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刀採用電腦斷層掃描技術的概念,以高能量的X射線作為治療及影像定位用途。 它將射束以螺旋狀環繞病患作治療,並內建快速移動的多葉準直儀來控制劑量強度的給予,該環繞旋轉的治療技術,只能在同平面上產生很好的劑量分佈曲線,但並無法進行非同平面的治療技術,並且會造成正常組織有較廣泛的低劑量區域。 在高能X光影像導引定位方面,不同於諾力刀及電腦刀利用骨骼來定位,因為物理原理螺旋刀較容易在取像中看見腫瘤所在位置,以減少治療位置誤差。 由於電腦治療計畫需時甚久,現仍無法根據治療中X光斷層所顯示腫瘤變化來立即修正治療參數,且因其機械結構關係並不能像諾力刀或電腦刀輕易修正位置。 腦部放射手術 電腦刀使用兩個X光射源做影像導引定位用途,在治療中會經常擷取X光影像作為定位的修正參考。
雖然放射線同樣會影響正常細胞,但正常細胞具有自我修復能力,而癌細胞則缺乏這種能力。 切片手術最常使用的方式為立體定位切片手術,先將立體定位頭架放在病人頭上,利用電腦斷層計算方位,接著在頭骨上鑽一小洞以便置入切片針。 切片手術相對侵入性小,病人可視情況接受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但切片手術只能建立診斷,無法移除腫瘤,若腫瘤有一定大小,或有壓迫神經的情形,仍需透過開顱手術纔能有效治療腦瘤。 三軍總醫院電腦刀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治療中心主任黃文彥指出,電腦刀是一種X光高能量的放射線,含有600萬伏特的直線加速器,可精準地集中射線,投射於體內腫瘤病竈的位置,破壞癌細胞,使其DNA斷裂,達到治療的效果。
腦部放射手術: 醫學物理師/劑量師
以電腦重組為三度空間之影像進行計量之分析,使劑量精確地集中於病竈區內,達到治療效果;同時避免周圍組織受到損傷。 在針對頸部或肺癌進行放療時可能會引發食道發炎,使食物通過時疼痛。 而口腔及咽喉處軟組織對放射線反應則比皮膚更為敏感,如果再加上外來的刺激物或合併感染,則可能會造成口腔粘膜透紅及黃色分泌物,甚至形成潰瘍,讓病患痛楚難忍。 ;同時手術前放療還能減輕患者的臨牀症狀,增加患者的信心。
- 通常在這樣的狀況下,醫師會建議病患接受「全腦放射治療」。
- 目前有研究顯示內視鏡手術較傳統手術有較高的腫瘤切除率與較低的併發症。
- 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許峯銘指出,在進行手術前,神經外科、放射腫瘤科醫師必須一同在患者的核磁共振(MRI)及電腦斷層(CT)等影像中找出腫瘤,並圈選出邊界,再由放射線機器根據圈選結果執行治療。
- 惡性的腦腫瘤,亦即腦癌,可細分為原發性及轉移性,而轉移性腦癌的個案亦較原發性腦癌多。
- 在疼痛控制團隊接觸的病例中,較少見又容易被誤解的疾病為纖維肌肉痛。
立體定位放射線手術(或簡稱放射手術),並非真的進行外科手術,而是運用多數量之高能量小X-光束治療腦深部或顱骨底的病竈。 這些高能量的X-光束,經過三度空間治療計劃電腦計算後,引導至所需治療的部位。 由於設束多,從多角度照射,因此周圍正常組織僅受到微量的放射線,且由於採用立體定位技術,故準確度可達1mm。 放射手術與傳統放射線治療的主要差別,在於治療的病竈較小(一般小於3cm),且通常只需1次治療即可;而且放射手術,不需開顱,只需局部麻醉,固定特殊的立體定位固定架於病人顱骨上。 主要適應症為腦部良性病變或腫瘤如:腦內動靜脈畸形、聽神經瘤、腦膜瘤等及小範圍的惡性腦瘤。
