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為鄭成功故里,而鄭成功的忌日又接近端午,當地就把鄭成功忌日與端午節合併,端午節同時有紀念鄭成功的習俗[7]。 懸掛鍾馗畫也是一種驅邪除害的習俗,鍾馗在民間被視為驅魔治邪的鎮宅之神,其中一傳說來自北宋沈括《夢溪補筆談》及羅燁的《醉翁談錄》,故事敍述唐玄宗久病未癒,夢見大小二鬼,大鬼捉小鬼並挖出牠的眼睛,自稱鍾馗,稱會為唐玄宗除妖。 唐玄宗醒後病即癒,就召畫師吳道子依其夢境畫「鍾馗捉鬼圖」,成品竟與玄宗夢境一模一樣,於是人們就把鍾馗奉為治邪之神[68][69] ,並於端午節前後繪製鍾馗畫。 到了清代以來,江南蘇、浙一帶的居民大都在農曆五月於大門或堂中掛鐘馗圖一月,以期驅邪除害、祛兇引福[53]。 端午節有許多習俗,其中最重要的是喫糉子、揮舞龍舟、貼詩紙、抄經、放鞭炮等。
和縣一帶把端午節中午要「賞午」,除了喝麥酒,喫鰣魚、幹鵝等葷食外,還要在庭院中插筷子「驗正午」[104]。 當地傳說孟嘗君小時候寄住外婆家,長大後成為宰相,便下令改「躲五」為「端午」,意指這天是個端端正正的吉利日子,此日生的孩子一律不準加害[需要較佳來源]。 在豫西盧氏縣,孃家會在女兒到婆家的第一個端午節時送女兒新衣服、新扇子、新手帕,到婆家給女兒「望夏」,祝福女兒在新環境度過一個平安的夏天[58]。 中國大陸南方部份地區及臺灣在端午有立蛋或錢幣的習俗,每到該日正午,民眾會爭相把蛋或錢幣直立於地板,據說端午節陽氣最重,可使雞蛋直立,只要能立者,代表吸取了天地的陽氣,會得到一年的好運[65]。
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放假安排
端午dyun1 ng5節係漢字文化圈嘅一個節日,大部分地方都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慶祝(日本係西曆5月5號)。 呢日原本係送走瘟神嘅日子,後來改做紀念戰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列咗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入面;[1]除咗大中華地區之外,佢仲係日本、星馬、越南、同南北韓嘅重要節日。 朝鮮半島的端午(英語:Dano (Korean festival))除了驅瘟之外,還是一個慶典,是祭天的時候,民衆共同參與的傳統祭祀活動,祈求豐收。 女子會在這天跳板舞(朝鮮語:널뛰기)、盪鞦韆、用菖蒲水洗頭,又有進行假面舞劇、韓式摔跤、跆拳比賽等活動[163]。
江浙及黃山一帶有端午節喫「五黃」的習俗[104]。 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鹹鴨蛋黃、雄黃酒,而現代有些人會以黃酒取代雄黃酒。 黃魚、黃鱔補中益氣,用於脾胃虛弱;黃瓜清熱解毒,生津止渴;黃酒驅寒祛濕,用薑絲煮黃酒更增強暖胃效果。 由於黃色食物大都具有養護脾胃的功效,因此民間有黃色可以解毒制煞的說法並不完全是迷信,也包含了按節令保健養生的意識[18][59][54]。 此外江南部份地區又有喫「五紅」的習俗,各地的「五紅」並不完全相同,但都是夏季的時令食品。 端午節特色 而根據中醫學,五色豆有清熱解毒、健脾胃之效[108]。
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民間習俗
人們會在這天喫車輪餅糕、櫻桃,喝醍醐湯、舉行「端午茶禮」。 女子會在這天跳板舞(韓語:널뛰기)、盪鞦韆、用菖蒲水洗頭,又有進行假面舞劇、韓式摔跤、跆拳比賽等活動[163]。 而在江陵,傳統上稱呼端午節為「水瀨日」(수릿날)。
一年一度的龍舟大賽,絕對是大家過端午節最期盼的活動。 大家都相信,扒龍舟可以幫助全年順境,對早期是漁港的香港而言,可是非常重要! 久而久之,扒龍舟也成了香港人過端午的重要習俗之一。 依照中國傳統曆法,端午節是百病易侵之日,於家門安插具提神、殺菌之效的菖蒲及白艾也是端午節特色之一。 時值傳染病橫行的時代,你也可嘗試仿效一下此習俗軀軀惡氣。
端午節特色: 發展
濟南大明湖會舉行龍舟競渡,是北方少有的競渡活動之一[121]。 黑龍江人過端午節時早晨一般要去郊外散步,俗稱踏青。 李淖在《秦中歲時記》中曾寫道:「上巳(農曆三月初三),賜宴曲江,都人於江頭禊飲,踐踏青草,謂之踏青履。」掛紙葫蘆也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東北習俗,其寓意是人丁興旺。
