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之治療主賴放射治療,早期 (第一、二期) 單用放射治療之結果就很好,但晚期 (第三、四期) 或復發之病人可能需要併用化學及手術治療。 經正規治療之結果,全部病人五年之存活率約有60%,早期病人可高達80%以上,而晚期病人也有30%以上。 除了少數病人在治療開始就有遠端轉移其病情較難控制之外,鼻咽癌並不是絕症,是一種可以控制及治癒的癌症。 臺灣鼻咽癌之早期診斷率以及治療成績,如今在世界上是相當突出而有名的。 有上述一項或多項症狀之病人,應趕快找耳鼻喉科醫師診察,耳鼻喉科醫師可用常規之鼻後鏡或鼻咽內視鏡觀察鼻咽部。 診斷確立之後,需要先行判定其臨牀分期,其中包括耳鼻喉科之常規理學檢查、腦神經理學檢查、肺部X光、肝臟超音波、全身骨骼同位素掃瞄、頭頸部之電腦斷層掃瞄攝影或磁振造影檢查等。
- 若有骨折或導致脊髓壓迫的危險時,則可考慮加做手術治療。
- 發生率的排名為於男性的第14位,女性20位。
- 鼻咽癌是華人特別容易罹患的癌症,和種族遺傳因子有不可忽視的關係性,而它容易發生在40歲至50歲之壯年期,易對家庭造成沈重的負擔。
- 光滑,質韌,活動,邊清,常隨咽腔、口腔、耳部炎症輕重而變化,抗炎治療多不理想。
- 頸部殘留腫塊或復發,則施行頸部廓清術或放射治療。
- 放射治療的範圍包括鼻咽部、附近組織及頸部淋巴區。
除了少數病人在治療開始就有遠端轉移其病情較難控制之外,它並不是絕症,是一種可以控制及治癒的癌症。 鼻咽腫瘤切片 經正規方式治療以後,病人多數能夠恢復,而回去工作。 鼻咽腫瘤切片 鼻咽腫瘤切片 治療後,少數病人可能復發,所以定期追蹤檢查是必要的。
鼻咽腫瘤切片: 治療方式
發生年齡中位數男性為52歲,女性亦為52歲。 鼻咽癌的致癌原因比較有關係而較常被提及的有種族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和EB病毒感染三種,其中在種族遺傳因素方面,華人的鼻咽癌被公認發生率最高,縱使是移居國外的第二代,仍比當地人發生機率高,更讓我們不能不小心。 而臨牀上也發現鼻咽癌頗有家族集簇性,鼻咽癌患者第一等親之內罹患鼻咽癌的機會是一般人的20倍,除了遺傳因素造成這種家族集簇性之外,親屬間具共同的環境因素也是原因之一。
由於鼻咽癌淋巴轉移出現較早且較頻繁,醫生需仔細觸診檢查鼻咽癌患者的頸部和鎖骨上淋巴結位置,大小,軟硬程度和數量,並對檢查結果作仔細記錄。 鼻咽癌的併發症主要表現在瘤腫對顱聖經及周圍血管的侵犯。 體外放射治療劑量約 70 ~ 74 Gy,每天1.8 ~ 2.0 Gy,治療7至8週。 單獨放射治療之存活率約30 ~ 50%,第三期比第四期較好。 局部復發與遠端轉移是治療失敗的主因,因此合併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以提高治癒率,是目前國內各大醫學中心的重要研究方向。
鼻咽腫瘤切片: 表一 鼻咽癌的分類 (Classification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即使移居美國的第二代中國人也比 當地白人罹患率多7倍。 鼻咽腫瘤切片2025 鼻咽腫瘤切片 一般而言,男性比女性易患鼻咽癌,其比例約3比1。 國內最近之統計,每年約有1200人左右發病,鼻咽癌佔男性十大癌症之第七位。 由於鼻咽癌之好發年齡在40至50歲之壯年期,易對社會、經濟、勞力及家庭造成重大衝擊。 鼻咽癌發生之原因乃多重因素所構成,經研究結果約有三項,即遺傳因子、EB病毒感染、環境因素 (小時候多食用醃漬食物或鹹魚、工作環境之空氣污染及久而多的吸菸者)。
