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軍制學、交通學、軍隊內務規則、陸軍禮節、軍語與軍隊符號等,亦擇要講述。 「專科畢業證書」在1980年10月29日發畢業學生[141][1]。 校旗上方有一榮譽旗(標),為民國46年為表彰功績並紀念改制(四年制),以提高學校榮譽,由蔣中正親頒[4]。 黃埔軍校大門風格非常樸實,中央上方橫匾上“陸軍軍官學校”幾個大字,是譚延闓所書。 在二門門口掛着一副對聯:“殺盡敵人方罷手,完成革命始回頭”,二門右側牆壁上,掛着蔣介石手書的“親愛精誠”校訓。
創校校長蔣中正軍職歷任特級上將(五星上將),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與軍事委員長,在早期國軍中,「校長」一詞屬蔣介石專有,1947年10月蔣中正首次退位改任名譽校長,由陸官第1期畢業之將領關麟徵擔任校長。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因應國都遷徙,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於1937年8月由南京西遷。 1937年10月軍校抵廬山牯嶺休整,並於廬山海會寺舉行十一期二總隊畢業及十三期入伍生升學典禮。 陸官專科班將軍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駐豫軍官教育團:1931年8月河南省政府主席、駐豫特派綏靖主任公署主任劉峙開封南關舊營房成立。 軍校的學生除了經常唱校歌與《國民革命歌》,另外還請蘇聯通信顧問科丘別耶夫教唱《國際歌》[8]。 黃埔軍校廣州分校:1926年北伐開始後,黃埔軍校留守廣州。
陸官專科班將軍: 陸軍軍官學校
兩岸官方在發行黃埔陸軍官校的紀念郵票並不多見,在臺灣有1974年6月16日,中華民國交通部發行陸軍官校建校50週年郵票2枚,票面為黃埔陸官大門與鳳山陸官大門全景[35]。 大陸在1994年6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紀念黃埔軍校建校70週年,發行了紀念郵票1枚,面值20分,票面為黃埔軍校大門全景[36]。 「陸軍軍官學校」是中華民國的軍事學校,簡稱陸官、陸軍官校、ROCMA,因於廣州黃埔創校而有「黃埔軍校」之別稱(英語:Whampoa Military Academy),隸屬於國防部,以培養中華民國陸軍軍官為宗旨,遷臺後採用大學與專科之學制,自民國94年(2005年)後,僅採用大學之學制。 其中黃埔合唱團與吉他社名聞遐耳,常至各地演出,在六、七十年代臺灣民歌盛行時期,也自編曲兩首黃埔情歌傳唱。 海軍陸戰隊裝甲兵與海軍陸戰隊砲兵計32人,分別由陸軍裝甲、砲兵學校受訓後分發至海軍陸戰隊;警備總部68人由步校分科選訓,上開人數均含計在步、砲、裝之分科員額。 緣起:為慶祝黃埔建軍百年,成立陸官專五期刺槍隊操演,以刺槍練武,臻花甲強身之效。
- 2016年3月2日陸官專科班校友會臨時常務理事會議決議辦理「616返校踢正步」與支持「612凱道閱兵」活動[38],即完成「中興演習」幕僚任務編組之「公告」-指揮組 指揮官 :理事長專科1期羅財維,負責指揮本演習。
- 1927年3月22日改組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取消分校名稱。
- 副校長李濟深兼任國民革命軍總參謀長、第四軍軍長、國民革命軍廣州後方留守處主任。
- 1926年陸官認為有必要制定新校歌,採用了陳祖康寫的詞與林慶培譜的曲,並將歌詞於1927年6月16日在黃埔軍校舊址內勒碑立石,復於1977年6月16日在臺灣鳳山陸官勒石紀念,上面寫著-「怒潮澎湃,黨旗飛舞……發揚吾校精神」[56][57][58]。
- 至此,廣東水陸師學堂成為了中國第一所軍官學校[3]。
- 1950年8月復校後,首屆校長一職正式由羅友倫中將接任。
