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由於藥物選擇較以前多,醫生會先選用抗藥風險較小的。 目前全港有大約57萬人帶有乙型肝炎病毒,其中三分之一患者更會出現肝硬化或肝癌等併發症,針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中,病人主要靠終身服用核苷酸類似物等口服藥,抑制病毒量。 香港有約57萬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接受終身治療,其中三分之一患者更會出現肝硬化或肝癌等併發症。 在目前針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中,病人須長期服用核苷酸類似物以控制病毒量。
與感染者有緊密接觸或性接觸亦可傳播甲型肝炎病毒,而男性接觸之間亦曾有甲型肝炎傳染爆發。 現時有些抗病毒藥物能抑制病毒複製,藉著減少病毒數量而減輕對肝臟的破壞,一線抗病毒藥物包括:恩替卡韋(entecavir) 乙型肝炎新藥 和替諾福韋 (tenofovir)。 至於最危險的併發症:肝癌,世衞更建議有肝硬化或肝癌家族病史的乙肝患者,每半年篩查一次,以超聲波掃瞄檢查有沒有腫瘤,檢驗甲胎蛋白等指數。 若手上已有驗肝報告,可以登入會員,使用本網頁的肝癌風險指數計算器,推算肝癌風險,供主診醫生參考。 2號,阿德福韋(adefovir, ADV),2002年推出,療效一般,當年常用於彌補拉米夫定的抗藥性缺點,但服藥五年,也有29%患者出現抗藥性。 1號,拉米夫定(lamivudine, LAM),1998年推出[1],是第一種註冊的乙肝口服藥。
乙型肝炎新藥: 治療乙型肝炎
副作用方面,服食TAF的患者,骨質密度中位數較理想,對腎功能影響亦較少。 乙型肝炎新藥2025 本身有腎功能或骨骼問題的患者,可考慮採用TAF作乙型肝炎治療方案。 如果家庭或伴侶中有人患有乙肝,應對其家人或伴侶等常接觸者接種疫苗。 醫務人員、接受靜脈注射的人士、濫交的人士、濫用毒品的人士也尤其應該接種。
- 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蘭的因紐特人,以及亞馬遜叢林中的印第安人都是乙型肝炎顯著高發,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的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率為45%。
- 根據統計,全球約每 10 秒鐘就有一人死於慢性阻塞性肺病,臺灣一年有超過 5000 人因慢性阻塞性肺病死亡。
- 紅疹、嘴脣或舌頭腫脹、呼吸困難等,嚴重過敏反應並不常見,反應通常會在接種疫苗後數小時內出現。
- 2號,阿德福韋(adefovir, ADV),2002年推出,療效一般,當年常用於彌補拉米夫定的抗藥性缺點,但服藥五年,也有29%患者出現抗藥性。
- 因此,哪怕自己已有「心水」的藥物,還是跟醫生商量為上。
- TAF則是最新一代的乙型肝炎新藥,亦是乙型肝炎治療的一線藥物,於2016年推出,可說是TDF的進化版,同樣沒有抗藥性,療效差不多,但就沒有副作用,不再影響腎功能或引起骨質密度下降。
- ✅患者應定期進行與乙肝有關的身體檢查,包括抽血檢驗肝酵素、接受肝臟超聲波檢查肝臟組織有否變得粗糙或有肝腫瘤。
現時,帶菌者只能依賴長期口服藥物,減少惡化機會。 早前獲「裘槎優秀科研者獎」的港大乙肝專家袁孟峯今日(25日)表示,其研究團隊正研發一種針劑類藥物,冀助病人毋須終身食藥,期望新藥可於3至5年內面世。 乙型肝炎新藥2025 本港每年有約1500人死於肝癌,為本港第三大致命癌症,當中約六成患者是病毒性肝炎的帶菌者。 乙型肝炎新藥2025 而丙型肝炎與大部份的肝炎病毒一樣可以透明母嬰感染、性行為傳染。 以往乙型肝炎的治療工具很有限,效果不好,且副作用明顯,讓患者很不舒服。
