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患側的腳趾儘可能指向自己,用力收緊股四頭肌(即大腿前方的肌肉)使膝關節後方向下壓,慢慢提高患肢約30釐米。 保持5秒,慢慢地回到原來位置並重復20次。 ),很多跑步、騎行愛好者經常會出現膝關節外側疼痛的情況,並且痛感時輕時重,大腿完全彎曲或者完全伸直時痛感最強,類似這種情況,十有八九是髂脛束摩擦綜合症。 當關節發出聲響的頻率增加、感到疼痛,或者是關節鬆弛時,除了就醫,也該避免做一些會讓病情加重的運動,例如跑步與大部份的球類運動。 林頌凱提醒,關節會喀喀響的人,做瑜伽動作時要特別小心,切勿因為過度扭轉身體,反而又磨損關節;年紀大或患有骨質疏鬆的人,拉筋、瑜伽也都要量力而為,以免讓筋骨受傷。 「有些人覺得折出聲音後,關節好像比較順,但其實不是這樣,」他表示,如果希望關節動起來比較順、比較開,應該從增強肌力與柔軟度的動作開始,例如拉筋、瑜伽等,而非過度轉動肢體或折手指。
- 如果你或你的學生能反覆地在髖關節、膝蓋或頸部發出啪啪聲,那麼這就是我們不樂見的摩擦聲響。
- 總而言之,如果你想成為一名更好的跑者,應該先增加訓練的多樣性來改善步頻,而不是盲目地改變步頻只為了達到預期數字。
- 當你作直腿抬舉時,會感覺到股四頭內側發熱發痠,如此就知道該肌肉確實缺乏鍛鍊。
- 再重申一次,髂脛束摩擦症候羣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症狀。
每天通過膠管用滅菌生理鹽水沖洗膿腔1~2次,沖洗後用幹脫脂棉吸淨殘留水液。 最後通過膠管向膿腔內注入廣譜抗生素溶液數毫升加α-糜蛋白酶5毫克,以利感染的控制和加速膿腐的液化與清除。 病人可以經常變換體位(包括半坐位)和深呼吸,以助膿液排出。 當膿汁量已很少,並且變爲血漿樣時,每天或隔日剪去膠管0.5~1釐米;傷口淺至5釐米以內時,拔除膠管,改用去腐生肌散棉捻換藥,直至癒合。
喀筋束: 關節內
伴隨較明顯疼痛的彈響髖通常已經發展出慢性滑囊炎或肌肉、肌腱的慢性損傷、病變,高度建議要較積極、密集的治療,以免進一步影響日常生活。 我們無論講話、喝水、喫東西、打呵欠等張口閉口的動作,無一不仰賴顳顎關節,如果這個關節出了問題、甚至產生疼痛,會為日常生活帶來相當大的困擾。 喀筋束2025 菁英診所復健科洪辰宇醫師表示,別以為顳顎關節障礙只會發生在咬合不良的人身上,現代人精神壓力大、睡眠品質不佳,再加上長期使用所累積的傷害,使得顳顎關節障礙發生率越來越高。 在治療方面,可能必須涵蓋咬合調整、關節穩定、及心理層面,其中,關節的穩定性可藉由增生療法來確實改善。
- 髂脛束症候羣就是俗成的跑者膝,將近有 8 成的跑者都曾受過這種傷,跟其他膝蓋痛不太一樣,髂脛束症候羣的疼痛情況主要是來自於膝蓋外側痛。
- 跑者膝有時只發生在一支腳,有時卻會讓雙腳都痛,此外,也有疼痛擴散到大腿和臀部的狀況,若發現有膝蓋或屁股痛的症狀、或是久未痊癒,建議可以向專業醫師詢問。
- 保持30-60秒,回到原來姿勢並重復3次。
