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位列本港男性第三大常見癌症,僅次於肺癌和大腸癌。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公佈2020年數據,每27位本港男性當中有一位有機會患上前列腺癌。 香港癌症協會 在癌症新增個案當中,前列腺癌共有2,315名患者,佔男性癌症新症總數的13.9% ,與2010年相比,整體新症宗數大幅上升55%,屬發病率升幅較快的癌症之一。
- 按肺癌組織學分類,2019年有超過八成肺癌個案屬非小細胞肺癌,當中有61%為腺癌。
- 由於人腦各區域包括前面的額葉、外側的顳葉、頭頂的頂葉、後面的枕葉等,均控制著身體不同的部位,因此症狀會因應腫瘤所在的位置而有所不同。
- 主要的使命是透過蒐集、整合及驗證本港確診癌症患者的基本人口資料、癌症原發部位及組織形態學的資訊,以發布全港癌症的發病率及死亡率。
他說醫學界盼探討肺篩查,以找出早期肺癌,但數據不及大腸癌般多,未能界定應為什麼類型的人篩查。 膠質瘤的嚴重性可根據細胞變異、增殖指數、鄰近組織入侵性、新增不正常腫瘤血管、腫瘤內部壞死等,從而分為 4 香港癌症協會2025 級。 第三、四級屬於高度惡性,尤其第四級,可稱「多形膠質母細胞瘤」,生長異常迅速,擴散距離遙遠,而患者多在 40 歲以上人士。
香港癌症協會: 免費癌症專業支援服務
腦癌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層,但統計發現於 3 至 12 歲的幼童和 45 至 70 歲的成年人發病比率比較多。
香港癌症基金會多年來一直為前列腺癌患者及其家屬提供免費支援,推出針對性的「前路無阻」前列腺癌支援計劃,以全面和實證為本的方法,回應他們的需要。 肝膽胰外科專家、外科專科醫生竺兆豪表示,胰臟癌有年輕化趨勢,以往患者多是年過65歲病發,近年曾見40歲的患者。 他說,胰臟癌通常較遲才發現,例如腫瘤位於胰臟中段或尾端,多數沒有病徵,曾有患者發現腫瘤時已達28釐米大;若腫瘤位於胰臟前端,則可能出現黃疸。 他表示,目前一線治療方案是手術切除,若腫瘤已侵蝕大動脈等血管,則要先做化療或電療縮小腫瘤,再做手術。 他說,胰臟癌與大腸癌個案「前後腳」增加,有意見認為與西方飲食習慣有關。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HKCaR) 於1963年成立,是一所覆蓋全港人口的癌症資料統計機構,亦是國際腫瘤登記協會 (IACR) 的成員之一。
香港癌症協會: 講座及課程
醫學界對腦癌的成因尚未有明確的瞭解,一般相信與遺傳、環境、先天性和接觸化學物質等有關,因此難以預防。 有專家曾指出手提電話或相關的電子器材所釋出的幅射,有機會導致腦腫瘤,但這說法尚未有大規模的研究支持,故此仍需待進一步研究纔可作定論。 TTF 是嶄新的腦癌治療技術,患者需要每天至少 18 小時戴上頭套,透過製造出來的電場幹擾腦部癌細胞,使它們無法正常分裂,從而阻止癌細胞生長,可以與化療藥物同步使用。 腦癌的治療方法主要是結合腦外科切割手術,配合術後電療、化療減低復發風險,有時候亦會採用鏢靶治療和最新的電場治療。
被問為何本港吸煙率沒大升,肺癌卻再躍升為最常見癌症,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總監黃錦洪(圖)說,近半肺癌患者有基因突變,目前未知突變成因。 香港癌症協會2025 他提醒有關基因突變位於肺癌組織,要抽組織化驗,一般人無法透過驗血得知有否相關突變。 對於市民可如何自保,竺表示,胰臟位於胃部後方,如市民經常胃痛,但照胃鏡無法找出成因,可透過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以瞭解有否胰臟癌。 若沒肥胖、遺傳等高危因素,突然出現糖尿病或控制血糖不穩,不排除是腫瘤壓着胰腺影響胰島素分泌,曾有胰臟癌病人接受治療後,同時根治糖尿病。 按肺癌組織學分類,2019年有超過八成肺癌個案屬非小細胞肺癌,當中有61%為腺癌。 港大內科學系臨牀副教授、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林志良表示,肺腺癌增加成因不明,而肺癌患者初期通常無病徵,至較後期會出現咳血、氣喘、多痰等病徵,患者須及早求醫。
