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穿刺壓力一般在80mmH2O以下,可診斷為顱內低壓綜合徵,患者可出現嚴重的頭昏和頭痛等癥狀,在排除腦脊液通路梗阻後,可診斷為顱內低壓綜合徵。 對於小兒的顱骨骨折,為避免影響腦的發育,應積極採用手術復位。 對新生兒的顱骨骨折應盡可能採用非手術復位方法,最簡單適用的方法是應用胎頭吸引復位。 隻有當胎頭吸引器復位失敗或有顱內血腫或頭皮下有腦脊液瀦留時,採用手術復位。
垂直於顱蓋的打擊易引起局部凹陷或粉碎骨折;斜行打擊多致線形骨折,並向作用力軸的方向延伸;往往折向顱底;枕部著力的損傷常致枕骨骨折或伸延至顳部及顱中窩的骨折。 1.顱骨局部變形 顱底骨折常出現的徵象2025 顱底骨折常出現的徵象2025 顱蓋(穹窿部)遭受外力打擊時,著力部分即發生局部凹曲變形,而外力作用終止時,顱骨隨即彈回原位。 若暴力速度快、作用面積小,超過顱骨彈性限度時,著力的中心區即向顱腔內呈錐形陷入,內板受到較大的牽張力而破裂。 此時如果暴力未繼續作用於顱骨上,外板可以彈回而復位,故可以保持完整,造成所謂單純的內板骨折,是為後期外傷性頭疼,或慢性頭疼的原因之一。 如果暴力繼續作用,則外板亦將隨之折裂,造成以打擊點為中心的凹陷及其外周的環狀與線形骨折。
顱底骨折常出現的徵象: 顱底骨折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枕部著力的損傷常致枕骨骨折或伸延至顳部及顱中窩的骨折。 4.顱骨骨折的規律性 顱底骨折常出現的徵象2025 暴力作用的方向、速度和著力面積等致傷因素對顱骨骨折的影響較大,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概括如下:暴力作用的力軸及其主要分力方向多與骨折線的延伸方向一致,但遇有增厚的顱骨拱梁結構時,常折向骨質薄弱部分。 若折線垂直橫斷拱梁結構,或引起骨縫分離,則說明暴力強度甚大。
- 究其原因,是因為受損傷後骨的再生,主要是依靠骨膜、骨髓的作用,而骨膜、骨髓只有在增加骨膠原的條件下,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而肉骨頭的成份主要是磷和鈣。
- 頭頂部受力,骨折線常垂直向下,直接延伸到鄰近的顱底,暴力由脊柱上傳時,可致枕骨骨折。
- (4)腦外傷後綜合徵:係指腦震蕩或輕度腦挫裂傷後數月到數年,仍有某些自覺癥狀,但神經系統檢查時無陽性體徵者。
- 1、腦脊液漏者,鼻部或外耳道局部消毒,不宜填塞沖洗,不要擤鼻,保持於腦脊液不漏體位。
- 傷後逐漸出現眼瞼的遲發性皮下瘀斑,俗稱“熊貓眼”徵。
顱底骨折一般為閉合性損傷,骨折本身無需特殊處理,主要針對顱內、顱底嚴重的並發傷及預防感染。 因為顱底骨折在顱底,一般情況下比較隱匿,而且非常的細微,一般的頭部CT以及頭部核磁沒有辦法非常明確的診斷,除非在某些特別大型的三甲醫院,有CT三維顱底重建的片子,這個時候可以適當的明確。 區分顱底閉合性骨折和閉合性頭部損傷,當覆蓋骨折區域的皮膚沒有損壞時,以及顱底開放性骨折 – 開放性頭部損傷皮膚破裂和骨暴露。 (6)腦膿腫:外傷後腦膿腫多與碎骨片或異物存留有關,在火器性穿透傷中,污染的彈片殘留比高速射入的槍彈更易引起感染。 此外,彈片、槍彈經由頜面部、鼻旁竇或耳顳部、乳突氣房等處射入,感染的發生率明顯增高。 硬腦膜外積膿應行手術治療,清除硬腦膜外膿液及肉芽組織,伴顱骨骨髓炎者須同時切除病骨,對靠近上矢狀竇或橫竇的硬腦膜外積膿,應警惕血栓性靜脈竇炎。
