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州邨在重建前是元州街邨,九十年代中期重建成今天的樣子。 邨內以和諧型大廈為主,因為建於填海地上,邨內空間變化不大。 翻查資料,當時政府則特別強調「蘇屋邨三寶」於重建時獲得保留:小白屋、燕子亭,和金漆大門牌。 小白屋據說從前是士多,重建時原計劃是開咖啡室,不過位處屋邨中央似乎不太合適。 到訪時看到變成了一家補習社,也很合理。 原落成於1960–1963年,2016–2019年重建。
- 邨內處處沙塵滾滾,新建的白田商場和上蓋的樓宇尚未入夥。
- 幸福邨離開元州邨不遠,只有三座,同址另有兩座公屋。
- 選這地方的原因是因為這兒地理上比三條高速公路和主要公路圍繞,從地鐵站過來也要先穿過西九四小龍的中產屋苑,雖然位處市區卻和周邊割裂。
- 不過西邨和東邨的差異很大。
經歷多代重建,石硤尾邨就好像一個大型公屋博物館一樣,不同時期的公屋大廈夾雜一起,從最早期的第一型徙置大廈到最新的非標準設計大廈都有。 一條窩仔街,西邊有一九七七年落成的第19座和第20座,再後一點有一九八三年落成的第44座;對面則有二零一二年落成的美笙樓和美盛樓;而在第19座的南面又見二零一九年才落成的美禧樓和美柏樓。 直至1970年代末,政府開始爲徙置大廈進行重建工程,而本邨的重建工程於1970年代後期開始。 而於1989年後期纔開始重建工程的樓宇,皆使用與外型與相連長型較相似的和諧三型樓宇設計。 而樂富中心附近的樂富邨宏康樓、宏逸樓、宏順樓、宏達樓、宏旭樓及宏樂樓,據聞原本屬橫頭磡邨的,但後來被改屬於樂富邨。 自此以後,徙置大廈的興建奠定香港公共房屋發展基礎。
橫頭磡邨: 橫頭磡邨
)是居屋屋苑,由房委會總建築師(3)設計,於1991年至2001年期間落成。 當中德強苑及富強苑因鄰近廣播道豪宅區,是樂富/橫頭磡綠表市場成交價最高的屋苑,也是九龍以至全香港綠表最高成交價最高的屋苑之一,未補地價每實呎成交價超過一萬港元。 落成於2004–2005年。 總算在入黑前趕到深水埗之行的最後一條邨:海麗邨。 以前為大學找社區服務點,就選了海麗邨。
原落成於1955年,1980–1984年重建。 李鄭屋邨應該是香港其中一條最有名的屋邨,理由和屋邨本身無關,而是處於邨內的李鄭屋古墓。 橫頭磡邨2025 橫頭磡邨 五十年代香港開始發展公共房屋,建設時無意中發現李鄭屋古墓,這是每個香港小學生都知道的故事。 印象非常不確定,如果有的話恐怕也是六歲前,記憶早已混淆。
橫頭磡邨: 香港公共屋邨一覽
本頁顯示的樓盤說明和相關信息均由地產代理或業主或第三方提供的樓盤資料。 OneDay不保證或對其準確性或完整性承擔任何責任。 請聯絡放盤者獲取更多詳細信息。 橫頭磡邨2025 房署提醒申請者,凡通過「特快公屋編配計劃」而獲編配公屋單位,3年後方可以綠表申請居屋,而租約生效日期起計3年內,申請人及其家庭成員亦不可以要求調遷。 至於屯門安定邨定泰樓2002年曾發生冷血兇殺案,涉事單位今次亦推出招租。
大廈都是和諧型,很有九七前後的(沒有)特色。 橫頭磡邨2025 雖然這條邨不大,但也有自己的商場。 原落成於1969–1970年,1998–2012年重建。 離開蘇屋邨,開始近黃昏,我也得加緊腳步。
橫頭磡邨: 大廈資料:橫頭磡邨宏德樓
