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廣東通志》記載,東湧南面的石獅山山麓曾建有兩座炮臺。 當時大澳雖設守軍,惟兵員緊缺,而分流炮臺(舊稱「雞翼砲臺」)亦離大澳甚遠。 考慮到大嶼山僅東湧口及大澳可供船隻停泊,兩廣總督於1817年(嘉慶22年)下令於石獅山山麓建造兩座小炮臺,以加強海防能力。
不過要小心老虎頭郊遊徑沒有太多林蔭,行山者要注意保充水份及做足防曬措施。 東湧行山 彌勒山郊遊徑是一條環迴步道,雖然有5公里長,但平緩易行,於觀景臺可遠望昂坪纜車及大佛,秋季更可欣賞芒草搖曳的風景。 最後一段是沿海山路,可欣賞附近一帶的山丘,離終點大澳亦已不遠。 將近到海旁的水泥路前,左方有梯級可上接至嶼北界碑(註:嶼南界碑位於狗嶺湧),而此路亦可接回水泥路往大澳。 大澳是觀賞日落勝地,臨走前當可在巴士站的士多旁邊喫豆腐花邊看日落景緻景。 由東湧逸東邨起步 (若由東湧港鐵站開始,需行走約半小時至逸東邨),在福逸樓引水道旁的小徑往海邊方向走行。
東湧行山: 風景位
東澳古道又名東大古道,是以前來往東湧至大澳的通道,路程雖較長,但八成路徑是石屎路,平坦且沒有太大的高低起伏,難度不高。 而旅途結尾可以順道遊覽有東方威尼斯之稱的水鄉大澳漁村,品嚐美味的海鮮大餐及欣賞大澳的日落美景。 昂坪棧道是一條由大嶼山昂坪市集經彌勒山東北面山坡連接至東湧的路徑,全長約5.7公里。 此原為一道崎嶇山徑,為配合昂坪纜車的興建工程,承辨商在纜車線路下依山建設通道,以作救緩、逃生及維修之用。 東澳古道又名東大古道,顧名思義即過往來往東湧至大澳的通道。
- 位於大嶼山最南的分流郊遊徑,全長約2公里,不但可欣賞分流東灣景色,更可參觀分流炮臺古蹟及石圓環古蹟。
- 彌深石澗的前段尚算平緩,後半段卻要攀爬不少幾米高的石崖,其實我們都不太敢往下望。
- 要去隱祕景點白崖,對行山新手來說有多一點的難度,部分地段更需要手腳並用,建議大家去之前記得自備手套或找有經驗人士陪同前行。
- 當時大澳雖設守軍,惟兵員緊缺,而分流炮臺(舊稱「雞翼砲臺」)亦離大澳甚遠。
- 然而,行澗實在比行山危險得多,千萬別看輕在濕滑不平整的大石上前行的難度。
雖然行澗與行山的感受、景色都迥然不同,甚為有趣,但必需做足身體與心理準備纔可動身。 然而,行澗實在比行山危險得多,千萬別看輕在濕滑不平整的大石上前行的難度。 行過玉桂山的山友,應該對那沙石路印象深刻,試將上玉桂山的地勢想像成一條滿布濕滑石頭的山澗,不時手腳並用攀爬,更偶要涉水而行,橫越飛瀑,難度大大提升,那就是彌深石澗的狀況了。 山澗與山徑最主要分別,前者基本上不會見到一條清晰路徑,有些地方看似易行的路,實際上可能十分濕滑,行山新手難以應付。 東湧行山 東壩位置偏遠而且揸車進入要事先申請,從北潭湧步行最少要 2.5 小時;大家可選擇乘的士或9A 專線小巴來往西貢北潭湧與萬宜水庫東壩。
東湧行山: 香港行山絕美郊遊路線 週末與閨密、另一半輕鬆遊
彌勒山郊遊徑是一條環迴步道郊遊徑,全長約5公里,平坦易行,沿路亦有不同風景,只需約兩小時便能輕鬆走完。 與天壇大佛和寶蓮禪寺只相距約十多分鐘路程,非常適合行山新手的靚景易行路線。 原為興建纜車時依山建設的山徑,全長約5.7公里,與纜車距離極近,加上數段木道別具特色。
