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0年代,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推出廉租屋邨,包括長沙灣蘇屋邨、荃灣福來邨及牛池灣彩虹邨等。 1961年,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獲香港政府以特惠地價批出土地興建大坑西新邨。 公屋內部 政府會繼續透過提供綠表置居計劃、居者有其屋計劃和港人首次置業項目等資助出售房屋,實現市民置業願望。 過去申請購買首置單位超過八成半是40歲或以下青年,下個財政年度的賣地計劃會再度推出首置項目,將有助青年置業。 我們會利用短期內未有發展計劃的土地,以傳統公屋單位做基礎,透過組裝合成建築法快速地興建具質素的「簡約公屋」,內有獨立洗手間、煮食空間、冷氣及熱水爐等設施。
申請人除可提交紙本申請表格,亦可選擇在網上遞交申請,屆時將會有市區及新界的項目同時可供選擇。 文件又提到,當局已物色到一幅位於馬鞍山恆光街一幅政府用地,該地原預留作小學用途,但教育局已確認不再需要該用地,認為適合興建簡約公屋,初步預計可提供約860個單位。 公屋內部2025 然而,由於未來十年公營房屋落成量分佈不均,只有約三分之一單位於第一個五年期( 至 年度)落成,另外三分之二單位要留待第二個五年期( 至 公屋內部 年度)落成,以致輪候公共租住房屋(公屋)時間很長。 根據《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香港2030+》)最終報告,未來30年(2019至2048年)整體土地供應將達7,000多公頃,比需求的6,000多公頃,超出1,000多公頃。
公屋內部: 簡約公屋|刪蓮塘尾項目 增馬鞍山選址改建觀塘聖若瑟中學五校舍
而在2020年尾,政府更明確表示無意提升建屋設計水平,顯示公營房屋的設計不再從用家角度出發。 公屋內部 在香港樓市於2000年代後期再度大升之前,「八萬五」政策是董建華被批評多的政策之一,當時不少人認為「八萬五建屋計劃」是樓價下滑的元兇,希望政府修訂這項政策,遏止樓價下跌。 我們會就屋邨的特色建議一些主題,譬如健康生活、綠色建築,或者提供一些樂齡設施以提高住戶的幸福感。 另外,我們會在目前正進行及規劃中的十個重建計劃以外,再選出多一個公共屋邨展開重建研究。 為讓居民住得更舒適,我們建議所有於2026至27年起落成的資助出售單位一般實用面積不少於26平方米,新落成公屋(一至二人單位除外)一般室內樓面面積不少於同等水平,即21平方米。
- 何永賢冀低廉租金能減輕劏房戶的財政負擔,讓他們有更多儲蓄可籌劃未來。
- 若沒有妥當填寫及╱或簽署申請表及聲明書╱未能提供所需有關證明文件和聲明書╱申請被審核為不符合資格,申請表及文件將會被退回,並夾附退表解釋信,通知申請者退表的原因,申請個案便告完結。
- (a) 房屋署會在接獲申請表後,按收到申請表的日期先後次序審核申請表及文件。
- 合資格外來人才如在今天或以後在港置業,可於居港7年、並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後,就其已購入並仍然持有的首個住宅物業,申請退還已繳付的買家印花稅(BSD)及新住宅印花稅,但他們仍須繳交按「第二標準稅率」計算的從價印花稅。
政府會利用短期內未有發展計劃的政府和私人土地,以標準簡約設計和「組裝合成」快速建成「簡約公屋」。 在五年內興建約30,000個單位,增加約四分之一公營房屋供應。 輪候傳統公屋三年或以上人士可申請入住「簡約公屋」提早上樓,以家庭為優先。 港督麥理浩於1972年宣佈一項公共房屋計劃,名為「十年建屋計劃」,目的是要在十年內建造足夠的公共房屋單位予一百八十萬居民,並於同年頒布同時適用於新建徙置區及政府廉租屋的「第七型徙置大廈」標準,為統一不同房屋機構及其建築標準作技術上準備。 翌年成立香港房屋委員會,取代屋宇建設委員會並統一管理政府出租公共房屋。 「十年建屋計劃」改變過去香港政府對房屋建設的態度,由重量變成重質,注意各屋村的設施及環境。