香港癌症協會: 最新文章
歡迎您免費下載我們的「癌症小冊子」,瞭解更多關於癌症成因、預防、治療及復康過程等資訊。 香港癌症協會2025 近年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在治療其他癌症上有很大的突破,但應用在大部份腦癌病人上反應就一般。 由於人腦各區域包括前面的額葉、外側的顳葉、頭頂的頂葉、後面的枕葉等,均控制著身體不同的部位,因此症狀會因應腫瘤所在的位置而有所不同。
香港癌症協會: 常見腦腫瘤:神經膠質瘤
主要的使命是透過蒐集、整合及驗證本港確診癌症患者的基本人口資料、癌症原發部位及組織形態學的資訊,以發布全港癌症的發病率及死亡率。 此外,近年來於個別癌症也開始蒐集癌症分期、治療方法及生存資訊。 香港癌症協會 透過分析這些資訊能展示本港癌症模式隨時間變化的差異,從而為地域性比較、流行病學及臨牀研究提供基礎。 香港癌症協會 有專家表示胰臟癌有年輕化趨勢,亦較難察覺,近年曾有患者年僅40歲,建議市民留意成因不明的糖尿病,可做電腦掃描以確定是否胰臟癌引致。
香港癌症協會: 治療腦癌要結合多種方案
黃錦洪稱,本港人口結構逐漸轉為女多男少,隨着中年或盛年女性增加,估算未來兩三年女性患癌新症數字會超越男性。 原發性腦癌雖然不普遍,但常常帶給人絕望的感覺,但和一般的癌症一樣,如果及早發現和治療,治癒機會不低,尤其是隨著越來越多新療法的出現,治癒率就更高。 至於自2013年起成為本港最普遍癌症的大腸癌出現跌勢,黃稱或與實行篩查有關,但跌勢是否持續,須觀察多數年數據。 最新數字顯示,2019年癌症新症達35,082宗,較2018年增加1054宗,升幅為3.1%,男女新症分別為17,685宗和17,397宗,平均每日有96人確診癌症。 香港癌症協會 相比2009年的25,977宗新症,過去10年升幅達35%。 香港癌症協會 長期接觸輻射物和從事化學物品相關工作的人有較高的得病率。
香港癌症協會: 相關文章
根據醫院管理局轄下的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於 2019 年所進行的研究數據顯示,腦癌的總發病人數為 1,216 人,總死亡人數為 249 人。 以下列表詳細列明腦癌患者的性別分佈、腫瘤類別及高危年齡。 腦部的空間受頭骨侷限,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功能,故此腫瘤的症狀、位置、大小、生長的速度亦有直接的關係。 有些病人可能並沒有症狀或者較遲出現腫瘤症狀,因此不僅病人有機會忽略患病徵兆,家人也不太容易發現,除非是一些類似中風的明顯症狀(手腳無力、言語不清、嘴臉歪斜)才會令人有所警覺。 香港癌症基金會榮幸成為今年香港法律界步行日籌款的其中一間受惠慈善機構,以支持本會的免費癌症支援服務,為受癌症影響的患者及其家庭送上希望與支持。
香港癌症協會: 香港的癌症統計
初期由CanSurvive病人自助組織開始,其後與新聲會、香港造口人協會和新域會等不同的癌症自助組織合作。 若果腫瘤在腦部一些重要區域或附近,例如語言區域或運動區域,則可以使用術間神經傳導刺激方式或清醒開顱手術,以確認要保留的重要區域,才進行切割手術,目的為了保留病人的腦部功能及將損害減到最低。 原發性腦癌中有 8 成為膠質瘤,當中有超過 7 成屬於星形膠質細胞瘤,是最難根治的一種腦癌。 腦癌在發展過程中有時會出現嚴重併發症,例如腫瘤出血、腦積水及重積性癲癇等,這些情況或需要緊急手術治療。 至於整體患癌風險,男性病發率由下跌轉為在過去10年(2010至2019年)保持平穩,女性的風險同期有持續增加趨勢,平均每年上升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