- 兩肌向下互相結合,經腹股溝韌帶深面和髖關節的前內側,止於股骨小轉子。
- 筋膜就是膜和鞘的組合,而我們經常聽到的韌帶和肌腱是高強度的帶,關節囊則是脆弱的囊。
- 因此,加強臀中肌訓練就顯得特別重要,練好臀中肌可以控制下肢骨骼的運動軌跡、骨盆的位置,並且確保髂脛束不會被“拉離”膝蓋或過度緊張。
- 跪在牆前、背對牆,保持左膝貼地,將左腳舉在身後靠在牆上;將右膝彎曲向前踩地,大腿與地板平行。
換句話說,它比肌肉更敏感,但也更容易產生疼痛。 回到這個案例,李先生所描述的症狀之一:左腰部與大腿連接處反覆發生疼痛,就我的理解應該是在解剖學上講的「髂脊」的位置,而髂脊的前後區域分別就是前面提到的闊筋膜張肌、臀大肌兩條上游肌肉的起始點(見上圖)。 這很可能就代表著李先生的這兩條肌肉(或之一)是僵硬緊繃的。 喀筋束 因此,透過對這兩條肌肉的拉筋伸展,有很高的機會可以改善李先生的症狀。
喀筋束: 血糖飆高高 醫師有妙招
從這張圖就更加明顯看到它的網狀結構特性,此外也會發現他的緻密程度並不太一樣,靠近肌腱的筋膜會比較密集些;而靠近皮膚的則相反較為鬆垮。 漢森奶奶不僅喜歡玩牌,還是當紙牌遊戲的隊長。 她身邊的朋友表示,漢森比那些只有她年齡一半的人,對遊戲、團康活動更加積極參與,而且從來都不感覺到疲憊。
ITBS痛得嚴重時,只覺小腿無力、疼痛到無法跑步,尤其在跑下坡時感受甚為明顯。 當年紀越大時,下肢的力量逐漸慢慢減少,關節以及肌肉力量會慢慢退化,這樣可能會導致出現雙腳顫抖、跌倒、走路不穩的狀況,這些情況如果嚴重時,會影響到長者身體其它機能,慢慢的可能就需要依靠坐輪椅來維持日常生活。 定期定時適當的做腿部訓練,都能強化下肢的力量,來延緩關節以及肌力退化的時間並且增加平衡感。 進一步解釋,每當膝蓋伸直,髂脛束會向前移動至股骨的外上髁的前面,而當膝蓋彎曲大於30度, 喀筋束 髂脛束會向後移動至股骨外上髁的後面;當膝蓋反覆運動,髂脛束與股骨外上髁不斷摩擦,發炎而產生疼痛現象,即為ITBS。 簡而言之,ITBS是由髂脛束反覆穿過股骨外上髁所產生的傷害。 正在痛、髂脛束正在發炎的時候,還是先休息吧!
喀筋束: 「膝蓋痛」的4個簡易自我檢查:我是受傷還是退化?
髂肌呈扇形,位於腰大肌外側,起自髂窩。 兩肌向下互相結合,經腹股溝韌帶深面和髖關節的前內側,止於股骨小轉子。 腰大肌被一筋膜鞘包裹,當患腰椎結核時,膿液可沿此鞘流入髂窩或大腿根部。 滑囊炎很少發生在髕骨,但軟骨將被磨損並發炎。 這種情況叫做軟骨軟化症(chodromalacia),它會讓人在膝蓋彎曲時感到疼痛。
喀筋束: 喀脛束 膝蓋痛可能不只是一般痠痛!骼脛束癥候羣應該要這樣動
當任何狀況下,屈、伸我們的髖關節時,周邊區域產生類似「叩囉」、「波」⋯⋯這樣的聲音時,基本上就可以下判斷了。 這樣的微調會很有趣,靜下心去感受自己身體肌肉的延展,因為我們是躺在地上做伸展動作,所以只要不要過強、過猛的勉強自己身體,基本上是非常安全的動作。 會覺得大腿前側跟鼠蹊部附近僵硬疼痛,壓痛的位置在比較深處,不是自己徒手按壓就可以碰觸到的感覺。 我個人的經驗是徒手按會有種隔靴搔癢的感覺,建議搭配Foam Roller或者激痛球才會有感覺,我有時還會請朋友幫我在作瑜珈滾輪放鬆的時候進行加壓,感受才會更深層。 當收縮髂腰肌時,我們的髖部位置會隨之移動,作用是抬起大腿,我們在走路、坐下、爬樓梯這些需要彎曲我們大腿的動作都是在靠髂腰肌的運作。 髂腰肌的位置在骨盆兩側,所以它同時也扮演了穩定骨盆以及緩衝腹部臟器的角色。
