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廟曾於1946年擴建,成為現今的面貌,廟前石額上刻「三山國王」四字,門旁對聯則寫着:「跡著潮州,凜凜威風扶宋主;靈昭坪石,巍巍廟貌鎮山河」。 峩崙廟誌追溯至清嶺臺灣道光年間時的事蹟至客家先民開墾的相關沿革與歷史,以及當年先民如何帶著三山國王奠基建廟,而關於廟方的建築、文物皆有介紹,相當完整。 據臺灣鄉村禮俗記載,臺灣三山國王聖誕,定喺二月廿五。 而粵東三山國王出遊,定喺正月,一般係正月初十或者十五。
關於三山國王的傳說有很多,其中一個說法是宋太祖趙匡胤得三山神助,平息劉張之亂,於是封三山為三山國王。 其初建年份雖然難以追溯,但正門石額和正殿副樑刻有「庚戌冬重修」及「宣統辛亥年孟春月建造吉旦」字樣。 三山國王古廟2025 由此推斷該廟宇可能於1910至1911年間建成。 雖然「三山國王」本有三位,但該廟宇只有一尊神像,左右分別供奉太歲和玄壇。
三山國王古廟: 傳說
三山國王信仰源於潮汕一帶,傳說有三位將軍曾在潮州顯靈,助宋帝擊退敵人。 宋帝認為他們是潮州揭陽河婆墟(今在饒平縣)的獨山、明山和巾山所化,故封他們為「三山國王」。 坪石的三山國王廟只供奉一位山神,廟方說是「三王爺」,其餘兩位山神並沒有來港,今陪伴三王爺兩側的是太歲和玄壇。 三山國王古廟2025 三山國王古廟2025 關於三山國王的傳說有很多,其中一個說法是宋太祖開國時,南漢後主劉張耽於淫樂, 更興起為亂,太祖於是命王師南征。
北宋時,三位山神屢次顯靈,助宋軍平亂,宋太宗分別賜封三位山神: 巾山神做清化威德報國王,明山神做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神爲惠威弘應豐國王,合祀三山國王。 相傳唐代文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當地洪水泛濫成災,居民向這三座山的山神祈求止雨,果然雨過天晴,韓愈便奉為「三山神」,加以祭祀。
三山國王古廟: 廣東東部
供奉神靈:三山國王、石將軍、石龍神、太上老君等。 亦有傳說三山國王本為山賊,盤據潮州境內三座山頭,惟盜亦有道,只劫富濟貧,朝廷視為心腹大患,屢出兵欲圍剿,均無功而退,其後只得向之招降,乃貴為將軍,立下戰功,死後更追封為國王。 位於沙埔村的國王宮又稱「王爺廟」,築於石臺上,始建年份不詳,只見一塊在1969 年立的「南丫島榕樹灣王爺廟重建碑記」。 三山國王古廟 在香港的幾間三山國王廟中,只有這座有三位國王的神像,是新造於廟宇2006年的重修,其他三山國王廟都只有一個。 還有屏東市區的屏菸1936文化基地、屏東縣民公園、秋林牛乳大王、勝利星村、屏東遺構公園、屏東書院、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
2007年,三山國王祭典被省政府批准為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山國王古廟2025 接近郊野的該廟佔地範圍甚廣,流於晨運場地格局,亦足見經營者之心思。 最從扎山道入口開始,以至神壇止,中途附有不少其他神位與放生池等。
三山國王古廟: 廟宇
而右偏殿曾設辦書塾,後改名為龍池小學,於1960年停辦。 三山國王古廟 屬三級歷史建築的三山國王廟是一座私人廟宇,與其他廟宇不同。 〔記者蔡政珉/苗栗報導〕苗栗縣卓蘭鎮峩崙廟是當地重要信仰中心,主祀三山國王分別為巾山國王、明山國王、獨山國王,是地方居民重要守護神。
- 後來因清拆的緣故,最後於1983年搬遷到現址重建[2]。
- 北宋時,三位山神屢次顯靈,助宋軍平亂,宋太宗分別賜封三位山神:
- 各說的共同點是神靈源於潮州,三山是指今日饒平縣的獨山、明山和巾山。
- 當年客家人由內地遷徙而來的同時,他們把家鄉所信奉的神明也一同帶來,三山國王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屏中地區則有潮州-三山國王廟、屏東國際滑輪溜冰場、潮州糧田集市、曾記肉圓;東港-大鵬灣海上教堂、東港漁港、迎王平安祭典、新東興牛肉爐、正純商行、曾鮮黑鮪魚以及離島小琉球-冰箱冰舖。 三山國王廟的樑柱彩繪以紅色底色,在樑上及周圍具有彩繪裝飾雕刻,豐富多變,但因為高度太高,而使觀察者不易察覺,但壁堵上多有雕刻及彩繪裝飾,雕工頗為細膩而豐富,深具歷史藝術價值。 據不完全統計,粵東地區各地已知的三山國王廟超過200座,其中汕頭65座、揭陽60座、潮州25座、汕尾109座。 據2012年實地調查,汕頭市濠江區三山國王廟有38座。