特殊影像學檢查,如電腦斷層掃瞄攝影、磁振造影檢查、骨骼同位素掃瞄或肝臟超音波檢查,一般需配合臨牀需要來安排。 大致而言,治療完成時間愈久,檢查密集度和檢查項目就愈少。 由於鼻咽部是位於身體中線的解剖區,鼻咽癌不但容易往同側頸部淋巴轉移,也容易往對側淋巴轉移,所以臨牀上兩側頸部淋巴轉移是頗為常見的。 血行轉移則會造成更廣、更遠的遠隔轉移,一般而言,遠隔轉移以肺臟、肝臟和骨骼較為常見,臨牀上常以胸部X光檢查或胸部斷層掃描檢查偵測肺部轉移,以腹部超音波檢查偵測肝臟轉移,以同位素骨骼掃描偵測骨骼轉移。 所以理學檢查結合影像學的檢查及血清EB病毒抗體測定可偵測鼻咽癌患者有無局部區域復發或肝、肺、骨骼等處遠隔轉移的可能性。
鼻咽腫瘤切片: 症狀
鼻咽部位於頭顱中央,與鼻竇、顱腔相隔,當鼻咽癌腫瘤侵犯到鼻竇、腦膜或顱腔時,便會造成頭痛現象,此種頭痛通常是單側性。 腫瘤復發的病人約有 80%是在兩年內發生,此後逐年遞減,超過五年以後,疾病復發的機會低於5%。 所以,前兩年追蹤回診應該較為密集,一般建議一到三個月回診一次。 由於放射治療之範圍常包括唾液腺,所以治療後唾液 (口水) 之分泌減少,口乾是無法避免之副作用。 口乾會增加蛀牙之發生,彼時牙齒治療效果不好,難度增加,因此放射治療前宜會診牙科醫師,有些病人甚至需要拔牙,才能達到口腔衛生保健之要求,這方面有賴牙科醫師提供專業之診療服務。 耳部症狀主要是因為耳咽管功能受損所產生,耳咽管具有平衡中耳腔壓力的功能,比如登山或搭飛機時會有耳部悶塞的感覺,經由吞口水、打哈欠等動作來打開耳咽管平衡中耳腔壓力,便會讓我們有豁然開朗的感受。
鼻咽腫瘤切片: 鼻咽癌之治療
肺臟轉移初期無症狀,嚴重時會咳嗽、咳血、呼吸困難。 肝臟轉移初期無症狀,嚴重時會右上腹部疼痛或可摸到腫塊,甚至導致肝機能衰竭。 通常發生內臟轉移時,一般以化學治療為主,部分的病人於化學治療後可有長期緩解之機會。 較常使用藥物有 5FU、cisplatin、anthracyclines、mitomycin C等。 依臨牀狀況及權衡其副作用,如血球降低、粘膜發炎、聽力或腎臟功能的影響等,可給予單一或複方化學治療,複方化學治療之緩解率約為50%。 新的藥物如gemcitabine、paclitaxel,目前仍在臨牀試驗中。
鼻咽腫瘤切片: 鼻咽癌飲食注意事項
因此,當鼻咽癌腫瘤侵犯耳咽管時,就會產生耳塞、耳鳴、中耳積液、聽力障礙等症狀。 (二)鼻咽部炎症:常見粘膜粗糙,分泌物多,可見表面高低不平,多數濾泡增殖為0.2~0.3釐米大小的結節,呈紫紅色,有時橙黃色,常伴鼻腔粘膜炎、喉炎、副鼻竇炎及咽後壁淋巴組織增殖呈小結節狀。 配合適當的治療,非keratinizing型和未分化型鼻咽癌,五年存活率約65 %。 至於keratinizing型鼻咽癌,治療則較困難,這是由於癌細胞對放射線有較大抵抗性。
鼻咽腫瘤切片: 分期
