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早期病期,一般會使用放射治療殺死癌細胞;但如果癌細胞已蔓延至其他器官,則會再配合化學藥物治療以控制擴散程度。 鼻咽癌的治療方法包括單獨或合併使用放射治療(利用X光對付或消滅癌細胞)及外科手術。 如癌細胞轉移遠處,可同時使用化學(使用抗癌藥物)和放射治療。 至於哪種纔是最適當的療法,則要視乎病情的嚴重性、鼻咽癌對患者生活的影響程度,以及患者是否有其他病態出現而定。 醫生決定鼻咽癌患者的治療方案時,會考慮到腫瘤的大小、影響的範圍和有否淋巴擴散等;如果癌細胞並未擴散到其他器官,一般會使用放射治療殺死癌細胞。
如癌細胞侵入顱骨底時,形成頭痛;腫瘤壓迫神經時,會造成眼皮下垂、臉麻、嘴角歪一邊、吞嚥困難、聲音沙啞等;鼻塞、流鼻涕則是癌細胞已侵入鼻腔併發鼻竇炎,常為晚期症狀。 臺中榮民總醫院耳鼻喉頭頸部指出,頸部淋巴病變是最早、最常出現的鼻咽癌臨牀表徵,約 3 到 4 成患者是以頸部淋巴病變為初發症狀。 同時鼻咽癌確診者已有頸部淋巴病變者,更高達 7 到 8 成。 Yes本人同意所提交之個人資料會交予香港綜合腫瘤中心作聯絡及跟進用途。 如日後有合適或同類產品/服務、活動或由醫護人員提供的最新專業健康及癌症資訊,本人同意香港綜合腫瘤中心可以電郵通知本人。 至於有家族病史的高危人士,曾有研究顯示,每年進行EBV血清檢測和鼻咽鏡檢查,可提升於第一期確診的比例,但也有説法指相關研究欠缺嚴謹標準,建議高危人士諮詢醫生意見,瞭解篩查的詳情和利弊。
鼻咽癌是什麼: 鼻咽癌
隨著醫學技術日新月異,隨了傳統的鼻咽癌治療方法外,近年更因為癌症免疫學(Cancer Immunology)發展迅速,而出現「免疫治療」這種新興的癌症治療方法。 第一期患者的治癒率,可達九成以上,第二期也有大約70%的治癒率。 到了第三、四期,蔓延至骨骼、肺及肝等內臟時,則應考慮合併放射與化學治療,甚至須再加上後續的輔助化學治療以達更好的效果,控制率約可達到50%至75%。 另外,在鼻咽癌的治療中,標靶治療也可輔助放射線治療,以達到抑制癌細胞的功用。 鼻咽癌是亞洲人特別容易罹患的癌症,與種族及遺傳因子有著不可忽視的關係;其中,男性的鼻咽癌發生率,又是女性的二至三倍。
- 市場上不同保險產品的保障範圍、條款及細則、不保事項和產品風險各有不同,除了在投保前瞭解清楚自身需要和負擔能力外,還要仔細閱讀保單檔以清楚瞭解保障內容及條款和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
- 然而,復發位置不一定在鼻咽,有時鼻咽黏膜上可以毫不察覺有復發跡象,腫瘤卻深藏在附近的顱底組織裏,頸部淋巴亦很常見。
- 鼻咽癌細胞對放射線治療反應良好,早期(第一、二期)五年存活率高達80%以上,而放射線治療的副作用或後遺症,也隨放射線治療儀器及技術的進步而明顯減少。
- 由 1983 年至 2016 年,總年齡標準化發病率呈下降趨勢 。
鼻咽癌病人完成所有癌症治療後,還需要因應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和後遺症,接受各種復康支援。 此外,病人在完成治療之後仍需定期覆診,監察治療後的身體狀況。 在完成治療後的首兩年內,醫生大約每隔數個月會替病人診症,其間會為病人進行臨牀檢查,以及其他有需要的造影檢查如電腦斷層掃描或正電子電腦掃描,以瞭解鼻咽和頸部的情況,並監察癌症是否有復發跡象。
鼻咽癌是什麼: 常見問題
由於免疫力減低,亦會令病人較易受到細菌感染,影響腎功能等。 鼻咽癌是於鼻咽腔部位細胞異常生長所形成的惡性腫瘤,是本港最常見的頭頸部癌症,以男性居多。 鼻咽位於頭部中央,鼻孔與吊鐘上方之間,下通口腔的部位。
(4)免疫治療:免疫治療是目前腫瘤治療的熱點話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逐漸在復發轉移鼻咽癌患者中得到應用。 (3)靶向治療:分子靶向治療是在細胞分子水平上,針對已經明確的致癌位點的治療阻止腫瘤細胞生長。 目前常在鼻咽癌中應用的靶向治療藥物是EGFR單克隆抗體,包括西妥昔單抗和尼妥珠單抗。 不過鼻咽癌流出的鼻涕會帶有明顯血絲,頸部淋巴結腫塊也會愈來愈大,不像鼻炎喫過藥就會逐漸消腫;而且鼻咽管在鼻腔後方深處,光從喉嚨、鼻孔看不出腫瘤,但只要用鼻咽內視鏡就能清楚發現、判斷為鼻咽癌。 鼻咽位置相當隱蔽,位於鼻腔盡頭,喉嚨上端,難以單憑肉眼觀察到。
鼻咽癌是什麼: 鼻咽癌原因是什麼?