在大學部設有物理系、化學系、政治系、管理科學系、外文系、資訊系、機械繫、電機系與土木系等九個系,在專科部(1978至2004)則設有企管科、機械科、電機科與土木科等四個科[87]。 1937年,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校友會利用廣州黃埔軍校舊址,創辦「黃埔中正學校」,學校沿用黃埔軍校“親愛精誠”校訓,但創作新校歌。 後學校歷次遷徙易名為「廣東省立黃埔中正中學」、「廣東省立黃埔中學」、「廣州市第六中學」[81]。 東徵陣亡烈士墓座落在軍校西南的平崗,面積5萬多平方米,是1925年中華民國軍政府紀念討伐陳炯明[75][76][77]等叛軍而陣亡將士修建,於1926年6月落成,葬有516位烈士遺體。 1936年在墓園正門增建東徵陣亡烈士紀功坊和碼頭,有小黃花崗之稱。 紀念坊後由墓道、墓冢、紀功坊、入伍生墓碑羣構成長數百米的中軸線,墓冢東側有蔡光舉烈士墓,西側有17位出身軍校的將校墓,墓園於文化大革命時被破壞,在1984年修繕復原[78]。
陸官專科班將軍: 校慶活動
術科訓練內容為制式教練、戰鬥教練、實彈射擊與野外演習等。 以單兵徒手教練,習各種步法暨轉法,俟操作嫻熟,施以班教練及排連營教練,如方向與各種隊形之變換。 徒手操作熟練後,繼施以持槍教練,乃至單兵以至班排連營,凡託槍、下槍、舉槍、裝退子彈、上下刺刀、各種射擊與各種行進,密集、疏開、散開等隊形,以及各種戰鬥教練。 凡單兵戰鬥動作,以及行軍宿營、戰鬥方式、連絡勤務與構工作業等均按照教育步驟依次實施。 此外,夜間演習、實彈射擊與閱兵分列各項檢查,亦確時教練。
- 術科訓練內容為制式教練、戰鬥教練、實彈射擊與野外演習等。
- 除陳祖康家屬反對,也因各界反彈聲浪,而未修改[63][64]。
- 南京中央陸軍官校自1928年興辦到1937年西遷成都止,歷時10年,共招訓學生7期,也即陸官第6期至第13期[70]。
- 學年教育駐東營區,編專三、專四營,轄納十個連隊;專十一連至專十三連為電機科,專十四連與專十五連為土木科,納編為專三營;專十六連至專十九連為機械科,專二十連為企管科,納編為專四營。
1939年秋,二分校擴大17期招生計劃,在浙江寧波、金華,河南南陽,湖北宜昌、巴東,湖南常德、邵陽錄取4000多人。 1939年秋至1942年夏,沈建中(沈清塵)任二分校同少將政治部主任,主持該校的政訓工作。 辦公處處長姚價垣,教育處長李亞芬,總務、經理、軍械、軍醫等處。
陸官專科班將軍: 學校象徵
陸軍專科學校,簡稱陸軍專校、陸專,是訓練中華民國國軍士官幹部的軍事學校。 陸官專科班將軍2025 位於臺灣桃園市中壢區龍岡地區的軍事學校,民國46年建校,早期招收對象為陸軍在營資深士兵,實施短期受訓班隊,授以士官教育以取得晉陞士官的資格。 民國54年1月11日起常備士官班第一期開訓,招募國中畢業青年,並施以兩年高中教育,近年開始對外招收社會青年、高中/高職生畢業生,並且持續招收在營士官入學,目標是提升中華民國陸軍士官幹部的學習能力與學歷。 陸軍專科學校同時亦是各軍種單位委託受訓或專長訓練的軍事學校,該校不僅只協助中華民國陸軍一個軍種受訓與教學,同時協助了海軍陸戰隊、聯勤、憲兵、後備、飛彈指揮部等軍種或單位輔助在校學生修習學業,學生畢業後便回到各自所屬軍種服務。
陸官專科班將軍: 畢業留校服務同學
第3期學生起實行入伍生制度,新生經過3個月的入伍教育,考試及格者升為正式學生,第4期學生以後再增設政治、騎兵、交通和無線電等科,後期又增設英、德、法、日等外語教授班。 軍事教育課目區分學、術科,著重在軍事教育訓練,而政治教育,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83]。 陸官校歌在2006年陳水扁政府主政推行去蔣化時期,與2016年蔡英文政府時的民進黨立委,都要求陸官將唱了幾十年的校歌改歌詞,把「黨旗飛舞」改成「國旗飛舞」。 國防部表示,陸官校歌與軍歌性質不同,校歌非一般軍歌,校歌的作者已經不在了,因為歌詞是有版權的,要尊重原著者與維護歷史傳承,不能更動[60][61]。 而陸軍官校於2017年6月29日和2019年4月18日召開的二次校務會議,討論大學部提案「校歌修改議題」,經表決均以全數不同意票修改、同意修改零票,決議維持原校歌歌詞[62]。 而面對改詞的提議,填詞人陳祖康的家屬很不認同,認為用「黨旗」二字是有歷史背景,沒必要改變;特別的是,代表家屬發言的是陳祖康的孫子陳如山,他正是入圍3次金曲獎的四分衛樂團主唱。
陸官專科班將軍: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學生RAP介紹學校MV.