喀筋束: 外側膝蓋痛:膝外側韌帶(LCL)與髂脛束症候羣(ITBS)
醫學上,股骨頭大轉子是臀部肌肉(包含臀大肌、臀中肌和梨狀肌 喀筋束 的附著點,而肌腱周圍有滑膜,則做為活動時的緩衝區;而臀大肌的外屬部份肌腱和闊筋膜張肌在骨外側則形成一條縱行帶狀纖維,醫學上稱為骼徑束。 您是否曾在上下樓梯或行走之間,覺得髖關節外側處有喀拉的響聲,並且有時會有疼痛緊繃感? 如果是,那您可能患了彈響髖(Snapping hip)。 將目標放在正確的肌肉,有助於修復你的活動性和運動方式,並減輕髂脛束的痛苦,請嘗試一下這些伸展,每個動作至少10秒。 手扶牆或桌子,將欲伸展側的那隻腳往後伸展並且伸展超過身體中線,再將骨盆往欲伸展側外推,感覺大腿外側有伸展的感覺。 如果關節只是偶爾發出聲響,沒有其他的不適,其實不必太過擔心。
喀筋束: 尿量減少、下肢水腫要留意 醫師:當心急性腎損傷
佔比之高,主因跑步和騎單車時髂脛束受到過大壓力。 無論你跑者或是自行車騎士,當你在跑步或騎車時,膝蓋外側突然刺痛或灼熱痛,痛感甚至傳到大腿、髖關節,這時就要懷疑是否罹患許多跑者心中永遠的痛-髂脛束症候羣(ITBS),也可說是外側的「跑者膝」。 髂脛束的英文是iliotibial 喀筋束2025 band,也有人簡稱為IT band。 髂脛束是大腿外側主要的一層筋膜,從髖部外側的髂嵴,沿著大腿外側邊往下,接到小腿上方處,為負責穩定膝蓋動作的組織,與我們大腿往外展開,伸直,和旋轉等動作都有關係。
喀筋束: 膝蓋活動「喀喀喀」、常彎不下去,是退化性關節炎嗎?
例如說,水杯並不會立刻就吸附在平面上。 解除真空吸附實際上是有好處的,因為它允許關節自由發揮該有的機能。 另外也會表現在運動時負重或者是進行需要髖關節內收(抬腿)的運動時(例如跑步、騎腳踏車)會感覺到大腿前側緊繃或者接近抽筋。 所謂的顳顎關節障礙,洪醫師解釋,是指顳顎關節周圍的韌帶受到累積性傷害而變得鬆弛,影響關節的穩定性,進而導致關節盤變形、異位及破裂等問題。 所謂的「喀拉腿」是指在髖關節過度活動或扭傷後,造成局部組織充血或水腫,增生變厚,而在轉動時發出響聲;另一種說法則是股骨大轉子處於過度牽拉,反覆發炎後,骨質增生增厚,和骼徑束磨擦後產生彈響髖(圖1)。 「彈響髖」多發生在常跑步、跳舞、騎腳踏車或久坐不動的人。
喀筋束: 我們都以為只有老人家才會時常站不久或是走不遠,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如果在正常的情況下時,你發現自己有這樣的問題出現時,別懷疑,你的腿部肌力完全不足!然而當腿部肌力不足時,對我們身體的影響非常大。
