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軾很早接觸佛教,一生與禪師交遊頗廣,在黃州時常與金山寺主持佛印禪師來往,一日蘇軾做一首詩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呈給佛印。 禪師即批「放屁」二字,囑書童攜回。 東坡見後大怒,立即過江責問禪師,禪師大笑:「學士,學士,您不是『八風吹不動』了嗎,怎又一『屁』就打過了江?」「八風吹不動」可見於《佛地經論》卷五,詩僧寒山詩歌亦有此句。 元符元年,蘇軾在儋州,遊天慶觀。 蔡京派遣呂升卿、董必等去嶺南謀害蘇軾兄弟,曾布向皇帝進言不可,救兩人免於大難。
- 蔡京派遣呂升卿、董必等去嶺南謀害蘇軾兄弟,曾布向皇帝進言不可,救兩人免於大難。
- 元豐元年,改築徐州外小城,立東門黃樓。
- 蘇軾詞風豪放(王國維曰「東坡之詞曠」),將詞「詩化」,筆力雄健,個性鮮明,展現出作者曠達、爽朗的個性,多豪情壯語,意氣昂揚,感情奔放,想像豐富奇特。
- 陳巖肖說:「坡為人慷慨疾惡,亦時見於詩,有古人規諷體」。
- 其最晚的墨跡當是〈與謝民師論文帖〉(1100年)。
蘇軾還用自己至愛的犀帶換取佛腦舍利,供奉在資福寺內。 元符三年(1100年)蘇軾寫下《羅漢閣記》、《舍利銘》、《老柏再生贊》等文記念此事。 蘇軾捐贈的舍利在1277年元將張弘範攻陷東莞後被奪走,送至大都。 後在明代重修資福寺時送回原址,至今依然保存在清代原址重建的金剛經雲石塔內。 •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司馬光去世,大臣們正舉行明堂祭拜大典,趕不及奠祭,儀式一完成,大臣們希望趕去弔喪,程頤卻攔住大家,說孔子「是日哭則不歌」,參加明堂典禮之後,不該又弔喪家。
蘇文忠公全集: 蘇軾 [History]ctext:291374
十月,過黃泥阪,遊覽赤壁,作《赤壁後賦》。 元豐七年離開黃州,將雪堂留給當地人潘邠老,赴任汝州團練。 蘇文忠公全集 途經江州,遊廬山,作詩有《題西林壁》等。 經金陵,於泗州度過除夕,因沒有繼續旅行的盤纏而上書請求允許在常州宜興縣居住,獲得允許。 八月十七日,得命知登州,到任才五天,蘇軾又被召為禮部郎官,上京後半月,除起居舍人,入侍延和殿。 嘉佑四年(1059年),完成服喪後的蘇軾跟隨父親蘇洵與弟弟蘇轍一起沿著長江下溯,前往荊楚之地。
為了平息黨爭,高太后採用呂大防的建議,將蘇軾與賈易都外放為地方官。 元祐七年正月二十八日,移知揚州。 九月召還朝,以兵部尚書兼翰林侍讀學士,至十一月,又除端明殿學士兼侍讀。 蘇文忠公全集 元祐八年,言官黃慶基、董敦逸彈劾蘇軾。 其散文、詩、詞、賦均有成就,且善書法和繪畫,是文學藝術史上的通才,也是公認韻文散文造詣皆比較傑出的大家。
蘇文忠公全集: 蘇軾 [History]ctext:291374
大家覺得這不近人情,反駁說,「哭則不歌」不代表「歌則不哭」。 蘇軾嘲笑程頤說:「這是枉死市上的叔孫通制訂的禮法。」這是蘇軾、程頤兩人結怨的開始。 • 2000年,法國《世界報》認為蘇東坡的從政生涯與他的琴棋書畫一樣,都是人類的文化瑰寶,並且在專欄「千年人物」中,評選蘇軾為唯一一位入選的中國人(共12位)。 • 王水照認為蘇軾文學作品的數量之巨為北宋著名作家之冠,質量之優則為北宋「文學最高成就的傑出代表」。 蘇洵與程氏共生有三男三女,然長子景先與三名女兒皆卒於程氏去世之前。
- 蘇詞作品往往有序,闡明詞的內容,或作詞的原委、時間、地點,事實分明。
- 熙寧八年除夕,蘇軾在潤州度過。
- 此次還朝後出知潁州,其實是由於賈易彈劾蘇軾,即蜀洛黨爭之事。