腦部放射手術: 健康Q&A
傳統手術後殘留之腫瘤或病竈復發也可以採用加馬刀治療,可避免再次手術。 對於某些病竈位於深部或功能性腦組織中,不宜手術或手術危險性高者;年邁或身體不適合全身麻醉之病患,加馬刀是另一選擇。 放射治療可能會引起女性病患沒有性趣,男性病患則可能因為心理因素或是器官破壞、神經阻斷而造成勃起障礙,而當女性病患陰道劑量大於40西弗(Sievert),會出現急性腫痛症狀。 Bowtie 醫療資訊團隊由持牌的醫生、中醫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等組成,致力為香港人提供專業的健康資訊。 由疾病症狀、治療方案、預防檢查,到健康生活和養生貼士,解答你種種健康疑問。 腦部放射手術 副作用及併發症會視乎放射治療的範圍及劑量,以及病人的體質而定,但嚴重的併發症如癌症或淋巴管道閉塞引致相關器官水腫等十分罕見。
本科目前根據放射腫瘤醫學會建議之放射治療摘要報告必填項目,與本院資訊部合作,以電腦化條列格式呈現,方便醫師輸入必要之項目,與癌登必要項目結合,以利病人資料之整合。 針對院內常見癌症已經制定標準政策及執行程序,目前有:乳癌、鼻咽癌、口腔癌、口咽癌、下嚥癌、喉癌、食道癌、肺癌、攝護腺癌、子宮頸癌、胰臟癌、肝癌、膀胱癌、軟組織肉瘤、直腸癌、胃癌、全身放射治療及定位急治療等十八項。 於每週一新病人治療計劃討論會,由科內主治醫師共同討論以落實標準政策執行。 各項癌症標準政策及執行程序每2年於科務會議中定期檢視,視及依據最近之醫學文獻或實際需要進行改版作業。
腦部放射手術: 疾病百科
輻射線本身無色無味無臭,在治療的時候也不會感覺到疼痛,治療本身通常只有幾分鐘。 在腦部轉移的病竈逐漸增大的時候,產生的臨牀表現往往和轉移產生的位置有關係。 32歲的陳先生因車禍送到急診,意外發現腦部動靜脈血管畸形,體積高達38.6mL,接受患者的雙和醫院施以免開顱、非侵入性的加馬機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治療,一次療程即讓畸形的血管逐漸萎縮閉合,19個月內畸形血管自行消失無蹤。 電療並非任何情況下都能取代手術,例如腫瘤太大、壓著神經線而導致嚴重頭痛等症狀,便需要即時進行手術處理。
腦部放射手術: 放射治療
可以採取藥物治療,若未改善、持續絞痛或血便,則告知主治醫師。 治療包括喝液體食品,如水、淡茶水、蘋果汁、水蜜桃汁、動物膠,採取低渣飲食,避免喫高纖維、高澱粉易造成脹氣食品,等腹瀉狀況改善後,才開始進食低纖食品,包括飯類、香蕉、優格等,並攝取足夠的鉀離子。 通常患者家屬最難以抉擇的,就是擔心自己的決定會讓自己的親人變得更不舒服。 患者最大的擔憂,就是治療之後,自己的腦袋會變得不靈光了,可能增加家人照顧的麻煩,親友的關心也會對他們造成無形的壓力。 而「隔壁牀的太太」的症狀如果很嚴重,這種緊張跟憂慮的感覺,又會更上一層樓。
腦部放射手術: 健康網》常常翹腳傷害心血管! 醫曝對人體3大傷害
醫療科技的日新月異,腦部轉移的發生率,並沒有因而減少,反而增加。 這是因為許多化療藥物以及標靶藥物的進展,讓病患存活的時間比以往更長,更多病人活得夠久到有機會到腦部轉移;另一方面,因為醫療檢驗儀器更加靈敏,使得更多病人早期被檢驗出腦部轉移。 腦部放射手術 一般所謂「腦瘤」是指顱內腫瘤,可區分為良性及惡性兩大類。
腦部放射手術: 電療的副作用