公屋內部: 出租公共房屋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在對中低收入家庭實行分類保障過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應對象、建設標準、銷售價格或租金標準,具有社會保障性質的住房。 租金方面,以今年10月釐定的傳統公屋租金估算,簡約公屋的租金初步預計約為740元至2,650元(面積介乎13至31平方米)。 文件透露,第二批的新建項目,即柴灣常安街/常平街、屯門第54區、小欖樂安排及馬鞍山恆光街,合共4個項目,將會增至19至24層高,較早前以19層「封頂」再「唧高」幾層,並指新設計可以提供更多單位。 公屋內部 文件又提到,房屋局早前已就第一批簡約公屋招標,回標價錢較原先估算減少30億元,減幅為20%,故第二批簡約公屋亦可壓縮16.9億(15%)至95.4億元,亦即整個簡約公屋成本至少可削減46.9億元,減幅近兩成。
為進一步促進建屋提速、提效、提量、提質,我們會引入先進建築技術及新採購模式提速建屋,當中包括興建公營房屋時必須採用裝配式設計(DfMA)及組裝合成(MiC)建築法。 第一個五年期(即2023至24到2027至28年度)落成的公營房屋必須採用裝配式設計,當中包括組裝合成建築法。 公屋內部 第二個五年期(即2028至29到2032至33年度)落成的公營房屋,則不少於50%項目必須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其餘項目也必須採用裝配式設計。
公屋內部: 公營房屋供應(5)採用「設計及建造」模式加快建屋
八萬五建屋計劃,簡稱八萬五,是時任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在1997年度施政報告提出的一項政策。 公屋內部 董建華提出每年供應不少於85,000個住宅單位,希望10年內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由6.5年縮短至3年。 於1970年代推行的居者有其屋計劃,為一些沒能力購買私人樓宇的低收入市民資助購買公營房屋,提供出租公共房屋以外的另一種選擇。 公屋內部 1978年,首批居者有其屋屋苑正式推出,它們分別是葵涌悅麗苑、觀塘順緻苑、柴灣山翠苑、何文田俊民苑、香港仔漁暉苑及沙田穗禾苑[9]。 1954年開始大量興建徙置區,當時的徙置大廈沒有獨立廁所或廚房,在頂層則設有天台小學,方便住在徙置區的兒童上學。 公屋內部 後來,政府不斷加建學校(尤其是在較新式的徙置區及新型政府廉租屋邨,興建「火柴盒」小學),天台小學被淘汰,並改建為社區中心等公共設施。
澳門出售的資助房屋名稱是經濟房屋,大致相當於香港的居者有其屋(居屋)計劃。 配房階段 按現行公屋編配政策,合資格的公屋申請者共有三次(每次一個)編配公屋機會。 房屋署會就申請者的優先次序、家庭人數及公屋選區,配合輪候到達編配階段時的公屋資源,以電腦隨機方式依次序辦理公屋編配,申請者一般不可要求指定入住地區、樓齡、面積、層數或單位類別等。 惟若申請者經審核具備家庭或健康理由,須入住公屋選區內的指定地區,或有其他特別編配需要,並獲有關政府部門或機構(例如社會福利署或醫院管理局)的相關推薦,房屋署會因應其個別情況,在資源許可下,盡可能依據其獲推薦的編配要求作出安排。 政府去年公佈簡約公屋的八個選址和造價後受關注,房屋局今日(11日)向立法會提交文件,申請第二批簡約公屋的撥款和最新安排,當中不再推展上水蓮塘尾項目,而是增設馬鞍山恆光街一幅政府用地,以及5間空置或即將空置校舍作選址。
公屋內部: 公營房屋供應(1)推出全新「簡約公屋」
就重點課題展開研究,包括停車場樓面寬免安排、濕地緩衝區發展審批指引、自行核證和獨立審查安排,以及樹木移除和補種程序。 租戶須自行通知各公用服務公司 (例如煤氣公司、電力公司和電話公司) 及水務監督,終止單位的帳戶及有關服務。 「既有自己的洗手間,也有煮食地方,有自己的一門一戶,可很好地讓小朋友成長。成為幫助劏房居民的救生艇,這便是簡約公屋的價值。」何永賢認為,這價值是沒法計算的。 何永賢早前帶同接受社福機構服務的劏房戶,到簡約公屋的示範單位參觀,並親自介紹單位設計和基本配備,讓他們直接瞭解簡約公屋的特點,以及看到改善居所的希望。
