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東傳,迻譯演繹,汗牛充棟,至唐開元釋教錄附入藏錄,而藏經形式以立。 其同時之儒書目錄,如隋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及崇文總目,尚未能如此完備。 況儒書祇存目而非彙刻,自不免於散佚;佛教則自宋開寶四年,據開元入藏錄雕版,已由僅有其目,進為實有其書。
在三十年前,臺灣發起翻印《大藏經》,採取的底本是日本的《大正藏》,當時有一位蔡念生老居士,他老人家編了一部目錄,《大藏經三十一種藏經目錄》,那個分量非常可觀,這個是近代我們所看到《大藏經》的一個完整的目錄。 共收入錄二三論,一一七卷,明修行大乘佛教的六度菩薩實踐行,及發菩提心、大悲,在家菩薩行,正法攝受、方便、行願,信解等法門。 佛法正式傳入我國是在公元六十七年,漢明帝在夢到全身發光的金人後,而打聽這位來自西方的大聖賢-佛陀,進而禮請高僧迦葉摩騰(攝摩騰)與竺法蘭攜帶佛像經典由西域東來。 尤其唐初,玄奘大師前往西域取經學習,經十餘年返國,佛經遂大量流入東土。
漢文大藏經: 菩提墮犯發露悔除釋—菩提薩埵學處次第
因此本會依循淨空老和尚的指示,從二00二年一月二十四日起,開始提倡印製《乾隆大藏經》,理事長悟道法師,並發起「一人一元,隨喜發心」活動,至今已印製完成八千五百套《龍藏》,另有燙金版一千五百套亦在印製中,將分贈世界各地之國家圖書館、大學圖書館及寺廟典藏。 讓臺灣地區每一個人都有機會發心,以此功德迴向法界眾生消災化劫,祝願世界和平。 一九九八年九月五日,淨空老和尚於澳洲淨宗學會的開示中,即希望我們對於經典有正確的認識,發心修學,流通佛法,供養法寶,縱然我們沒有力量佈施全套的《大藏經》,但只要是《大藏經》裡面任何一部、任何一冊、任何一卷,功德都不可思議。 況且近年國內外天災人禍層出不窮,從一九九九年臺灣發生的九二一大地震、二00一年美國紐約遭恐怖攻擊的九一一事件,一直到阿富汗戰爭,讓人感覺世界各地毫無安全,為避免後續恐有更大的災難發生,大家不能不提起警覺之心。 漢文大藏經 《大藏經》的編輯,最早是在梁武帝,公元五百一十八年開始,可是那個時候的本子現在已經都不存在,都已經失傳。
十六、經書目錄之譯著序跋人名,依大正例以直書法諱為主。 (大正疑似部目錄,不書譯著人名,以示存疑。今祗補書各經書內已著明者,不書失譯、佚名,於卍續八七套第四五兩冊亦同。)原題尊稱別號而法諱不為人所習知者,間亦照題,續藏尤多此例。 漢文大藏經2025 十四、校訂各輯目錄,經名原則從內題並從首題。 原目錄有與內題不同者,或改從尾題者,又尾題或與首題不同者,擇要註明,一望而知者不注。
漢文大藏經: 漢文大藏經 – 優雅地閱讀20000卷佛經
傳通人世,今有三焉:巴利文系之錫蘭三藏,詳於初五百年之聲聞,法化遍緬泰寮柬;蕃藏文系之西藏二部,詳於後五百年之祕密,流風被滿蒙青康;吾中華之華文系大藏,特詳於中五百年之菩薩學,上則聲聞三藏,既眾部以兼明,下則祕密經軌,亦大體已斯具,歷代持宏,餘惠遠及越南韓日。 自梁武帝於華林園總集釋氏經典,厥後歷朝之修纂梓印者相踵繼。 於是卷帙浩繁,汗牛充棟,宏揚教義,嘉惠信士,厥功偉矣。 顧自龍藏以後,迄今垂二百餘年,闕然而無續者,其故安在? 殆典籍之整輯,皆盛行於承平之際,至若戈鋋鋒火之間,救死扶傷,猶恐不贍,遂未遑懷鉛握槧歟。
- 《開寶藏》首刻本於宋雍熙元年(984)傳入日本,端拱(988—989)年間傳到高麗。
- 年,中國佛教協會在政府支持下,費了兩年時間,將那裡的經版全部取出拓印了七份,現正在整理和研究中,計刻經一千餘部,近三千五百卷;並考證發現遼刻石經是以《契丹藏》為底本,也就是久已失傳的《契丹藏》的複刻。
- 承製句讀版的乾隆大藏經的工作,從2004年到現在已有六年多,目前仍持續校對,以呈現最完整的龍藏。
- 彼如是生活,彼於自身注意觀察其心,彼於他人注意觀察其心,彼於自身他身兼顧注意觀察其心,或觀察心意之生起,或觀察心意之壞滅,或兼察心意之生起與壞滅。