- 熙寧五年,陳堯佐之子陳襄接任杭州刺史。
- 蘇軾的散文為唐宋四家(韓柳歐蘇)之末,與唐代的古文運動發起者韓愈並稱為「韓潮蘇海」,也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更與父親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
- 雖然傳說的「蘇小妹三難新郎」故事中,蘇東坡有個嫁與秦觀的妹妹,但根據考證,蘇東坡筆記著作中從未曾提到有妹妹,而且秦觀在二十九歲並且已經娶妻之後,才初遇蘇東坡,蘇小妹應為虛構人物。
- • 2000年,法國《世界報》認為蘇東坡的從政生涯與他的琴棋書畫一樣,都是人類的文化瑰寶,並且在專欄「千年人物」中,評選蘇軾為唯一一位入選的中國人(共12位)。
二年,瓊州進士姜君弼、唐佐來到蘇軾處學習。 三年(1100年),徙貶所於廉州,隨即又任舒州節度副使、永州居住。 過廣州、清遠,到英州時,賜提舉成都府玉局觀,任便居住在外軍州(即隨意選擇偏遠州郡居住)。 宋徽宗即位,向太后垂簾聽政,下詔讓蘇軾北還。
蘇文忠公全集: 蘇軾 [History]ctext:291374
廣州西郊石門靈隱山上有寶陀院、妙高臺,院住持得雲和尚臨終時,留信說三十年後他的忌日,當有貴人來訪,可將遺書遞上。 學者衣若芬認為此「得雲和尚」說是清代研究者的誤解。 • 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在被貶往惠州途中經過東莞,夜宿資福寺(今莞城中心小學),方丈僧祖堂和莞人夏侯生陪同他在當地出遊,結下緣分。 蘇軾在惠州的四年間曾經乘船來往資福寺和覺華寺之間,聽說靖康海市蜃樓奇絕,往觀卻不得見。 祖堂說:「此靈變也,公善文,祭之當見。」蘇軾於是作長短詩焚之,歌詠間即成樓臺人馬之形,絡繹不絕,於是又作詩記念,贈予夏侯生。
蘇文忠公全集: 蘇軾 [History]ctext:291374
結果試卷拆封後才發現該文為蘇軾所作。 到了禮部複試時,蘇軾再以〈春秋對義〉取為第一。 蘇軾晚年用筆沉著,早期書法代表作為〈治平帖〉,筆觸精到,字態嫵媚。
蘇文忠公全集: 蘇軾 [History]ctext:291374
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出知杭州,與執政恩例(同副相待遇)。 到杭州之日,上表雲:「江山故國,所至如歸,父老遺民,與臣相問。」元祐五年(1090),蘇軾聽取錢塘縣尉許敦仁的建議開拓西湖,取淤泥作堤壩,在其上築橋,是為蘇堤。 元祐六年三月九日,罷杭州,召還朝,除翰林承旨,入侍邇英殿。 此次還朝後出知潁州,其實是由於賈易彈劾蘇軾,即蜀洛黨爭之事。 蘇軾曾說:「賈易為程頤之死黨,怨臣兄弟最深,志在必報」。 蘇文忠公全集 宰相呂大防、劉摯和高太后都覺得賈易言過其實,「排擊人太深,須與責降」。
蘇文忠公全集: 蘇軾 [History]ctext:291374
紹聖元年(1094年),章惇、安燾執政,蘇軾遭來之邵彈劾,遂被哲宗貶謫至惠州,十月三日,到貶所,住在僧舍中。 三年,惠州修新橋,蘇軾典賣了自己的腰帶以資助建設。 四年(1097年),二月十四日,營建白鶴峯新居。 五月責授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 至四月十七日,蘇軾接到命令,遂貶儋州。 當時蘇轍也被貶謫至雷州,兩兄弟恰好相遇於藤州,便同行前往雷州半島。
蘇文忠公全集: 蘇軾 [History]ctext:291374
