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音洞,它是一個海蝕洞,由於長年受海水沖擊,當澎湃的大浪湧入窄窄的洞口,時而發出如雷貫耳的巨響,氣勢迫人,因此命名為「雷音洞」。 現時,香港共有6座燈塔(想知道香港其他燈塔係邊?),而鶴咀燈塔,舊稱為德忌立角燈塔,建於1875年,是香港最古老的燈塔。 上走小徑不久,攀上石坡,穿過叢林,來到更闊大的巖坡——彷如天然鑲嵌於山上——稱為「坡板脊」。 沿石坡上攀,路線隨意,大致中間偏左而上,也可依絲帶的方向走。
- 小心地攀過坡板脊後,路徑稍稍平緩,纔可放鬆心情欣賞山下石澳的美景。
- 隨後,沿水泥路折返至鶴咀電臺入口(下山後的路口),續走鶴咀道,途中經過鶴咀村,最後到達鶴咀巴士站完成行程。
- 所以香港天文臺在該區設立了地震測量站,為香港天文臺短週期地震臺網九站之一。
- 下行不久,於右方有「六角天線陣」的草地旁,取捷徑,進入右方小徑沿引水道而下,及後繞行石牆,走至中段的引水道分支向右下行,隨後沿引水道向左或右走不久,接回行車路。
- 1990年10月,由施懷雅、王賡武及Brian S Morton教授(研究所所長)主持開幕禮,稱為太古海洋實驗室。
現時石澳泳灘的西南端、大風坳及鶴咀道均有路徑通往鶴咀山。 鶴咀山 這樣也能玩大半天,晚上還能拍到銀河、蟹洞或海威做前景的星空銀河,是香港以外的地方沒有,感覺是珍貴的。 1939年3月7日,鶴咀炮臺開始有操習高射炮,為日軍入侵作好準備[4],此後有定期操炮,每次3-5小時並於報章刊載告知村民。 鶴咀山2025 由於鶴咀使用的地震儀對週期一秒左右的震動最敏感,適合監測近距離的地震。
鶴咀山: 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
曾經有傳這是海洋公園殺人鯨海威小姐的骸骨,但後來經專家指出這是1955年於維港擱淺的翼鯨。 筲箕灣地鐵站A3出口可到達巴士總站,乘坐往石澳及鶴咀的9號巴士於鶴咀道下車,就可看到前往鶴咀行山路的入口,沿馬路走約15分鐘就可看到士多,可以在這裡稍作補及。 沿馬路繼續前行約30分鐘就會到達鶴咀道的盡頭,轉左往鶴咀行山小徑走到尾,在分叉路口轉左,沿斜路往下行就可到達鶴咀燈塔。 鶴咀是香港島東南的一個海角,風景優美,遠眺一望無際,水光接天! 鶴咀一向出名是世外桃源,途中又多景點,包括雷音洞、廢堡、燈塔、鯨魚骨標本、蟹洞等。 鶴咀山2025 大家在筲箕灣巴士總站乘搭9號巴士到鶴咀道下車後,沿著鶴咀道開始走,大約走45分鐘,由鶴咀村旁小徑尋找機槍堡遺址。
由石澳巴士總站沿石澳道前走至迴旋處轉右,經過停車場來到石澳海灘。 沿沙灘往右走至盡頭的藍鷗士多燒烤場,進入其右方的河溪,沿溪前走不久,即接上左方的登山小徑,沿途以絲帶引路。 鶴咀山位於港島東南之端的鶴咀半島,高325米,三面環海。
鶴咀山: 鶴咀山‧山上行 – 行山遠足路線
於山上除俯瞰石澳、遠眺東龍島及蒲臺島,更可俯視鶴咀海洋保護區的全景。 從燈塔旁邊下去便是雷音洞,雷音洞是海蝕洞之一,每當海浪經狹道湧入,浪聲如雷貫耳,因而得名。 留意由於石頭長期受海浪沖刷,表面早已是非常圓滑,觀賞記得小心。 鶴咀行山路線繼續沿石屎路直行,右面可以看到港島區的風景,行大概30分鐘就會行到鶴咀道的盡頭,轉左行入往草地旁的鶴咀行山路線小徑,有時會見到有人在遠處的山頭玩滑翔傘。 下車後見到通往鶴咀行山路線的入口,沿著鶴咀行山路線鶴咀道行,大概走15分鐘便會看到士多,有售山水豆腐花、燒賣等食物,大家可以在這裡休息。 鶴咀有鶴咀道村,有小徑通向村中唯一一間士多「信記」,到達士多前首先要經過廢棄的1967年興建的鶴咀村學校及車廠,以及村中的二級歷史建築鶴咀村更樓[3]。