乙型肝炎新藥: 預防
大部份患者在接受一至六星期 的支援性治療及休息後便可痊癒 。 可是,過往曾有免疫功能受抑制人士患上慢性戊型肝炎的病例,在此情況下,便可能需要服用抗病毒藥物清除病毒。 由袁孟峯帶領的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的最新治療目標,便是實現「功能性治癒」——即將乙肝表面抗原由陽性轉為陰性的同時,在停止治療後亦能持續地檢測不到乙肝病毒載量。 袁孟峯指,如病患達到「功能性治癒」,令乙肝表面抗原失去作用,便可令患者的免疫系統復甦,讓病人以自身免疫能力抗擊病毒,免除終身服藥的困擾,亦可降低他們將來患上肝癌、肝硬化的風險。 乙肝病毒傳染途經為接觸到受感染的血液或體液,特別由血液感染佔最大宗。 在乙型肝炎盛行區,母嬰垂直傳染(英語:Vertic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以及兒童時期接觸傳染為感染族羣的大宗。
慢性肝炎可謂隱形殺手,潛伏期以數十年計,逾9成帶病毒者毫無病徵,延誤診治更有3成機會可演變成肝硬化甚至肝癌,大大收窄治療方案;即使及早發現,現時慢性肝炎患者亦需終生依賴藥物來抑制體內病毒。 宣捷幹細胞表示,現行慢性阻塞性肺病主要治療方式以支氣管擴張劑、類固醇、抗生素等藥物維持,無法以藥物完全恢復肺部正常生理狀況,慢性阻塞性肺病通常導致肺功能漸進式惡化,目前沒有藥物能改善肺功能逐漸下降。 注射前必須接受 乙型肝炎新藥2025 乙型肝炎新藥2025 (最近3個月內) 乙型肝炎抗原及抗體測試,以確定是否帶病毒者或已有抗體。 香港人口中大約7-8%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慢性乙型肝炎是肝硬化和肝癌最常見的病因。 根據現時指引,一般建議服用聚乙二醇幹擾素α至少四十八星期,以降低病情惡化的風險。
乙型肝炎新藥: 乙肝患者毋須長期服藥 可減覆診次數
同時,一些研究發現,患者停藥後,「功能性治癒」的機會反而較高:當服藥治療多於3年,若乙肝病毒載量(HBV 乙型肝炎新藥2025 DNA)一直極低至無法檢測,停藥將比持續服藥更有可能讓HBsAg也轉為陰性[2]。 帶領研究的港大內科學系腸胃及肝臟科講座教授袁孟峯表示,新藥仍需更大規模及更長時間試驗以評估療效及安全,料需3至5年纔可面世。 團隊下一步將集中研究將「功能性治癒」比率提升至30%,並將所用藥物控制在3種以下,療程在2年之內。
在中國,1992年衛生部將乙肝疫苗納入新生兒計劃免疫管理,2002年起正式納入計劃免疫,2005年6月1日起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改為全部免費。 2009年起,中國各級疾控部門開始對15歲以下未接種過乙肝免疫的人羣,免費補種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主要通過與被感染的人的血和其它體液的接觸傳染。 通過血液、精液和陰道分泌液可以傳染乙型肝炎,但幾乎都是血液感染。 一般病毒通過皮膚上的小傷口或者粘膜進入體內。 危險因素包括:不安全的性交、靜脈注射毒品(與其他人共用針頭)、在衛生機關工作日常接觸大量乙型肝炎患者、獲得沒有檢驗乙型肝炎病毒的血製品、牙醫和其它醫學手術、美容手術(刺青、穿孔)。
乙型肝炎新藥: 治療成功
團隊隨機將參加者分成4組,當中一組連續半年注射300毫克新藥「bepirovirsen」,其餘組別則先後接種安慰劑、300毫克或150毫克新藥等,停藥後再觀察半年。 不少患者和家屬在網上問及「邊款乙肝藥最好」、「應唔應該換藥」……要評比藥物的優劣,概略而言,是指療效較佳、避免抗藥性和副作用少。 「功能性治癒」固然可喜,但頑固的乙肝病毒cccDNA依然存在,仍未算得上根治,若把cccDNA也清除掉,那就是「完全治癒」了。 乙肝新藥之中,也有以抑制cccDNA運作為目標的類型,或者使用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基因剪刀」技術,用藥把乙肝病毒的基因從肝細胞分離出去,破壞cccDNA結構。 乙型肝炎病毒大量存在於患者之體液,主要是血液、胎水、精液及陰道分泌物,並經母嬰、體液接觸或性接觸傳播。 主要是透過接觸到、進食或飲用受感染者糞便污染的物件、食物或水而傳播;進食朋感染或未煮熟的海鮮亦痭機會感染上甲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新藥: 乙型肝炎的感染途徑