蘇詞作品往往有序,闡明詞的內容,或作詞的原委、時間、地點,事實分明。 蘇軾詞風豪放(王國維曰「東坡之詞曠」),將詞「詩化」,筆力雄健,個性鮮明,展現出作者曠達、爽朗的個性,多豪情壯語,意氣昂揚,感情奔放,想像豐富奇特。 蘇軾擴大詞的內容,抒情寫景、說理懷古、感事等題材,無一不可入詞。 蘇文忠公全集2025 蘇軾提高詞的意境,擴大和開拓詞境,提高格調,豪放詞以外,也有清曠飄逸、空靈雋永、以至纏綿嫵媚之作。 • 內山精也著,朱剛等譯:《傳媒與真相——蘇軾及其周圍士大夫的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 王閏之(1049年—1095年),蘇軾之妻,王弗的堂妹,比蘇軾小12歲,在堂姐王弗逝去三年後嫁給蘇軾,在蘇軾58歲時逝世,享年四十六。
蘇文忠公全集: 蘇軾 [History]ctext:291374
先是熙寧三年,王安石的姻親謝景溫彈劾蘇軾居喪往返途中順道做買賣生意,但查無實證。 滯留京城至熙寧四年夏末,神宗批示「改通判杭州」,遂經由陳州赴杭,十一月到任。 神宗當時對司馬光說:「蘇軾非佳士,卿誤識之。」司馬光則不以為然,為蘇軾做了辯解,而蘇軾本人則迫於壓力,並沒有對此處置發表任何意見。 初到杭州時,前任刺史沈立尚未卸任,於是蘇軾便受命監考,得閒二十餘日,其間亦多有唱酬。
蘇文忠公全集: 蘇軾 [History]ctext:291374
過了幾個月接到詔命前往密州,九月二十日告別杭州道友,十月啟程。 熙寧八年除夕,蘇軾在潤州度過。 蘇文忠公全集2025 熙寧十年受命知河中府,後改知徐州。 二月與其弟蘇轍會面,四月二十一日,到徐州。 蘇文忠公全集 是年七月七日,黃河決口,水困徐州,蘇軾參加救災。 元豐元年,改築徐州外小城,立東門黃樓。
蘇文忠公全集: 蘇軾 [History]ctext:291374
陳師道說:「蘇詩始學劉禹錫,故多怨刺,學不可不慎也」。 慶曆二年(1042年),蘇軾入小學,拜道士張易簡為師,當時居住在眉州一處叫紗縠行的地方。 三年,蘇軾入鄉校,以韓琦、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為榜樣、楷模。 五年,父親蘇洵因公在外,他的教育都由母親程夫人負責。 至和元年(1056年),娶妻王氏,為青神人王方之女。
蘇文忠公全集: 蘇軾 [History]ctext:291374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十二月十九日乙卯時,蘇軾生於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 蘇文忠公全集 其父親將他命名「軾」,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蘇軾有一個弟弟蘇轍,小他兩歲(1039年出生),兩兄弟從小到大一起讀書遊玩,後來也同一年中進士。
蘇文忠公全集: 蘇軾 [History]ctext:291374
最有發言權的莫過於黃庭堅,他在《山谷集》裡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黃州詞,是蘇詞的奇觀;黃州文,則是蘇文的高峯;《赤壁賦》是其高峯之巔。 黃庭堅曾批評蘇軾說:「東坡文章妙天下,其短處在好罵,慎勿襲其軌也」。 陳巖肖說:「坡為人慷慨疾惡,亦時見於詩,有古人規諷體」。
六月十一日,蘇軾告別弟弟,出航渡海。 初到時無地可住,蘇軾就在官舍暫住。 不久,當地人為他建了三間房屋,蘇軾將其命名為桄榔庵。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遷太常博士攝開封推官,因不堪新黨的迫害,求外職,神宗本欲予以知州,但王安石只願予之潁州通判,神宗最後折中,讓蘇軾擔任比較好的杭州通判。