交通:於東湧乘搭大嶼山巴士23號至昂坪市集,沿著指示牌往昂坪戴維斯青年旅舍,經過旅舍後繼續走約10分鐘可抵郊遊徑入口。 由東湧逸東邨起步 (若由東湧鐵路站行走至逸東邨,約需半小時),在福逸樓引水道旁的小徑往海邊方向走行。 橫過足球場(侯王宮側)後方的鐵橋,沿清晰的水泥徑行走至村屋。 東湧行山2025 位於大嶼山最南的分流郊遊徑,全長約2公里,不但可欣賞分流東灣景色,更可參觀分流炮臺古蹟及石圓環古蹟。 分流炮臺遺址建於清朝康熙末年,而石圓環古蹟則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晚期或青銅器時代早期,都非常具觀賞價值。
東湧行山: 初級行山路線推介|5大簡易行山路線:東湧/西貢/下白泥 新手都行到
你可以把旅程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6千公尺長的環島步道上,但是有心人會選擇在島上露營,畢竟位於全港最東的日出不容錯過。 除了大帽山外,亦推薦大東山作為郊遊路線,芒草海景色超優美,不過路徑亦有一定難度。 東湧行山 彌勒山既容易行,沿路亦有不同風景,開始路段雖然較多樹蔭,但景觀不算完全被遮蔽,仍可觀望到山羣及東湧市等等;走約大半小時則開始離開樹羣,有更廣闊的視野。 昂坪棧道依山而建,在纜車鋼索下穿梭,數段木道具相當特色。 部分木道的臺階高而斜直;路線整體落差很大,頗為費力。 本來東澳古道是一條昔日村民來往東湧和大澳的道路,也是值得一遊的行山路線,但是村民為了不想再有外人進來,便封路和立牌警戒遊人,使人們無法再走昔日的古道。
- 全程沿著昂坪奇趣徑輕鬆行,初段途經「曲徑茶香」是一些昔日的茶園,依稀可見排列整齊的茶樹。
- 也許,以後行山我們可以停下腳步,細味一下鄉土人情。
- 不過,登山後可以見到城門水塘景色,大帽山、草山等山峯美景。
- 島上居民都用客家話交流,一條小路串聯起幾個村落,路經兩三座老祠堂和古老炮臺。
- 因為只有這樣,纔不會錯過草地和絢爛的日出日落,在帳篷外看著海面,等待夜裡的美麗星空。
- 與天壇大佛和寶蓮禪寺只相距約十多分鐘路程,非常適合行山新手的靚景易行路線。
- 東湧侯王宮分別於1870、1910、1962及1993年重修,最近的三次重修均有碑刻記載。
三月份水塘較乾,白千層樹根現在乾地上,形成帶點蒼涼孤寂的獨有景緻。 沿逸東邨西面的行人徑行走,接田間小路,再經河口轉踏水泥小徑往侯王宮。 東湧行山 然而,光是藍天白雲就讓人流連忘返,還可以看到島上居民們晾曬的魚蝦。
東湧行山: 東湧行山路線︱炎夏行彌深石澗 沒這十項準備勿前往|Hikipedia
東湧侯王宮(侯王廟)座落於沙咀頭,是大嶼山兩座現存供奉宋末侯王楊亮節的廟宇之一。 廟內懸掛著一口古鐘,鐘上刻鑄「清乾隆三十年」等字,一般相信該廟建於1765年。 東湧侯王宮分別於1870、1910、1962及1993年重修,最近的三次重修均有碑刻記載。
東湧行山: 打卡點:破邊洲
橫過足球場(即侯王宮及戶外康樂營側)後方的鐵橋,沿清晰的水泥路行走便可到達散頭。 散頭至鱟殼灣一段好走易行,更可近距離觀看飛機升降。 再往前走,在支路左轉往古色古香的沙螺灣村及新村(右方可往渡輪碼頭)。
東湧行山: 行山好去處2023|7.西貢破邊洲一日遊
沿木板棧道行至盡頭位置,如果想行至東湧就直上天梯,否則可繼續沿平坦的郊遊徑行,行至彌勒山轉向站,不久就可以遠眺機場以及大東山。 各位要注意路程遙遠,雖然沿途有多個士多可購買補給品,但未必每日定時開放,因此記緊帶備足夠糧水補給品。 如何前往:港鐵東湧站B出口的巴士總站搭乘3M、11、23或34號巴士至下嶺皮站,再跟隨路牌指示步行至東湧炮臺。 翻過小山,就到玉帶橋,望過去會像摩西過紅海,因為橋把海分成兩邊,從橋望出去,會見到幾艘船於海中央,用來拍照真的一流! 鹽田梓一日遊後,可以乘街渡回西貢喫頓豐富海鮮餐,為郊遊的一天畫上完美句號。