「入夥年份」以房委會同房協官方網站所提供嘅年份為準,但係部份屋邨入面嘅個別樓宇嘅入夥年份可能會同官方資料有出入,例如房委會提供華富(二)邨嘅入夥年份係1970年,但係條邨入面嘅華翠樓同華景樓竟然係喺1978年落成。 「樓宇座數」、「單位數目」、「住戶數目」同「認可人口」淨係會計算用嚟做出租嘅公共屋邨、單位、住戶同認可人口數目,唔包括喺房委會租置計劃或者房協住宅發售計劃入面已經出售嘅單位,「住戶數目」同「認可人口」淨係適用喺房委會公共屋邨。 「單位面積」指嘅係單位室內樓面面積(I.F.A),房委會公共屋邨以平方米(m²)嚟計算;房協公共屋邨就以平方呎(ft²)嚟計算,同時加埋換算成平方米後嘅數字;平民屋宇就冇提供資料。 房委會研究顯示,22個高齡屋邨結構良好,喺2013年嘅邨齡介乎34至61年,但係到2043年就會去到64至91年樓齡,保養費會好高,若果拆咗起過,可重新規劃,以符合當時標準,但受制於原區安置居民用地或單位缺乏,暫時只有華富邨同美東邨確定重建。 有團體認為,當局應率先重建地積比率較低、人口較少嘅公屋。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主席黃遠輝指出,華富邨重建計劃率先確定,係由於附近5幅地可提供遷置,而其餘20條屋邨重建機會均等,但唔代表喺可見將來就可以落實重建,主要取決於喺邊度搵到遷置居民嘅資源。
橫頭磡邨: 沙田區
走到邨內,發現今天的澤安邨似乎是一條典型的老人邨,邨內經濟活動不多,就連以前應該是食肆的冬菇亭也變成了閱報室。 橫頭磡邨2025 畢竟這兒對外交通也不太好,人口有限亦不能支撐很多商店,商場不少位置現在更已轉租給大學作夜校。 邨內現存最老的一座大樓是第13座,落成於1975年,屬第七型徙置大廈。 以號碼來命名的公屋大廈現在是拆一座少一座了。 走在大坑西邨,發現這兒的大廈是沒有閘門的,非居民也可以走上去。
橫頭磡邨: 橫頭磡邨歷史背景
落成於1965–1981年。 有大坑東邨,當然也有大坑西邨。 不過西邨和東邨的差異很大。
橫頭磡邨: 黃大仙區
麗閣邨的位置有不少歷史可講。 此處戰前是英軍軍營,戰時是日本的戰俘集中營,重光後重新再做英軍軍營,到一九七七年關閉。 及後部分位置建成了麗閣邨,其他部分成為越南船民營。 到了船民營關閉後,再建成麗安邨和西九龍中心。
橫頭磡邨: 大廈資料:橫頭磡邨宏照樓
呢個表以地區劃分,再以首次入夥年份排(「一邨」、「二邨」等等有細分嘅屋邨會當係唔同屋邨同埋由原址分拆而成嘅,個表入面會放埋一齊,方便比較)。 除了在石硤尾、大坑東和李鄭屋一帶興建徙置大廈外,政府還在老虎巖(現稱樂富)及本邨現址興建徙置大廈,為低下階層提供穩定居所,今天本邨所有徙置大廈已拆卸,當時這些徙置大廈由徙置事務處管理。 橫頭磡邨 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所有徙置大廈和廉租屋大廈是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統一管理。
橫頭磡邨: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我也來過這兒聽審,而我覺得真的要聽過審,才能感到當今香港司法制度有多荒謬。 重建蘇屋邨的時候,政府刻意強調蘇屋邨的歷史地位,算是回應坊間對新建公屋變得沒有人情味的批評。 當然,這過程也有一定的選擇性,讓我想起牛頭角下邨的保育,呈現的也是經過淨化的舊日子。 近年政府在古墓頂上方增設塑料天幕,避免水土流失。 香港還有不少過千年的古蹟,不少還是最近才被發現的,例如小西灣的黑頭角石刻竟然要到了二零一八年才被發現,說不定香港各處還埋藏了許多歷史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