- 因此,端午節清晨,大人們起牀後第一件事就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
- 甘肅民勤縣一帶端午節蒸一種製成扇子狀的麵食「麵扇子」,據說源於贈扇習俗。
- 江浙及黃山一帶有端午節喫“五黃”的習俗[104]。
- 綜合各地的傳說,大致可以歸納九種說法,包括祭祀龍圖騰、紀念屈原、蓄蘭沐浴、紀念介子推、勾踐操練水軍、紀念伍子胥、祭祀先祖、紀念曹娥、源於夏至等。
- 端午節當天或者前一天,天不亮人們就上山採草藥,然後拿到市集上去賣。
- 五色線不能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次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
- 由於臺中盆地廣植黃麻,因此端午時節,臺中市南屯區流行將黃麻的嫩葉摘取下來,製成清熱消暑的麻芛湯。
亦有說端午是紀念春秋時期楚國人伍子胥,子胥父兄均為楚平王所殺,於是投奔吳國,協助吳王闔閭即位破楚。 闔閭與越王勾踐作戰陣亡,夫差繼位吳王,攻陷越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伍子胥反對,建議徹底消滅越國。 後被奸人伯嚭所害,夫差賜死伍子胥,子胥自殺前留下遺言,希望能把他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城門上,好看著越軍滅掉吳國。 夫差聞言大怒,令以皮革包裹子胥屍體,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爲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端午節特色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嚎哭。
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的習俗
攸縣端午時孕婦會供奉龍舟祈求安產,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把供品供於龍首前。 嶽州除了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外,又會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湖北秭歸縣為屈原的故鄉,當地重視端午節更甚於過年,從農曆四月底就開始籌備,五月初五過「頭端午」,五月十五過「大端午」,五月二十五再過「末端午」。 當地每年端午節都會有盛大的祭典,除龍舟競渡外,還有端午詩會、遊江招魂等活動,屈氏後人還會舉行隆重的祭屈原儀式。 2009年湖北省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把秭歸「屈原故里端午習俗」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同時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首批保護名錄[127][128][129]。 黃岡市巴河鎮端午節有迎儺人習俗,人們戴花冠,繪上紋身,敲著鑼鼓,意謂逐疫。
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特色活動及龍舟比賽地點
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6][7][8]。 也有人反對《初學記》等訓端為始將“端午”解釋為“第一個午日(或五日)”,而主張“端”是“正”的意思,並以端午又名天中節、正陽節為證[9]。 端午要食糉,彷彿是每個香港人都知的端午節習俗。 大家最直接想法當然離不開古人屈原,但原來「端午節」歷史可能比戰國更久還! 端午節特色2025 以下7個端午節習俗,當中有不少已被大家遺忘,不妨趁這機會瞭解下身為四大傳統之一端午節的故事與冷知識吧。 無論是端午節龍舟比賽資訊或冷門習俗,都會為讓你感受到濃厚的香港端午節氣氛,繼續追看我們的2023端午節活動推介,讓你不會錯過任何精彩端午節特色假日活動。