三山國王古廟: 三山國王廟
二年後(西元1933年)完工時,由梅山鄉善信謝有益捐獻樟木雕刻鎮殿大王、二王、三王神像。 目前廟內文物,有嘉慶君御賜(西元1813年)的「熙朝柱石」匾。 另有乾隆年間及光緒17年(西元1891年)添置的石香爐各一隻,以及數十個清領時期石雕柱珠。 跤趾陶、石牆、石柱、木樑、木柱等,亦出自名師手藝,雕樑畫棟,頗具特色。 民國85年(西元1996年),經內政部審查通過,成為國家三級古蹟。 三山國王實指現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三座山——獨山、明山、巾山的三位山神。
三山國王古廟: 香港
三山國王廟的實際歷史應該追敘至隋朝,並與流球羣島有淵源。 當年客家人由內地遷徙而來的同時,他們把家鄉所信奉的神明也一同帶來,三山國王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此信仰源自潮州,其中「三山」指的是位於現今饒平縣的三座名山──獨山、明山 、巾山。 關於三山國王的傳說多不勝數,其中一個是有關隋文帝麾下的三位將軍,分別是連清化、趙助政及喬惠威。 他們生前屢立功績,死後多次於潮州顯靈,幫助宋帝擊退敵人。
三山國王古廟: 形象影片「屏東多向度」曝光 人文風情與美景盡收眼底
太和街三山國王廟,位於今雲林縣大埤鄉大德村新街20號。 「太和街」是清領時期以來的舊地名,臺灣光復後改稱「新街」。 清康熙13年(西元1674年)三藩亂起,適有粵邑人張忠義渡海來臺,並奉揭陽霖田都明貺廟三山國王保身,後奉祀於街中自宅。 當時太和街瘴氣未除,民眾多染疫病,於是祈求三山國王神威庇佑,以伏魔施醫救世,結果每求必應,病者皆得痊癒,眾弟子感於神靈顯赫,遂倡議興建廟宇。
三山國王古廟: 三山國王廟 (觀塘)
北宋時期,三位山神屢次顯靈助宋軍平亂,宋太宗就分別賜封三位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大國王,巾山國王)、助政明肅寧國王(二國王,明山國王)、惠威弘應豐國王(三國王,獨山國王),合祀為「三山國王」。 三山國王古廟 三山國王古廟2025 香港有多間以三山國王為主神的廟宇,其中兩間在南丫島,分別在島北的沙埔村和北角村,都是一進一開間的小廟。 前者名「國王宮」,供奉了三尊神像;後者名「三山國王廟」,只有一尊神像。 據臺灣鄉村禮俗記載,臺灣三山國王聖誕定為每年二月廿五。 廣東客家人奉尊三山國王,客家移民所到之處都興建廟宇供奉。 這座三山國王廟經多次重修,廟前空地於歲晚會設置小型花市。
三山國王古廟: 三山國王廟 (平山)
祖廟喺今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祖廟又叫霖田祖廟。 亦有傳說三山國王本為山賊,盤據潮州境內3座山頭(獨山、明山 、巾山),專門劫富濟貧,其後為朝廷所降,封為將軍,死後更追封為國王。 每逢每年農曆二月十五的三山國王誕,均會熱鬧非常。 相傳唐代文豪韓愈貶於潮州做刺史,當地洪水泛濫成災,居民向三山祈求止雨,果然雨過天青,韓愈便奉這三山為三山神。
三山國王古廟: 三山國王
三山國王,為廣東揭陽縣霖田(位於潮州西邊)境內巾山、明山、獨山三座山神「神化」的總稱。 三山國王古廟 三山國王古廟 三山國王古廟 其受封,據傳是在宋太宗太平興國4年(西元979年)。 當年太宗御駕親徵,討伐流寇劉繼元,被困於太原城下,忽現金甲神人操戈馳馬而降,嚇退賊寇,劉繼元降服,王師因而大捷。 返朝後,詔示往三山詳查援軍,但三山嶺上人跡杳然,惟巾山山麓有三山神廟,帝昺遂遣使重修廟宇,賜名「三山國王廟」。 之後,近鄉民眾鹹拜奉祀,香火日盛,成為潮州人的鄉土神與信仰中心。
三山國王古廟: 三山國王廟 (平山)
廣州中山大學人文科學學院院長陳春聲教授根據各種資料以及田野調查,認為臺灣的三山國王廟在170座左右。 但實際的數字應該遠大於陳教授的估計,單是宜蘭縣就有四十幾間三山國王廟[5]。 民國77年,由臺灣三山國王宮廟組成「中國巾明獨三山國王協會」,現有百餘三山國王宮廟為此協會會員。