於是,初賽結果立刻揭曉:拉米夫定、阿德福韋和替比夫定,遺憾止步。 乙型肝炎新藥 它們有一個共同弱點:患者容易出現抗藥性,所以公營醫院都不再採用。 反觀3號恩替卡韋(ETV)、5號富馬酸替諾福韋(TDF)和6號磷丙替諾福韋(TAF),都療效顯著,也很少出現抗藥性。
乙型肝炎新藥: 乙肝新藥的原理(一):多方面抑制病毒
由於乙肝是長期病,療程經年累月,甚至要終生服藥,而乙肝沒有特殊癥狀,當患者在一段時間「無病無痛」,肝酵素持續正常,可能會自覺康復,又或者為了省下藥費而自行停藥、減藥。 目前全港有大約57萬人帶有乙型肝炎病毒,香港大學醫學院團隊最新一項乙型肝炎新藥試驗中,成功令約1成患者達到「功能性治癒」,令患者免疫系統復甦以抗擊病毒,免除終身服藥痛苦,降低將來患上肝癌、肝硬化風險。 ❌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影響到全球3.25億人,每年造成140萬人死亡。 ❌僅次於結核病的第二大致命傳染病,肝炎病毒感染者的人數比艾滋病毒高9倍。 ❌肝炎可防可治,對丙肝而言又是可以治癒的。
乙型肝炎新藥: 目前患者要終身食藥控制
市民可於社區的家庭醫生診所注射乙型肝炎預防疫苗,一般每針價錢大概300多元,總共要注射3針。 乙型肝炎新藥2025 約有95%人士會在完成整個注射療程後產生終生免疫能力,打針後也可以隔數年,再進行驗血測試,瞭解抗體水平有否下降,如有疑問可請教家庭醫生。 急性或慢性肝炎康復後,有部分人會獲得終生免疫能力。 凡是肝臟功能正常但是體內還存在乙肝病毒者,為乙肝帶原者,乙型肝炎病毒會長時間停留在帶原者身上,繼續傳染與他有血液或性接觸的人士。 在香港,帶原者的人數約佔全體華人十分之一。
乙型肝炎新藥: 乙肝口服抗病毒藥物效果顯著
但由於有的病毒會造成「假小三陽」,故有人說有的「小三陽」比「大三陽」危險。 乙型肝炎新藥2025 在這種情況下,肝功能、B超、HBV(乙肝病毒)DNA檢測是確定是否需要使用藥物治療的必要手段。 在很多時候,肝臟是否受損、多大程度上受損比能否將「大三陽」轉成「小三陽」更重要。 口服抗病毒藥的作用,是抑壓病毒複製,從而減低病毒數量及減輕肝臟發炎。 然而,一旦停藥,肝炎復發的機會很大,因此需要長期服用,且沒有固定的治療時期。
乙型肝炎新藥: 接種疫苗
世界衞生組織由2011年起將7月28日訂為「世界肝炎日」,肝炎即肝臟發炎,可以旦由病毒感染、化學物質、藥物濫用、某些藥物和免疫系統失調而造成。 儘管預防疫苗早於1982年面世,但世界衞生組織估計全球仍有2.96億人受此病毒感染。 香港現時大約分別有54萬人及2.2萬人感染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 感染病毒性肝炎均可引致慢性肝炎,而慢性肝炎有可能發展為肝硬化及肝癌。
乙型肝炎新藥: 乙型肝炎疫苗接種
在患者當中,少於5%的5歲以下兒童,以及30至60%的成年人會出現症狀。 常見症狀包括發燒、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痛、眼白變黃、小便深色及大便呈泥土色或變淺色。 不管出現症狀與否,大約5至10%的成人患者及95%受母體感染的嬰兒均不能清除這種病毒,因而變成慢性帶菌者,並可能在日後患上慢性肝炎,肝臟永久損壞或肝癌。 傳播途徑乙型肝炎病毒可存在患者的血液及體液中,並通過下列途徑傳播給他人:1.