- 本多後出,亟需增補,區區淺見,蓋有不謀而合者。
- 系前田慧雲原編、中野達慧增訂輯梓,自明治三十八年四月至大正元年十一月(1905—1912)竣工,京都藏經書院出版。
至翻經院,其院倍加勝妙,如經所載,寶莊嚴土。 又聞院內三堂講說,法師在中堂敷演。 既覩此已,歡喜驚覺,俱參法師說所夢事。 法師雲:「今正翻此品,諸菩薩等必有供養。諸師等見信有此乎!」時殿側有雙柰樹,忽於非時數數開花,花皆六出,鮮榮紅白,非常可愛。
漢文大藏經: 目錄
般若經旨在明世間一切諸法皆因緣和合,(本性空寂),唯有以無所得為方便,透過般若來認識世間的真相,以破除執著,而達於解脫的彼岸。 《龍藏》內容豐富廣博,共收佛典1675部,按正藏和續藏分類。 正藏部分,分為經、律、論三藏,有大小乘之分別。 續藏部則分為西土、中土兩部分論述,即收集了由西方傳來的譯經及元、明、清三朝著名高僧佛學研究的著作,包括論著、註疏、語錄、傳記等等,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龍藏》乃奉雍正皇帝御旨於清世宗雍正十一年(1733年)在北京賢良寺設立藏經館,和碩莊親王允祿、和碩和親王弘晝及賢良寺住持超聖法師等共同主持下,以《永樂北藏》為基礎,總輯了歷代經藏論述,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正式開雕,至清高宗乾隆三年(1738年)完成,全稱為《乾隆版大藏經》。 日本於昭和十-十六年(1935至1941年),由高楠博士功績記念會將巴利聖典協會出版之巴利三藏翻成日文出版,名為南傳大藏經,1952年巴利聖典協會陸續出版巴利三藏用語索引。
漢文大藏經: 大藏經漢文大藏經
則於宗教之信仰,學術之發揚,必有裨益,是所禱祝以求者也。 而中國存目之書有大藏綱目指要錄、大藏聖教法寶標目、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大明釋教彙目義門、閱藏知津五種,所載經典,頗有無從求索者,故宜存備查考。 藏經之須具世界性,亦為切合時代之要求。 以供國人宏揚之資,兼開西人探討之路。 雖著錄無多,後之人繼續迻譯,繼續收羅,則此一部門,定可蔚成大觀。 法肇五天,歷千五百年而晦隱,化流四土,竟二千餘載而方隆。
漢文大藏經: 漢文大藏經元官藏
此後又於萬曆七年六月至十一年六月(1579—1583),歷時四年刊成續藏。 全藏677帙,其中續藏41帙;另有目錄1帙,其中正藏目錄4卷,續藏目錄1卷。 每版錄經文25行,每行17字,折為5頁,天地雙線邊框,此種版式為《清藏》沿用。 漢文大藏經2025 唯此藏頒賜另有御製《藏經護敕》,寺院須立碑銘記。 2000年至2001年出版了影印本,有現代精裝200冊與線裝200函兩種。 明永樂七年朝廷召集名僧校勘大藏經,開板時間可確定在永樂十一年至十八年間(1413—1420),此後至清順治十八年(1661)又有三次續刻。
漢文大藏經: 漢文大藏經敦煌大藏經
那是西元七世紀初我國隋代靜琬法師開始刻的,一直繼續了千年之久。 所刻經版,封存在九個石洞裡,和埋藏在塔。 兼容性 iPhone 設備需裝有 iOS 12.1 或更高版本。 IPad 設備需裝有 iPadOS 12.1 或更高版本。 IPod touch 設備需裝有 iOS 12.1 或更高版本。
漢文大藏經: 漢文大藏經
北宋端拱二年(989)到鹹平(998~1003)年間的校訂本;②天禧修訂本。 北宋天禧(1017~1021)初年校訂本,曾於乾興元年(1022)傳入契丹和高麗;③熙寧修訂本。 北宋熙寧四年(1071)的校訂本,於元豐六年(1083)傳入高麗。 佛教傳入中國後,其經典經過歷代的翻譯、流通,數量日益增多,最後彙集、編纂成“藏”,卷帙浩繁。 在這兩部大藏經中,《卍續藏》為現代日本佛學界所印行。
漢文大藏經: 大乘起信論