公屋內部: 香港
其中啟晴邨、牛頭角下邨第一期、水泉澳邨、榮昌邨樣本含鉛量,超出世衛標準。 公屋內部2025 特首宣佈針對事件,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並抽驗了45條2005年後落成的公共屋邨,共3806個水樣辦,以及138條2005年前落成的屋邨共2639個水樣辦。 到2016年3月,4個承建商開始為11個受食水含鉛超標影響的公屋邨,更換在公用地方不合規格的喉管。 1992至1993年間曾經所發生全港轟動的屯門色魔事件,引起當時區內居民大為恐慌,有街坊亦曾經自行組織互助小組,護送女士歸家。
公屋內部: 公營房屋供應(2)落實「公屋提前上樓計劃」
先導計劃亦鼓勵發展商申請改劃其擁有的私人土地興建資助出售單位。 由於政府自1970年代麥理浩上任開始,就一直不斷興建公營房屋,使香港政府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的業主,擁有總值最高的物業。 公屋內部2025 因此,有不少學者及地產商人批評政府的公屋計劃幹預自由市場,違反積極不幹預的政策,令政府背負太多的財政負擔之餘,亦使地產商無利可圖。 不過,持相反意見者認為,香港過去數十年來正是因為地產商透過不斷抬高地產物業的售價來增加自己的收入,已經使香港的私人物業超過一般人可以承擔的範圍[35]。 在1960年代興建的廉租屋大多都只有16層,近年落成的公營房屋樓宇大約有30、40層,最高的更達46層(如旭禾苑、安達邨)。 除此之外,香港政府亦推出小家庭單位大廈及長者住宅以應付特別需要。
公屋內部: 公營房屋供應(4)提升公私營協作
例子1 – 油塘邨的項目編號「KL34RR」,代表是九龍第34個房委會項目,並按整體重建計劃興建;此編號在更改修飾詞為「RH」後,亦同時對應同一項目內的油美苑及油翠苑。 從照片可見,單位客廳寬敞,有良好採光,樓主又表示,除了廚房、廁所外,已經間好2個房間,廚櫃、地板齊全,基本上可立即入住。 恆常化工廈重建的標準金額補地價安排,並由目前只適用於工廈重建和新發展區的原址換地申請,擴展至新發展區以外的新界農地,縮短流程,明年年中前提出具體方案。 簡化規劃、環境影響評估(環評)、收地、基建各項程序,今年提交條例草案修訂《城市規劃條例》、《收回土地條例》、《前濱及海牀(填海工程)條例》、《道路(工程、使用及補償)條例》及《鐵路條例》,以及修訂《環境影響評估條例》的附表等。 2003年1月,深水埗富昌邨及黃大仙竹園南邨發生電閘磁石鎖鬆脫,擊傷居民的意外後,房署完成全港4,831扇屋邨電閘檢查,發現251扇電閘需要進行維修,佔總數百分之五[29]。 因社交平臺Instagram熱潮,令不少外國遊客都會專程到屋邨拍照。
公屋內部: 相關
另外, 擴大兩項有關環境衞生或嚴重違反租約的不當行為適用範圍。 為主導土地供應,政府會物色更多土地以照顧需求並增加土地儲備,包括通過新一輪「綠化地帶」研究和《農業優先區顧問研究》釋放的可發展土地。 全港約有16,000公頃「綠化地帶」,超過一半已知有明顯發展限制,例如坡度較斜、具生態敏感性等。
公屋內部: 問題公屋醜聞
另外,第二個五年期落成的公營房屋中,也規定至少50%單位須採用「設計及建造」採購模式。 房委會在1987年起實施「公屋住戶資助政策」(俗稱「富戶政策」),向不再需要資助的住戶減少房屋資助,以鼓勵富戶遷出公屋單位,確保公屋資源合理分配。 租住公屋的住戶(包括中轉房屋住戶)住滿十年或以上,便需要每兩年向房委會申報家庭入息。 公屋內部 而家庭入息超過指定的入息限額的住戶,便須按情況繳交倍半或雙倍淨額租金/暫準證費另加差餉。 立會議員梁文廣表示,政府在第二批簡約公屋增加市區、擴展市區地段單位的供應,同時減少新界較偏遠地段單位的數目,甚至撤回部分項目,認為是回應基層市民對於入住位於市區、擴展市區項目的殷切訴求。