課程以單兵、伍、班之戰鬥教練、兵器課程,內務管理、政教活動,加之手榴彈投擲、五百公尺障礙超越、刺槍術等應具備之體能訓練要求和初級戰技課目為主,以奠定爾後軍事訓練之基礎。 入伍訓練是鐵的紀律勝過愛的教育,強調服從,操課回話時,只有「是、不是、沒有理由」三句話,不準辯解,更遍嚐黃埔十道菜-棉被操、大風吹、灌唱片、黃埔咖啡、人造衛星、跨海大橋、遊龍地虎、親愛精誠、田邊俱樂部與黃埔大地震等黃埔十大酷刑。 陸官專科班將軍 2019年3月29日響應中央軍事院校校友總會,於中正紀念堂紀念蔣中正逝世44週年活動,由理事長羅睿達率中興連與各區會長王萬明、吳建德、黃榮輝、曾秀雄等百餘人與會。 陸官專五期於1982年5月5日入學於高雄鳳山陸軍官校,1984年11月2日畢業校友有1357人,任官少尉並授二專文憑,於部隊服役共六年,1990年11月1日退伍,軍階最高為二位中將及一位少將。 專科五期畢業校友們為聯繫與發揚黃埔革命情感,每年同學會依序由北、中、南各區舉辦年會,並以同學會為根基,組成行義團等多個期團及網站,且創造多項記錄,持續關注社會公益,校友多有傑出表現,均被國家授予為國勳勞、為民服務之「榮譽國民」。 慶祝黃埔九十五週年校慶,2019年6月9日起由專科班校友會舉辦的「愛國家愛國旗護臺灣」環島活動,用跑或騎方式自各方齊合,於6月16日齊聚陸官慶祝黃埔九十五週年校慶。
陸官專科班將軍: definition –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1923年8月16日,孫中山於是派遣蔣中正代表團開始訪問蘇聯[39]。 陸官專科班將軍 「瑞穗」代表中華民國陸軍對北伐、抗戰、動員戡亂等戰事中所建立之豐功偉績,並有着寓兵於農之意。 校徽上之「親愛精誠」四字原創為由右至左書寫,在2007年配合由左至右橫式公文書而改向;但在2011年由國防部長高華柱下令要尊重原創精神與特色,再回復為由右至左書寫迄今未變[3]。
陸官專科班將軍: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另於1996至1998年招收三期二技班,每期二年三個月,開授管理、電機二個學系,是同與大學部「正期班」、專科部「專科班」有正式授予軍、文職文憑畢業證書之班隊。 「專科班」為二年半學制,1978年4月28日陸軍官校專科1期至1982年5月5日專科5期入學期間,還續重疊招收專修48至56期之學生,以後便停止專修班之招收[80][81]。 另國防部為激勵愛國情操,於1978年命陸軍官校支援拍攝劉家昌導演的軍教片電影「黃埔軍魂」[82][83],與1989年支援拍攝柯受良導演的軍教片「壯志豪情」[84];另2011年國防部為慶祝建國百年,與三立電視合拍軍事偶像劇「勇士們 (電視劇)」共三個單元15集[85][86] 。 專科學生班後因招收的學生不足,因此自1985年專科8期起,部份期別在每年5月及11月分為甲、乙兩班擴大招生。 在2004年末屆召收(2006年停召)第27期後便停止收生[87],也透過「專業軍官班」的召募來彌補人才短缺問題,陸官專科班1-27期總計畢業生有1萬7077人。 2006年8月1日,國防部精進案實施,裁減兵員,並將各官校校長的官階降為少將。
陸官專科班將軍: 臺灣時期專科班(部)將領
之後,被迫退學的學員成了鎮壓南昌起義和廣州暴動的主力部隊。 後來,副校長李濟深於1928年5月將校名改成「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 但當時陸官僅僅餘下718學生成功畢業,而剩下來不能畢業的學生則到了武漢和金陵等地。 校長蔣中正以國民政府名義於1929年9月10日將校名改爲「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 「(南京)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於1927年底由蔣中正自行成立,並且要求所有學員宣誓反共。 蔣中正於1928年3月以中央軍事委員會名義將陸官改稱「中央陸軍軍官學校」[20]。
陸官專科班將軍: 校歌