由於鼻咽位置非常隱蔽,不容易檢查,因此醫生除了會進行問診,亦會查患者頸部是否有淋巴結腫脹問題。 要進一步確定是否患有鼻咽癌及其分期,就需要抽取樣本檢驗,並用內窺鏡檢查。 頸部淋巴腺腫大:這是最常見及最早出現的症狀,通常不痛,有時會變大或縮小。 口鼻部的出血:鼻咽癌也有頗多細小血管,晨起第一口痰有血及反覆性的流鼻血。
鼻咽癌是什麼: 罹患鼻咽癌的原因為何?誰是高風險族羣?
在2018年,本港有超過830宗鼻咽癌新症,其中男士個案錄得逾600宗,在男性常見癌症中排行第六位,死亡個案排行第八 鼻咽癌是什麼2025 。 雖然近二、三十年鼻咽癌發病率持續下降,但在 20至44 歲的年輕男性之中,鼻咽癌依然位列常見癌症首位,情況不容忽視。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不能詮釋為在香港以外提供或出售或遊說購買任何保險產品。 市場上不同保險產品的保障範圍、條款及細則、不保事項和產品風險各有不同,除了在投保前瞭解清楚自身需要和負擔能力外,還要仔細閱讀保單檔以清楚瞭解保障內容及條款和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 使用者應自行評估此文文章內容所載的全部資料或尋求獨立的專家意見。 化學治療影響正常細胞的分裂,病人會出現嘔吐、脫髮、腹瀉、食慾不振、皮疹、手腳麻痺、貧血、白血球下降等副作用。
鼻咽癌是什麼: 鼻咽癌自我檢查怎麼做?
由於鼻咽位置隱瞞,初期鼻咽癌又不易察覺,等到出現明顯症狀時,或已延誤了最佳的治療時間。 鼻咽癌發病的地區以中國華南沿岸的地區為高,西方國家較小病人患鼻咽癌。 鼻咽癌誘因估計這跟飲食習慣、家族遺傳,還有環境污染等因素有關。 而大部份鼻咽癌患者頸側淋巴結會腫大,因此一旦發現頸部有無痛腫脹,應立即找耳鼻喉科醫生診斷。 醫生會在不同情況下使用化療治療鼻咽癌,例如晚期鼻咽癌的首選治療方法為同步放化療,由於部分化療藥物能夠增加癌細胞對放射治療的敏感度,因此有助加強治療效果。 若癌細胞擴散到肺、骨或肝等遠端器官,醫生或會考慮單獨使用化療或與放射治療一併使用。
鼻咽癌是什麼: 鼻咽癌只常見於亞洲地區?
視乎神經損傷的程度,這些手術後遺症有可能在數個月後消失,但亦有可能屬永久性。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在2018年確診的鼻咽癌患者之中,只有6.5%的患者確診時屬於第一期,有超過七成患者直到第三、第四期才確診,影響治療成效。 鼻咽位於鼻腔的盡頭,處於頭部中央並連接喉嚨,是呼吸道必經部位3。 而在鼻咽的黏膜表層形成惡性腫瘤,破壞鄰近組織,便稱為鼻咽癌。
鼻咽癌是什麼: 鼻咽癌的存活率高達8成
②核磁共振(MRI)檢查:MRI對軟組織對分辨率比CT高,可確定腫瘤對部位、範圍及對臨近組織對侵犯情況,並可較好的鑑別放療後組織纖維化和復發的腫瘤。 ③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ET/CT)檢查:對於中晚期鼻咽癌,尤其是頸部淋巴結較大或伴有鎖骨上淋巴結腫大的患者,可直接行全身PET/CT以明確是否存在遠處轉移。 癌症的 5 年存活率是一個相對存活率,用於比較不同階段的癌症患者與總人口的生存率。 即使患上一樣期數的鼻咽癌,由於每位患者的癌細胞特質及其基因組合都不同,治療方案亦會有所差異,因此 5 年存活率只供參考,不同患者不能一概而論,亦不能用作推斷患者的預期壽命。 癌症的五年存活率是一個相對存活率,用於比較不同階段的癌症患者與總人口的生存率。
鼻咽癌是什麼: 鼻咽癌的復發機會
