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澳 (Kat O,或作 Crooked Island),為新界東北島嶼,其海岸線曲折,狀如反寫的「之」字,遂得 Crooked Island 之名,意即「彎曲的島」。 吉澳以東為寬闊的大鵬灣,距北面的深圳鹽田港不足一公里,而吉澳灣三面環山、灣口朝內海,乃漁船避風良港,故名吉澳,取其吉祥之意 [1]。 吉澳以及其西面的鴨洲,是香港生態旅遊勝地,可遠眺深圳鹽田區鹽田港貨櫃碼頭,也因為貨櫃碼頭的建成,使吉澳成為香港最接近中國大陸的離島,兩岸之間相距不足1公里。 島形呈「之」字型,形成天然避風港,多為漁民居住。 2022年吉澳行山更新版:此文主以2020年的吉澳一日遊行程為主,以第一次遊覽感覺最深,但因大愛吉澳這個地方,2022年就再連貫起鴨洲一起同遊。 有關鴨洲行山的部份請看文末,而文中部份與2020年初遊不同的地方亦會標示作更新。
若曾行苗三古道往三椏湧的話,會發現這兩個涼亭設計是相同的。 因為印洲塘郊遊徑及開僻這條吉澳郊遊徑是同一工程公司。 (1) 往黃幌山的郊遊徑最終沒有完成亦沒有啟用,涼亭已有些失修。 當地人稱天后宮前的細葉榕為姻緣樹,近看則會發現其主幹橫向生長,聽聞背後有個浪漫的愛情故事,大家不妨在網上發掘一下,除此之外,亦有傳說稱是天后娘娘不欲大樹阻擋其視線,故此命令大樹只能橫生。
吉澳行山: 郊遊好去處
這天是假日,在吉澳遇上不少旅行團,甚是熱鬧。 經過天后宮,轉入吉圍徑,再沿著澳背塘徑步行約15分鐘,就會見到一個三面環海的小沙灘,前方的山巒倒映在水上,環境清幽舒服。 沙灘海水清澈見底,生物種類眾多,可以見到米仔螺、彈塗魚、招潮蟹、海星等。
慢步其中,可以觀賞只有鴨洲和吉澳的纔有的角礫巖。 島上岩石由多種沉積巖組成,包括角礫巖、礫巖及砂岩,均含豐富鐵氧化物,呈褐紅色。 由於角礫巖粗糙多節,易受侵蝕,形成了多種海蝕地貌,包括海崖、海蝕平臺、海蝕凹地、海蝕拱、海蝕柱等。 到達今天第二個涼亭 (下方路線圖標示為2)。
吉澳行山: 歷史
不過實情應是 1936 年一場颱風將其吹至傾側 [5],惟其生命力極為頑強,時至今日仍然枝葉茂盛。 再看 2016 年全球氣溫再創新高,極端天氣越趨常見,若然繼續無視大自然發出的警號,喫虧的,相信終歸是自大的人類。 吉澳天后宮歷史悠久,實已難以考究何時興建,惟廟內銅鐘銘文鑄有「乾隆二十八年」字樣 (即 1763 年) ,以此推斷天后宮應有至少兩個半世紀歷史。 天后宮有兩個天后娘娘神像,後方較大的是長駐在廟的「坐相娘娘」,前方較小的則是會在天后寶誕、安龍清醮乘轎出巡的「行相娘娘」。 神臺前的雕塑描繪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如桃園結義、八仙過海 [3],但這些故事能否繼續傳承下去呢?
不過要留意來往吉澳的街渡只會於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提供班次,出發前記得要預先檢查航班時間。 吉澳行山 我們看碼頭旁的榮記海鮮館價錢合理,而且在店員的招攬下,我們便在這裏喫午餐了。 吉澳行山 我們叫了一個套餐,$100包一個墨魚丸面和海南雞飯,還有飲品(可選五花茶或其他飲料),在餐館近乎壟斷的情況下,可算是「幾抵」了。
吉澳行山: 前往吉澳交通資訊:
因應水上巴士的服務,行山人士很難同一日去盡荔枝窩、吉澳及鴨洲3個地方。 吉澳行山2025 船公司建議3條遊覽路線,首先是10時半於荔枝窩下船,有約5小時遊覽附近的村落,例如三椏村、梅子林及蛤塘,到下午3時20分上船回程。 另一條是行吉澳,早上11時落船,到下午3時前上船回程,有約4小時可以在島上觀光。 今天由吉澳碼頭起步,行約35分鐘至第一個涼亭;再走25分鐘至觀景臺工地。 找路上黃幌山花約1 小時,下行至深涌接水泥路段約1小時10分鐘,最後多走20分鐘返回碼頭。 該新航綫由聲威實業設辦,每逢週末或假日早上8時半準時於馬料水碼頭開出,先於吉澳碼頭停站一會,再前往鴨洲停留一個多小時,纔回到吉澳停留約3個多小時離開。
- (2) 「吉澳文化徑」,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 (網上資料 2021年9月10日)。
- 在碼頭附近的天后宮前有棵生長形態奇特的老榕樹,而它就是傳說中的姻緣樹!