東湧行山: 鳳凰山之路:觀日出路線建議
幾個海灣淺灘寧靜幽美,是大嶼山郊遊一個不錯的選擇。 自從「日行一元」後,很多讀者都想和我一起行山,我便趁新年找了幾位讀者一起遊覽東澳古道。 四位互不認識,有一位我也素未謀面,其他三人也只見過一次。 以前常常在各地飛翔,這次被逼腳踏實地地長留香港,纔能有時間與讀者會面。 他們有的有豐富的行山經驗,有的則剛開始行山幾個月。
東湧行山: 西貢及馬鞍山景色
不過,從老闆娘口中得悉店裡一位常常和食客攀談的婆婆最近離世,也不免有點難過。 每個地方都有屬於它的故事,而鄉村的士多留存更多的是一種人情味。 也許,以後行山我們可以停下腳步,細味一下鄉土人情。 要到鳳凰山觀雲海,可以在伯公坳起步,走鳳凰徑第三段,抵達半路涼亭休息,待約清晨5點才攻頂。 在攻頂途中,行走在暗黑的雲海裏,記得一定要準備頭燈或電筒,而且每步也要小心,並記得留意天氣變化帶上風褸和食物,多飲水。
東湧行山: 鳳凰山之路:記得帶備登山手套
通常行山人士會由引水道路入澗,沿中狗牙坑上溯,途中需要攀爬石壁,這段路都需要手腳並用。 東湧行山2025 因為石河頂端左右有崖壁高起,好似有兩隻老虎對峙,因此有「虎吼石河」之稱。 由昂平高原上走至大金鐘的路程不長,20分鐘即可到山頂。
東湧行山: 奧運徑 (東湧 – 梅窩)
島上居民都用客家話交流,一條小路串聯起幾個村落,路經兩三座老祠堂和古老炮臺。 想要去到最北部的吉澳島並不容易,因為官方唯一開放通向吉澳渡輪的沙頭角碼頭位於北部禁區內,旅人很難獲得禁區通行證。 不過,為了看到吉澳雄偉的島嶼全景,想去也不是沒有辦法。 東湧行山 東平洲是香港最東邊的島嶼,小島的最大特色是層層疊疊、色彩豐富的沉積巖,其中還保存了不少古生物化石。 小島獨特的海蝕景觀,被海水割斷的巖山成了一個個獨立平臺,矗立在柔波之上。
東湧行山: 行山好去處2023|11.挑戰鳳凰山 香港第二高峯!
蒲臺島是一座比較大的島嶼,面積將近四平方公里,但居住人口只有不到兩百人。 小島由被風蝕的花崗巖構成,無數風蝕景觀使小島上遍佈有趣的石頭:靈龜上山、佛手巖和僧人石等等,無不唯妙唯肖。 尾段則可看到昂坪360纜車及彌勒山轉向站,在這裡然後轉接昂坪360救援徑到昂坪市集,途中還可看到天壇大佛。 路徑的出口連接昂平救援棧道,向上走可到達昂平,向下則回到東湧市區。
古道途徑數個海灣和村落,能飽覽機場、港珠澳大橋、紅樹林、古廟、昂坪纜車、嶼北界碑、大澳漁村等古跡和自然風光,融合歷史和鄉村風情於一線,景觀開揚優美,為郊遊路線中的首選。 路上比較斜,而且路徑不明顯,不過山路已被前人開闢,只要小心低頭上山就可以了,兩邊叢林密,部分地方很滑 ,建議大家穿著長褲。 不過沿山徑行走,就會到達第一個觀賞破邊洲的打卡位。 出發去紅香爐峯,大家可以在天后搭小巴上山,去到寶馬山總站下車。
東湧行山: 纜車
如今這裡已經少有人煙,因為大部分村民都離開了小島。 所以鹽田梓剩下來的村民花了不少心機為鹽田保育,希望可以繼續保留曬鹽文化,保存全香港唯一的鹽田。 東龍島的營地區,有無敵大海景之餘,旁邊又有山系人士大愛的樹林景,絕對是一個輕鬆郊遊,同時又可以影靚相的好地方! 船員會問你想行山定純粹到營地,想行山就第一站下船,想輕鬆到營地就第二站下船。 沿著炮臺營地士多這條路,一上去會見到合全士多,再向左行,一條直路行,會見到另外三間士多,是第二站落船的地方。 大帽山是其中一條捕捉自然美景的郊野路線,大帽山是香港最高的山峯,因此有不少行山人士都喜歡行到大帽山頂去看日出,更有可能會捕捉到雲海呢!