熙寧五年,陳堯佐之子陳襄接任杭州刺史。 蘇軾被派往湖州勘察堤壩情況,期間與湖州太守孫莘老相遇並作詩。 嘉佑二年(1057年),蘇軾才20歲,與弟弟蘇轍一同進京參加會考,蘇軾中進士第二名。 到了禮部複試時,蘇軾再以《春秋》對義取為第一,中乙科。 同年四月,蘇軾母親程氏去世,他不得不按禮法丁憂回鄉。 元豐四年,朋友馬正卿為蘇軾請到了黃州營地以東一塊地,蘇軾躬耕其中,命名為「東坡」,複於元豐五年營造雪堂,自號東坡居士。
蘇文忠公全集: 蘇軾 [History]ctext:291374
中年代表作為〈黃州寒食詩帖〉。 此詩帖系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因為烏臺詩案遭貶黃州時所寫詩兩首。 詩句沉鬱蒼涼又不失曠達,書法用筆、墨色也隨著詩句語境的變化而變化,跌宕起伏,氣勢不凡而又一氣呵成,不拘小節,率意為之,二十世紀末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 晚年代表作有行書〈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等,此二賦以古雅勝,姿態百出而結構緊密,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體短肥」的特點。
由於蘇軾在新舊黨爭中兩邊不討好導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雲戲稱為「一肚皮不合時宜」。 在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書;紹聖年間因新黨的章惇為相,又加貶謫至儋州(海南島);徽宗即位,遇赦北歸時病卒於常州。 蘇軾的詞風被歸類在「豪放派」,所以與周邦彥的「格律派」大相逕庭。 南宋時知名的詞人辛棄疾也是豪放派的詞人,後世將蘇東坡與辛棄疾並稱為「蘇辛」。 蘇洵修編族譜,自稱是初唐相國蘇味道後裔。
蘇文忠公全集: 蘇軾 [History]ctext:291374
二年,前往成都遊覽,拜訪了張安道。 • 宋仁宗嘉佑二年,蘇軾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的論文得到考官梅堯臣的青睞,並推薦給主試官歐陽修。 歐陽修亦十分讚賞,欲拔擢為第一,但又怕該文為自己的門生曾鞏所作,為了避嫌,列為第二。
蘇文忠公全集: 蘇軾 [History]ctext:291374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行經南安軍。 夏天因冷飲過度,下痢不止,又誤服黃芪,結果病情惡化,「齒間出血如蚯蚓者無數」,七月二十八日於常州孫氏館病卒,享年六十四歲。 蘇文忠公全集 由弟蘇轍歸葬於郟縣小峨眉山(汝州郟城縣釣臺鄉上瑞裏)。
元祐元年(1086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垂簾聽政,任禮部郎中、中書舍人。 蘇軾與程頤的關係進一步惡化,兩人黨徒互相攻訐。 三年,蘇軾以翰林學士知貢舉,負責取士。 蘇軾改革了宋代取士的特奏名制度,當時但凡是禮部特別上奏的都濫賜出身,蘇軾和孔文仲以為不可,遂上《論特奏名人恩澤太濫劄子》。 此後朝廷接納其建議,設置了特奏名進士、諸科取士的限額及品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