一般而言,良性腦腫瘤的生長速度比較緩慢,不會擴散去入侵或破壞腦部其他組織,不過腫瘤在腦部有限的空間生長下,有可能壓迫到正常的腦組織,導致腦組織受損。 常見的良性腦腫瘤包括腦膜瘤、神經鞘瘤、腦垂體瘤等等,當中以腦膜瘤最為常見,佔整體良性腦腫瘤個案超過四成 腦部放射手術 。 整體而言,現今的放射治療技術已較過去有長足的進步,一般的治療機器均能夠符合高精確程度的治療需求。 然而放射治療並不能僅依賴有優良的設備,最重要是要有很好的專業治療團隊,包括各科系專業醫師在診療上的整合,以及醫學物理師、醫事放射師、維護工程師在設備方面例行性的品質管控及保養作業,才能確保治療的品質。
腦部放射手術: 我們的專科醫生
關於腦瘤的危險因子與預防,有一個至今未有共識的問題是:長時間使用行動電話,會不會增加罹患腦瘤的風險? 就筆者所知,目前已發表的研究多屬調查與統計分析的性質。 而兩件事在統計上呈現出相關性,並不一定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存在,可能尚有其他的變數與交互作用必須進一步探討與釐清。 手機的電磁波是屬於非遊離輻射,我們對於非遊離輻射長期使用對生物體造成的影響所知極有限,相較對遊離輻射(例如:X-射線)的瞭解要少得多。 後者是早已經被證實會致癌的,而且其風險機率與劑量的相關性沒有「閾值」(“門檻值”),兩者幾乎成正比關係,亦即曝露量愈多,風險越高。
腦部放射手術: 電療期間的飲食注意事項
本網站絕不會把您寶貴的個人資料提供給任何與本網站無關的第三者。 本網站刊載之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報導、照片、影像、插圖、錄音檔案、影音檔案、網站畫面編排、網頁設計等素材,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國際著作權法律及智慧財產權等相關法律保障,其所享有之智慧財產權利包括但不限於商標權、專利權、著作權、營業祕密與專有技術等。 本網站無法監視或控制由第三方提供之網路資源產生的結果。 在使用這些網路資源時,請確保您對第三方的熟悉度,並同意第三方的使用條款。
腦部放射手術: 醫學用途
現今的治療方式以跨科和多元化為主,包括傳統開放式手術、微創手術(如內窺鏡手術)、血管腔內治療、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如放射外科手術)等。 由於神經系統功能錯綜複雜,外科手術一般旨在平衡疾病控制及消除、與身體機能保存和病人生活質素。 放射治療分為全腦放療(Whole brain radiotherapy,WBRT)及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SRT)兩種。 全腦放療適用於多於10個病竈的患者,能減低復發風險,改善病人整體存活率,但全腦放射對腦組織影響較大,副作用較多,例如個別患者治療後可能出現記憶力衰退等副作用,故一生人只能接受一次全腦放射。 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則適用於體積較小、數量較多、擴散位置較深入的患者。 立體定向放射治療透過高劑量放射線直接射向腫瘤,避開其他腦部組織,大幅減少副作用,雖然病人仍有可能掉髮,但認知能力、記憶力則大致不受影響。
腦部放射手術: 電療於治療癌症的主要應用
疼痛與其他疾病最大的不同就是,疼痛來源非常多樣,所以在處理上也需要非常得小心謹慎。 比較常見的疾病是骨骼肌肉系統的慢性疼痛,另外像是脊椎退化、脊椎關節炎、慢性神經痛,如坐骨神經痛與周邊神經痛等;中樞型疼痛,如大腦脊髓與纖維肌肉痛等;這些都是疼痛控制團隊會接觸的病症範疇。 花兩億元可以買一間豪宅,但也能買下拯救癌症患者的先進儀器!