公屋內部: 香港公共屋邨
近日有大埔街坊於Facebook羣組發文,指輪候公屋7年半,近日終於「畢業」,首派由居屋轉成公屋的天水圍俊宏軒,單位光猛寬敞,已間好2個房,有齊廚櫃、地板,不少網民都大讚是「筍盤」。 消息人士透露,改裝的5間空置或即將空置的校舍,可提供約600個單位,成本每個單位約為50萬元。 公屋內部 5間校舍包括觀塘順安邨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第二小學、上水彩園邨東華三院馬錦燦紀念小學(彩園分校)、九龍灣彩石裏前聖若瑟英文中學、觀塘順安邨迦密梁省德學校,以及黃大仙竹園南邨浸信會天虹小學,每間學校提供單位數目介乎100至150個。 構建置業階梯方面,政府除了穩定私營房屋供應外,亦會透過提供「居者有其屋計劃」、「綠表置居計劃」和「港人首次置業」(「首置」)等資助出售房屋,實現市民置業願望。 建議房委會規定所有在第一個五年期新落成的公營房屋項目採用「裝配式設計」,並在合適項目採用「組裝合成」;至第二個五年期,不少於一半項目採用「組裝合成」。 覓地建屋是本屆政府重中之重的工作,能為市民提供更理想的居住環境是我們共同的願景。
要解決不適切居所,例如「劏房」問題,須突破性增加房屋供應,打破房屋短缺的長期困局。 目標是在「住」的問題上讓市民看到希望,上樓早一些,住房大一些。 就中央對香港房屋政策作出的警告,時任特首曾蔭權在2012年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正式宣佈重推居者有其屋計劃,並於2014年起按年推出單位發售。 這項政策的推出,再加上亞洲金融風暴,使香港樓價一落千丈,普遍私人物業在5年多的時間內貶值70%,很多中產階級成為負資產,受影響更深的是手持多個物業炒賣的香港人及地產商,香港7月1日大量市民上街遊行反對八萬五計劃[來源請求]。 今日早上我和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一同出席電臺節目向公眾講解施政報告房屋政策。 未來數星期我也會馬不停蹄,透過不同平臺進一步介紹房屋政策內容,希望市民都看見我們的努力,以一個進取有為的態度,同時務實可行地顯示我們的信心和決心解決房屋問題。
消息指,第二批簡約公屋仍可維持1.3萬個單位,整個簡約公屋的單位中,93%位於市區及屯門,稱「選址只會更加好」。 施政報告2022|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發表其任內首份《施政報告》。 《香港財經時報》為大家整合《施政報告》中提及的土地及房屋供應相關政策,包括增加公私營房屋供應、興建簡約公屋、資助房限呎等,以達致減低公屋輪候時間及提高居住質素的目標;是次《施政報告》未有重點提及香港樓市減辣政策。 為使輪候公屋三年或以上的居民,特別是居住在惡劣環境的,更瞭解政府透過各類資助租住房屋改善居住環境的情況,我們推出新公屋綜合輪候時間指數,計算公屋一般申請者首次獲編配公屋或「簡約公屋」的平均輪候時間。 簡約公屋由政府主導興建,目標是在未來五年內興建約三萬個單位,主要提供予輪候傳統公屋三年以上的申請者,以家庭申請者優先。 結合簡約公屋和傳統公屋,未來五年的公營房屋總建屋量,將增至約158,000個單位,較上一個五年期大幅增加約五成。
公屋內部: 香港文匯網
「提質」方面,政府會為公營房屋居民打造更舒適的公共空間、設施及屋邨環境。 房屋局局長會主持專責小組,為新公營房屋項目制訂「幸福設計」指引;此外亦建議房委會挑選五條現有公屋屋邨作為先導計劃,在五年內分階段研究和落實進一步改善措施,締造更有「幸福感」的居住環境。 「簡約公屋」會配備傳統公屋的基本設施,租金較同區傳統公屋低。
同時,政府會繼續與民間協作,落實已規劃約20,0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 香港公共房屋的發展,起因非單是政府仁慈施政,也有方便管治(去除市民不滿)等等政治考慮。 香港公共房屋的發展,既壓低基層生活負擔、又提供穩定廉價勞工促進出口工業的發展、還有利可圖(包括:政府透過清理寮屋,獲得大量的土地以作發展);是政府對社會資源的重新分配工具,也是對整體社會的直接投資,更是經濟收益的來源。 香港公共房屋的發展,回應當代市民的生活需求,亦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構成香港文化部份(如:屋邨文化)。