- 遊畢鴨洲後,便重新上船前往吉澳,一上岸便有種濃濃的小島漁村韻味。
- 離開觀景臺後,可以往碼頭左面行,之後就會經過由鴨洲漁民子弟學校改建而成的鴨洲故事館。
- 船家在讓遊人到鴨洲上岸前圍繞鴨洲的外圍繞一圈,這是鴨頭和鴨眼,像隻伏在水面的Pokemon傻鴨嗎?
- (2)「鴨洲隱世寶島」,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 (網上資料 2022年9月15日)。
連接馬料水與吉澳的街渡,也不過是在2018年才啟用,事前要自己租船或參加本地團前往,或取「禁區紙」於沙頭角出發,這兩年才方便了,是香港一個「新興」的景點。 注意:除了鋪設完善的石屎路外,島上絕大部份山徑需要自行於叢林中找路,路況極不明顯,並需涉及一定的攀爬。 這天曾嘗試前往雞公嶺,可桂橋谷密林與雜草處處,恐有迷路之危,再加上時間有限,只好折返。 若閣下只打算登高棚頂與高地頂,跟著指示走並沒有太大問題。 吉澳行山 有趣的是,吉澳島上有超多公廁,以此小島面積,簡直可說是不成比例,在最偏遠的地方都會有個公廁,絕對比其他著名離島更密集! 至於鴨洲除了東岸需得小心而走外,幾乎全無難度,如不走東岸,只上山頂與鴨眼,不足半小時已能完成了。
吉澳行山: 吉澳行山(中部與東部):必到高棚頂與浮橋石樁遺址!
吉澳文化徑以吉澳大街為中心,連貫島上的人文歷史景點,路徑大致平緩。 文化徑沿途設有27塊解說牌,只需掃描牌上的二維碼,便可聆聽由村民或地質公園導賞員親口述說的故事。 吉澳地形多變,島形呈「之」字型,形成天然的避風港,所以早在300年前便吸引不少漁民聚居,50-60年代有近1萬人形成共十條村落。 另外在吉澳島曾發現有三千年歷史的靑銅器時代和南宋陶瓷碎片。 在2019年年尾吉澳鄉親建立了「吉澳故事館」,位於吉澳大街天后宮旁,供遊人瞭解吉澳的起源和歷史文化。 島上的吉澳自然步道起點位於由村校改建而成的地質教育中心,後段的觀景臺更可俯瞰海島景色,以及東面的大鵬灣和西面沙頭角邊境風光。
吉澳行山: let’s go hiking 香港行山誌
約個半小時船程,下午5時回到沙田區77號梯臺,最後返到三門仔。 交通:沙頭角碼頭有街渡開往鴨洲及吉澳,但乘客需持有沙頭角禁區紙;故一般遊人多以團體性質租船前往,由馬料水出發較方便。 選擇閒遊的,可以沿吉澳自然步道走走,遊客可以透過沿路的解說牌,瞭解當地的漁村文化歷史,感受傳統的客家文化與漁村風情。 吉澳行山2025 吉澳行山2025 部分路段是登山石階,可以登上高地頂,飽覽吉澳風光、鄰近的鴨洲及深圳鹽田。 健行者可以嘗試一登黃幌山(120米),它被稱為印塘六寶當中的羅傘,那處是欣賞印洲塘絕佳之處,可惜山路崎嶇,雜草叢生,不易行走。
吉澳行山: 吉澳行山(北部):高地頂
來往馬料水碼頭至吉澳/鴨洲的航線逢星期六、星期日及公眾假期運行,但每天只有一班船,而來回收費為$90。 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一日遊需要,計算好時間以趕及街渡船程,亦可參考班次時間表。 有說「中國有蘇杭,香港有印塘」,印洲塘更被譽為「香港小桂林」,藏有「六寶」,分別為羅傘,以及「文房五寶」,包括筆架、墨硯、筆尖、印璽和紙張。 羅傘為黃幌山,其山腳下的筆架洲屬「筆架」,筆架附近的石排是「墨硯」;旁邊尖尖的沙嘴即白沙頭咀,形似筆鋒是「筆尖」;對岸的印洲是「印璽」。 想閒日入荔枝窩、吉澳或鴨洲行山的朋友注意,來往三地、三門仔及馬鞍山大水坑的水上巴士,將於明日(12日)首航,逢週二及四提供服務,來回船費為80元。 像拍戲一樣,在這個新建的涼亭 吉澳行山2025 (下方路線圖標示為1) 偶遇藝術家 Dominique Chan,我倆聊起來。