最重要的是,家屬盡可能在治療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大家共同參與治療的過程,可增進病人的安適感。 也期盼透過復健團隊的治療,能獲得更高的病後生活品質。 接著促進病人的能力,例如透過治療活動(翻棋子、復健用腳踏車、重量訓練器材)增進動作表現與品質,並配合功能性訓練,以便增進生活的獨立性。 此外,良性的腦腫瘤經移除後,仍有機會重新長出,甚至演變成惡性 ,因此即使腦腫瘤屬於良性,患者亦切忌掉以輕心,應與醫生盡快商討治療方案。
您同意本網站對您或任何第三方對於服務變更不負擔任何責任。 本網站支持智慧財產權保護,也期望本網站及其協力廠商皆能遵守智慧財產權保護政策。 若質疑本網站或本網站所連結之第三方網站內容侵犯他人智慧財產,可以透過以E-mail方式聯繫客服人員,本網站會暫時停止您對部分內容做更動的權利。 當您收到來自本網站通知您可能侵犯到他人智慧財產通知時,您同樣可以以E-mail方式申明您的立場並寄至前述電子郵件信箱。
常常發生在放射線治療第2到3周後,治療範圍內皮膚會發紅、刺痛,嚴重時還會如像被太陽曬傷般,一般在停止治療後數周內會恢復。 最常見的照法,是每日一次( 週一到週五),共照 次的療程,總劑量則為 Gy 。 很多事情,病情會如何變化,其實並不是醫師或患者能決定的; 至於家屬,也沒必要把所有的責任攬在自己身上,因為那太沉重,也太辛苦。 另外病人可按照自己的身體狀況,保持適量運動,如瑜珈、氣功、步行等,放鬆心情,緩解焦慮。 也謹記多與家人、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保持正常社交﹐正面心態也是抗癌重要一環。 遞交此表格表示本人確認及同意信諾使用及/或轉移我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用途; 否則,本人必須於以下空格加上「✓」號以表示反對。
腦部放射手術: 電療費用估算
若您不同意遵守此現有或未來修改後的服務條款,請勿繼續使用本網站之各項服務,並立刻停止參與一切有關本網站的各項活動。 患者跟家屬能做的,就是按照目前的狀況及醫師提供的資訊,做一個自己認為最適當的選擇。 但家屬應該記得一件事:不管最後選的是那一條路,這個選擇的初衷,都是「希望患者能舒服一點」。
黃文彥醫師進一步解釋,由於加馬刀已有近50年的歷史,臨牀上的研究與醫師的經驗相對較多,對於病竈的治療也十分準確,但缺點在於,需要以頭架固定,讓釘子釘入頭骨,大多數的病人都會感到害怕。 預防其他腦轉移再生長:實際轉移到腦部的腫瘤數目,經常比核磁共振造影(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影像上顯示的還多;全腦放射治療可降低將來腦部其他位置再發生腦轉移的機率。 腦部放射手術2025 隨著2009年成功引進更先進的腦造影技術和新的無框架定向機器技術,一些未能利用直線加速器治療腦動靜脈畸形病人,現在已可以安全並成功地接受放射手術治療。
腦部放射手術: 癌症病人十大迷思03
當系統鎖定腫瘤所在後,便會 將輻射從多角度射向腫瘤,不會因病人身體移動而偏離目標,從 而大大減低對正常組織的破壞。 數碼導航刀可從數以千計的角度 選擇發放出X光射線,集中射向腫瘤,將之摧毀。 由於數碼導航 刀的準確度極高,誤差少於1毫米,可安全地將大劑量輻射投射到患處,其殺傷力如同一張鋒利的手術刀,一些過往難以透過傳統外科手術或 其他放射治療處理的複雜個案,現在都 可考慮以此嶄新技術治理。 數碼導航刀的其中兩項重要配件,是安裝於天花的「定位X光機。「定位X光機」是在治療現場,協助即時追 蹤及鎖定目標腫瘤位置,令治療準確度極高;亦正因如此,治療腦 部腫瘤時,不需如其他放射手術平臺般,以頭釘固定病人頭顱,大 大減低了對患者的傷害。
