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指標顯示出重大的科學(心理統計學)缺陷,主要包括評量效度及信度不理想[14][15]、評量的類別不獨立以及不全面等[21]。 有見及此,經過不斷修正調整,MBTI近年的版本在信度和效度方面已有所提升[3][22]。 此種維度用以瞭解人們面對外在世界的處事態度與方式,是傾向於有個明確方向與結果,或是持開放態度接受多樣可能。 Sensing (S) (感覺)以感覺為主的人,通常較關注事實與細節,並且利用五官感知與瞭解,有著實踐經驗;而Intuition (N)(直覺)以直覺主導的人,在思考上較為抽象,注重未來的可能性。
J-P向度與E-I向度相結合,確定了該類型偏好的兩個功能中,何者為主導功能,何者為輔助功能[57]。 mbtu2025 心理學家榮格經過多年的研究而開發的類型理論,描述了人格系統各元素之間的動態互動關係[55]。 在此基礎上,邁爾斯與布里格斯進一步完善了榮格的類型學(英語:Psychological mbtu2025 mbtu mbtu2025 typologies)理論,成為她們開發MBTI的基礎——榮格提出的功能相互作用方式,即模型的動態特性[56]。 這些相關性指的是左側顯示的第二個字母,舉例來說,該表格顯示了I和P分別與外向性和盡責性呈現負相關,而F和N則分別與宜人性和開放性呈現正相關。 這些結果表明,四個MBTI向度可以納入五大人格特質因素中,但MBTI缺乏五大性格特質中情感穩定性(或神經質)的量表(儘管上方模式與管理一節中提到的TDI已經涉及到了這個向度),這是抑鬱症和焦慮症的預測指標。
mbtu: 能量態度:外向/內向(E/I)
偏好實感(S)的人更可能信賴當下、有形和具體的資訊——即五種感官可以理解的資訊[77];偏好實感的人比較不信任直覺,認為它們是「空穴來風」[86];他們通過探尋細節和事實來確定「它是什麼」,他們更相信實際的體驗[77]。 與此相反,偏好直覺(N)的人比較關注外來資訊當中的規律和未來可能性,他們通過縱觀大局並串聯各種事實來確定「它可以是什麼」;他們同樣使用五感,但比較依賴洞察力和直覺的預感,他們更相信靈感[5][77]。 《MBTI手冊》(英語:MBTI Manual)指出,該指標「旨在實施一種理論;因此必須理解理論才能理解MBTI」[43]。 MBTI強調天生差異的意義;其基本假設是,我們在理解自身經歷的方式上有着特定的偏好(英語:preferences),這些偏好支撐着我們的興趣、需求、價值觀和動機[44]。 該理論的精髓是,人類的許多看似隨機變化的行為其實是相當有序而規律的,這是因為個體在「感知[ii]」和「判斷[iii]」的方式上存在根本差異[45]。 1991年,美國國家科學院委員會檢視了MBTI研究的數據,並得出結論——只有I-E量表與其他評量中的可比量表具有高度相關性,但與那些旨在評估不同概念、效度強的儀器具有低度相關性;相比之下,S-N和T-F量表的效度相對薄弱。
- 但值得注意的是,Myers-Briggs公司明確表示MBTI不適用於人力資源的篩選或僱用,也不適用於其他類似的職場內部選拔與決策,「透過要求應聘者進行MBTI評量以決定他們的去留,是不道德的」[163]。
- 外向與內向偏好(E-I)將影響人們重獲能量的方式、與人會面的方式、偏好的工作環境、開始作業的時機以及興趣愛好和習慣[77]。
- 許多人對MBTI的認識只停留於上述四個向度的層次上,但忽略了類型理論與MBTI模型的「動態」(英語:dynamic)特性——每個類型擁有的功能與態度之間存在着動態的相互作用力[52],使這一複雜的人格系統平衡並有效地運作[53]。
- 1944年,《布里格斯邁爾斯性格分類指標手冊》(英語:Briggs Myers Type Indicator Handbook)出版,並於1956年更名為「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指標」[29]。
- 需要注意的是,在類型學中,「思考」與「智力」無關,「情感」與「情緒」無關,偏好思考的人也會共情,偏好情感的人也會分析,但人們在做決定時優先考慮的因素反映了我們的整體偏好[77]。