在跑步中,步頻定義為每分鐘跨出的步伐總數,簡單來說,就是 60 秒內雙腳踩地面的次數。 我們跑步的速度等於步頻乘以步幅,因此,如果想跑快一點有兩種選擇:一是增加步頻,二是增加步幅(腳跨出去的幅度加大),而兩者也決定了你的速度。 換用2根直徑在1釐米左右的硅膠管,以保持引流通暢。
喀筋束: 文章分類
但是沒有肌力訓練,就沒辦法根治髂脛束症候羣,所以用不同角度伸展關節是很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關鍵。 說到跑者膝最明顯的症狀,莫過於膝蓋關節外圍帶有灼熱感的痠痛,若仍持續進行運動,疼痛情況會愈來愈嚴重,因為重複性的動作會導致髂脛束不斷摩擦,甚至有些人在停止運動後,仍然感覺疼痛並未消退。 跑者膝有時只發生在一支腳,有時卻會讓雙腳都痛,此外,也有疼痛擴散到大腿和臀部的狀況,若發現有膝蓋或屁股痛的症狀、或是久未痊癒,建議可以向專業醫師詢問。 事實上,造成跑者膝的原因不只有跑步,任何人都可能因為髂脛束摩擦到附近的細胞組織,進而刺激骨頭、肌腱或黏液囊(Bursa),導致疼痛。 雖然確切發生原因仍然不明,但有可能是因為跑者跑在不平坦的地面上,或是身體在下山過程處在傾斜狀態活動,使得膝蓋受到較大的衝擊,以上狀況都容易造成髂脛束緊繃。 髂脛束症候羣往往就是因為上游肌肉在長時間、反覆的運動下產生緊繃、僵硬的狀態,連帶把下游的髂脛束拉緊,最後反應在髂脛束末端的疼痛。
喀筋束: 膝蓋外側疼痛是髂脛束症候羣嗎?醫師教你判斷及伸展預防
但它提醒了我們的膝蓋出現了瞬間的鎖住及釋放。 在最糟的狀況下,髕骨附近的肌腱可能會出現些微的刺痛,因為肌腱經歷了短暫的伸展。 這種緊繃可能導致髂脛束症候羣(ITBS),讓你在大腿外側、臀部或膝蓋感到疼痛,如果你曾感覺到膝蓋疼痛,那很可能是因為髂脛束的緊繃,而膝蓋本身沒有問題。 喀筋束2025 你會經常在交叉運動、在受傷的腿上施加更大的重量、跑步或其他高強度的運動中感到疼痛,因此髂脛束症候羣在跑者、騎自行車者和長距離行走的人中很常見,你應該伸展髂脛束試圖舒緩緊繃。
有些人在脊椎扭轉時讓脊椎「喀啦」一聲,做的也是同樣的事情。 這會讓他們感覺不錯,而且不會造成什麼傷害。 有些人能夠用膝蓋做出類似的事,但這並不值得嚮往。 即便是我們的大拇指也會因彈得太多回而感到疼痛。
喀筋束: 健康網》喫多小心慢性發炎! 醫揭3類食物少碰:肉鬆上榜
比較常見的是闊筋膜張肌張力更勝一籌,因此髂脛束前部增厚,同時骨盆出現前傾,髖關節內旋。 接下來,大腿後側的股二頭肌被拉長,帶動脛骨外旋,因而在膝關節處產生扭轉。 出現第一種情況時,我們想象以下兩個物體用彈簧連接,當彈簧的彈力增大時,兩個物體會靠近。 喀筋束2025 當髂脛束的張力增大時,骨盆的髂嵴和脛骨外側髁的距離會靠近,導致骨盆側傾(功能性長短腿)或膝外翻(既X型腿)。 但由於臀大肌上部和闊筋膜張肌張力平衡,因此骨盆不會出現前後傾,髖關節也不會出現內外旋。
坐在瑜珈墊上,彎曲膝蓋、並將雙腳腳掌貼合在你的身前,將手放在身後的地板上以保持平衡,接著坐直使骨盆向前傾斜,將手往前延伸,同時讓雙腿向地板下壓,放鬆時讓膝蓋稍微抬起。 膝蓋痛的原因2髂脛束症候羣(Iliotibial band syndrome, ITBS)又稱為跑步殺手,中了就可以好好休息3個月。 有這個問題必須要好好的治療,因為很容易復發。 然而跑步選手常常沒完全好就硬報名參加比賽,比賽完就要花更久的時間治療。