同年在李一氓主持下,成立了以任繼愈為主持人的中華大藏經編輯局,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 正編收歷代藏經中有千字文編次的部分,續編收歷代藏經中無千字文編次的部分,總收經約4200餘種23,000餘卷。 自1982年至1994年,歷時近13年,完成106冊的正編編輯任務;另有總目1冊,已出版。 漢文大藏經2025 編目、底本依《趙城金藏》,另據它藏補足。
漢文大藏經: 佛教文獻
每函經的第一冊扉頁有釋迦說法圖、萬歲牌,最末一冊尾頁有護法的韋馱,以白描手法雕刻,莊嚴而又生動。 到達中國之後,中國人非常歡迎佛教,那個時候的佛教不是宗教,純粹是教學,純粹是教育。 佛教育的理念跟儒家的教學,道家的教學,有許多相通的地方。 佛法流傳到中國來,在中國歷史裡面所記載的,大約是在戰國時代,就有流傳到,但是沒有被大家重視。 一直到漢朝明帝的時代,漢明帝曾經做了一個夢,夢到佛,那個時候他也不知道是佛,他夢到一個全身金色的人,第二天就在這些大臣面前說他這個夢境,問問大家有沒有知道這回事? 結果有人就告訴他,全身是金色的可能是西方的大聖人,他們稱之為佛陀。
漢文大藏經: 漢文大藏經嘉興藏
宋藏遺珍本編重出二部,一全部,一局部。 綜第一輯合磧砂、遺珍全部重出八部,局部重出一部,今為重視古版,編號照印,隨目註明。 第二輯嘉興正續、第三輯卍字正續重出諸經,亦隨目註明,例不重印。 惟卍續第三套深沙大將儀軌與本套阿迦陀密一印千類千轉三使者成就經法全部重出,標名與來源互異,又第一套須磨提經係大寶積經之妙慧童女會局部重出,源本麗藏,而麗藏則因失去什譯,重出此以當之,祗有數字之差,縮刻頻伽並同。 日本緣山三大藏目錄解說疑為開元十四之有譯無本,似未必然。 又第二套日光菩薩月光菩薩陀羅尼,係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局部重出,有日本淨嚴題記,今皆編號照印,隨目註明,以資考證。
一萬浴池,眾寶合成;七寶欄楯,周匝圍遶;八功德水,湛然盈滿;閻浮檀金沙,淨水寶珠,遍佈池底;四面寶階,端嚴齊正;寶多羅樹,周匝行列;鳧、雁、鴛鴦、孔雀、哀鸞,異類眾鳥,遊戲其中;出和雅音,覆以金網;風自然起,出微妙聲;設眾寶帳,寶樹周遍。 建阿僧祇殊勝寶幢,放大光明,照百由旬百萬池沼;黑栴檀泥凝積池底;生寶蓮華,充滿其中;從彼蓮華,出大光明,普照一切。 彼園林中,有大宮殿,名莊嚴幢;海藏妙寶,以為其地;瑠璃寶柱,莊嚴殊妙,巍巍高大,猶若金山;眾生見者,無不喜樂。
漢文大藏經: 閱讀進度設定
全藏分甘珠爾、丹珠爾和松繃三大類;甘珠爾又名正藏,收入律、經和密咒三個部分;丹珠爾也稱續藏,收入讚頌、經釋和咒釋三個部分;松繃即雜藏,收入藏、蒙佛教徒有關著作。 自元皇慶二年(1313)至民國二十二年(1933),各地共刻造過11種不同版本的藏文大藏經。 此外還有刻於不丹的普拉卡本和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託的庫倫本兩種。 凡以經、律、論為中心的大規模佛典集成,皆可稱為“大藏經”。 此經為淨土三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之一。
既覩靈瑞倍增嘉慰,謂門人曰:「經自記此方當有樂大乘者國王、大臣、四部徒眾,書寫受持,讀誦流佈,皆得生天究竟解脫。既有此文,不可緘默。」至十一月二十日,令弟子窺基奉表奏聞,請御製經序。 至十二月七日,通事舍人馮茂宣勅垂許。 六、藏經之有缺本,惟嘉興正續及存目之書為然。 嘉興惟函番字藥師瑠璃光七佛功德經,原目錄註藏本缺,而莫函出生、勝幢、妙臂三經同卷,亦註缺字(中央圖書舘藏本三經不缺)。 續藏甲乙丙丁四目錄增出之經,尤多難覓。
歷史記載乾隆皇帝三次下令毀板撤經,雖然當時奏摺中白塔寺內的《大藏經》也是處理對象,但是因乾隆欽命裝進塔且已封入塔中,無法拆塔抽出經函。 也幸而有白塔寺內所藏的這一部《乾隆大藏經》,成為僅存的一部完整的版本。 由於印刷量極少,至今經板字口鋒棱俱在,完整如新。 在規格上是歷代漢文大藏經中最為豪華不但開本大、紙質精、字跡大而清晰,裝飾上也甚為講究。