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 活動
江蘇端午午宴有喫「十三紅」的習俗,即十三種紅色的酒菜,包括四果(櫻桃、紅蘿蔔、紅枇杷、紅黃瓜)、四碟(鹽水大蝦、火腿片、餚蹄、紅黃鹹蛋)、四菜(紅燒黃魚、紅燒獅子頭、紅燒鵝、紅湯下瓢兒粉)和雄黃酒[53][54][7][11]。 廣東、港澳等地區會在喫糉子時配布渣葉茶以消滯[111][112]。 端午節特色2025 端午節特色2025 在部分晉語地區盛行喫餾米,餾米即黃米(黍)蒸制的米飯[65]。 部份地區會喫綠豆餅,江西南昌人會喫茶葉蛋,陝西人端午節則必食哨子麵,河南、浙江等地的農村端午節以大蒜和雞蛋一起煮做成早餐,浙江溫州端午節有一種薄如絹帛的半透明餅,用綠豆芽、韭菜、肉絲、蛋絲、香菇等作餡,捲成圓筒狀來喫。
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習俗
成都市區端午節晚上,人們會到錦江和合江亭附近放河燈和孔明燈祈福。 端午節特色 徽州巖寺鎮附近,端午節有跳鍾馗的民俗表演來藉此除害降福。 端午節特色 舒城一帶端午節流行“喫水果”,當地民諺說:“端午喫個杏,到老不害病;端午喫個桃到老不用愁”。 淮北、蚌埠一帶的小孩在端午節要在手腕、腳腕和脖子上“縛花線”,據說可以辟邪、防溺水,屬楚國故地的環巢湖一帶也有躲午習俗,在端午節正午,家家戶戶不舉火,帶着糉子等食品到野外進食。
端午節特色: 當時尚香港遇上傳統節慶
而糉子的主料糯米能補中益氣和治療脾胃虛寒,常見的糉子餡料紅棗能補脾益胃,而包糉子的葦葉、竹葉能清熱利溼,荷葉還能和胃寧神,因此喫糉子也有養生之目的[18]。 廣東省從化縣民有「送災難」的習俗,是在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在路上。 新興縣人過端午會從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以法水、貼符驅邪。 石城縣端午的小孩會放風箏,稱為「放殃」[11]。 廣州傳統上在五月初二至初四就開始端午節慶活動,已婚婦女會用六個或四個全盒盛以糉子、豬肉、生雞、雞蛋、水果、酒等回孃家向長輩賀節。
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由來與起源?端午節禁忌、習俗有哪些?
可不要小看這些傳統習俗,潮州籍人士所辦的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就被列入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相當厲害。 在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舉行的盂蘭文化節,規模盛大,用了很多現代科技和有趣的方式介紹傳統文化,如搶孤比賽、3D主題拍攝區、VR虛擬實境體驗等,吸引滿滿的人潮。 端午節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由於覆蓋的地域廣闊,演變的歷史漫長,參與的民族及人口眾多,故對於節日的由來及傳說也不盡相同。 綜合各地的傳說,大致可以歸納九種說法,包括祭祀龍圖騰、紀念屈原、蓄蘭沐浴、紀念介子推、勾踐操練水軍、紀念伍子胥、祭祀先祖、紀念曹娥、源於夏至等。
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源流
又有人在蟾蜍口中放進一塊墨錠,掛起晾乾,即成蛤蟆錠,可使膿瘡消散。 也有直接煮蟾蜍服用以消火清涼和預防瘡癤者[48][59]。 踏百草、鬥百草則是衍生自採藥之俗,[54][11][32][31]。 踏百草也衍生成遊百病和逛青等出外旅遊踏青的習俗[7]。 端午賽龍舟也是臺灣的年度大事,各地都會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故有「五月鑼鼓響半天,阮欲看龍船行河邊!」的說法。