它是透過大腿肌肉的拉力而被留置在髕骨溝的邊緣。 這就像我們在彈拇指和手指,但時間更為短暫,因為當膝蓋彎曲和動作時,髕骨失去了肌力所帶來的不穩定平衡,並「啪」的一聲劇烈地回到它所屬的髕骨溝。 這個過程是不會造成任何傷害的;髕骨並不會傷到韌帶或軟骨。
喀筋束: 文章導覽
隨著伸展的次數增加,可以感覺到大腿外側肌羣的放鬆。 髂脛束磨擦綜合症(讀:“kaa3”脛束磨擦綜合症)是最常見的外膝痛症。 髂脛束是大腿外側一條非常厚韌的軟組織,由股關節延展至膝部外下側和髕骨。 喀筋束 當它的柔韌性不足,重覆地屈伸膝部,令髂脛束不斷與股骨磨擦,引起發炎、疼痛,稱為髂脛束磨擦綜合症。 如果炎症持續,更有可能阻礙髕骨正常的滑動而誘發膝蓋痛或其他痛症。
關鍵點來囉,此時大腿在下落過程中,要求膝蓋能自然接觸地面。 如果此時你感覺大腿外側很緊張,拉住了膝蓋,導致膝蓋無法接觸地面,甚至無法超過身體正中線,這就意味着你的髂脛束太緊張了。 過度的摩擦會使髂脛束充血水腫、增厚攣縮變硬,彈性降低、緊張性增強,更加加劇摩擦,導致惡性循環,越跑越痛。
喀筋束: 治療方法
洪醫師說道,這可能是因為顳顎關節異常時,位於眼眶骨後方負責下顎閉合的顳肌常常因代償而過度誘發或緊繃,因此導致太陽穴周圍的頭痛。 另外,顏面疼痛也是常見症狀,這是因為咬肌過度誘發或緊繃所造成。 你可能熟悉髂脛束,結締組織的強大連結從大腿外側一直延伸到從臀部到膝蓋,特別是在跑步或跳躍等高強度訓練中,你的髂脛束在穩定臀部和膝蓋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它變得緊繃而疼痛,你很快就會知道。 市面上針對髂脛束的護具,有加壓式束帶,以 Mueller 品牌的髂脛束帶為例,主要在側邊局部提供髂脛束加壓,以減緩大腿鄰近膝關節外緣的摩擦,降低疼痛感。 隨著訓練強度的刺激,股外側頭會越來越強壯,但如果股四頭內側肌沒有相對地成長強壯。
然而以臨牀經驗來說,患者自行放鬆髂腰肌往往效果不彰,相較於髂脛束問題常常更需要外力的介入。 這可能是因為動作本身較不易執行,或實在是久坐時間太長所導致。 適當部位的針灸或穴位注射(五樞、腰椎華陀夾脊……等穴位)、物理治療、運動指導都能夠明顯加速復原的速度。 至於髖關節「內」的問題,再次提醒大家因為成因可能比較複雜,較不適合自行處理,應更積極與醫師配合診療。 早期的症狀可能是輕度的摩擦感或較不明顯的摩擦音,且在比較大的髖關節屈、伸活動(如本例的穿褲子時)才發生;較嚴重時就會有明顯的阻礙感以及較大的異音,而且可能是平時正常走路都會發生。 彈響髖不一定會伴隨疼痛,若有,通常偏向局部的痠痛感。
需要注意的是,切不可將保護帶勒得過緊。 除了消炎鎮痛,加強髂脛束放鬆和臀部肌肉訓練是促進康復最爲重要的措施。 看看接下來的第5條和第6條,這也是本文的重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