網站功能,App 功能方面的問題和建議,請提給我 ,非常感恩! 每封來信我都會仔細閱讀,儘可能即時回復。 西夏文大藏經:最初由漢文大藏經譯出。
漢文大藏經: 大藏經西夏文大藏經
此可知釋尊一代時教,其佚而未傳,或傳而未備者,實不可計量,此本會所應繼述者一。 漢文大藏經2025 佛法有南傳北傳之分,學者間有諍論,實非釋尊說法本旨,此本會所應負責融通者二。 現在魔氛彌漫,大地眾生,均在煩惱中浮沉,苦惱中掙扎,並日以熾盛,非救苦救難大慈大悲之佛法,何以濟之! 準此三義,應不以時間性區域性為範圍,人盡形壽,事盡未來,為法為人,精進不已。 本會發起以來,遍徵各方大德意見,今彙寶貴之答覆,擬(一)先以十二年集合中韓日漢文藏經去同取精,並於中韓日漢文藏經遺漏未收入者,如元譯之大乘要道,清譯之大威德儀軌,及歷代大德著述,並譯藏及總目錄,成為中華大藏經。 (二)以此十二年所捐集經籍,並徵集印度及東南亞與歐美各國經籍,成立中華佛教圖書舘。
漢文大藏經: 大藏經蒙文大藏經
眾生得清淨,克服憂傷,除苦惱,得正果,證涅槃,惟有一途,此途名四念處。 彼有念覺支,應了了分明彼有念覺支;彼無念覺支,應了了分明彼無念覺支;應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念覺支如何生起,應了了分明已生起之念覺支如何發展圓滿。 彼應了了分明眼根,了了分明色塵,了了分明依此二者生起之束縛,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束縛云何生起,了了分明已生起之束縛如何棄捨,了了分明已棄捨之束縛如何未來不生。 彼有貪慾,應了了分明彼有貪慾,彼無貪慾,應了了分明彼無貪慾。 應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貪慾云何會生起,應了了分明已生起之貪慾如何棄除,應了了分明已棄除之貪慾如何未來不生。
以後繼續刊行,今日目錄可見者,有宋一代,為崇寧藏(崇寧三年)、毘盧藏(紹興二十年及乾道八年)、圓覺藏(紹興二年)、資福藏(嘉熙三年)、磧砂藏(端平元年)、天寧藏(金大定十三年)六種。 原始之開寶藏,及北朝之天寧藏,目錄雖佚,仍可參考而知(見開元錄及宋藏遺珍單行目錄附錄)。 易代而後,元之普寧藏及重編磧砂藏,加入大批密部經典。 明嘉興正藏與北藏同,特易梵筴為書冊,以續藏為世所重。 海外則高麗初雕藏仿宋祖所賜開寶(宋太祖時),後又仿刻契丹藏(宋理宗時),其去取自為義例,今唯再雕藏目錄可見。 日本初刻天海藏(明清之間),畧同資福,而黃檗藏(清康熙時)則全仿北藏。
漢文大藏經: 【CBETA 漢文佛典電子化的原則】
受生、入胎、重又獲出生,五蘊重受,六處重獲,諸比丘啊! 漢文大藏經 彼有捨覺支,應了了分明彼有捨覺支;彼無捨覺支,應了了分明彼無捨覺支;應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捨覺支如何生起,應了了分明已生起之捨覺支如何發展圓滿。 彼有定覺支,應了了分明彼有定覺支;彼無定覺支,應了了分明彼無定覺支;應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定覺支如何生起,應了了分明已生起之定覺支如何發展圓滿。
(大正正文為麗本,故多錄宋元明三本,本藏以磧砂為主,畧同三本,故多錄麗本。)補錄不計入全藏編號及印行編號,以補錄二字,代替印行編號。 正目注某藏某函補錄,補目上端欄外標補錄二字,目下注明譯著人名及補錄何文,行末標某藏某函,以示正目所在。 正目屬異本者,亦予標明,惟補錄文前標題,只註所補之本,以免混淆。 補錄既多,若如卍續以附存與後目,攙入全部正文印出,似嫌間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