光緒十三年六月十四日(1887年8月3日),張之洞在“博學館”原址創辦「廣東水陸師學堂」。 2016年同學會年會,是在7月9日由中區總召陽邦傑,於苗栗縣西湖渡假村辦理的「專五34載 西湖逗陣來」同學會 ,參與人數525人,並改選出第四屆理事長吳進順及理監事羣。 2017年同學會年會,是在5月13日由南區總召黃炳勳於臺南市走馬瀨農場辦理的「從軍35年」同學會 ,參與人數447人。 2018年同學會年會,是在5月5日由北區總召熊世榮,於新竹縣小叮噹科學園區辦理的「珍愛36 緣聚新竹」同學會 ,參與人數453人,並改選出第五屆理事長熊世榮及理監事羣 。 在於建立內省的智慧,而軍官養成教育貴在內化,進而塑造頂天立地、允文允武、術德兼備的幹部,培養「勇、毅、穩、健」的軍人氣質。
陸官專科班將軍: 活動
1927年6月在校生奉命臨時改編為「中央獨立師」,侯連瀛任師長,楊樹淞任副師長,宗漢英任師參謀長,政治科學生編成第一團,藍騰蛟任第一團團長。 陸官專科班將軍2025 [62]獨立師配合葉挺的第二十四師,在紙坊擊潰進攻武漢的夏鬥寅師,追到鹹寧、蒲圻,隨即開往沙市、監利威懾企圖進攻武漢的楊森部川軍。 1927年7月寧漢合流並七一五事變清共後,7月18日武漢分校被解散,第六期1300多學員編入張發奎的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軍官教導團,移駐南湖營房,隨即東徵,8月8日第二方面軍軍官教導團改名為第四軍軍官教導團,團長由第四軍參謀長葉劍英兼任,隨張發奎部南下廣州,後參加了廣州起義[64]。 1924年6月16日,中國首個現代軍事學校,陸軍官校在孫中山親自主持下正式開學。 他之所以擇定陳炯明叛變事件兩週年這天舉行黃埔軍校開學典禮,旨在表明要記住沉痛的歷史教訓,堅決為遞造一支武力與民眾相結合的革命武裝而奮鬥[19]。 陸官在大陸時期,因戰事多未能大型舉辦校慶活動,遷臺後的首次校慶舉辦於1954年6月16日,同時也是陸官成立30週年的校慶,由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親臨主持,與時任中華民國副總統陳誠一起在校慶中閱兵、校閱騎兵隊,另外美軍顧問團團長蔡斯少將也上臺致詞。
另第二屆同學會理事長劉書臺與常務監事湯康齡,於2013年9月23日返廣州黃埔陸官母校,這是同學會幹部與會旗首次飄洋過海的尋根之旅。 而陸官專五期首次以同學會名義重遊金門是在2014年8月14-17日,有103位同學及眷屬參與探訪當年服役的營區,尋找舊時的回憶[29][30]。 2015年同學會年會,是在6月6日由北區總召邱雲在新北市救國團金山青年活動中心舉辦的「精采33入伍33週年」同學會,與會人數375人 [31][32]。 2016年同學會年會,是在7月9日由中區總召陽邦傑,於苗栗縣西湖渡假村辦理的「專五34載 西湖逗陣來」同學會 ,參與人數525人,並改選出第四屆理事長吳進順及理監事羣[33]。 2017年同學會年會,是在5月13日由南區總召黃炳勳於臺南市走馬瀨農場辦理的「從軍35年」同學會 陸官專科班將軍2025 ,參與人數447人[34][35][36]。 2018年同學會年會,是在5月5日由北區總召熊世榮,於新竹縣小叮噹科學園區辦理的「珍愛36 緣聚新竹」同學會 ,參與人數453人,並改選出第五屆理事長熊世榮及理監事羣[37] 。
陸官專科班將軍: 陸軍官校校友會(高雄)
官校教育著重在體能訓練、精神教育、軍事教育、科學教育,期使訓練成一允文允武之將材。 兩岸官方在發行黃埔陸軍官校的紀念郵票並不多見,在臺灣有1974年6月16日,中華民國交通部發行陸軍官校建校50週年郵票2枚,票面為黃埔陸官大門與鳳山陸官大門全景[168]。 大陸在1994年6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紀念黃埔軍校建校70週年,發行了紀念郵票1枚,面值20分,票面為黃埔軍校大門全景[169]。 此外,臺灣的陸官校友會、大陸黃埔軍校同學會與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也會在紀念黃埔軍校建校週年紀念,各自發行有關黃埔軍校人物歷史事件的郵票[170]。