一個人的心理類型所表達的訊息量,比他的四組偏好加起來的還要更多,這些偏好會透過類型動力學與類型發展而互相影響[53](見上方#理論一章)。 又如,屬於「INFJ – Advocate 擁護者」人格類型的人,較為嚴肅、具有邏輯性,堅忍勤奮的投入事情,而負責任又盡職。 而MBTI測驗透過多道題目來評估受測者在上述4種維度傾向哪個方向,不同的比重產生不同表現,最終組合成16種人格類型。 有人認為對MBTI的批評主要涉及其起源的有效性問題,而不是關於MBTI是否有效用的問題[149]。
mbtu: 人格類型
這項指標於20世紀40年代面世,當時心理學尚未成為實證科學[91]。 一些研究支持了MBTI的效度(英語:validity)和信度(英語:reliability)[93][94][22];另一些研究則表明這項指標「缺乏令人信服的效度數據」,並將其稱作偽科學[101]。 心理學家指出,大腦迴路利用多巴胺對外尋找積極的獎勵刺激(英語:positively rewarding stimuli),包括食物、舒適感、親友等,這種犒賞機制在外向者的大腦中較為靈敏,而內曏者對這些外來刺激的需求則較少[81]。
- 四組偏好的詞義(例如「外向」與「內向」)與日常語言中的用法不同,因為這些術語來自榮格心理學(類型學)[77]。
- 雖然MBTI的四個二分法是理解動態特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其背後更廣泛的含義和應用,這是理解類型動力學的必要步驟[52]。
- 因此,有動機這麼做的人可以偽造他們的回答[141],而一項研究發現MBTI的判斷/感知向度(J/P)與艾森克人格問卷(英語: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的謊言量表相關性較弱[142]。
- 實感和直覺(S-N)是資訊收集(感知)功能,它們描述了人們理解和詮釋新資訊的方式[77]。
- MBTI的術語被批評為非常「模糊和籠統」[137],以至於可以讓任何行為都符合任何一種人格類型,這可能導致巴納姆效應,即人們對於據稱專屬他們的正面描述給出高評價[17][125]。
該普查的另一項獨立統計顯示,11歲至17歲的兒童呈現出較高比例的外向偏好(E)與感知偏好(P)[152]。 實感與直覺偏好(S-N)將影響人們看待事物的方式、喜歡的指引形式、學習新知識的方法、決策前需要的資訊、對外界變化的反應等。 而思考和情感偏好(T-F)將影響人們決策的考慮因素優次、幫助他人的風格、向他人提供反饋的方式、處理不同觀點的方法、希望得到的認可方式等[77]。 上述統計數據是根據1972至2002年的各種MBTI研究結果匯編而成的,這些研究結果分別來自心理類型應用中心(CAPT)的數據庫、Myers-Briggs公司以及國際斯坦福研究所 (SRI International)[151]。 而偏好感知(P)的人則會向外界展示他們偏好的感知功能——實感或直覺(S/N)[77]。 偏好感知的人比較喜歡有彈性、無拘無束的生活,與其刻意地控制所處的環境,他們更喜歡探索並體驗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
mbtu: 類型發育與功能層級
1944年,《布里格斯邁爾斯性格分類指標手冊》(英語:Briggs mbtu2025 mbtu2025 Myers Type Indicator Handbook)出版,並於1956年更名為「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指標」[29]。 MBTI中使用的四個量表,與五大性格特質(英語: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之中的四個有一定的相關性,後者更為不同領域普遍接受[15][23]。 縱然MBTI在業界和流行文化中十分活躍,但它的科學性仍存在很大爭議[2][3][4][90][91][92]。