二戰時期英軍為了加強港島南部的防禦能力,所以在鶴咀設置不少軍事設施,如博加拉炮臺和德己立炮臺(鶴咀炮臺)等等,而其中近海位置也有一個機槍堡,極有歷史價值! 不過留意該段路段難度非常大,除了不是明路可走,小路充滿大石、碎石、落葉、樹枝等等,非常難走,如果沒有穿著具抓地能力的行山鞋,極易跌倒,沒有經驗的行山人士,並不建議前往。 不過比較特別的是研究所附近竟然一個偌大的鯨魚骸骨標本,標本長約10米,清楚展示鯨魚的頭顱、魚背及胸骨。 鶴咀山2025 有傳言指它其實是海洋公園殺人鯨海威小姐的骸骨,不過隨後經專家指牠其實是在1955年於維港擱淺的鬚鯨。 由石澳巴士站開步,沿石澳村路及石澳仔山路,再經水泥橋輕登大頭洲,走至東端的小碼頭後沿路折返。 在石澳泳灘西南端士多右側的小徑行走至山麓,遇分岔路後左走(右走往山墳)。
鶴咀山: 鶴咀山 鶴咀機槍堡
鶴咀燈塔由花崗石成砌,入口的鐵門上方佈滿幾何圖案,加上純白塔身,甚有希臘燈塔的感覺,是鶴咀其中一個熱門打卡地點。 其命名取自曾任駐港英軍總司令和香港第一任副總督的德己立爵士(Sir George Charles D’Aguilar)。 在開埠初年,此處尚未被命名為德忌笠角,英文名稱由中文大浪頭,譯為Tylong Head[1]。 到了1845年出版的地圖,最末處(即今港大海洋科學研究所對出)已命名為Cape D’aguilar,唯村莊所在仍稱鶴咀灣(Hoktsuewan)[2]。 繼續走,就會看到一條分岔路,一面是前往白色燈塔和海底電纜站,另一面前往鶴咀海岸保護區。 今次小編先帶大家前往左邊的路,然後再折返去右邊。
從宿舍出來後向上走,走到盡頭會看到一道上了鎖的門,不用理會,在旁邊的路走,就會到達鶴咀懸崖。
鶴咀山: 鶴咀5大景點特色位 #5 機槍堡
鶴咀燈塔是一座由花崗石築砌的圓筒形建築,燈塔底座和拱形入口均由粗琢石塊砌成,入口的鐵門上方飾有幾何圖案,別具特色。 如果用BB車,除了一少段泥沙路地面不平,其他都是車路,大家都可以好輕鬆推車。 報道稱該村最初由幾戶朱姓人家建立,至1980年已發展至六十多戶居民,但只得姓朱的人家有地契,大部分村民以種菜及養豬維生,村內炮臺廢棄,小學亦已停辦[20]。 無地契的村民稱一定要發展商撥地建屋,縱有賠錢也不願搬走[20]。
鶴咀山: 鯨魚骸骨
另外,這範圍內並沒有任何垃圾桶,自己垃圾請自己帶走,可以的話,請幫忙帶走更多垃圾。 鶴咀山2025 鶴咀山2025 鶴咀燈塔是一座由花崗石築砌的圓筒形建築,燈塔底座和拱形入口均由粗琢石塊砌成,入口的鐵門上方飾有幾何圖案,別具特色,被人稱為是比臺灣墾丁更美的燈塔景點。 登山入口在石澳沙灘的盡頭,從藍鷗士多旁的澗道繞到後方,然後沿山墳小徑開始登山。
鶴咀山: 命名空間
後記:如前文所說,鶴咀雖為禁區,但遊人極多,與其不鼓勵前往,不如加設更多指示,提點遊人愛護環境吧。 鶴咀山 鶴咀是一個令人愛不惜手的地方,推介給各位的同時,亦呼籲大家好好愛惜這美麗的地方。 因應當天前往鶴咀的人流,你或許可以拍到全景,或者需要排隊拍洞口。
鶴咀山: 命名空間
經過墳間小道,越過樹叢,上攀經大坡板上攀至鶴咀山 。 接上車道下行,途中有閘門阻隔,需從右方山坡的引水道繞過再接上車道。 沿車道接上石澳道,左轉至港島徑第八段的龍脊入口。 在涼亭左方的水泥石級下走,經哥連臣角墳場接連城道走至接柴灣環翠邨。 鶴咀位於香港島東南端的鶴咀半島,英文名稱以香港第一任副總督德己立爵士(Sir George Charles D’Aguilar)命名。 此外,在鶴咀也可找到四種主要岩石 [1],以及其他因海蝕而成的地貌景觀,如雷音洞和蟹洞等。
鶴咀山: 鶴咀行山路線:筲箕灣巴士總站 –> 鶴咀道–> 鶴咀燈塔–> 鶴咀雷音洞 –> 鶴咀海岸保護區–> 筲箕灣東大街
隨後,沿水泥路折返至鶴咀電臺入口(下山後的路口),續走鶴咀道,途中經過鶴咀村,最後到達鶴咀巴士站完成行程。 鶴咀有一 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屬私人地方,遊人不可內進。 不過比較特別的是研究所附近竟然一個偌大的鯨魚骸骨標本,擺放於海岸保護區,鯨魚骸骨長達10米,非常驚人,完整展示出鯨魚頭骨及胸背的骨骼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