處理,到有黃膽或發嬈就已經是嚴重併發症,到時處理就更加困難和危險。
潘冬平父親: 醫生
他建議病人「自保」,如果自知是乙肝帶病毒患者,在求醫時可不厭奇煩向醫生說出病歷。 潘冬平續稱,若病人腎炎非常嚴重,不可先處方乙肝藥物,應在處方類固醇時,同步使用抗乙肝病毒藥物,亦可把肝炎風險大大降低。 鄧桂思長女Michelle早前透露,母親患的是IGA腎炎。 治療IGA腎炎一般每日用上40毫克「潑尼松龍」,遠超低風險的10毫克。
潘冬平父親: 文章導覽
雖然肝臟有再生能力,但如果切剩的肝臟體積不足全肝的三成,醫生一般並不建議做手術。 潘冬平父親 但近年出現了分階段分肝切除術(ALPPS),先將左肝谷大,再切除右肝。 方法是先截斷右肝的血液供應,令血流集中至左肝,藉此「養大」左肝。 吳孟達近年受病魔纏繞,最近拍攝期間更突然心臟不適,日前病重現正在腫瘤科留醫。 好友田啟文透露達哥患的是肝癌,兩個月前已做過手術,進展良好,正準備接受化療,子女亦趕返香港探父親。 醫管局私家症收費,憲報有規定不同等級的手術、治療收費水平。
潘冬平父親: 生活訊息
同時,簡介內容亦圍繞潘的學術成就而非臨牀技能,無任何系統性宣傳計劃,或者以減價、免費治療作招徠。 其代表律師亦呈上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等醫生的求情信,以肯定潘冬平對港大、醫學專業的貢獻。 醫委會今(27日)展開紀律聆訊,潘冬平承認一項專業失當,被判在醫生名冊除名一個月,緩刑6個月。
潘冬平父親: 公院壓力爆煲 醫生出走掀聯盟開檔潮
辯方律師昨代表潘求情指,一五年潘離開公營醫院,轉往香港綜合腫瘤中心擔任醫療主任,當時中心着他呈交自我介紹文章時,潘把過往作為香港大學學者的履歷稍作更改後便交給中心,但未有留意到註冊醫生簡介的規限。 」 Christina和家人一時間好難接受,「因為連電腦掃描都驗唔到。」外科專科醫生潘冬平解釋:「胰臟癌屬惡性較高的癌症,加上胰臟位處腹腔深處,早期病徵大都不明顯,一般檢查難以發現病變。 醫委會紀律聆訊指,潘冬平2015年作為香港綜合腫瘤中心總監,中心於網頁形容他為肝膽胰外科的國際知名專家,又用「先鋒」、「帶領」等字眼,文章帶不當宣傳性質。
潘冬平父親: 【好媽媽換肝】原可避免的悲劇 醫生:事件明顯是疏忽引起
該學院外科學系教授潘冬平稱,新系統能精密的統計分析,清楚分辨不同期數病人存活率,對侷限於肝內中或晚期肝癌採取積極手術治療。 研究亦顯示,香港肝癌分期系統的中位存活期由8.9個月增至16.6個月,較舊系統多出一倍,五年存活率增加50%。 潘冬平續稱,將肝功能、身體狀況等納入此係統能適用於任何肝癌因素,因此其他地區也能採用。 潘冬平父親2025 他更建議家族背景曾有肝癌、酗酒等人士於30歲後,每半年進行超聲波檢查,盡早接受診斷。 潘冬平醫生為外科專科醫生,亦為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創辦人及主席。
潘冬平父親: 簡歷
潘冬松指,過往公院每週僅能安排兩次跨部門會議,一般只會為較罕見的癌症病例召開,病人或輪候二至六週也未獲轉介到另一專科,最終等兩至三個月才開展治療。 潘冬平說,病人平均每等三個月癌細胞數量便會增一倍,癌細胞轉移機會亦增,更添治療難度。 若可盡快展開跨部門會議,兼能無約束地使用病人負擔得起的標靶藥物,病人存活率有望提升。 他又指,過往有八成癌症個案接受電療或化療後毋須住院,故相信癌症綜合治療中心能配合政府擬推出自願醫保的理念,讓病人毋須住院做檢查都能獲保障。 其中來自瑪麗醫院器官移植「夢幻組合」,跟隨盧寵茂的換肝專家夏威,上月便夥拍三名醫生在中環開檔;肝癌權威、港大前肝膽胰外科主任潘冬平,亦孖住弟弟、港大前結直腸外科副教授潘冬松組「兄弟檔」,跟幾名醫生創立腫瘤診療王國。 幾年前逃出公院的怪醫梁家騮,更再下一城開埋內視鏡中心,邀請其他名醫加盟。
潘醫生的診所十分之有規模,診所內的醫療設備都很先進,如檢出任何有關腸胃肝臟的問題,這裡的護士都會細心安排及跟進,以預防或及早診斷疾病。 因為我有肝病的前科,所以我特別留意到診所可提供的服務,希望這些資訊能幫到有需要的病人。 代表潘冬平的辯方律師表示,當時潘為腫瘤中心的總監,需提交一份自我介紹,於是便呈交了於大學任職時使用的個人簡歷。 代表律師承認,事件確有過錯,但強調潘並無意圖作宣傳及宣稱優勝於其他醫生,並指潘過往一直在港大及瑪麗醫院工作,剛轉到私人執業,故才犯下錯誤。 代表潘冬平的辯方律師求情時表示,事發時潘冬平剛由公立醫院醫生和大學學者轉為私人執業醫生,亦為腫瘤中心的總監,需要應中心要求提交一份自我介紹,遂呈交了於大學任職時使用的個人簡歷。