吉澳行山: 香港
吉澳自然步道全長約1公里,非常短程易行,起點位於由村校改建而成的地質教育中心,後段的觀景臺可以俯瞰海島景色,包括大鵬灣以及沙頭角邊境,好適合假日去個輕鬆的地質文化遊。 吉澳是香港最北、最接近中國邊境的島嶼,在島上可看到鹽田貨櫃碼頭就在眼前。 普通行山人士如果想在閒日入荔枝窩,需要從烏蛟騰或鹿頸出發,行超過1小時山徑纔到達;如果沒有禁區紙的話,閒日入吉澳及鴨洲更要包船。
吉澳行山: 香港山女
2022年重遊,有感政府有意發展此地,多了些歷史展示牌,亦似乎有條郊遊徑開發往黃幌山。 這次已不如2020年般人跡罕至,縱仍不如長洲、南丫島一類地方般人山人海,還是少了初訪時的寧靜感。 島上原有十條村落,分別為上圍橫頭村、西澳頂、西澳、中心澳、米房下、新圍仔、東澳、赤角頭、澳貝塘及高灘[1]。 在50年代,吉澳曾有居民4,000餘人 [2]。
吉澳行山: 我們的行程參考
不過,島上一間茶粿店個人覺得極失望,無論西米糕、砵仔糕、糯米滋皆極失禮,即使價錢相宜,都覺不喫也罷。 幸而,如不挑戰雞公嶺或黃幌山,吉澳的道道並不難走、坡幅亦不斜,多走點回頭路也不會把你累死。 吉澳行山2025 如是者,當全船都繼續前往鴨洲時,吉澳下船隻有我和友人及幾個釣魚客,外來者不多,走在吉澳如「包島」無異。 或許因為島上居民多是老人家、店鋪不多,在吉澳的村落走著都看不到甚麼人,不少村屋更是荒廢了。
吉澳行山: [郊野樂行精華遊] 地質路線 吉澳自然步道
深圳鹽田港就在鴨洲北面,邊境就是這麼近那麼遠。 吉澳行山2025 徐徐駛進吉澳灣,碼頭建有橙黃色仿古上蓋,看上去異常豪華,甚至一度思疑此伸進海中的建築物是否碼頭。 登岸後隨即右轉沿吉澳大街而行,除了一兩間食肆以及在街邊售賣客家茶粿、砵仔糕的攤檔外,可謂十室九空,而好些房屋日久失修,不敵風吹雨打,空餘一片頹垣敗瓦。 不過打從政府成立地質公園並將吉澳部份地區劃入印洲塘景區後,假日會有不少旅行團到此遊覽、品嚐美食,而當局亦設立吉澳自然步道幫助遊人吉澳的地質、人文歷史,近年亦有一些地區工程改善當地環境。
吉澳行山: > 香港好去處搜尋
在碼頭附近的天后宮前有棵生長形態奇特的老榕樹,而它就是傳說中的姻緣樹! 吉澳的姻緣樹十分巨大,樹幹分成3截,往3邊生長,現已納入康文署的古樹名木冊之內。 每逢天后誕,還有十年一度的安龍清醮,已經遷離的村民都會回到吉澳舉行傳統節慶活動,帶著天后娘娘出巡,十分值得參與其中。 吉澳行山2025 廟內保留了十分完整的陶瓷裝飾,陶瓷公仔更是以石灣陶瓷方式製作,所以全部都無畫眼珠。 廟內還有一個乾隆二十八年鑄造的銅鐘,一門一物都是歷史的見證。
亦可選擇另外僱小艇在雞公嶺下繞半個圈,欣賞那些洞穴及怪石,有觀音洞、雞公頭、飛鼠巖、雞鼻巖等。 其中最有趣的,首推北端的海蝕拱 -「鴨眼洞」。 受到海浪長期沖刷,該處岩石的兩邊海蝕洞被打通成長十二米、闊二米、高二米的海蝕拱,鴨眼一名實在維妙維肖。 村後有路登上山上觀景臺還可眺望鴨洲海內的細鴨洲及多個礁石(稱為「排」),均以「鴨」字命名,有鴨蛋排、鴨洲白墩排、鴨洲尾白墩排等。 吉澳由猛烈的火山爆發形成,受風化侵蝕而成的「和尚觀海」和「雞公頭」,都是極生動的地貌風景。