由此,前述不完全統計,粵東三山國王廟超過200座是十分保守的。 廟門對聯寫上「蹟著潮州,凜凜威風扶宋主;靈昭坪石,巍巍廟貌鎮山河」,將潮州宋帝與坪石廟宇連繫起來。 該廟一直是牛池灣鄉民居的祭祀中心,過去兼辦教育。 右偏殿曾設書塾,後來成為龍池學校暨幼稚園,至1960年代停辦。 左偏殿是值理會聚會之所,有一塊1970年的捐款碑,簡介廟宇重修之舉。 這座三山國王廟約建於1800年左右(清朝嘉慶初年),由當時的坪石村及河瀝背村村民合資興建,而廟宇的位址當時已是海旁。
由於三山國王明示廟址應在太和街「百姓公」落腳處,應神旨示意,百姓公決定禮讓,結果前殿奉祀三山國王,後殿為百姓公。 明治40年(西元1907年)2月地震,廟宇倒塌,當時民眾經濟困難,未能立即募款修建,信徒張建朝以茅屋安祀,香火仍然鼎盛。 昭和6年(西元1931年),管理人張有卿向轄內53莊善信募款三萬餘元,改建廟宇。 於是由善信劉守騰獻地,在廟的後方鳩資興建百姓公廟。 當時三山國王指示:「到太和街祈求禮拜三山國王,並應順道前去廟的後方禮拜百姓公」,至今流傳不變。
卓蘭鎮峩崙廟今年也迎來200週年廟慶,廟方也請地方文史工作者與耆老完成紀錄廟史的廟誌,順利出刊。 臺灣全島主祀三山國王大廟共有兩百三十一座,其中有潮汕人參與始建的就有一百六十座,佔百分之七十[4],由此證明三山國王不是客家人的獨特信仰,為潮州府籍的鄉土神信仰,是當地潮汕人、客家人的共同信仰。 坪石的三山國王廟由牛池灣鄉的客家人興建,估計有200年歷史。 三山國王古廟 屋頂脊檁刻有「宣統辛亥年孟春月建吉旦」,證明現今的兩進三開間廟宇在1911年建成,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三山國王廟。 其“護國庇民、國泰民安”的精神被歷代民眾所尊崇,因而廟祀千年不衰、香火鼎盛。 三山國王古廟 每年前來拜謁祈福的各地分廟理事組織、周邊村落代表、民眾不計其數,歷經千百年,形成了一套古老而又獨特的祭典儀式。
潮洲太守王侍監赴三山求神,果然雷電驟起,風雨交加。 班師回朝時,見有勝旗出現在城頭的雲中,旗上寫著「潮洲三山神」。 三山國王古廟 太祖領悟到劉張之亂得以平息,實有神助,於是誥封中山為「清化威德報國王」、明山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為「惠威弘應豐國王」。 廣東客家人,傳承中原文化而奉尊三山國王,這種山嶽信仰是古代自然崇拜的遭風,客家移民所到之處都興建廟宇供奉。 三山國王係唐人神祇,起源於中國廣東潮州,及後散佈廣東東部,南洋、香港同臺灣,各處均有廟宇。
觀塘三山國王廟在1950年代已經存在,原本位於鄰近的茜草灣木屋區。 三山國王古廟 後來因清拆的緣故,最後於1983年搬遷到現址重建[2]。 該廟曾於1946年擴建,成為現今的面貌,廟前石額上刻「三山國王」四字,門旁對聯則寫著:「跡著潮州,凜凜威風扶宋主;靈昭坪石,巍巍廟貌鎮山河」。 乘車經過觀塘道坪石邨時,會看見一座紅牆綠瓦、屋頂有陶瓷像的廟宇,廟前石額上刻有「三山國王」四字,這正是三山國王廟。 每當經過坪石邨,不難會發現一座顏色鮮豔的建築物,它就是牛池灣三山國王廟。 香港共有六座三山國王廟,而牛池灣三山國王廟則是其中歷史最為悠久之一。
廟宇兩旁的門聯上寫道:「蹟著潮州,凜凜威風扶宋主;靈昭坪石,巍巍廟貌鎮山河」,描述了「三山國王」的事蹟。 民間有不同說法,其中一說指他們是隋文帝楊堅麾下三位將軍,亦有說他們是幫助宋帝擊退敵人的將領,死後被人供奉。 各說的共同點是神靈源於潮州,三山是指今日饒平縣的獨山、明山和巾山。 客家人很早便把此信仰帶來香港,祈求庇護,之後海陸豐人和潮州人也先後在港奉祀三山國王。
祖廟位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 三山國王的有不少傳說,一說是宋太祖趙匡胤借得三山的神力幫助,後才將劉張之亂平息,遂封三山國王。 據臺灣鄉村禮俗記載,臺灣三山國王聖誕定為每年二月廿五。 三山國王古廟2025 而粵東地區三山國王出遊則定在正月,一般是正月初十或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