中山故居即“史蹟陳列室”,建築面積805平方米,1952年重修,原爲清朝海關總稅務司[145][146]。 陸官專科班將軍2025 位於中山故居西的學生俱樂部是歐式紅色建築,禮堂講臺中央和兩側分別懸掛孫中山像、總理遺訓、中國國民黨黨旗、中華民國國旗和林則徐[147]焚鴉片、義和團[148][53][註 2]。 「卒業證書」在1925年3月1日發脩學期滿考試及格學生[38]。
陸官專科班將軍: 黃埔時期
對容納共產黨有不同立場的國民黨分派先後於廣州、武漢和南京建立自己的黃埔軍校。 當地國民黨以國民黨中央的名義,於同年3月22日將武漢陸官擴建並改組成「(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並且隨即展開討伐共產黨的行動。 武漢分共事件發生後不久,國民黨為了繼續北伐,便將陸官改成張發奎的軍官教導團,並迫使正在上課的第5期陸官學員退學。
1950年8月由羅友倫中將任復校首屆校長,1950年10月陸軍官校在臺灣高雄鳳山正式復校,1951年四月以原有第四軍官訓練班設施及人員改編為學員總隊,成立第廿四期學生總隊,訓期二年。 而在臺首次校慶是1954年6月16日,由時任總統蔣中正主持陸官成立三十週年校慶,蔣中正與副總統陳誠閱兵,校閱騎兵隊,美軍顧問團團長蔡斯將軍致詞。 陸官學制自1954年第廿七期起改為四年,1975年正期班第四七期起,學制改為四年三個月。 另為充實基層幹部,於1966年蔣經國任國防部長時指示,將各兵科學校之「後補軍官班」自十三期起改由官校接辦「專修學生班」(僅軍訓無學位),1978年奉國防部覈定再改制為專科學生部,招收電機、土木、企管、機械四科,為二年半專科學制,專修末期與專科初期採重疊招收至1982年專修五五期止。 1978年4月28日為陸官專科一期入學,後因應學員不足自1985年專科八期起部份期別於每年五、十一月分甲乙班擴大招生,2003年專二十六期乙班起招收飛行軍官班。
他們濟助了有創世基金會、伊甸園基金會、慈濟功德會、德蘭啟智中心、家扶中心、育嬰院等單位與民眾,並捐書予救國團與育嬰院,默默在行善[75][13]。 黃埔軍校大門中央上方橫匾上有譚延闓[142][143]所書“陸軍軍官學校”幾個大字。 在二門門口掛着“殺盡敵人方罷手,完成革命始回頭”對聯,二門右側牆壁上掛有蔣介石手書的校訓“親愛精誠”[144]。 黃埔軍校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層磚木結構、三路四進、迴廊相通的樓房。 陸官專科班將軍 軍校創辦時在原陸軍小學堂祠堂式大門前面增建歐陸式大門。
紀念坊後由墓道、墓冢、紀功坊、入伍生墓碑羣構成長數百米的中軸線,墓冢東側有蔡光舉烈士墓,西側有17位出身軍校的將校墓,墓園於文化大革命時被破壞,在1984年修繕復原[152]。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駐豫軍官教育團:1931年8月河南省政府主席、駐豫特派綏靖主任公署主任劉峙開封南關舊營房成立。 1923年2月,當孫中山準備返回廣州重建大元帥府時,邀請蘇聯派遣軍事專家和政治工作人員到廣州協助建軍,並提出委派代表團赴蘇考察政治、軍事,學習蘇聯辦軍事學校的經驗,談判軍事援助等。 孫中山與馬林、張太雷、蔣中正(蔣介石)、汪精衛、張繼、林業明等商談後,決定派出“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赴蘇聯考察黨務和軍事。 代表團由4人組成:蔣中正(蔣介石,爲負責人)、張太雷(共產黨員,俄文翻譯)、沈定一(共產黨員)、王宗山(後爲蔣介石的英文祕書)。 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通過了共產黨人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決議。
1940年3月,又將在福建招的入伍生團調來武岡,從福建的長汀,徒步跋涉,經江西、廣東到達武岡。 17期學員編爲第6、7、21、27四個總隊,其中二十七總隊爲政訓總隊。 1942年8月周磐接任分校主任,張泰祥接任政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