由於細部定義上的不同,不同的BTU單位之間存在些許差異,最大可能相差約0.5%。 英熱單位(英語:British thermal unit,縮寫:BTU,有時亦會寫爲 Btu), 是一個傳統英制的能量或熱量單位,約等於1,055焦耳,是將一磅的水由華氏63度加熱至華氏64度所需的熱能。 ENTJ的人喜愛挑戰,他們相信只要有足夠的時間與資源,就能達成任何目標。 在職場上,ENTJ是更最為適合擔任企業或者團隊的領導者,他們也十分享受成為領導者,並追求能表現領導力及責任的機會。 Judging (J) (判斷)傾向於判斷之人較有條理、有結構,並注重決定與結果;而Perceiving (P)(感知)傾向感知的人富有彈性容易適應,善於多工處理、一心多用。
mbtu: 立即捐款 支持青協
每個人都會接觸到內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外向與內向),但絕大多數人都會更喜歡且更適應其中一個世界[77]。 《MBTI手冊》以下標縮寫式表示類型的功能態度,以「INEFIP」為例,「NE」表示其直覺功能是外向化的,而「FI」表示其情感功能是內向化的[75]。 mbtu2025 mbtu 類型理論認為,類型在整個生命週期都不會改變,只是類型的表現方式可能會根據不同的生活階段和環境而有所不同[66]。
mbtu: 二分法
根據《MBTI手冊》的說法,榮格的假設可以概括為——如果主導功能是內向的,那麼其他功能就是外向的,反之亦然[31]。 然而,有MBTI從業者懷疑榮格的這一概念是類別錯誤,因為相較於其他有證據的發現而言,幾乎沒有實驗證據支持這一概念;儘管其可靠性打了折扣,但作為一種理論,布里格斯母女最初在推斷她們的原始理念時仍然考慮到了它[123]。 實感和直覺(S-N)是資訊收集(感知)功能,它們描述了人們理解和詮釋新資訊的方式[77]。
mbtu: 理論
許多網站都提供了「MBTI測試」,其中比較受歡迎的是「16Personalities」網站[164][165]。 但實際上,「16Personalities」提供的測試並非基於MBTI的人格理論模型,而是基於一個名為「NERIS」的全新理論模型,其研發者是一家英國公司[164](其理論模型在下方的NERIS模型一節有更多介紹)。 Myers-Briggs公司表示,許多不隸屬於它們的網站都提供了疑似或直接冠名MBTI的免費測試,但其中不少測試都歪曲了MBTI的人格理論模型,衍生出人格類型的刻板印象[166]。 邁爾斯和布里格斯認為,偏好判斷(J)的類型會向外界展示他們偏好的判斷功能——思考或情感(T/F)[77]。
mbtu: 二分法
在MBTI的模型以外,環境對類型發育的影響顯著,它既可以促進、也可以壓抑或扭曲一個人天生的偏好[66]。 當然,16種性格類型並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也沒有任何一個類型是優於或劣於其他的。 目的是瞭解更真實的自己、解釋人們面對同一件事情可能有不同反應與情緒、不同專業與職業可能較適合哪類型的人。 透過測驗的問答傾向,大致組合成16種人格類型,能讓受測者進一步探索及瞭解自己的個性,諸如「個人好惡」、「優勢與劣勢」、「可能的職業偏好」或與他人的互動態樣。 英國一家機構[180]通過結合五大性格特質與MBTI的評量方法,開發了一個全新的人格類型理論模型——NERIS模型[164]。
mbtu: 人格類型
四組偏好的詞義(例如「外向」與「內向」)與日常語言中的用法不同,因為這些術語來自榮格心理學(類型學)[77]。 在類型學中,「偏好」是先天的取向,指的是人們「更喜歡什麼」,並無優劣或對錯之分,這類似於慣用手[77]。 MBTI評量並不衡量能力(英語:aptitude),它僅表示一種偏好優先於另一種偏好[78]。 人人都有先天的潛能(strengths),也能夠後天開發相反的偏好(stretches)[77]。 許多人對MBTI的認識只停留於上述四個向度的層次上,但忽略了類型理論與MBTI模型的「動態」(英語:dynamic)特性——每個類型擁有的功能與態度之間存在着動態的相互作用力[52],使這一複雜的人格系統平衡並有效地運作[53]。 MBTI的論述指出,人格類型並不會隨時間而改變,但這不代表人們被人格類型「框住」,它僅代表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偏好,人們可基於這些先天的偏好發展出不同的經歷和表現方式[54]。