龍舟衝線的一剎那固然緊張刺激,但其實起步階段更為關鍵,比賽中的首五槳是團隊精神的最大指標。 團員們「槳頻」一致、同步加速向前,是龍舟競賽中最引人入勝的畫面。 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的賽事,分為標準龍及小龍賽:前者每艘龍舟可坐20名選手,比賽距離為500公尺;後者每艘龍舟可坐12名選手,比賽距離為200公尺,最快到達終點的比賽隊伍勝出。 都發局預定於19日辦理兩場座談會,盼提高地方居民參與意願並到場表達意見,以利此案後續規劃內容符合居民期盼及地方未來發展需求。
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由來
而四川地區端午節還有有「打李子」的習俗,類似其他地區的石戰,只是用的是李子而不是石頭,目的是祛病強身、孕育子女。 川西成都郊區、邛崍、大邑、蒲江、青神等地,端午節女婿需要回媳婦孃家,孃家會贈傘給女婿,以求多生兒女,人丁興旺[141][142]。 端午節特色 成都郫都區端午節會在望叢祠中舉辦歌會,以歌舞感激古蜀先帝保佑當地度過了瘟疫。
現在,端午節是中國人的重要節日,人們會在這一天喫糉子、喝雞蛋茶、放鞭炮、遊行等活動。 踏入復常的一年,大家都可於今年可於毫無顧慮地出走看看六月端午節龍舟比賽,帶齊一家大小趁趁熱鬧。 除了食糭及賽龍舟外,你知道端午節還有這些特色冷門習俗嗎? 端午節的由來除了悼念屈原外,原來還有軀邪避疫的說法!
在眾多的傳說中,由於屈原憂國憂民的情懷、正直無邪的操守和開闊浪漫的詩歌對後世的影響巨大,所以自秦漢以來,端午紀念屈原的習俗被大眾普遍接受。 端午節特色2025 在江西省,端午節女婿要給岳母送禮,因此當地人又把端午戲稱爲“岳母節”。 西北地區端午節,嬰兒會獲祖母和外祖母贈送五毒肚兜[122],陝西興平縣端午節有一種以綾帛縫成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製成的飾物,稱為「耍娃娃」。
除了驅瘟去疫之外,端午節不少習俗都與龍有關,聞一多《神話與詩》的《端午考》認為這些是迎濤神祭龍圖騰的習俗,並主張端午節最初只是長江下游吳越人的節日[21]。 而一些主要習俗如劃龍舟和喫糉子也與龍圖騰信仰有關[21]。 相傳古代吳越人認爲自己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 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划着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
端午節特色: 紀念歷史人物
又有「洗龍舟水」的習俗,帶孩子到江邊「浸浸」龍舟水的習俗,據說可以辟邪和使小孩子身體健康,快高長大,其中南方大廈對面建起的親水堤就有很多戲水的市民在「洗龍舟水」。 番禺人有遊鳳船的風俗,是在船的兩側裝配上能展能收、運動自如的鳳翹,鳳背上搭起亭臺,設有神座。 神座兩側由幾對少年男女伴著宮嬪擊鼓奏樂、侍奉神靈;遊鳳船前後配有護船各一艘,護船裏有壯丁用粗大纜繩拉著鳳船緩緩順流漂過,鳳船前面還有一大幸綵船做前導,綵船上有戲臺沿途演戲[148]。 端午節特色 在順德容桂海尾村端午節會舉行「遊龍大匯」,各坊社都會派出精緻奢美的龍舟巡遊[149]。 在深圳有稱為「扒皇舟」的特色爬龍舟習俗,相傳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四月,宋帝昰逃至新安縣九龍土瓜灣(今屬香港),不久到端午節,宋帝昰觀看了當地扒龍舟,一時興起,就以護駕有功為名賜黃緞巨型羅傘給鄉民。
端午節特色: 臺灣端午石頭戰舊俗
實際上,在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宣言以及名錶中皆找不到「端午的起源在韓國」的主張。 端午節特色 另外,也有報導稱「韓國在申請江陵端午祭之際,曾說明過『(端午祭)本是中國的節日。傳入韓國後已經歷經了1500多年』。」[174]。 其實在代表作宣言的5個月前,中國也出現過「湖北省的江陵端午祭與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共同登錄世界文化遺產」的呼聲,而韓國學界則以「中國的江陵端午祭與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僅僅名稱相同,而實際內容則完全不同」為理由進行反駁[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