顱底骨折常出現的徵象: 診斷
如巖部骨折鼓膜尚保持完整時,耳部檢查可發現鼓膜呈藍紫色,血液或腦脊液可經耳咽管流向鼻腔或口腔,需註意與篩竇或蝶竇骨折伴發的腦脊液漏相鑒別。 (2)開放性顱蓋骨折:多發生於銳器直接損傷,少數為火器傷。 受傷局部之頭皮呈全層裂開,其下可有各種類型的顱骨骨折。 此種骨折硬腦膜如完整稱為“開放性顱骨骨折”;當硬腦膜也有破裂時則稱為“開放性顱腦損傷”。
- 3.頸內動脈-海綿竇瘺 頸內動脈-海綿竇段損傷後,動脈血液經破口直接流入海綿竇內,即形成頸內動脈-海綿竇瘺。
- 如果腦室系統無梗阻,選用的抗菌藥物有效,感染常能得以控制。
- 顱底骨折本身需不要特殊處理,治療重點應針對顱底骨折引起腦脊液漏、大量鼻出血、顱內高壓和頸椎骨折等併發症和後遺症。
- 飲食上由清淡轉為適當的高營養補充,以滿足骨痂生長的需要,可在初期的食譜上加以骨頭湯、田七煲雞、動物肝臟之類,以補給更多的維生素a、d,鈣及蛋白質。
- 對碎骨片壓迫引起的視神經或面神經損傷,應儘早手術去除骨片。
當骨折線經過腦膜中動脈主幹及其分支、橫竇溝或矢狀中線時,應警惕合並硬膜外血腫。 顱蓋部凹陷骨折可為全層或僅為內板向顱內凹陷,呈環形或星形,借切線位片瞭解其深度,結合臨牀癥狀分析伴發的腦損傷。 骨折線經過蝶骨,可損傷頸內動脈產生頸內動脈-海綿竇瘺,表現為頭部或眶部連續性雜音,搏動性眼球突出,眼球運動受限和視力進行性減退等,頸內動脈損傷亦可形成海綿竇段頸內動脈瘤,動脈瘤破裂後又形成頸內動脈-海綿竇瘺。 有時頸內動脈損傷或外傷性頸內動脈瘤突然破裂,大量出血經骨折縫隙和蝶竇湧向鼻腔,發生致死性鼻腔大出血,如不能果斷,迅速地控制和結紮頸總動脈,病人將死於出血性休克。 顱底骨折常出現的徵象2025 顱骨骨折的發生是因為暴力作用於頭顱所產生的反作用力的結果,如果頭顱隨暴力作用的方向移動,沒有形成反作用力,則不致引起骨折。
顱底骨折常出現的徵象: 症狀 顱底骨折
應註意的是如果有損傷脊髓的情況存在,不易採用冠狀掃描。 頦部受擊時可引起下頜關節凹骨折,但頭部因可沿作用力的方向移動而緩沖外力對顱頸交界區的沖撞;上頜骨受擊時不僅易致頜骨骨折,尚可通過內側,角突將暴力上傳至篩板而發生骨折,鼻根部受擊可致額竇及前窩骨折。 (3)顱後窩骨折 累及顳骨巖部後外側時,多在傷後1—2日出現乳突部皮下瘀血斑(Battle徵)。
顱底骨折常出現的徵象: 診斷 顱底骨折
對於腦脊液滲漏患者,患者需要在早期抬起牀頭,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嚴禁腰穿檢查,這會導致顱內感染。 大多數患者可以透過保守治療恢復腦脊液漏出,如果仍延遲一個月以上,可以考慮修復。 顱蓋部的線形骨折發生率最高,主要靠顱骨x線攝片確診。 顱底骨折的診斷及定位,主要依靠上述臨牀表現來確定。 瘀血斑的遲發性、特定部位以及不是暴力的直接作用點等,可區別於單純軟組織挫傷。
顱底骨折常出現的徵象: 檢查