鼻咽癌篩查旨在於未出現任何癌症病徵前,及早偵測早期癌細胞病變的跡象,把握治療黃金期,提升治療成效及患者的存活率。 正電子放射斷層掃描,簡稱正電子掃描或 PET-CT掃描,透過結合正電子掃描和電腦掃描技術,可以偵測鼻咽有否早期癌細胞病變、癌細胞有否擴散到身體其他器官,以及癌細胞的擴散程度。 吸煙容易致癌1,其中鼻咽癌更是本港常見的癌症之一2,初期症狀與感冒及鼻敏感等相似,故較容易被忽視。 下文將詳解鼻咽癌病徵,以及提供簡單的鼻咽癌自我檢查的方法。
鼻咽癌是什麼: 男性常見疾病 – 鼻咽癌
現時她正協助初創公司Take2 Health研究如何把「早期鼻咽癌篩查」推至市場,成為大眾都能使用到的技術,有助鼻咽癌患者及早發現、求醫就診。 鼻咽癌是什麼 追蹤早期鼻咽癌細胞病變、幫助定位抽取鼻咽癌細胞組織檢查及偵測治療成效、確定鼻咽癌範圍及偵測癌症是否已經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 患者的頭頸部位接受放射治療後或會出現各種短期及長遠的後遺症。 一些常見的短期副作用包括皮膚紅腫或起水泡、噁心嘔吐、疲勞、口腔潰瘍、吞嚥困難、聲音嘶啞及味覺喪失等,長遠後遺症則包括聽力或視力下降、甲狀腺受損、腦下垂體受損、頸動脈損傷等。 隨著近年放射治療的精準度大幅提升,鼻咽癌患者較以往承受較少的副作用,而各種副作用亦有相應方法舒緩,詳情可諮詢醫生意見。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JCC)/ 國際抗癌聯盟(UICC)的TNM分期,鼻咽癌共分四期,而第四期再細分為IVA、IVB及IVC。
鼻咽癌是什麼: 鼻咽癌概況
整個治療需分30多次進行,一星期5天,為期6-7星期。 核子醫學掃描檢查方法之一,檢查時會以正電子掃描儀器進行全身或局部檢查,是現時最有效的評估腫瘤檢查方法。 初期患者會無故流鼻血,而排出的鼻涕或痰也會出現暗紅色血絲,特別是早上起牀時,由於血量不多,所以容易疏忽,以為是乾燥、鼻炎或喉嚨炎症所至。 有些患上鼻咽癌的人大惑不解,他們不煙不酒,生活也規律,不明何以會患上鼻咽癌。 以現今的數據分析來看,鼻咽癌跟遺傳、長期置身污染環境、飲食習慣有密切關聯。 因此若無感冒或鼻竇炎時,突有耳塞、耳鳴或重聽,甚至單耳內聽到流水聲時,應就醫檢查鼻咽部位。
鼻咽癌是什麼: 鼻咽癌的成因
⑤鼻咽癌放療後併發症的手術治療:鼻咽癌放療後併發的鼻腔粘連、後鼻孔閉鎖、分泌性中耳炎、放射性鼻竇炎、放射性骨壞死、放射性皮膚潰瘍、放射性繼發癌等都可以通過手術治療而改善了生活質量。 (2)化療:全身性化療藥物抗腫瘤治療,主要通過化療物質殺死細胞,臨牀上常根據化療的不同序貫方式,分爲誘導化療、同步化療、輔助化療。 (8)遠處轉移:晚期鼻咽癌患者可出現骨、肺、肝等部位轉移。 其中骨轉移以脊柱、肋骨、盆骨轉移等,壓迫導致疼痛症狀。
根據衛生防護中心資料顯示,於 2019 年鼻咽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男性和女性癌症的第 7 位及第 17 位,791 宗鼻咽癌新症中,男女比例為 2.9 比 1,50 至 60 歲為發病高峯年齡。 由 1983 年至 2016 年,總年齡標準化發病率呈下降趨勢 。 配合適當的治療,非keratinizing型和未分化型鼻咽癌,五年存活率約65 %。 至於keratinizing型鼻咽癌,治療則較困難,這是由於癌細胞對放射線有較大抵抗性。 MRI檢查可以確定腫瘤的部位、範圍及對鄰近結構的侵犯情況。 復發腫瘤呈不規則的塊狀,可同時伴有鄰近骨或(和)軟組織結構的侵犯以及淋巴結腫大。
鼻咽癌是什麼: 鼻咽癌症狀有哪些?鼻咽癌原因是什麼?如何診斷、治療?有方法能預防嗎?