mbtu: 立即捐款 支持青協
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指標(英語: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簡稱MBTI)是人格類型學中一種內省的自我報告問卷,它表明人們在感知和決策的方式上存在不同心理偏好[1][2][3][4]。 mbtu 榮格認為,心理類型(如內向與外向)並不是非黑即白的,它們只是傾向(英語:tendency)——兩者都是與生俱來的,而且是能夠達到平衡的[13][46][頁碼請求]。 從布里格斯和邁爾斯的理論來說,對某種心理類型組合的「偏好」是與生俱來的[68]。 根據MBTI的論述,每組二分法的兩個「偏好」類似左撇子與右撇子,人們確實會使用雙手,但通常會用喜歡的那隻手伸手,因為那樣更自然[69]。 更重要的是,所有偏好和類型都同樣有價值,MBTI並不顯示一個人的能力[70]。 然而,NERIS模型並未引入MBTI的理論基礎——榮格提出的認知功能,以及MBTI對這些功能的排序(參見類型動力學)[179]。
mbtu: 理論
這股熱潮導致以MBTI為主題的產品湧現,包括啤酒、歌單和電子游戲等[167]。 當地一項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韓國近一半的人口已經參與了MBTI評量;MBTI甚至成為了2022年南韓總統選舉的議題[168]。
也有人認為,正是因為許多人有資格進行測評,加上有許多支持書籍、網站和其他資源可供普羅大眾使用,才造就了MBTI的流行[161]。 一些MBTI支持者認為,類型動力學在MBTI中的應用(例如推斷出來的「主導」或「輔助」功能,如Se/「外傾實感」或Ni/「內傾直覺」被假定存在)是一個邏輯類別錯誤,幾乎沒有實驗證據支持[123]。 mbtu 相反,他們認為,當每種類型的類別都被獨立地視為二分法時,MBTI作為心理測量工具的有效性最高[123]。 榮格提出的假想是,人格的主導功能只在其偏好的環境(外在環境/內在環境)中起作用,這一傾向取決於該人格的外向性與內向性(E/I),而其餘的三個功能則以相反的傾向運作[122]。
mbtu: 類型發育與功能層級
但是,MBTI的道德準則聲明:「如果結果將用於篩選應聘者,要求應聘者進行指標測試是不道德的,在很多情況下是非法的。[144]」MBTI的目的是提供「瞭解個人差異的框架,以及…個人發展的動態模型」[145]。 榮格認為,對於每個人來說,每個功能都主要以內向或外向的形式表達[50]。 邁爾斯和布里格斯在榮格的人格類型學模型中添加了另一個向度,即「判斷」(英語:Judging,簡稱J)與「感知」(英語:Perceiving,簡稱P)[83]。 根據MBTI理論,不論是偏好外向還是內向的人都有對外互動(Xe)的需求,J-P維度則描述了人們偏好如何將注意力和精力「導向外部世界」——要麼使用判斷功能(Te/Fe),要麼使用感知功能(Se/Ne)[77]。
當時,檢討委員會得出結論:「沒有充足的、設計精良的研究可以證明MBTI在職業輔導計劃中的使用是合理的。[128]」這項研究的效度測量是以「與評判標準相關的效度(即MBTI是否能預測與人際關係、職業成就或工作表現相關的具體結果)」為基準[128]。 mbtu2025 委員會強調「在未證明具有科學價值的情況下,這種工具的普及度是令人不安的」[129]。 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來說明MBTI測試的實用性,特別是從一個人對MBTI題目的回答中得出的四個字母類型來看[17]。 思考和情感功能都用於做出理性決策,而這種決策基於從感知功能(S/N)接收到的數據[5]。 偏好思考(T)的人在做決定時以邏輯判斷為導向,側重考慮客觀而不帶感情的原則與事實,他們更專注於邏輯與分析;相反,偏好情感(F)的人在做決定時以價值判斷為導向,側重考慮對自我和對他人重要的關切點,他們更關注價值觀和人際關係[77]。 需要注意的是,在類型學中,「思考」與「智力」無關,「情感」與「情緒」無關,偏好思考的人也會共情,偏好情感的人也會分析,但人們在做決定時優先考慮的因素反映了我們的整體偏好[77]。