政府會以此為基本目標,在未來五年準備好可興建不少於72,000個私營房屋單位的土地,通過賣地及鐵路物業發展推出市場,再加上市區重建局及其他私人發展項目,整體供應將多於估算需求。 被問到每個單位成本的計算方式,房屋局消息人士未有提供相關細節。 消息指,有關做法是聽取議員及社會人士意見,特別有聲音希望政府可以在市區提供更多單位,並積極考慮善用空置校舍。 根據最新方案,將來約9成3簡約公屋單位,位於市區或擴展市區及屯門。
公屋內部: 公共屋邨食水含鉛超標事件
此一名詞定義僅為概念指稱,各國中央與地方政府實際運作所使用之名稱不盡相同,例如美國稱之為affordable housing、日本稱公營住宅。 公共住宅(英語:Public Housing),又稱公營住宅、公營房屋、公營屋邨,簡稱公宅、公屋,是指政府直接興建或委託第三方建造的住宅。 世界各地的形式有所不同,通常是公寓型態,由政府出資,以廉價金額出租(社會住宅)或販售予民眾,尤其是低收入居民。 鄭泳舜稱,劏房住戶集中居住在油尖旺、深水埗區,當局增加簡約公屋市區的單位選項,將可吸引符合資格的劏房住戶選擇遷往簡約公屋,以改善他們的居住環境。 另一議員、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兼告別劏房行動召集人鄭泳舜稱支持當局增加簡約公屋的市區選址,經過房屋局最新的調整,現時擬興建的市區單位,已佔整體簡約公屋單位約五成,這是合適的。 他又指,改建空置校舍的平均單位成本為50萬元,造價較低,建議政府應進一步研究,增加更多合適的空置校舍或政府物業選址進行改裝,既可以增加更多較交通便利的地點項目,亦可以減低建築成本開支。
二次大戰結束後,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大量中國大陸難民湧入香港,在各地搭建寮屋棲身。 其後香港出現一些為低收入居民而設的出租房屋,多由志願團體提供,如1948年成立之香港房屋協會及1950年成立之香港模範屋宇會,香港政府只提供土地。 1953年聖誕夜深水埗發生石硤尾寮屋區大火,令58,203名災民無家可歸[8]。 公屋內部2025 公屋內部 當時香港政府為了盡快為災民提供安身之所,便火速在原址附近興建徙置大廈(俗稱七層大廈)。 此後,政府又在香港島及九龍各處興建徙置區以吸引居所簡陋,衛生環境較差的木屋居民入住。
帶同家翁、家姑和六個月大女兒參觀的梁太說,已輪候公屋約四年,示範單位環境寬敞,小朋友有充足活動空間,14歲的大兒子既可在書桌上做功課,也可有自己的睡牀,日後無須再與妹妹和媽媽同眠,認為單位切合其一家需要。 輪候公屋約一年半的吳女士,與兒子相依為命,參觀期間向何永賢講述自身情況,一時感觸落淚。 她與另一到場參觀的劏房戶梁太,均非常滿意示範單位的設計,盼可盡快上樓,改善環境。 安居樂業,對生活環境惡劣的劏房、籠屋、板間房住戶而言,似是遙不可及。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深明他們的困苦和期盼,對於如何能盡快提供適切居所,讓他們再展歡顏,一直念茲在茲,而答案就是簡約公屋。 公屋內部 2015年7月起,香港部份公共屋邨及居屋被揭發食水含重金屬量嚴重超標的事件。
香港很早已有為低收入居民設置出租房屋,初期多由志願團體提供,例如於1948年成立的香港房屋協會及於1950年成立的香港模範屋宇會,香港政府只是提供土地。 公屋內部2025 1973年,為了配合十年建屋計劃,房委會成立並且取代屋建會,徙置事務處及市政事務署轄下的屋宇建設科則重組成為房屋署。 香港房屋委員會接收了所有徙置大廈、10個屋建會廉租屋邨和17個政府廉租屋邨,合稱為公共屋邨,由房屋署統一負責管理及規劃。 綠表資格證明書