而由於肝臟無痛覺神經細胞,體積小於5釐米的細小肝癌腫瘤甚少會有症狀。 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教授潘冬平表示,肝癌病人若出現症狀,很多時候已是中晚期,如果出現嚴重的症狀,如出現腹水、劇烈痛楚等,大多腫瘤已擴散至其他器官,演變成晚期肝癌。 醫委會指出,醫生使用不當的宣傳文章,會令公眾或病人誤以為該醫生擁有特別治療技巧,從而產生不切實際的期望;雖然潘冬平沒意圖宣傳自己,惟行為已構成專業失當。
潘冬平父親: 潘冬平醫生 Dr Ronnie Poon 外科-尋醫報告 睇醫生網
但醫委會認為潘冬平已汲取教訓,亦肯定他的醫學成就,判他在醫生名冊除名一個月,緩刑6個月,其外科專科資格則交由教育委員會處理。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肝癌是本港第3號癌症殺手,65歲或以上人士病發率最高。 晚期肝癌患者病情惡化較快,而國際指引建議的一線療法免疫組合治療有助於提高患者的存活期和生活質素,不過因為藥費昂貴,以往並非所有病人均可負擔。 該藥物已於2022年12月中納入「安全網」,由「關愛基金」資助,今年起合資格的晚期肝癌患者可以申請。 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榮譽祕書、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邱宗祥表示,6至7成肝癌患者在確診時已經屬晚期,以往主要靠傳統標靶治療,但部分藥物有強勁副作用,倖免疫組合治療能為晚期患者帶來曙光。 邱解釋,免疫組合治療使用阿替利組單抗和貝伐珠單抗,分別可以激發免疫系統對付癌細胞,並遏抑腫瘤血管生長因子,阻斷營養補給,為國際上療效較顯著的晚期肝癌一綫治療選擇,本港每年約有400至500名晚期肝癌患者適合使用。
潘冬平父親: 晚期肝癌免疫組合治療獲納入「安全網」資助 今年開始接受申請
【星島日報報道】國際肝癌權威專家56歲的潘冬平醫生,在2015年將學術範疇的簡歷作醫生簡介刊載於香港綜合腫瘤中心網站,內容因涉及宣傳、描述優於其他醫生。 醫委會對此今日(27日)展開紀律聆訊,潘冬平承認在事件中專業失當,但強調並無意圖宣傳,終被判停牌1個月,緩刑6個月。 潘冬平被控於2015年10月,批准、默許或未採適當措施,阻止一篇關於自己內容涉違反《香港註冊醫生專業守則》的文章,在香港綜合腫瘤中心的網站上發布,當中涉及宣傳及聲稱優於其他醫生。 被質疑的文章形容他為「肝膽胰外科領域上國際知名專家」、「開創新技術治療肝癌」、「首次在港以射頻消融技術處理早期肝癌」等。 辯方律師代表潘冬平求情指,當時潘由公營醫院轉私人執業,需一份自我介紹文章,潘就將自己過往香港大學使用的個人簡歷交給中心。 代表律師承認潘欠謹慎,事後已深感後悔,但強調潘沒有意圖作宣傳及宣稱優勝於其他醫生,形容潘未注意醫學學者和執業醫生所用簡歷的分別,發現犯錯時已即時移除相關文章。
潘冬平父親: 肝癌名醫潘冬平自我介紹文章含宣傳成分 專業失當判停牌1個月緩刑6個月
潘冬松醫生 結直腸外科 周芷茵醫生 潘冬平父親 乳腺外科 唐瓊雄醫生 食管腸胃外科 周倩明醫生 醫生你好,指她體內血塊未排清,但著眼點早已轉變,現在的想法卻不一樣。 傳媒的報導,透過1980年代行醫,切除瘜肉之後唔代表以後都唔洗再檢查,好似近日無綫娛樂主播潘盈慧(阿盈)咁,即可將人體的新陳代謝形像化。 所謂「一站式」,是中心提供的診斷與治療,包括三結合PET/MRI/CT掃描、內視鏡系統、小型手術室。 近年多了市民做體檢,偶然會在超聲波或電腦掃描發現胰臟長了個囊腫(俗稱水泡)。
潘冬平父親: 肝癌權威潘冬平簡歷涉宣傳 裁定專業失當罰停牌1個月緩刑半年
本刊發現,有別於過往「個體戶式」開診所,行內掀起一股「聯盟式」開檔潮,由幾名來自不同專科的醫生夾份打江山,開設醫療中心。 劉允怡續說,有見潘冬平即時移除涉事文章移除,相信他已吸取經驗, 而潘在醫學界有傑出成就,受到同業及病人尊重,故判停牌1個月,緩刑6個月,其外科專科資格則交由教育委員會處理。 潘冬平於1964年在香港出世,家有五兄弟姊妹,中學時就讀皇仁書院。 1982年於香港中學會考中取得8優1良,1984年的香港高級程度會考獲取4優。 他於1989年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畢業,其後獲香港大學外科學系聘為助理教授。 潘冬平於1991年晉升為副教授,及後於1996年升任為外科教授。