稍後可出現顱內壓增高癥狀,多數患者缺乏神經定位體徵,較易漏診。 少數患者由於硬腦膜下積膿較大造成腦受壓,或因皮質表面靜脈血栓形成,亦可出現神經功能障礙,如偏癱、失語或偏盲。 當骨折線經過額竇、篩竇、蝶竇和巖骨時,應註意是否伴發腦脊液漏,並警惕這類內開放性顱骨骨折有並發顱內感染的可能。 另外閱片時還要註意顱底骨折的間接徵象,如顱底骨折腦脊液漏可出現鼻旁竇和(或)乳突積液表現,竇腔混濁,密度增高。
顱底骨折常出現的徵象: 顱骨局部變形(20%):
術前必須作好充分的輸血設備,以防止骨折整復時大出血。 頭顱的骨質結構和形態,猶如一個具有彈性的半球體,顱蓋部呈弧形,顱底部如斷面,恰如弓與弦的關係,在半球體的任何一處加壓,均可使弓和絃受力而變形,例如,當側方受壓,頭顱的左右徑即變短而前後徑加大。 顱底骨折常出現的徵象 顱底骨折常出現的徵象 反之,若為前後方向的暴力常使矢狀徑縮短則橫徑相應變長,因此,當暴力為橫向作用時骨折線往往垂直於矢狀線,折向顳部和顱底。
顱底骨折常出現的徵象: 顱骨的拱架結構(15%):
其臨牀表現雖然都是骨折的間接徵象,卻是臨牀確診的重要依據。 顱內血液可滲入組織疏鬆的眼眶周圍形成血腫,並使眼球突出。 因為可造成血液反流,引起顱內壓升高,細菌也能趁機逆行到顱內引起腦膜發炎。
顱底骨折常出現的徵象: 顱骨骨折診斷
(3)顱後窩骨折:乳突皮下瘀血、腫脹、壓痛,有時咽後壁腫脹、瘀血或腦脊液漏。 可合併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舌下神經和小腦、腦幹損傷症狀。 (2)顱中窩骨折的臨牀徵象:臨牀上常見到顳部軟組織腫脹,骨折線多限於一側顱中窩底,亦有時經蝶骨體達到對側顱中窩底。 當骨折線累及顳骨巖部時,往往損傷面神經和聽神經,出現周圍性面癱,聽力喪失,眩暈或平衡障礙等。 顱底骨折常出現的徵象 如骨折線經過中耳和伴有鼓膜破裂時,多產生耳出血和腦脊液耳漏,偶爾骨折線寬大,外耳道可見有液化腦組織溢出。 臨牀上應仔細檢查,以除外外耳道壁裂傷出血或因面頜部出血流入外耳道所造成的假象。
顱底骨折常出現的徵象: 顱底骨折: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若是腦室系統有阻塞,或抗生素藥效較差時,則應在全身用藥的同時,反復進行腦室穿刺引流,並經腦室內給藥,必要時行雙管沖洗引流。 當眶上裂骨折時,可損傷眼、滑車和展神經,以及三叉神經第1支,出現眼球運動障礙和前額部感覺障礙,即為眶上裂綜合徵。 8、骨折禁飲果子露 骨折與一般皮肉損傷不同,堅硬的骨質癒合時間比較長,短則1個月,長則半年以上。
顱底骨折常出現的徵象: 顱骨骨折出現之後的常見發病特徵
2.凹陷骨折 凹陷骨折的手術指徵:①骨折片下陷壓迫腦中央區附近或其他重要功能區,或有相應的神經功能障礙者。 顱底骨折常出現的徵象2025 ②骨折片下陷超過1cm(小兒0.5cm)或因大塊骨片下陷超引起顱內壓增高者;③骨折片尖銳刺入腦內或有顱內血腫者;④開放性凹陷粉碎骨折,不論是否伴有硬腦膜與腦的損傷均應早期手術。 顱底骨折常出現的徵象 (1)顱前窩骨折:眶周皮下及眼球結合膜下瘀血,表現“熊貓”眼徵。 可合併嗅神經、視神經、腦垂體、丘腦和額葉腦挫傷症狀。 (2)顱中窩骨折:外耳道流血並腦脊液耳漏,常伴有聽神經、面神經、三叉神經、外展神經和顳葉腦損傷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