鼻咽癌則是指源自於鼻咽部覆蓋粘膜的上皮細胞癌。 4.內分泌說:鼻腔血管瘤可於懷孕期突然出現或增大,產後又縮小,且常出現於妊娠後期,可能與當時血循環障礙或內分泌活動有關。 2.慢性炎症說:如出血性息肉,可發生於肉芽組織的血管變性,亦有人以為上頜竇海綿狀血管瘤系息肉扭轉、靜脈瘀滯等營養障礙所致。 CT掃描有較高的分辨率,不僅能顯示鼻咽部表層結構的改變,還能顯示鼻咽癌向周圍結構及咽旁間隙浸潤的情況,對顱底骨質及向顱內侵犯情況亦顯示較清晰、準確。 鼻咽癌在微觀主要分為三類,角化性癌(keratinizing型),非角化性癌(non-keratinizing型)及未分化型。 茅根蘆根茶:用鮮茅根與鮮蘆根各六錢,煎湯代茶飲。
鼻咽腫瘤切片: 鼻咽癌-初期症狀治癒率及飲食注意事項
鼻咽癌之分類可依病理組織學、臨牀表現方式、腫瘤形態等加以分類。 病理組織學分類則是最常被使用的鼻咽癌分類,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鼻咽癌的WHO classification 可分三型,第一型為鱗狀上皮細胞癌,第二型為未角質化癌,第三型為未分化癌(如表一所示)。 治療主賴放射治療,初期 (第一、二期) 單用放射治療之結果就很好,但末期 (第三、四期) 或復發之病人可能需要併用化學及手術治療(Q&A)。 經正規治療之結果,全部病人五年之治癒率存活率約有60%,鼻咽癌初期症狀病人可高達90%以上,而晚期病人也有50%以上。
鼻咽腫瘤切片: 鼻咽癌
本院以仔細的檢查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的,並且提供與國際標準相同的療程與追蹤,同時注重身心靈的變化與需求,以求給予患者最好的照護。 一般而言鼻咽癌的預後不錯,其中臨牀分期是影響鼻咽癌預後的最重要因子,早期病人預後較好,晚期病人則較差。 此外,我們也發現女性病患比男性病患預後好,年紀輕者(小於40歲)比年紀大者(大於60歲)預後好。 其他如EB病毒血漿中DNA (去氧核糖核酸)濃度,是否有遠隔轉移,是否有復發以及病患之一般身心健康狀況等,也會有相關。 鼻咽腫瘤切片2025 鼻咽切片通常採用局部麻醉方式,經由鼻部夾下懷疑的組織送病理檢查,如腫瘤很小或位置特殊時,最好在鼻咽內視鏡監視下操作,必要時需要重複切片才能得到診斷。 鼻咽切片是診斷鼻咽癌必要之檢查,通常不太疼痛或出血,也不會造成癌細胞擴散或轉移。
鼻咽腫瘤切片: 臨牀症狀
因此,臨牀上對鼻咽癌的診斷,須依靠鼻後鏡或鼻咽內視鏡與醫學影像的幫忙。 用鼻後鏡或鼻咽內視鏡檢查鼻咽,好比是用潛望鏡直接伸入屋內查看牆上的表面是否有異常,而牆壁本身的結構及牆壁以外,則有賴醫學影像檢查,否則無法一探究竟。 電腦斷層掃瞄攝影 (computer tomography,簡稱CT) 及磁振造影 (magnetic 鼻咽腫瘤切片2025 resonance imaging,簡稱MRI),是目前普遍使用於鼻咽癌診斷的醫學造影術。 合併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是否可以進一步提升第二期病人存活率則尚待研究。 對於早期鼻咽癌,除了體外放射治療再加上鼻咽腔內近接治療,是否增加局部控制率仍有待進一步的臨牀研究。
鼻咽腫瘤切片: 治療
由於可能的副作用,施行前必須判斷其利害得失。 鼻咽癌是屬於較為放射敏感的腫瘤,體外放射治療是治癒性的治療方式,也是目前的標準治療。 鼻咽腫瘤切片2025 放射治療的範圍包括鼻咽部、附近組織及頸部淋巴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