潘醫生具備香港大學外科碩士、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等專業資格。 由於胰臟「腫瘤性」囊腫有可能演變成胰臟癌,常有病人很緊張地拿著超聲波或電腦掃描報告問醫生需否立即手術切除,以防癌變。 胰臟囊腫必須謹慎處理,但也不必過於擔心,大多數由體檢發現的胰臟囊腫屬於良性,可先做詳細的檢查判斷囊腫癌變的風險,再決定需否手術切除。
國際肝癌權威專家56歲的潘冬平醫生,在2015年將學術範疇的簡歷作醫生簡介刊載於香港綜合腫瘤中心網站,內容因涉及宣傳、描述優於其他醫生。 惟以往當患者的腫瘤已達晚期,或入侵血管時,便排除外科手術治療。 香港大學建立全亞洲首個具醫療指引的肝癌分期系統,建議中或晚期病人均可接受手術切除腫瘤,令肝癌病人五年存活率增加五成。
,歷任港大外科學系及癌症研究中心教授、肝膽胰外科主任、講座教授。 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表示,患者現時可採用「免疫組合治療」,比傳統標靶藥可降低惡化及死亡風險逾三成,惟費用高昂,不少患者及家庭難以負擔。 政府於2022年12月已將免疫組合治療藥物納入醫管局安全網,由關愛基金資助。
潘冬平父親: 醫生潘冬平介紹文章帶宣傳性質 認專業失當除名一個月緩刑半年 (14:
潘冬平於一九九○年獲列入普通科專科名冊,二○○二年成為外科專科醫生。 他是香港大學外科學系名譽教授,以及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創辦人及主席。 案情指,二○一五年十月三日,醫委會收到電郵投訴,指潘於香港綜合腫瘤中心網站刊登的簡介涉嫌違規,在該簡介中,潘形容自己是國際知名學者,稱自己屢獲殊榮,並帶領着本地肝癌治療的發展。 辯方形容,潘冬平事後已深感後悔,發現犯錯時已即時移除相關文章,強調他並無意圖作宣傳及宣稱優勝於其他醫生;又呈上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等醫生的求情信,肯定潘冬平對港大、醫學專業的貢獻。 做機械臂手術傷口會小些,但是手術時間會比正常開腹手術多大約三 小時,大概要9-10 小時,而且費用昂貴得多, 如果經驗不多的醫生做,風險可能比傳統手術高,而且術後長期效果數據也欠缺。
Getty 潘冬平父親2025 Images 最近,中共最高領導層中央政治局常委召開會議總結中國三年疫情防控,以「重大決定性勝利」、「奇蹟」等詞總結中國抗疫,並稱中共應對疫情措施成效巨大。 研究中國政治的專家對BBC指出,此次會議在兩會前召開,是在宣傳上統一聲音,對異議者發出警告。 「勝利」與「奇蹟」 據新華社報道,週四(2月16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 由習近平主持。 主診醫生是潘冬平醫生,他很有善,個子不大,談吐專業,他說:每位病人都會得到個人化的治療; 由於即使同一種疾病, 病情亦會因人而異,唯有針對每位病人的獨特性,才能更有效提高治癒率。 潘冬平指出,乙肝帶病毒患者在正常情況下,可由自身免疫系統抑制病毒,令肝炎不會病發,但使用類固醇會「雙重夾擊」,一方面直接刺激病毒繁殖,另一方面抑制自身免疫系統,令乙肝病毒爆發,醫學上稱為「乙肝再激活」。
香港十大癌症並不包括胰臟癌,但它在十大癌症殺手當中排名第6。 「每年大概650宗新症,580宗死亡。常見癌症之中,胰臟癌的死亡率是最高的。」外科專科醫生潘冬平說。 前幾年因肝臟出現了問題,開始看潘冬平醫生,他的治療技術,使我的病情康復得很好。 整個手術十分順利,痛楚程度也可以接受,我啲止痛藥也十分方便,每一次當我感覺痛的時候只需要按一下按鍵,便有止痛藥加入身體。 而我最欣賞的,之前見過兩個醫生也是說做完之後,胰臟有可能會釋放一些液體,因此要放一條後備膠喉連接到胰臟作準備,但潘醫生做完之後說整個手術十分順利,也做得十分漂亮因此不用膠喉也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