乙型肝炎新藥: 傳播
可是乙型肝炎新藥有兩款,病人應該如何選擇? 乙型肝炎病毒就好像入侵的敵軍,因為許多患者是母嬰感染,在免疫系統較弱的時候,無法與敵軍對抗。 範泉山醫生說,到了二、三十歲,免疫系統較強的時候,會開始對敵軍發動攻擊,所以可能出現急性肝炎,甚至是急性肝衰竭,危及性命。 乙肝主要由血液傳染,相信再稔熟的知己,同生死共患難,日常相處,也不會真的鮮血互融,而汗液唾液絕少可能傳染乙肝,擁抱親吻請隨意。
乙型肝炎新藥: 醫療及健康保險
由於病毒透過血液或體液傳播,故在早期此疾病亦被稱為血清型肝炎(英語:Serum Hepatitis)[13]。 目前雖有乙型肝炎疫苗,部份研究團隊正在研究口服劑型的疫苗[14]。 此病毒有可能也能感染其他靈長目人猿總科的動物[15]。 乙型肝炎新藥2025 目前全港有大約57萬人帶有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靠終身服用口服藥抑制病毒量,其中三分之一患者更會出現肝硬化或肝癌等併發症。 乙型肝炎新藥2025 袁孟峯說,乙肝表面抗原(HBsAg)會「催眠」患者免疫系統,遏抑其功能,令免疫系統不能控制病毒,一旦感染乙肝病毒便要「預咗一世食藥」。 目前沒有能改變急性戊型肝炎病情的治療方案。
乙型肝炎新藥: 傳統乙型肝炎治療副作用多 乙型肝炎新藥抗藥性低宜長者使用
大多數人初次感染時沒有明顯症狀,而少數人會有急性症狀如噁心嘔吐、黃疸、疲倦、茶色尿以及腹痛等。 初次感染造成的急性症狀,通常持續數週之後即會消退,極少數會造成死亡或嚴重併發症[1][6]。 乙型肝炎新藥2025 嬰兒經由母親垂直感染乙型肝炎後,有90%的概率成為慢性乙型肝炎帶原者;而5歲後才感染乙型肝炎者,長大後只有不到10%會成為慢性帶原者[4]。 雖然大部分慢性肝炎患者沒有症狀,但卻有機會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2],亦為慢性肝炎患者死因的15%至25%[1]。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本港每年有約1500人死於肝癌,為本港第三大致命癌症,當中約六成患者是病毒性肝炎的帶菌者。
被乙肝病毒感染的肝細胞,會好像被寄生或「騎劫」一般,生產乙肝病毒的基因,病毒再不斷自我複製繁衍。 同時,人體的免疫系統探測到有肝臟有病毒作祟,便會嘗試清除病毒,若免疫細胞和病毒長期爭持不下[1],成為「戰場」的肝臟會持續的產生炎症反應。 乙型肝炎新藥2025 乙型肝炎新藥2025 由此推算,全港約有56萬人正帶有乙型肝炎病毒,約27萬人為社區中的隱型患者。
真要注意的,是不要與人共用有機會蘸血的物品,如鬚刨、牙刷、指甲鉗等。 性接觸也較可能傳染乙肝,伴侶應注射乙肝疫苗。 若計劃懷孕生育,也不用擔心,只要媽媽有適當的產前檢查,跟進乙肝狀況,嬰孩可以免於感染。 乙型肝炎新藥 此外,若患上其他疾病,求診時別忘記告訴醫生你有乙肝。 雖然藥物研發到普及,需要製藥行業、監管機構、科學家、臨牀醫生和執政機關之間的合作,還需要不斷嘗試,去找出療效最高、副作用最輕微的藥物組合,並非一蹴而就。 但仍期望將來乙肝新藥療效更顯著,讓更多人免於嚴重肝病,假以時日,肝癌不再是第三大癌症殺手了。