如文初所言,於2020年初訪為想多點時間遊覽吉澳,不如捨棄鴨洲,第二次來訪決定一登鴨洲,看看那著名的鴨洲鴨眼與鴨頸。 鴨洲船票已包括在吉澳航程在內,90元來回包了兩個島遊覽。 這是香港官方最長的港內線航程,抵達鴨洲船程接近兩小時,幾乎可讓你走一趟臺灣;疫情之下當可作回小旅行。 延續新界東北島嶼之旅,由荒島鸕鶿排前往吉澳。
在這邊可以更細心留意巷弄中的小細節,我特別喜歡一些廢屋和小碼頭,這些都是不錯的拍攝題材。 澳背塘是一個寧靜的海邊石灘,這裏看不到任何民居,也沒有剎風景的大陸高樓。 只有近岸一些看起來像是橋墩的遺跡,更有荒涼的味道。 對於一下子已被螫數次,在完全沒有外衣的情況下,急燥的我自不會樂觀得認為蜂大哥便會就此散開,故我即時的反應跟指引建議的完全相反:以手撥動,極速撒離(後來的團友也相繼中招,沿路撤退)。 雖然身穿長袖衣物,卻似乎都無阻利針入肉,痛得我哇哇大叫,又走又跳地直奔吉澳大街,逃離現場。 如果蚊叮屬於一級的微癢;蟻咬就如五級的疼痛;那蜂螫大概便是十級的刺痛,而反應也是相對的「嘿!」;「噢!!」;「啊!!!~~~」。
當時漁民請縣衙主持公道,其後判處曾其捷等人只須依租約年繳一萬二千文,並將判決交還縣工房執行,衙差其後變本加厲,誣告漁民抗租。 漁民就此上訴至廣州府衙,府衙亦為此批示,但地方衙差仍不遵從,肆意拘捕漁民,滋擾日重。 吉澳和鴨洲位於新界東北部,之前交通不便較難前往,但自9月起有船公司開辦逢週末及假日航綫,雖然每天只有一班,但去行山已經方便得多。 吉澳常住人口不足50人,鴨洲只有3人,但兩島均有鋪得正好的行山徑,適合一家大細輕鬆前往。 (2)「鴨洲隱世寶島」,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 (網上資料 2022年9月15日)。
馬料水往吉澳,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一日只有一班船,朝早八時半開出,下午三時半回程,無論開船日子、時間與班次,相信都有調整餘地。 當然,運輸看重燃油成本,那就要看政府開拓旅遊業的意志,究竟利用甚麼政策去配合或補助,至於跨部門處理的效率可能需要雙計。 另一邊廂,又有16個環保團體聯署,建議政府將紅花嶺及毗連合共1120公頃土地,劃為本港第25個郊野公園。
吉澳是香港最北的海島,「吉澳」的字意是吉祥的海灣,現在剩下的十餘戶的村民仍會堅持每十年舉辦盛大的安龍太平清醮。 這個小島有近300年的人文歷史,由猛烈的火山爆發形成,因此形成了不少生動的地貌風景,例如「和尚觀海」、「雞公頭」「飛鼠巖」。 吉澳以百年姻緣樹、可觀賞印洲塘的觀景臺、吉澳正宗手打墨魚丸、客家菜以及吉澳故事館而聞名香港。 漁農自然護理署更於2021年9月推出吉澳文化徑,進一步推廣吉澳的歷史、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在吉澳行山時,可以加深瞭解當地的歷史故事。 離開觀景臺後,可以往碼頭左面行,之後就會經過由鴨洲漁民子弟學校改建而成的鴨洲故事館。
這裏主打的是手打墨魚丸,真的很大粒,味道不過不失。 而海南雞反而做得更好,雞很嫩滑,整體來說不錯,可以一試。 由碼頭右走吉澳大街至劉觀南紀念運動場後,在右方的水泥石級上走至涼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