上述機構基於其開發的NERIS模型,在名為「16Personalities」的網站提供了免費的60題版本人格測試(全稱為NERIS Type Explorer®),該網站也是最受歡迎的人格測試網站之一[164][165]。 但「16Personalities」網站被指混淆了MBTI與NERIS——兩個不同的人格理論模型,因為該網站的免費測試常被誤認為是MBTI評量[164]。 1973年一項針對美國大學生的研究發現,INFP類型是美術和藝術教育學科中最常見的類型,36%的藝術學生和26%的藝術教育學生是INFP[153]。 同年一項針對美國教師人格類型的研究發現,直覺-感知類型(xNxP)在教授英語、社會研究和藝術等科目的教師中佔比較多,而在科學和數學教師中則更多地呈現實感(S)和判斷(J)類型[154]。 一項針對27,787名高中生的問卷調查顯示,其中的INFP學生對藝術、英語和音樂科目顯示出顯著的偏好[155]。 這項調查的樣本來自1,267名年齡介乎18歲至94歲的美國人,他們都在1988年至1991年間完成了MBTI表格G[152]。
相當數量的人(39%至76%的受訪者)在首次評量僅5周後重新接受評量時得出了不同的分類結果[17][96][16]。 在單個二分法量表內,當人們在九個月內重新接受評量時,大約有83%的分類保持不變;當超過九個月後重新評量時,這個比例約為75%。 而就整體類型而言,約有50%的人在九個月內重測時仍得出相同結果,超過九個月後仍然保持相同類型的則有36%[146]。 根據《MBTI手冊》的報告,上述的比例在最新的MBTI工具表格M中有所提升[147]。
作為參考時,人格類型並沒有絕對的好與壞,是要能夠瞭解自己有的優勢、或可能沒有想到的盲點。 另外,於待人處事時,也諒解和知悉每個人能量來源、思緒迴路及關注角度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想法,不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他人之上。 有學術期刊文章統整了有關MBTI的大量研究,顯示MBTI四個子量表中的三個(E-I、S-N、J-P)都具有理想的重測信度(達到0.75或更高),而T-F量表的信度則達到0.61[3]。 但在另一項研究中,當受試者被要求比較他們自己偏好的MBTI類型和MBTI評量測定的類型時,只有半數的人選擇了相同的類型[148]。 邁爾斯-布里格斯的文獻使用了由榮格最早提出的術語——外向性與內向性(英語:Extraversion and introversion),分別代表關注力向外與向內[79]。
mbtu: 理論
1975年,Myers-Briggs公司(當時稱為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簡稱CPP)成為了MBTI®的獨家出版商[156]。 根據其說法,每年約有200萬人完成該評量[157];財富500強中超過88%的企業使用了這項指標,它們來自115個國家或地區[158]。 不論是Myers-Briggs公司還是學者和民間輿論,不少都認為MBTI是「全世界最流行的性格工具」[159][160][158]。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陳祉妍指出,由於MBTI操作簡易、評量結果直觀,加上商業推廣成功,使得它能夠在同類的測量工具中突圍而出[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