而且,慈沙古道穿越新界和九龍,可看到維港對岸,又可以觀看到沙田、大圍一帶,沿路景觀優美。 在起點起步,沿著石級行,來到分叉路後左轉向鳳凰徑方向,再上一段梯級後後方就是登可登上彌勒山。 沿鳳凰徑行沿途都可以遠眺天壇大佛,沿路都十分平坦易行。
登上大金鐘山峯後可盡覽西貢及馬鞍山景色,景色都比昂平高原看更加壯觀。 下山時治路走,再接上麥理浩徑,選擇往馬鞍山方向,或返回昂平再原路折返。 東湧行山2025 在西貢市中心天后廟下車後,可沿西貢公路的方向行,過馬路到對面,看到往新景臺的樓梯,隨即開始上山,往黃竹山新村方向走。 香港的六角形巖柱是在一億四千萬年前猛烈的火山噴發過程中,由大量炙熱的熔融火山物質在特殊的環境條件下冷凝收縮而形成。 由於岩石結構和化學成分有別於世界其他地區的六角形巖柱,加上分佈面積廣、直徑大,堪稱世界級的地質奇觀。 相傳紅香爐峯是因為銅鑼灣天后廟本以紅香爐命名,而紅香爐峯就位於銅鑼灣天后廟的後方,因此有了紅香爐峯的名字。
東湧行山: 大嶼山行山路線|東梅古道、奧運徑輕鬆易行 必到銀礦灣瀑布打卡
上到紅香爐峯,可以俯瞰整個維港美景,亦可以看到香港島至九龍半島的維多利亞港兩岸景緻與高樓大廈。 山頂可以打卡的位置不多,可以容納到不多人士,建議大家最好打完卡影了相就離開,避免阻塞行山通道。 此徑由於上下落差也比較大,和上述鳳凰徑第二段同屬較難的路徑,體力需求亦同樣較高,不建議遠足初哥選擇。 最為人所知的東湧行山徑就是東澳古道;它連接了大澳和東湧兩個沿海小區,全長大約十四公里,完成需時四小時半左右。 大部分路段靠山面海,難度不高,但由於屬較長的山徑,建議旅人們要因應自己的耐力而選擇。 我們從深屈灣出發,起點的下游部分是昂深石澗,水質較污濁,但進入彌深石澗後,愈高位置水便愈清澈。
東湧行山: 注意事項:
上段瀑峽一個接一個,不知不覺間原來已經攀到半山,身後盡是一片翠綠,景觀一流。 來到後半部分,轉眼間已經行了超過5小時,感覺有點累,只想快點出澗。 不過一看到美景,累還累,難得來到這個可能這輩子都不會再去第二次的地方,還是忍不住拍照留念。 老虎頭郊遊徑位於北大嶼郊野公園內,沿路徑走可看到不少奇形怪石,終點更可俯瞰大白灣、稔樹灣。
家樂徑鄰近流水響水塘,狹長多彎,當中可看到幽小橋流水、水塘,以及水壩美景。 而要介紹的打卡點就是:丹山河,丹山河由平山仔、沙螺洞、九龍坑等多條山溪,流進八仙嶺郊野公園內,再在鶴藪水塘匯合,因而會看到流水淙淙,充滿日本感。 行山新手可從沙田博康邨出發,至沙田坳道落慈雲山,大約一小時左右就可以完成,面且全程只有一條路,十分簡單!
東湧行山: 行山好去處2023|18.西貢萬宜水庫
步行30分鐘,走過約600多級樓梯,便會到達西高山的山頂! 不過要留意的是,山路並沒有照明,日落後周圍會漆黑一片,謹記帶備電筒或頭燈前往。 從伯公坳沿鳳凰徑第二段,可到達梅窩,但此條東湧行山徑的起落較多,路段難度相當高,奉勸體能較差或平日沒有行山習慣的人士先嘗試其他較易山徑才量力挑戰此路線。 難度與得著往往成正比;由於路經大東山,有機會看到金色芒草海的美景。 如果你上山的時間與芒草的生長期不合,在大東山欣賞日出日落也絕對是一個不能錯過的美景。 龍脊風景美,由石澳半島的觀景站至終點的大浪灣,全程:約8.5公里,大家可以預多點時間去打卡及欣賞風景,大概可以預3至4小時。
可經元荃古道連接麥理浩徑第九段、大欖湧水塘和荃灣市區,或經山路步行45分鐘往深井。 沿途會經過一個清快塘村,村內有個改建而成的喜香農莊,可以看到紫藤花棚及睡蓮池塘等優美景觀;如果到訪日子正值花期的話,,頭上盡是一片粉紫藤花,必定要好好打卡。 鶴咀為不少市民假日行山之選,可由鶴咀道出發,經過鶴咀燈塔、鶴咀海岸保護區,再走到蟹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