乙型肝炎新藥: 乙型肝炎的治療
所有在香港出生的嬰兒均會接受有關的防疫注射。 第一次在嬰兒出生時在醫院注射,第二、三次則在母嬰健康院注射。 (請參閱免疫注射時間表) 若嬰兒的母親為帶菌者,嬰兒須在出生後24小時內接受額外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注射,以防止病毒經母親傳給嬰兒。 完成接種共三劑的乙型肝炎疫苗後,母親是乙型肝炎患者的嬰兒應接受血清測試,以評估嬰兒對疫苗的免疫反應及乙型肝炎感染情況。 詳情請參閱「接種疫苗後的血清測試」資料單張。 若孕婦的乙型肝炎病毒載量屬高水平,可於懷孕後期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以降低病毒載量及乙型肝炎母嬰傳播的風險。
乙型肝炎新藥: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在未治癒的情況下停藥6個月或者不按照正常使用量的情況下,有反彈。 長期使用180天以上,部分人有脾腫大的情況。 乙型肝炎的病原體是一種屬於肝病毒科的有外殼的雙鏈去氧核糖核酸病毒。 近年的研究證明這種病毒的基因的穩定性比過去想像的要差。
乙型肝炎新藥: 乙型肝炎傳染途徑
肝纖維化掃瞄則憑儀器發放音波,透過皮膚傳至肝臟,再憑音波傳送的速度測量肝臟硬度。 乙型肝炎新藥2025 「閱肝」早有介紹,肝纖維化掃瞄能夠量度肝硬度和檢驗脂肪肝,原來它對診斷乙肝也很重要。 那麼,在替諾福韋姊妹:富馬酸替諾福韋(TDF)和磷丙替諾福韋(TAF)之間,該如何選擇? 這得交給醫生綜合考慮患者的身體狀況,如年齡、腎功能等來決定了。 富馬酸替諾福韋(TDF)經證實對孕婦安全。 所以當乙肝患者懷孕,會推薦處方,即使正服用恩替卡韋(ETV),也會轉藥 [2]。
現在也已經發現了數種不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但是仍然可以致病的病毒。 ✅患者應定期進行與乙肝有關的身體檢查,包括抽血檢驗肝酵素、接受肝臟超聲波檢查肝臟組織有否變得粗糙或有肝腫瘤。 【Now新聞臺】英國的生物製藥企業阿斯利康來港設立研發中心,早上進行揭牌儀式。 乙型肝炎新藥2025 乙型肝炎新藥2025 中心會專注研發細胞治療、基因治療等的藥物,預計最快明年落戶河套區。 乙型肝炎新藥 王磊表示,香港最近加入ICH(國際醫藥法規協調會議)組織成為觀察員,集團亦因此決定選擇在香港落戶,會用好香港優勢,連接阿斯利康全球的研發需求。 乙型肝炎新藥 同時,亦看中兩間世界領先的醫學院,香港很多教授都是全世界領先的專家,做了大量研究,發表很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