銳速刀為2008年推出, 是強度調控放射治療的進階版; 為360度全體積弧形放射治療、與一般的螺旋形強度調控不同(如螺旋刀) 。 一次照射全體積而不是像螺旋形強度調控是一個切面一個切面的給劑量。 鋭速刀的治療速度比傳統的強度調控快2-8倍, 於2-5 分鐘完成治療, 減少長時間治療的不適。 且在合約有效期間內,以及法令所定應保存之期間內,本公司會持續保管、處理及利用相關資料。 接受加馬射線照射時並不會感到疼痛,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大部分患者不會有不舒服的感覺,少部分可能有頭痛、噁心、嘔吐、頭釘處疼痛等。
腦部放射手術: 放射手術團隊
但這就跟懷孕時,有的媽媽吐得稀哩嘩啦,有的媽媽毫無感覺還趴趴走跑來跑去是一樣的概念。 因此,患者實在無需因為其他病患的反應,就擔心自己也跟他一樣。 腦部放射手術 70 歲的老劉是肺癌的患者,目前正在服用標靶藥物治療。
腦部放射手術: 臺灣首次將 AI 系統用於腦瘤臨牀治療
正是因為這些殘餘的癌細胞,根據歐洲大型研究結果顯示,腦部手術後若不加上輔助的放射治療,半年內腦內腫瘤復發風險高達50%,所以有一些病人即使手術後仍要使用輔助電療! 從以往需配帶入侵性框架,直至近年絕大多數醫院都轉用無框架式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圖五),這樣病人便無須接受局部麻醉以裝上框架,舒適度便大大提高及不會產生任何傷口。 再加上實時影像導航(Real-time image 腦部放射手術2025 guided)設備,如德國的Brainlab ExacTrac放射治療之實時影像追蹤調控系統,治療的準確度及效率便能顯著提升。 這套系統配置了兩對低能量X光管、X光感測器(圖六)及紅外線影像導引功能設備(最新還附有熱能探測技術);再加上先進的影像融合術,使治療定位的準確度達到1毫米以下,另外治療一個靶區的時間只要20至30分鐘。 若病人位置在治療其間有所徧差,系統會顯示訊息,放射治療師便會按停治療,接著再重新對位及繼續治療。
腦部放射手術: 血糖飆高高 醫師有妙招
施行腦部微創手術時,顯微鏡或內視鏡都是醫師可能會用到的輔助儀器。 四十多歲商人劉先生○七年初因咳嗽求診,照肺後赫然發現罹患晚期肺部非小細胞腺癌,癌細胞更開始擴散至胸椎骨。 同年七月,醫生發現劉先生腦內有兩個擴散點,幸體積不大,經過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及全腦放射治療後,成功清除。 他定期每三、四個月接受全身以及腦部掃描,去年四月再找出腦部及肺部復發的癌細胞,利用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切除。 晚期癌症病人常出現癌細胞擴散其他器官的跡象,腦部是常見擴散部位。
一般人對於放射手術會感到恐懼,主要是因為對於治療流程狀況的不清楚,故護理人員需要特別給予病人及家屬說明治療的步驟及可能之副作用,在整個治療過程前後多給予心理支持並提供相關護理指導,相信可以帶給病患更完善的照護。 正常的腦組織都有腦血管障壁(BBB),此種障壁可以阻止有害的物質經由血流進入腦部,以保護腦部的正常功能。 化學治療藥物也因為受到腦血管障壁的阻礙,不易到達腦部,使得化學治療的效果不彰。 自從1960年代使用亞硝尿素類治療惡性腦瘤以來,一直沒有明顯的突破,直到最近一種新型的口服化學治療藥物-TEMOZOLOMIDE出現,使惡性腦瘤的化學治療有新的進展。
腦部放射手術: 健康網》愛憋尿10下場曝! 醫示警:不改到老年會很慘
該名女子的2公分動脈瘤已屬巨大,常見的僅有約0.3到0.5公分。 經手術方式取得腦部腫瘤病理報告後,會診放射腫瘤科,由放射腫瘤科醫師向病人及家屬進行治療計畫會談。 除了傳統的直線加速器,伽瑪刀(圖七)及放射治療電腦刀(導航刀, Cyberknife)(圖八)都是業內認同可作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或分次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的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