當癌細胞脹大到特定體積,便會入侵喉嚨、腦部、骨骼等附近結構。 除此之外,癌細胞亦有機會擴散至其他部位,近則波及頸部的淋巴結,遠則牽連肺部及肝部。 雖然流鼻血、帶血分泌或任何鼻部徵狀,未必一定與鼻咽癌有關,可觀察 2 星期再決定應否求醫。 鼻咽癌是什麼 不過,如果徵狀持續出現超過 2 星期,或者同時出現耳鳴或聽覺失靈等病徵,甚至頸側淋巴結脹大,則必須儘快找耳鼻喉科醫生檢查,以免延誤。
鼻咽癌是什麼: 症狀
鼻咽癌約有 80% 機會於康復後 2 年內復發,此後逐年遞減,5 年之後復發的機會便低於 鼻咽癌是什麼2025 5%。 然而,復發位置不一定在鼻咽,有時鼻咽黏膜上可以毫不察覺有復發跡象,腫瘤卻深藏在附近的顱底組織裏,頸部淋巴亦很常見。 此外,部分完成治療超過 10 年以上的患者也會出現一些另類腫瘤,像是鱗狀細胞癌或惡性肉瘤。 醫生一般會在鼻咽癌患者同時使用放射及化療藥物治療,以提升治療效果。 在放射前通過血管注射化學藥物,有助提升放射治療的效果。
研究亦發現部分飲食習慣,如攝取較多堅果、豆類、水果和蔬菜,少喫乳製品和肉類的飲食,有助降低患鼻咽癌的風險。 EBV 病毒直接引致鼻咽癌屬罕見情況,更多時是因為同時存在其他風險因素,增加患鼻咽癌的風險。 例如,部分研究推論高鹽醃製的鹹魚和鹹肉或會增加EBV引致鼻咽癌的能力。
鼻咽癌是什麼: 治療方式
鼻咽癌可根據腫瘤大小、有否擴散到淋巴結,以及是否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而分為四期。 第一期腫瘤仍然侷限在鼻咽以內,第二、三期擴散至淋巴,第四期則再細分為4A、B和C,4C期就是指腫瘤已擴散至其他器官。 鼻咽癌是什麼 期數越後,癌症能根治的可能性越低,但隨著鼻咽癌治療不斷進步,存活率已較二、三十年前大大提升。
早期鼻咽癌治療以根治性放療爲主,5年生存率達90%以上。 “鼻咽癌對放療高度敏感,根治性放療是早期鼻咽癌的標準治療方案,對於高危患者,還可聯合同期化療或輔助化療。 鼻咽癌是什麼2025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鼻咽癌是什麼2025 carcinoma,NPC) 是一種發生於鼻咽腔或上咽喉部位的惡性腫瘤, 鼻咽癌是什麼 位置就在鼻子正後方。 「長尾效應」是治療鼻咽癌的未來展望,指患者透過免疫治療法有效治療病情的同時,產生的效果可以長期持續,讓晚期患者的病情得到更長久的控制,令存活時間延長。
對此,資深媒體人周玉蔻看了表示,「Hoho,這是什麼戰法啊?」並連貼14個笑到流淚搭配尷尬的表情符號。 沈寶恩表示,透過在網上平臺的互動和遊戲教導小朋友講故事,既能激發兒童的創意思維,亦能配合不方便帶兒童參與面授課程的家長。 她表示,「義補」活動已進行三年,幫助了逾200名兒童和40個低收入家庭,親自見證學生語言系統的成長和進步,讓她感受到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義。 今屆「創新科技獎學金」頒獎典禮於今日(13日)舉行,嘉許25位在創科方面的本地大學優才。 其中有獲獎者深感疫情下社會需要,善用言語治療知識幫助低收入家庭兒童;亦有獲獎者接觸生物科技後,試將研究結果深入淺出轉化讓大眾瞭解。 ②鼻咽纖維鏡或電子鼻咽纖維鏡檢查:可全面直觀、清楚地觀察鼻咽部腫瘤情況,並可圖像採集、腫瘤組織採集行病理活組織檢查,是檢查鼻咽部最有效的工具。
鼻咽癌是什麼: 初期症狀
進行檢查時,醫生會放入一條幼長的軟式或硬式內窺鏡,透過內窺鏡附有的燈光及鏡頭取得清晰的影像,以檢查鼻腔、鼻竇、咽喉和周邊組織的健康狀況。 主要藉助鼻咽內視鏡以及病理切片檢查,其次需用電腦斷層掃瞄或核磁共振攝影來評估腫瘤侵犯程度以及頸部淋巴轉移情形。 不明原因的頸部腫瘤,尤其是長在耳垂下方,上頸部兩側,不痛不癢、且 鼻咽癌是什麼 2 星期以上未消腫者,要懷疑是鼻咽癌。 鼻咽位於人體鼻子與咽喉的交界處,位置在頭顱的正中央,兩側為耳咽管開口,旁有頸部大血管經過,周圍有豐富的淋巴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